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徐美東在手術中 醫院供圖(下同)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 通訊員 孫鈺)近日,上海市東方醫院內鏡中心主任徐美東和他的團隊開展了一臺「出乎意料」的手術,手術時間是預計的1.5倍。這次手術大大小小切除了20餘枚食管黏膜下腫瘤,最終還擺成了一根「蜜蠟項鍊」。
這臺手術的患者,是一位外地轉來的青年女性,因為「進食哽噎」,通過胃鏡檢查發現「食管多發黏膜下腫瘤」。在前期確定的手術方案中,徐美東準備採用對於食管黏膜下腫瘤的內鏡下微創切除。
手術難度超預期
在前期預判中,這對徐美東來說是個「手到擒來」的常規手術。他在國際上首創STER(內鏡經黏膜下隧道腫瘤切除術)用於治療來源於固有肌層的食管、賁門等消化道的黏膜下腫瘤,術後24小時即可進流食,患者無疼痛等不適及無任何體表切口。這個患者的食管黏膜下腫瘤內鏡切除也是應用徐氏STER手術進行,難度比常規STER要高。不過根據經驗,預計1小時內完成。
STER手術改變了既往該部分病人需要開胸切除病變或胸腔鏡治療的現狀, 該術式自發明以來為國內內鏡界及世界學界廣泛接受,被稱為「徐氏手術」。而如今,STER因其有效、微創、併發症少、易被內鏡醫師規範學習操作已經得到了快速推廣普及。
這臺手術交到徐美東手中,是因為該病例表現出的食管黏膜下腫瘤多發、高位,且位於食管中上段。當地醫生做了胃鏡和超聲內鏡,顯示有大大小小多個腫瘤,最上端靠近食管入口,遍布食管約15釐米長,部分腫瘤腔外生長。STER的隧道入口常規建於瘤體上方3-5釐米左右,患者自食管入口下方2釐米開始即有大大小小的黏膜下腫瘤,瘤體開始於食管生理解剖的第一狹窄處,吞咽時的空間因此更加狹小,這也是患者進食哽噎症狀的主要原因。
瘤體剝離「步步驚心」
下午2時,手術準時開始,徐美東通過內鏡操作,從食管入口狹窄處小心翼翼建立「隧道入口」,空間極其狹小,在他的操作下,整個打隧道的過程行雲流水。由於部分瘤體長在食管肌層的深部,瘤體很大又呈跳躍或連續性分布,其後的剝離過程看起來就是「刀尖上的舞蹈」一樣步步驚心。
儘管在手術開始前已經完善了胸部強化CT以及超聲內鏡,但這些檢查手段仍然只能輔助了解病變,總體價值有限,在實際手術過程中,仍然存在較大的變數。
徐美東嫻熟操作著徐氏鉤刀刀法,深肌層的瘤體也一一被識別,「挖土豆」般逐次挖出,過程中部分腫瘤後方緊貼大動脈,搏動明顯,手術室不時傳來科室旁觀學習醫生倒抽氣的聲音。
在電刀的切割聲音下,被逐次剝離下來的腫瘤形狀各異,一個牽出一串,有的穿出食管進入縱隔腔。不知不覺手術時間已經將近1小時,其中最大直徑3釐米的一個黏膜下腫瘤被完整剝離並取出後,發現手術依然艱巨。
圖說:手術切除的部分食管黏膜下腫瘤
「好像睡了一覺」
手術繼續進行,挖出來的大大小小的瘤子已經超過10餘枚,已然超過了術前預計。其中最為挑戰的是一串瘤體包繞喉返神經-喉返神經是支配聲帶發聲的重要神經,多個瘤體將喉返神經緊緊包繞其中,徐美東向團隊醫生一一講解:「這是喉返神經,這是分支,這是瘤體……」
對於大多數的內鏡醫生,瘤體與喉返神經的區分已是難事。何況這個病例多個瘤體包繞神經,在電刀剝離病變和小心游離神經的穿行之中不能有絲毫損傷,否則會造成患者失聲。
最終,取出的瘤體約20多個,手術整體耗時105分鐘,沒有任何出血,內鏡下關閉「隧道入口」後病人完全沒有肉眼可見的一絲創口。術後,麻醉復甦後患者清醒,當被問及有什麼不舒服之處時,患者搖搖頭,說好像睡了一覺。徐美東笑著說:「睡一覺好!」因為術後發音正常,手術真正成功。
科裡的年輕醫生把取出的瘤體擺了個造型,在醫院職工的朋友圈被刷屏。這串「蜜蠟項鍊」,是一位內鏡人用他10餘年精湛的內鏡技術、用他精益求精的創新微創理念和對患者真誠負責的態度完成的。
【來源:新民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