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男孩患甲狀舌管囊腫,內鏡輔助下口腔前庭溝入路手術切除

2020-12-19 齊魯晚報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曉麗 通訊員 王文斐 劉豔

近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口腔科頜面外科收治1例甲狀舌管囊腫的患兒。經術前充分準備,齊魯醫院口腔科頜面外科主任醫師王勇、副主任醫師石亮團隊完成了院內首例在內鏡輔助下經口內前庭溝入路甲狀舌管囊腫切除手術,標誌著口腔頜面外科進入了內鏡微創新時代。

患兒男性,3歲,因「甲狀舌管囊腫"入院,經檢查腫物位於頦下頸部正中,約2*1.5*1.2cm大小,MRI示:頦下佔位性病變,考慮為囊腫。考慮患者年齡較小,對美觀要求極高,經團隊討論後,一致認為可進行微創手術,該手術的難點在於頸部沒有足夠的腔隙,且囊腫常與舌骨相連,切除囊腫的同時需切除部分舌骨。

經過充分細緻的術前準備和術前討論,結合內鏡甲狀腺手術部分經驗,創造性地設計了內鏡輔助下口內前庭溝入路的方案:全麻後,採取下頜3-3前庭溝的切口,在內鏡及自主研發的「頜面外科內鏡懸吊系統」輔助下順利摘除囊腫及部分舌骨,頸部僅留有一個因與皮膚粘連破潰的引流口。患者術後恢復滿意,順利出院。

與傳統的甲舌手術相比,該術式有效避免了常規的頸部正中的切口,僅在頸部留有一個引流口,充分利用了口內前庭溝自然腔隙。切口較傳統切口,隱蔽性及美觀性大大增加,不僅術後瘢痕減少,並且術後腫脹、滲出減輕,降低了手術創傷,縮短了患者的恢復時間,同時達到美觀與減少創傷效果。

近年來為了達到美觀以及微創的效果,內鏡手術發展迅速,已廣泛應用於婦科、肝膽外科等有著自然腔隙的手術科室。在口腔頜面外科,手術範圍小,血運豐富,術區涉及較多神經血管等重要解剖結構,操作精細,最主要原因是沒有天然腔隙,沒有專科內鏡器械,內鏡手術開展極為緩慢。

王勇、石亮團隊在屍體解剖等研究基礎上,自2018年進行技術攻關,利用自己發明的腔鏡手術「輔助懸吊系統」成功創造腔隙,將外科常用腔鏡器械結合頜面外科技術特點與廠家合作改進位作了一系列器械,克服了該難題。近日完成的該例內鏡輔助下前庭溝入路的囊腫及部分舌骨切除手術,便是對該技術系統的成功應用。目前,口腔頜面外科已將內鏡技術應用於口腔科骨折、囊腫、涎腺腫瘤、頸部腫物等手術,部分成果已在《中華口腔醫學雜誌》及國外期刊發表,提高了我院口腔頜面外科的微創治療水平。

文獻查閱顯示腔鏡輔助下口內前庭溝入路切除甲狀舌管囊腫的手術國際上僅有韓國學者進行過報導,美國也僅有個例報導。王勇、石亮醫師團隊採用的多種操作技術在國內外頜面外科處於較先進水平,為口腔頜面外科輔助使用內鏡手術降低面部創傷,達到微創、美觀的治療技術開展,打下良好基礎。

王勇教授認為,綜合醫院內鏡輔助下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治療較口腔專科醫院具有明顯優勢,「希望這次手術能在山東開一個好頭,今後儘量用內鏡來進行頜面部更多的手術,可以選擇耳內、耳後、鼻腔、口腔、髮際線內等處切口,避免在患者面部留下瘢痕,儘量滿足患者越來越高的美觀及微創要求」。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相關焦點

  • 劉冰熔團隊完成一項動物實驗:探索經口入路切除甲狀腺新術式
    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消化內鏡》上。專家評價指出,這項入路新技術更加微創和安全,是NOTES技術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有助於今後更好地指導甲狀腺切除術的臨床實踐。  NOTES即經自然腔道內鏡手術,是指經過口腔、食管、胃、結(直)腸、陰道、膀胱等自然腔道,應用軟式或硬式內鏡進入人體胸、腹腔內,進行診斷和治療的全新微創高科技。
  • 內鏡下經眶入路的解剖學和臨床應用進展-劉鋼 佟小光等
    經眶入路短而直接,有利於減少手術通道創傷、提高手術效率、降低併發症,但是由於視器的存在,臨床實踐中允許牽拉移位眶內容物的範圍僅為1 cm 以內,故經眶入路的實際操作空間較小,此時,內鏡的輔助即具有天然優勢。 目前已進行了一系列針對內鏡下經眶入路的解剖學研究,通過適當牽拉眶內容物,獲得直達顱底、眶尖、海綿竇及其他顱前窩和顱中窩結構的通道。
  • 于都縣人民醫院成功開展首例經口腔前庭全腔鏡甲狀腺手術
    大江網/贛州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段利明、鍾荷香報導:近日,于都縣人民醫院普外二科甲狀腺專業團隊順利為一甲狀腺腫瘤患者實施了首例「經口腔前庭全腔鏡甲狀腺手術(TOET)」。術後患者恢復良好,發音吞咽正常,無手足麻木,體表完全無疤痕,與傳統甲狀腺手術相比,該手術在微創的同時又具有完美的美容效果。  張先生今年51歲,2年前發現右側頸部有一個「雞蛋」大小腫塊,近一月來腫塊明顯增大,遂就診于都縣人民醫院普外二科,診斷為右側甲狀腺腫瘤,需手術治療。
  • 枕下乙狀竇後入路手術切除聽神經瘤:不同體位會造成什麼併發症?
    枕下乙狀竇後入路聽神經瘤手術,聽神經瘤或前庭神經鞘瘤是一種小腦橋腦角(CPA)腫瘤,佔所有顱內腫瘤的6-8%。約78%的CPA腫瘤報告為聽神經瘤。在過去的二十年裡,由於診斷方法、麻醉、顯微手術技術和手術過程中顱神經監測的進步,顱底手術的效果得到了改善。
  • 大腦的「第三隻眼」松果體區腫瘤如何安全切除?多種手術入路介紹
    症狀明顯的腦積水,常急診在床旁行側腦室穿刺外引流術;在後續治療中,內鏡下三腦室造瘻術更優於腦室-腹腔分流術,特別是年輕病人,預期壽命長,ETV(內鏡下三腦室造瘻術)能使病人避免很多VPS(腦室-腹腔分流術)潛在的併發症,如腫瘤細胞腹腔播散的風險。而輕度或無症狀的腦積水則不需要處理,因為腫瘤手術切除後會重建腦脊液循環通路。
  • 病例分享丨神經導航引導下全內鏡手術切除復發丘腦膠質瘤
    患者,女性,2018年在我院因丘腦膠質瘤手術。此為術前核磁影像。腫瘤侵犯三腦室及室間孔。冠狀位顯示腫瘤侵犯丘腦。第一次術後核磁複查腫瘤近全切除。術後病理膠質瘤II級。今年5月複查頭部MR提示腫瘤復發。腫瘤復發位置位於室間孔區,為第一次三角區入路手術死角。
  • 長達30釐米腫瘤竟從口腔取出!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周平紅教授「超...
    53歲的殷先生進食哽咽3年,以為是甲狀腺腫大壓迫食管,當地醫院進行甲狀腺切除後還是吃不下飯。「平時一吃飯就有哽噎感,一頓飯要吃一個小時。」經CT和胃鏡檢查,發現從他的食管入口開始,腫物已脫入胃內,佔據了整個食管腔!
  • 西南地區首例內鏡微創切除脊髓巨大腫瘤手術在國科大重慶醫院完成
    【騰訊大渝網】近日,國科大重慶醫院(重慶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脊柱脊髓亞專業組與神經內鏡亞專業組在神經內鏡輔助下合作完成了西南地區首例巨大椎管腫瘤切除手術。這距離該團隊2016年完成西南地區首例內鏡微創切除脊髓腫瘤手術不過4年時間,切除腫瘤大小從1.5釐米到3.2釐米,手術創口卻從2.5釐米縮短至2釐米,出血進一步減少,患者2天即可下地行走。這是醫療技術前進了一大步,也是患者獲得感提升了一大步。
  • 單側半椎板入路椎管腫瘤切除手術
    單側半椎板手術入路切除腫瘤的好處在於:對脊柱的穩定性不會產生明顯的影響。也正是因為微創,所以手術操作空間比較狹小,對顯微手術技術的要求也相對較高。切開皮膚後就全程在顯微鏡下操作,顯露半側椎板。用椎板咬骨鉗去除棘突基底內側的骨質,擴大空間,直至顯露硬脊膜囊的對側。
  • 神經外一科成功在神經內鏡輔助下施行第三腦室底造瘻治療
    近日,湘西州人民醫院神經外一科收治了一名梗阻性腦積水患者,並為其在神經內鏡輔助下施行第三腦室底造瘻治療。目前已康復出院。入院時,患者自訴一月前行走無力,有「踩棉花」感,嚴重影響了生活,遂來我院檢查。後經過各項檢查,患者確診為「梗阻性腦積水」。
  • 中國醫大一院神經外科完成一例神經內鏡經眶入路中顱窩顱眶腫瘤...
    近日,我院神經外科團隊在主任吳安華教授的帶領下,利用神經內鏡下經眶入路成功完成一例右側中顱窩顱眶腫瘤切除手術。
  • 做甲狀腺手術 頸部可以不留疤痕
    近日,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甲狀腺手術再升級,成功開展兩例經口腔鏡甲狀腺手術,真正幫助患者實現了體表無痕。據介紹,32歲的鄭女士和26歲的肖先生在體檢發現較大的甲狀腺結節,經醫生診斷,考慮為甲狀腺癌,建議立即手術。不過,兩人有著同樣的擔憂:「我年齡不大,脖子上留下一條難看的疤痕,以後怎麼見人喲?」
  • 長達30釐米腫瘤竟從口腔取出!中山醫院「超微創」手術再破紀錄
    53歲的殷先生進食哽咽3年,以為是甲狀腺腫大壓迫食管,當地醫院進行甲狀腺切除後還是吃不下飯。「平時一吃飯就有哽噎感,一頓飯要吃一個小時。」經CT和胃鏡檢查,發現從他的食管入口開始,腫物已脫入胃內,佔據了整個食管腔!
  • 島葉膠質瘤切除手術究竟難在哪?手術技巧及前沿進展解讀
    島葉屬於新皮層和古皮層之間的結構,屬於邊緣系統的一部分,與自主神經功能、前庭功能和語言功能關係密切,構成了介於舊皮質和新皮質之間的一個解剖學、細胞學和功能學界面。手術全切除島葉膠質瘤而又不引起腦正常結構和功能的破壞,對於神經外科醫師來說仍然是一個挑戰。
  • 機器人輔助縱隔腫瘤手術中國專家共識(2019 版)
    (2)經劍突下胸骨後入路能夠清晰暴露前縱隔組織結構,目前主要應用於既往有胸部手術史,合併重症肌無力需要行前縱隔脂肪清掃術患者,另外需要術者有傳統胸腔鏡劍突下手術經驗(推薦強度:Ⅲ類)。無論何種手術入路,確保術中腫瘤包膜完整及切除徹底是關鍵(推薦強度:Ⅱ A 類)。
  • 快速讀懂早期胃癌內鏡下規範化切除專家共識
    早期胃癌內鏡下切除主要包括: 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並已在我國得到了廣泛應用。如何開展高質量的內鏡下規範化切除,以保證早期胃癌患者的良好預後,越來越受到了消化內、外科醫生及病理科醫生的關注。
  • 小腦的溝回與「小腦裂入路」
    今天就從小腦的腦溝和腦回出發,探討一下所謂的「小腦裂入路」。1、小腦表面的功能學解剖這部分並非基於形態學,而是針對種系發生及功能學,因此更像是系統解剖學,這對於神經內科來說尤其重要。理解的關鍵是將小腦皮層「展開」成一個平面。
  • 早期手術與內鏡優先入路相比顯著減輕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疼痛
    早期手術與內鏡優先入路相比顯著減輕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疼痛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 10:24:05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Marja A. Boermeester研究小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食管多發黏膜下腫瘤」內鏡手術步步驚心 病人卻感覺「睡了一覺」
    這次手術大大小小切除了20餘枚食管黏膜下腫瘤,最終還擺成了一根「蜜蠟項鍊」。這臺手術的患者,是一位外地轉來的青年女性,因為「進食哽噎」,通過胃鏡檢查發現「食管多發黏膜下腫瘤」。在前期確定的手術方案中,徐美東準備採用對於食管黏膜下腫瘤的內鏡下微創切除。
  • 胃癌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考慮內鏡下切除?切除後需注意哪些事項?
    醫學科技的不斷進步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到癌,並且各種各樣的癌鬥毆發生在我們身邊,而我們經常常用的器官就是胃,因此它也經常會出現一些病症,如果出現病症不及時的進行治療的時候很大程度上會發生癌變,而如果出現胃癌的時候有一些情況可以內鏡下進行切除,比之前傳統的手術更能保持住人體的胃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