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多發黏膜下腫瘤」內鏡手術步步驚心 病人卻感覺「睡了一覺」

2020-12-18 瀟湘晨報

圖說:徐美東在手術中 醫院供圖(下同)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 通訊員 孫鈺)近日,上海市東方醫院內鏡中心主任徐美東和他的團隊開展了一臺「出乎意料」的手術,手術時間是預計的1.5倍。這次手術大大小小切除了20餘枚食管黏膜下腫瘤,最終還擺成了一根「蜜蠟項鍊」。

這臺手術的患者,是一位外地轉來的青年女性,因為「進食哽噎」,通過胃鏡檢查發現「食管多發黏膜下腫瘤」。在前期確定的手術方案中,徐美東準備採用對於食管黏膜下腫瘤的內鏡下微創切除。

手術難度超預期

在前期預判中,這對徐美東來說是個「手到擒來」的常規手術。他在國際上首創STER(內鏡經黏膜下隧道腫瘤切除術)用於治療來源於固有肌層的食管、賁門等消化道的黏膜下腫瘤,術後24小時即可進流食,患者無疼痛等不適及無任何體表切口。這個患者的食管黏膜下腫瘤內鏡切除也是應用徐氏STER手術進行,難度比常規STER要高。不過根據經驗,預計1小時內完成。

STER手術改變了既往該部分病人需要開胸切除病變或胸腔鏡治療的現狀, 該術式自發明以來為國內內鏡界及世界學界廣泛接受,被稱為「徐氏手術」。而如今,STER因其有效、微創、併發症少、易被內鏡醫師規範學習操作已經得到了快速推廣普及。

這臺手術交到徐美東手中,是因為該病例表現出的食管黏膜下腫瘤多發、高位,且位於食管中上段。當地醫生做了胃鏡和超聲內鏡,顯示有大大小小多個腫瘤,最上端靠近食管入口,遍布食管約15釐米長,部分腫瘤腔外生長。STER的隧道入口常規建於瘤體上方3-5釐米左右,患者自食管入口下方2釐米開始即有大大小小的黏膜下腫瘤,瘤體開始於食管生理解剖的第一狹窄處,吞咽時的空間因此更加狹小,這也是患者進食哽噎症狀的主要原因。

瘤體剝離「步步驚心」

下午2時,手術準時開始,徐美東通過內鏡操作,從食管入口狹窄處小心翼翼建立「隧道入口」,空間極其狹小,在他的操作下,整個打隧道的過程行雲流水。由於部分瘤體長在食管肌層的深部,瘤體很大又呈跳躍或連續性分布,其後的剝離過程看起來就是「刀尖上的舞蹈」一樣步步驚心。

儘管在手術開始前已經完善了胸部強化CT以及超聲內鏡,但這些檢查手段仍然只能輔助了解病變,總體價值有限,在實際手術過程中,仍然存在較大的變數。

徐美東嫻熟操作著徐氏鉤刀刀法,深肌層的瘤體也一一被識別,「挖土豆」般逐次挖出,過程中部分腫瘤後方緊貼大動脈,搏動明顯,手術室不時傳來科室旁觀學習醫生倒抽氣的聲音。

在電刀的切割聲音下,被逐次剝離下來的腫瘤形狀各異,一個牽出一串,有的穿出食管進入縱隔腔。不知不覺手術時間已經將近1小時,其中最大直徑3釐米的一個黏膜下腫瘤被完整剝離並取出後,發現手術依然艱巨。

圖說:手術切除的部分食管黏膜下腫瘤

「好像睡了一覺」

手術繼續進行,挖出來的大大小小的瘤子已經超過10餘枚,已然超過了術前預計。其中最為挑戰的是一串瘤體包繞喉返神經-喉返神經是支配聲帶發聲的重要神經,多個瘤體將喉返神經緊緊包繞其中,徐美東向團隊醫生一一講解:「這是喉返神經,這是分支,這是瘤體……」

對於大多數的內鏡醫生,瘤體與喉返神經的區分已是難事。何況這個病例多個瘤體包繞神經,在電刀剝離病變和小心游離神經的穿行之中不能有絲毫損傷,否則會造成患者失聲。

最終,取出的瘤體約20多個,手術整體耗時105分鐘,沒有任何出血,內鏡下關閉「隧道入口」後病人完全沒有肉眼可見的一絲創口。術後,麻醉復甦後患者清醒,當被問及有什麼不舒服之處時,患者搖搖頭,說好像睡了一覺。徐美東笑著說:「睡一覺好!」因為術後發音正常,手術真正成功。

科裡的年輕醫生把取出的瘤體擺了個造型,在醫院職工的朋友圈被刷屏。這串「蜜蠟項鍊」,是一位內鏡人用他10餘年精湛的內鏡技術、用他精益求精的創新微創理念和對患者真誠負責的態度完成的。

【來源:新民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阻擊腫瘤|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鏡科主任王貴齊:把握治癒腫瘤...
    「讓身處黑暗的患者看到生命陽光」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鏡科手術室內,一臺早期食管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隨著黑色的內鏡軟管從患者口腔緩慢進入到食管腔,顯示屏幕中漸漸呈現出一塊圓形的紅色病變,薄薄的如同紙張,緊緊地貼合在患者食管的後壁。
  • 當代工匠錄 | 中山醫院內鏡中心:最多病人成就最好手藝
    1996年,日本學者首創使用IT刀對大於兩釐米的消化道早期癌進行黏膜下剝離一次性切除成功,自此,ESD術誕生,並在日本大規模開展應用。而這一技術傳入中國,要到十年以後。內鏡手術的中國之旅:從落後到先進醫生操作內鏡遙控器的手。
  • 「POEM+STESD」治療賁門失弛緩及食管多發憩室手術...
    為解進食之苦,龔先生在香港四處求醫,被當地醫院確診為賁門失弛緩症合併多發的食管憩室,該院醫生表示鑑於同時治療賁門失弛緩和食管巨大憩室的經驗有限,外科手術的難度和風險又很高,建議患者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賁門失弛緩症專家周平紅教授求診
  • 內鏡下專家妙手除頑疾 男子十年胃食管反流病終痊癒
    治療:十年頑疾微創手術終解除施瑞華主任介紹,以往胃食管反流病,主要通過口服藥物控制患者反酸、燒心症狀。如果合併嚴重的食管裂孔疝可考慮外科腹腔鏡下胃底摺疊術。面對患者張先生十年受病痛折磨,且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下,施瑞華主任及團隊決定嘗試一種新的手術方法——ARMS術,即內鏡下抗反流黏膜切除術。
  • 吃藥治不好的胃食管反流病,可以選擇內鏡下治療
    一、內鏡下注射治療 內鏡下注射治療是在內鏡下用注射針於食管下段-賁門局部黏膜下注射生物相容性物質或硬化劑,以增加LES壓力,達到抗反流的目的。因其有效性、安全性有待提高,未能在臨床廣泛普及,現不做過多講解。
  • 食管炎和食管腫瘤傻傻分不清楚?看清這4個不同,或可少踩坑
    食管腫瘤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僅次於胃腫瘤,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和健康。食管腫瘤早期表現和食管炎有相似之處,往往被人們忽略,從而延誤最佳的治療時間。食管炎和食管腫瘤有什麼區別?另外吃太燙的食物、魚刺和骨頭等被卡在食管等同樣會引起食管炎。食管腫瘤的發生跟遺傳、體內缺乏微量元素以及大量吸菸喝酒有關,還有黏膜反覆受到刺激損傷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引起食管腫瘤。2、發病位置不一樣食管炎是指發生在食管黏膜淺層或深層組織的損傷,食管黏膜出現水腫和充血,從而引起的炎症。
  • 杭州女白領覺得喉嚨有異物 醫生從她嘴裡拖出腫瘤
    醫生檢查後發現,賈女士的胃裡長了黏膜下平滑肌瘤。醫生用 「內鏡經黏膜下隧道腫瘤切除術(STER)」,從食管黏膜下打通隧道把腫瘤「挖」出來,這顆腫瘤足足有12釐米長。不過,黏膜下腫瘤的特點是腫瘤長在表面黏膜和固有肌層中間,像土豆埋在土裡生長一樣,腫瘤埋在黏膜下生長,想要把腫瘤拿出來,就要先把黏膜『扒』開。」過去沒有好的辦法,只能打開胸腔切除腫瘤,大手術帶來的創傷出血多,對患者傷害極大。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如今,「內鏡經黏膜下隧道腫瘤切除術(STER)」可以微創地切除腫瘤。
  •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內鏡診治中心成功完成巨大食管佔位病變切除
    多方集結後再次進行內鏡檢查,發現 A 先生從食管入口處長出像舌頭一樣的腫瘤,覆蓋了整個食管,但是還是可以發現來自於食管開口處的根部,越往頭端病變越寬大。而之前患者提到想吐卻吐不出來的,應該就是這個病變的根部,但因為太大太粗,所以吐不出來。心大的 A 先生沒想到,原來吞咽梗阻竟然會是食管相關的疾病。
  • 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在全市率先開展胃腫瘤內鏡下微創切除術
    7月26日下午,天水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市二院)消化內科成功實施了「內鏡黏膜下病變剝離術(ESD)和胃底巨大腫瘤挖除術(ESE)」。該術式在全市尚屬首例,在省內也是少數醫院開展,這標誌著市二院消化內科的技術水平逐步邁入了省內先進行列。
  • 全球首部消化內鏡隧道技術全英文專著出版
    令狐教授是我國和世界著名消化內鏡專家,他2009年全世界第一次在人體運用隧道技術成功切除了食管大面積的早癌獲得成功,此後繼續進行該技術動物與臨床研究,使用該技術對賁門失弛緩症、黏膜下固有肌層腫瘤進行治療,使隧道技術不斷完善並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他又將該體系完善整理成書,被世界著名的Springer出版集團出版。
  • 長達30釐米腫瘤竟從口腔取出!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周平紅教授「超...
    看到前來查房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周平紅主任,殷先生無比感激,握著周主任的手謝了又謝!誰能想到,就在一天前,殷先生的食管腔內還充斥著長達30釐米的巨大腫瘤!帶著這樣的信念,12月15日殷先生從江西慕名來到周平紅教授門診就診,第2天周教授即親自為他胃鏡檢查,發現食管上段入口處巨大腫物一直延伸到食管胃交界處賁門口,頭端還有潰瘍,隨時有再出血的風險!考慮到患者血色素只有6克,手術風險大,經過近一周治療,患者血色素等各項指標均好轉,12月22日下午周平紅教授當機立斷為他進行內鏡微創切除治療。
  • 不適合立刻手術,是不是沒救了?——聊聊食管癌與新輔助治療
    醫生給他做了胃鏡,發現食管距門齒30cm處有一個增殖潰瘍型病灶,活檢病理證實「食管鱗狀細胞癌」。消化科醫生建議他到胸外科進一步就診,考慮是否手術治療,可做完胸部食管癌分期CT後胸外科醫生告訴他:雖然沒發現遠處轉移,但是腫瘤較大,目前手術可能效果不佳,建議他做新輔助治療,之後再考慮手術。
  • 華南首創,南沙成功實施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微創手術
    5日,在北京火箭軍總醫院吳繼敏教授指導下,南沙中心醫院院長賈林率消化疾病團隊對一例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成功實施了胃鏡直視下Stretta射頻消融術和2例腹腔鏡Nissen胃底摺疊術治療食管裂孔疝並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 胃食管反流病 經常走錯門診
    最後,他找到了福建省立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林志輝博士,經檢查,發現是「胃食管反流」,也就是胃酸反流到食道導致咳嗽。對症治療了兩個月,依伯不咳了,反酸燒心也治好了。在林志輝的門診中,約有10%的病人是「胃食管反流」,但一些病人經常走錯門診,繞了好大圈子才知道是啥病,怎麼治。 本周日下午3點半,包括林志輝主任在內的省立5名消化病專家將在「海都名醫講堂」上和讀者面對面。
  • 判斷胃食管反流 並非只盯「反酸」和「燒心」
    布小玲指出,反酸是指胃內容物逆流至咽部口腔,或胃內容物在胸骨後向咽部口腔方向流動的感覺,多發生在餐後、軀幹前屈或夜間臥床時。「有的病人綁鞋帶、彎腰時酸水就湧出來了。」燒心為胸骨後的燒灼感,多在進食後1小時左右發生,多位於胸骨後、上腹部、劍突處乃至咽喉部。 但是,並非每個病人都有這兩個典型症狀。「有的病人症狀不典型,可出現胸痛、上腹痛、上腹部燒灼感、噯氣等。」
  • 食管內裝支架,九旬婆婆重食人間煙火味
    老人說,自己吃東西時總覺得不順暢,每次吞咽時總會感覺哽住。起初她以為是噎到了,但後來發展到只要吃東西就不舒服,甚至連喝口水都困難。根據描述,李蜀豫敏銳的意識到,婆婆這種進行性加重的進食梗阻感,可能是由於食管腫瘤引起的,需要儘快明確診斷。經食管碘水造影檢查,果然是腫瘤梗阻導致趙婆婆吃東西吞咽困難,實施胃鏡下食管癌支架植入術能解決她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