董其昌山水畫以天真幽淡為宗,追求寧靜淡遠的藝術境界

2020-12-20 漢府古文化

憨山禪師《示修淨土法門》中云:「若淨佛土, 當淨自心。惟今修行淨業, 必以淨心為本。要淨自心。」蓮池禪師也主張「禪者淨土之禪, 淨土者禪之淨土」, 禪淨雙修。董其昌的禪淨合一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他的日常生活。《畫禪室隨筆·雜言上》云:「虛室生白, 吉祥止止。予最愛斯語。凡人居處, 潔淨無塵溷, 則神明來宅。掃地焚香, 蕭然清遠, 即妄心亦自消磨。古人於散亂時, 且整頓書幾, 故自有意。」這種超越世俗煩擾, 清心養性的精神追求, 反映到書畫中便是對平淡之風的推崇。

董其昌說:「詩文書畫, 少而工, 老而淡。淡勝工, 不工亦何能淡。東坡云:『筆勢崢嶸、文採絢爛, 漸老漸熟, 乃造平淡, 實非平淡, 絢爛之極也。』」董其昌認識到藝術語言本身也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 內斂的線條、淡淡的墨色中蘊涵了平淡天真之機。

禪宗認為, 諸相皆虛, 萬法性空, 心本清淨, 頓見真如, 便成正覺。禪宗「般若性空」哲學思想對董其昌的人生觀念影響甚深。他在《畫禪室隨筆·評文》中云:「多少伶俐漢, 只被那卑瑣局曲情態, 耽擱一生。若要做個出頭人, 直須放開此心。令之至虛, 若天空, 若海闊;又令之極樂, 若曾點遊春, 若茂叔觀蓬, 灑灑落落。一切過去相、見在相、未來相, 絕不裡念, 到大有入處, 便是擔當宇宙的人, 何論雕蟲末技?」般若性空的禪學觀體現在董其昌文藝創作中便是對虛和蕭散、煙雲變滅之美的追求。

《畫史繪要》評價董其昌山水畫為「煙雲流潤, 神氣俱足」。董其昌認為「畫家之妙, 全在煙雲變滅中……然山水中當著意升雲, 不可用粉本染, 當以墨漬出, 令如氣蒸, 冉冉欲墮, 乃可謂生動之韻」。為此, 他特別推崇米家雲山墨戲。畫中煙雲不僅可以氣韻生動, 而且可以怡神養氣, 臻於虛靜, 從而延年益壽。

《畫禪室隨筆·禪悅》云:「《金剛經》四無相, 但我相空, 則人、法、壽相者皆盡矣。永嘉集三料揀, 但法身徹, 則般若解脫皆真矣。《華嚴》六相義, 但知真如總相, 則總別同異成壞皆融矣。曹溪四智, 但悟大圓鏡智, 則平等、觀察、所作智皆轉矣。」「我相」、「法身」、「真如」、「大圓鏡智」可歸諸於眾人之心, 心體本寂, 即心即佛。心為萬法之本, 三千諸法, 皆在一心, 正如五臺山鎮國大師澄觀所云:「至道本乎其心, 心法本乎無住。」

心為萬法之源, 諸法唯心所生, 若不想為諸相所惑, 須保持一顆無主之心。這種萬法唯心所使的思想反映到藝術創作中便表現為超越一切固有成法, 隨心而寫, 隨性而發。董其昌在《漱六齋草題詞》云:「盡法者, 遊戲跳躍, 無不是法, 故其意象有神, 其規模絕跡。」董其昌認為超越法則的羈絆, 超越物象束縛, 翰墨遊戲, 抒情寫意, 乃是藝術創作的真正法則。

董其昌為諸生時, 好參曹洞禪, 讀《曹洞語錄》, 把握偏正賓主, 互換傷觸之旨, 並領悟文章宗趣。董其昌在《嵩山少林寺賜紫住持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代禪師道公碑銘》中云:「而價、寂二公立為五位君臣、正偏回互之旨, 開無門之門, 施出楔之楔。所以提綱宗揀魔異者, 視諸家為獨密, 故五宗皆王法也。」曹洞宗為禪宗南宗五家之一, 由洞山良價與曹山本寂二位禪師所創立。

「五位君臣」為其宗要, 主張「君臣道合, 偏正回互」, 追求一種理事圓融的禪境。曹洞宗這種「渾然無內外, 和融上下平」的自然之境, 後來也成了中國山水畫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董其昌作山水以天真幽淡為宗, 其所追求寧靜淡遠、物我混融的藝術境界也就是曹洞宗「體用俱泯」的禪學境界。

相關焦點

  • 尋源南北宗 藝術名家縱論山水畫
    在翁山詩書畫院創辦十周年之際,「南北宗一——中國當代山水畫名家邀請展」的舉辦和「南北宗與中國當代山水畫」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召開,為粵北地區人民帶來一場文化盛宴,對當地藝術、文化的發展,想必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 丹青妙筆繪逸品——倪瓚的山水畫藝術及內涵
    明晰了倪瓚的生活和藝術歷程,其山水畫藝術及內涵便不難想見。 倪瓚的山水畫不僅在元代,就是在整個中國山水畫史上都是較為奇特的。他的畫,筆墨松秀古淡,置陳布勢簡略,多半只作一個開合,絕少有設色者,甚至連圖章都不鈐,題跋也多長題,作楷書,力求樸素清雅。觀其作品,總給人一種靜謐、空曠、蕭索、荒寒的感覺。
  • 董其昌書法:六體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蘇,入乎米,而丰采姿神
    董其昌酷嗜禪學, 禪宗推崇「心如明鏡, 淡泊空靈, 神明氣朗」的境界, 董其昌書風也表現出一派「清曠淡遠, 虛和蕭散」的面目。明代鍾惺說過:「我輩文字到無煙火處便是 (禪家) 機鋒」, 董氏追求的正是這種無煙火氣的從容平淡。他的書法學理論中關於「平淡」的論述比比皆是。這些推崇「平淡」的審美觀都源自禪宗。
  • 【精品推薦】董其昌解角圖
    董其昌擅於山水畫,師法於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傑出代表,兼有「顏骨趙姿」之美。畫作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的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
  • 董其昌研討會論文摘要(下):重新認識董其昌的書畫史意義
    其後董其昌仿倪改以衍自關仝的折帶皴和方平石為主,無紀年的《畫稿冊》中有數幅以此為主題,紀年作品亦有多幅反映倪瓚《容膝齋圖》、《漁莊秋霽圖》等用幹筆淡墨、橫皴墨苔造成的光影爍動效果,但筆觸趨於程序化、書法化,脫離寫形,追求純粹的筆墨趣味。
  • 風行雨散,潤色花開- 觀董其昌筆墨間氤氳造化
    在熠熠生輝的中國繪畫史上,董其昌是一位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大師。他首先用禪宗的派別來比喻歷代山水畫的分化,提出著名的"南北宗論"。他擅長書法,平淡古樸的筆觸仿佛清泉汩汩,令人心曠神怡,讚嘆不已。他衷愛繪畫,"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融所見、所讀、所思於所畫之中,宛如清風,雅致脫俗。
  • 南宗寫意山水祖師巨然,畫中既有江南煙雨溫柔,又有北宗粗獷大氣
    導語:北宋沈括稱之曰:「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後人多以「董巨」並稱,視之為南方山水畫派之祖。巨然是我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僧人大畫家,他是南宗山水開創宗師董源的徒弟,以南宗寫意山水著稱。畫史上將其與荊浩、關仝、董源並稱為五代北宋間四大山水畫家。人稱「前之荊、關,後之董、巨,闢六法之門庭,啟後學之矇瞶皆此四人。」對後代影響較大。
  • 周松把他對傳統文化藝術近乎痴迷的追求稱之為「養眼、養心」
    周松學習中國畫的方式也很傳統,他追求詩書畫印的全面發展,並各自投入了極大的精力。對與古文、詩詞乃至歷代畫論,他都下功夫去讀,有的反覆去讀;對與書法、篆刻他也曾拜名師苦修;當然,周松是一個畫家,詩書印的追求是為了啟迪他深愛的山水畫的求索和發展。
  • 董其昌:一把充滿爭議的「標尺」
    美術史論家徐建融談到謝稚柳、陳佩秋先生對董其昌的質疑。他們認為,董其昌在藝術上的成就固然高曠,但人品上的問題卻很大;而且,即使藝術上,他的成就主要在筆墨的創造,而繪畫之所以為繪畫,根本在形象的塑造。董其昌的藝術追求,旨在「論徑之奇怪,畫不如山水;論筆墨之精妙,則山水絕不如畫」,也即「論形象之優美,畫不如真實;論筆墨之精妙,則真實絕不如畫」。
  • 孫煒×李燕×王曉文:一代宗師董其昌
    10月24日15:00,著名藝術媒體人孫煒攜新書《董其昌傳》,與李苦禪大師之子、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清華大學教授李燕一起,特邀北京電視臺財經頻道《拍寶》欄目藝術品顧問王曉文為活動主持,做客北京SKP 4F SKP RENDEZ-VOUS,為大家講述一代宗師董其昌的跌宕一生。
  • 圈粉無數的畫壇真宗師,董其昌的書畫藝術
    董其昌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傑出代表,兼有"顏骨趙姿"之美。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能詩文。
  • 秋景山水畫賞析:易從網帶你走進山水畫,品位秋色韻味!
    王寧新品四尺橫幅仿古山水畫《平湖秋色》【作品來源:易從網】  此幅作品《平湖秋色》,王寧老師持續自己的創作風格,繼續追求宋元山水畫的精密逼真和文人畫的意境營造,其作品章法謹嚴、境界開闊,用筆雄強穩重、刻畫細微、筆墨蒼勁,整體氣勢磅礴、意境高遠。
  • 北宗為體,南宗為用,天才畫家陳少梅繪《遠山勝景》
    僅此一點,就能看出來陳少梅的藝術成就不可限量。青年時期的陳少梅是京津兩地的畫壇驕子,他的作品在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過美術銀獎。這一年他才21歲。陳少梅的早期創作風格以臨仿古人為主,在古人的山水畫世界中徘徊,讓陳少梅的畫作古典氣息濃鬱。到了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他從師古轉入寫生創作,此時他的畫作中常有一股蓬勃積極的生氣。這幅《遠山勝景》只有名款,沒有創作年代,從風格上看,應該是陳少梅的後期作品。整幅畫在構圖上打破了全景式山水的模式,近景以特寫角度進行細緻描繪,遠山虛幻淡染,看上去仿佛身臨其境。
  • 王寵、董其昌書法世界中的陶淵明
    由此可見,王寵的思想境界與人生追求是與陶淵明相一致的。他們都追求人生的從容與快樂,都以淡泊為生命旨趣,享受悠然天地間的生活情趣,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灑脫,而不以世俗的困苦為羈絆。董其昌曾用書法創作陶詩《飲酒》《歸去來兮辭》等詩文,亦曾在自己的詩文創作中多次化用典故。學界認為,董其昌接受陶淵明最值得注意之處乃在其崇尚平淡真率的書法理論明顯受到了陶淵明影響。從董其昌書學理論來看,「平淡」是董其昌論書的關鍵詞。但他的「平淡」不浮於字面意義,「無門無徑,質任自然,是謂之淡」。董其昌的「淡」即「自然」,不事雕琢,天真流露。這與陶淵明「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幾乎如出一轍。
  • 明清易代對畫壇影響不大,程嘉燧山水畫「簡淡」風格後續發展
    在諸多畫派中,新安畫派具有鮮明的特色,程嘉燧便是新安畫派的先驅之一,他的山水畫趨於「簡淡」風格的追求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清初新安畫派的代表人物以漸江為首,另有汪之瑞,孫逸、查士標,並稱「新安四家」,他們的山水畫風格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程嘉燧山水畫「簡淡」風格的影響。
  • 晚明畫壇「一代宗匠」,程嘉燧山水畫「簡淡」風格的形成
    導語:晚明畫壇「一代宗匠」,程嘉燧山水畫「簡淡」風格的形成作為晚明較有名氣的文人畫家程嘉燧,他不僅善詩歌、繪畫,而且在書法、音樂方面的才藝也較為突出,在晚明畫壇他被尊為「一代宗匠」。程嘉燧一生以山水畫名重於時,他主要承襲了元代文人畫的傳統,師承黃公望、倪雲林,特別是倪雲林的繪畫風格對他的影響最深。縱觀他的山水畫作品,雖然退卻不掉古人的影響,但在摹古的同時又能存於自我,他的山水畫作品既真實的再現了自然真趣,又傾注了真實的主觀感受,借自然之景抒發文人情愫,逐漸形成了以「簡淡」為宗的繪畫風格,表現出了他精湛純熟的畫藝。
  • 在仿古中創新——董其昌早期山水畫的獨特表達
    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收藏有董其昌一幅紙本水墨的山水冊頁,取自《仿古山水》冊,縱56.2、橫36.2釐米。乍看上去,這是一幅略為潦草的山水繪畫作品。並且,董其昌以修正固有的傳統形式和造型為手段,來描繪自己眼前所看到的自然山水景觀,一方面符合自己所提出的崇古觀念,另一方面,又以崇古這一被絕大多數畫家,以及收藏鑑賞家認可的觀念突出本人提出的各種理論主張。
  •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董其昌行書《小園賦》卷
    董其昌在書法史上的地位董其昌 (1555—1636年) , 字玄宰, 號思白, 別署香光居士, 華亭 (今上海松江) 人。萬曆十七年 (1589年) 進士, 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據《明史》記載, 董其昌「天才俊逸, 少負重名」。他通禪理、精鑑藏、工詩文、擅書畫, 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書畫作品和以題跋匯集為主要形式的理論著述, 是明朝晚期最傑出、影響最大的書畫家。他的繪畫「集宋、元諸家之長, 行以己意, 瀟灑生動」, 被尊為「松江派」泰鬥。
  • 董其昌的繪畫之路:是發家致富還是藝術大師?
    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35歲的董其昌考中了進士,從此走上仕途。因為文章和書法俱佳,被選為庶吉士,供職於翰林院,後來還成為皇長子朱常洛的老師,一時間風光無比。《明史·文苑傳》有記錄當時董其昌書畫受追捧的盛況:「名聞國外,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董其昌山水畫 網絡圖片在當時,只要是與董其昌沾點邊兒的書畫都奇貴無比。他的筆墨不僅貴,數量還「極多」。
  • 這首詩的境界,清美之至,寧靜之至,如一幅淡墨山水畫
    唐代詩人張祜漫遊江南時,曾夜宿鎮江渡口,面對長江夜景,詩由心生,在渡口小樓寫下著名的題壁詩《題金陵渡》,這是一首客愁傑作,它把美妙如畫的江上夜景描寫得寧靜悽迷,淡雅清新。「自可愁」為詩眼,因為在羈旅之中,行人難免泛起淡淡的鄉愁。這兩句是引子,起筆平淡而輕鬆,接著便很自然地將讀者引入佳境。「潮落夜江斜月裡」,寫詩人站在小山樓上遠望夜江,只見天邊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隔江瓜州上有兩三星火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