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鏡下經眶入路的解剖學和臨床應用進展-劉鋼 佟小光等

2021-02-22 神外前沿

上圖:眶顴入路,神外前沿根據公開資料製作

本文作者:馬越,黃振華,何京川,劉鋼,佟小光,天津市環湖醫院神經外科;本文來源: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誌,2020,20(08):752-756.本文轉載自醫脈通網站,神外前沿轉載已經獲得授權

 

內鏡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顱底外科的手術策略。內鏡下經眶入路是內鏡顱底外科的重要補充,是不斷發展中的微創顱底外科的新的手術路徑。該入路不僅可以提供進入眼眶的手術通道,同時還可以單獨或聯合其他顱底入路,治療前顱底或中顱底尤其是側方顱底前端外側區病變。內鏡下經眶入路的解剖涉及眼科、神經外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和頜面外科等相關專業領域,手術方法具有獨特之處,用於經過嚴格篩選的病例,可獲得令人欣喜的手術效果。本文旨在總結內鏡下經眶入路的相關解剖學研究進展及其在顱底外科的應用現狀。

 

1.解剖學研究進展

眼眶的解剖結構、位置形態和毗鄰關係決定了其作為手術通道入口的可行性。眼眶由七塊骨圍成,開口向前,大致呈底面為四邊形的錐形腔隙,視神經管和眶上裂構成錐形的尖端。眼眶上方和後方分別與前顱底和中顱底毗鄰,直接構成顱前窩底面和顱中窩前部。一方面,眼眶是進行上述顱底區域手術必須克服的屏障,另一方面,眼眶也構成解剖上到達此區域的天然通道。

 

眼眶前部作為手術入口空間寬闊、部位淺表,且眶頂是顱底骨質中最薄的部分,易於開放,這些解剖學特徵為手術到達顱底及其鄰近區域提供了極佳的潛在途徑。經眶入路短而直接,有利於減少手術通道創傷、提高手術效率、降低併發症,但是由於視器的存在,臨床實踐中允許牽拉移位眶內容物的範圍僅為1 cm 以內,故經眶入路的實際操作空間較小,此時,內鏡的輔助即具有天然優勢。

 

目前已進行了一系列針對內鏡下經眶入路的解剖學研究,通過適當牽拉眶內容物,獲得直達顱底、眶尖、海綿竇及其他顱前窩和顱中窩結構的通道。Di Somma 等從神經外科視角出發,在患者睜眼時隱藏的上瞼皺襞(SLC)做切口,分離眶骨膜與眶壁的自然解剖間隙,再磨除眶上裂和眶下裂外側骨質,顯露前顱底和中顱底外側,以顯露額底、顳極和側裂等區域,證實經上瞼入路是手術到達前顱底和中顱底硬膜外或硬膜內病變的可行路徑。

 

Dallan等採用經上瞼皺襞切口的內鏡下經眶入路,部分磨除蝶骨大翼,再將眶腦膜帶切開,於骨膜層與腦膜層之間剝離海綿竇外側壁硬腦膜,證實無需牽拉硬腦膜下腦組織即可簡單、快速、直接獲得內側至海綿竇外側壁、外側至腦膜中動脈穿行的棘孔區域、後方至顳骨巖部的術野。該手術入路的潛在優勢是利用自然間隙,較傳統眶顴入路和顳下入路創傷小、對腦組織的牽拉輕微。如果將經眶入路的上方切口進一步外延,可以通過與Kawase 入路相似的方法磨除巖尖骨質,獲得自顱中窩向顱後窩延伸的通道。

 

除了上方和外側通道,有學者建議更為直接的朝向中顱底的下方經眶入路。Ferrari 等採用下外側經眶入路,切口自眶緣下方中點至外眥,分離眶骨膜,辨認顴神經、顴動脈、眶下裂和眶下神經血管,通過磨除眶上裂、眶下裂和蝶顴縫之間的三角形骨質,顯露顳窩、顳下窩和顱中窩結構;先以中顱底為中心,分離三叉神經第2、3 支至圓孔和卵圓孔,磨除骨質,切開硬腦膜並剝離,可見三叉神經節,顯露Meckel 囊;再於手術通道的外側切斷腦膜中動脈,磨除卵圓孔外側骨質,辨認咽鼓管骨部與軟骨部交界區,定位後方頸內動脈管;然後在其外上方的顱底內側面辨認巖淺大神經,切開骨膜層,磨除Kawase 三角,顯露顱後窩結構。

 

此外,眶下裂還可以作為眼眶與顱底外側面前方和外側的通道,經眶入路可經眶下裂進入上頜竇,顯露顳下窩和翼顎窩,通過追蹤眶下神經定位圓孔,再剝離翼外肌,顯露卵圓孔,向後方磨除蝶骨大翼,即可顯露中顱底前外側三角,剝離海綿竇外側壁硬腦膜,顯露三叉神經半月結和Meckel囊上部。

 

2.臨床應用現狀

早在1981 年,內鏡技術即用於眶內或眶周病變的手術治療。直至近20 年,方逐漸開展將眶作為通道進行較遠處目標病變的內鏡手術操作,這得益於解剖學研究的發展、手術器械的改進以及多學科的交叉合作。與其他經典手術入路相比,內鏡下經眶入路有其獨特之處。一方面,與傳統眶顴、翼點或眶上入路開顱手術相比,內鏡下經眶入路可避免頭皮可見的外部切口,且無需分離較多正常組織(如顳肌和顳區筋膜)以顯露目標區域,故術後無顳肌萎縮和面癱等併發症,對顏貌的損傷較小;此外,內鏡技術還可提供術區的局部大視野,對腦組織的牽拉較小。

 

對於大部分前顱底和中顱底病變,傳統開顱手術較為成熟、穩妥,而對於部分經選擇的病例,內鏡下經眶入路在獲得與開顱手術相當療效的同時,可顯著降低手術相關併發症。另一方面,與內鏡下經鼻入路相比,經眶入路可規避眶、視神經、眶上裂和鼻腔通道結構與顱底外側區的幾何關係限制,使經鼻入路難以到達和操作的區域得以顯露並處理。對於側顱底病變,內鏡下經眶入路的通道較經上頜翼突入路短且直接,術者及其助手的操作空間較經鼻入路大,避免器械相互幹擾的「舞劍(swordplay)效應」。

 

同時,內鏡下經眶入路還是一種微侵襲通道,越過神經血管結構直達目標區域,完整保留副鼻竇系統。因此,內鏡下經眶入路為經鼻入路難以到達或充分顯露的區域提供了另一種選擇。完全內鏡下經眶入路切除顱底病變最早由Moe等於2010 年系統報導,包括一組內鏡手術通路,可用於前顱底和中顱底病變的切除。該手術入路的優點是,無需大的皮膚切口,無可見皮膚瘢痕,無需移除眶緣和前額骨質,對腦組織牽拉小,對相鄰神經血管損傷小,並可多角度到達目標病變區域。

 

根據目標病變區域不同,這些手術入路可以分為針對眶及其內容物和視神經的眶部內鏡手術(orbitalendoscopic surgery)、針對鄰近前顱底和中顱底外側面病變的經眶內鏡手術(transorbital endoscopic surgery)和針對顱內病變的經眶神經內鏡手術(TONES)。該入路的適應證隨著解剖學研究的進展和手術技術的進步而日益擴大。

 

近年關於內鏡下經眶入路手術的病例報導逐漸增多,總結該入路的適應證包括:

 

(1)眶內病變。

 

(2)侵襲額竇、眶和前顱底的鼻源性病變,包括前顱底硬膜外膿腫、眶內膿腫、額眶黏液囊腫和黏液膿腫,特別是額竇外側部病變難以通過單純鼻內鏡顯露者。

 

(3)顱底硬膜外病變,包括顱底骨折;視神經壓迫;難治性腦脊液漏如鼻內鏡手術失敗後的修正手術,或復發難治性腦脊液鼻漏,可避免打開瘢痕傷口;腦膜腦膨出;顱底硬膜外來源的炎症或腫瘤性病變,特別是顱眶溝通腫瘤,可改善突眼、視力下降和眼球活動障礙。

 

(4)蝶眶腦膜瘤以及部分前顱底和中顱底腦膜瘤,例如,對於以骨質增生為主或侵入眶內為主的患者,內鏡下經眶入路可有效減輕突眼、視力障礙和眼球活動障礙;對於難以全切除的蝶眶腦膜瘤,手術目的旨在以侵襲性最小的方式部分切除腫瘤並緩解症狀,內鏡下經眶入路可在有效減壓腦神經和緩解突眼的基礎上,降低眼科和神經科併發症。

 

(5)癲手術中切除海馬杏仁核。對於複雜病變,內鏡下經眶入路還可以作為多通道內鏡手術的一部分。多通道內鏡手術係指兩個或多個內鏡通道的聯合,允許多個內鏡以及四手或六手同時參與手術。附加的通道可以改善重要解剖結構周圍的視野,辨清器械或病變遮擋的部分,使術者可以安全處理重要解剖結構毗鄰的病變,同時提供術者希望的手術操作方向和角度。

 

聯合經鼻和經眶入路,選擇適宜的觀察角度和工作距離,可多方位顯露病變,最大限度增加雙手與器械之間的操作空間,提高手術自由度,更易於雙手顯微操作的解剖和分離,提高術者之間配合協作處理腦深部病變的能力。該方法尤其適用於同時侵犯中線和顱底外側的多分隔病變,對視神經、眶尖、海綿竇、床突上段頸內動脈進行360°顯露和手術操作。多通道內鏡手術有可能成為內鏡顱底外科的下一個重大進展,結合各手術入路的優勢,克服單獨應用的局限性,聯合入路在術野顯露和雙手顯微操作層面為傳統顱底入路提供了一種最接近的替代模式。

 

3.手術方法

內鏡下經眶入路的手術技巧主要從眼眶手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可聯合其他入路形成多通道手術,彌補單通道顯露不足或操作困難的問題;同時,作為單一入路,還發展出諸多改良入路。Moe等描述經眶進行前顱底和中顱底病變的入路體系,根據解剖結構將眼眶分為4個象限,每一象限對應特定的手術通道入口和手術入路,分別為上象限對應的上瞼皺襞(SLC)入路、內側象限對應的淚阜前(PC)入路或經淚阜入路、下象限對應的下方經結膜(ITC)入路、外側象限對應的外眥後(LRC)入路,其中,上瞼皺襞入路可達眶頂和前顱底,適用於眶內、眶上外側、額竇外側病變,尤其是眶顱溝通病變的活檢或切除;淚阜前入路可達顱前窩、鼻腔外側、海綿竇和視神經;下方經結膜入路可達眶底、眶下神經、眶下裂、中顱底、圓孔、顳下窩區域,可觸及三叉神經第2、3支的顱內外段;外眥後入路可達眶外側、眶後、前顱底外側、中顱底前部、顱中窩、顳下窩。從神經外科視角看,上象限和內側象限主要針對顱前窩病變,下象限和外側象限主要針對顱中窩病變。

 

單一象限也可聯合其他象限進行擴展入路,例如,內側象限的淚阜前入路和外側象限的外眥後入路均經結膜切口,可向下方延伸為下瞼結膜切口。實際操作中,術者以不移動視神經和動眼神經,不損傷眼瞼功能為基本原則,根據病變的具體部位選擇最佳入路或聯合入路。就解剖層次而言,各象限入路的手術步驟類似,可歸納為逐漸深入的四層。

 

第一層為手術切口:除上瞼皺襞入路為眼瞼切口外,其他3 個入路均可設計經結膜切口,其優點是術後無表觀可見的皮膚切口,且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對眼瞼的支持系統;第二層為皮下分離:於眼輪匝肌和內外眥韌帶深面向眶緣分離,在上下象限分離時注意不要突破眶隔層面,最終顯露至眶緣眶骨膜,注意保護眶上神經、滑車和淚腺;第三層為骨膜下分離:眶骨膜包繞所有肌錐內外結構,於眶緣切開眶骨膜,鈍性分離眶骨膜與眶壁之間的解剖平面,可完好保留眶內容物,術中,可清晰辨認眶上裂、眶下神經、眶下裂、篩前動脈和篩後動脈,並根據需求牽開或切斷,作為解剖標誌定位位置和指引方向;第四層為骨窗和病變的顯露:完整分離眶骨膜後,牽開器牽開眶骨膜和眶內容物,牽開距離< 1 cm,術中於神經導航引導下磨除骨窗(顯露顱中窩病變,需磨除眶上裂和眶下裂外側的蝶骨大翼;顯露顱前窩病變,需磨除部分額骨和蝶骨小翼)、顯露硬腦膜,雙手顯微操作切除病變,術後以多層材料修補硬腦膜。

 

由於手術距離縮短,術後可採用直接縫合的方式重建硬腦膜,小缺損可經闊筋膜移植修補、大缺損可經轉位顱骨膜修補,最後復位眶內容物,結膜切口僅需對位內翻縫合數針即可。如果內眥或外眥切開,則需行相應的韌帶修復術。

 

4.手術相關併發症

微侵襲的理念並不取決於手術切口的大小,而是取決於減少不必要手術損傷後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採用內鏡下經眶入路時,須評估其優點與潛在風險,這是由於某些併發症可能給患者帶來災難性後果。理論上,內鏡下經眶入路的併發症源自手術的三個階段:建立經眶通道可造成眼科併發症;處理病變可造成病變毗鄰位置神經血管損傷;術後重建欠佳可造成腦脊液漏和眶壁缺損遺留的併發症。

 

其中,大多數神經外科醫師對該手術入路的最大顧慮是術中對眼球和視神經的潛在壓迫,但迄今尚未見內鏡下經眶入路手術後發生死亡、視力障礙、眶內外血腫、新發腦脊液漏和感染等相關病例報導,術後併發症發生率低且輕微,術後恢復迅速、疼痛輕微。Moe 研究團隊報告40例顱內病變患者共行45項內鏡下經眶入路手術,僅3例(6.67%)出現手術相關併發症。內鏡下經眶入路手術的主要併發症有眼球內陷、上瞼下垂、溢淚、復視、三叉神經分布區感覺遲鈍、眶周積氣和軟組織腫脹,其中,上瞼下垂髮生率最高(2% ~22%),通常為短暫性,可於術後短時間內迅速恢復正常

 

圍手術期由神經外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眼科組成的多學科團隊共同制定手術計劃,有助於減少認知盲區,降低手術併發症。在手術入路通道建立階段應用角膜保護片,小心保護和溼化角膜表面,以避免角膜擦傷或乾燥;術後維持角膜溼潤,減輕結膜水腫。術中對眼球的牽拉應< 1 cm,每15 ~20 分鐘移除牽拉器械以放鬆眼球,每20 ~ 30 分鐘檢查瞳孔是否散大或形態不規則以提示眼內壓增高或神經損傷,出現上述情況應移除牽拉器械,直至瞳孔恢復正常。

 

牽拉眼球時還需注意眼心反射,出現心動過緩時予以抗膽鹼藥物。術中儘量避免使用單極電凝,避免眶脂體破出,可以矽膠墊於牽開器下方以起到隔離保護作用。骨窗開顱時應避免過度磨除骨質,造成搏動性突眼或眼球內陷,若蝶骨大翼被大部分切除,眼眶容積變大,可以自體脂肪或鈦板修復。術後有發生腦脊液漏風險的患者,可行腰大池引流術。

 

總之,內鏡下經眶入路還是一項嶄新的術式,各醫療中心在開展該術式前,術者應參加適當的培訓課程並通過必要的解剖學學習以掌握該項技術。

 

5.總結與展望

內鏡下經眶入路作為顱底外科手術的基礎入路,可單獨或聯合其他入路處理前顱底和中顱底硬膜內外病變,是內鏡下經鼻入路和傳統顱底外科手術的重要補充。該入路與傳統入路相比,具有低風險、高優勢的特點,其優勢體現在,保護副鼻竇結構和功能,相對較少剝離軟組織,以及距離病變較近;而且,對於一些複雜的多區域顱底外側病變,該入路可以作為額外通道,提高病變的可視性並優化器械的可操作性。

 

因此有理由期待,隨著內鏡工具、影像學導航、3D列印、虛擬實境(VR)、人工智慧(AI)和機器人手術技術的發展,內鏡下經眶入路將變得更加精細和安全,在複雜顱底病變治療中的角色將不斷改變。顱底外科醫師應掌握內鏡下經眶入路並持續更新相關知識,為複雜病變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

 

神外前沿 E-mail:gouxinyu@neurochn.com

相關焦點

  • 中國醫大一院神經外科完成一例神經內鏡經眶入路中顱窩顱眶腫瘤...
    近日,我院神經外科團隊在主任吳安華教授的帶領下,利用神經內鏡下經眶入路成功完成一例右側中顱窩顱眶腫瘤切除手術。
  • 內鏡下單鼻孔入路鼻腔鼻竇規範化解剖流程詳解
    包括大部分常見的鼻腔鼻竇手術:內鏡全組鼻竇開放術(除Draf III型額竇手術);經下鼻道開窗、淚前隱窩徑路、Denker入路處理上頜竇、鼻腔鼻竇良性腫瘤(除纖維血管瘤);HB瓣的製作、中鼻甲黏膜瓣的製作;高選擇性鼻後神經阻斷術、翼管神經切斷術;簡單的翼顎窩、顳下窩腫瘤。
  • 3歲男孩患甲狀舌管囊腫,內鏡輔助下口腔前庭溝入路手術切除
    經術前充分準備,齊魯醫院口腔科頜面外科主任醫師王勇、副主任醫師石亮團隊完成了院內首例在內鏡輔助下經口內前庭溝入路甲狀舌管囊腫切除手術,標誌著口腔頜面外科進入了內鏡微創新時代。患兒男性,3歲,因「甲狀舌管囊腫"入院,經檢查腫物位於頦下頸部正中,約2*1.5*1.2cm大小,MRI示:頦下佔位性病變,考慮為囊腫。
  • 第45屆全國鼻內鏡外科技術學習班暨第三屆鼻顱底內鏡外科論壇——首日紀要
    圖5 北京同仁醫院影像科楊本濤主任專題講座剪影 隨後,北京同仁醫院神經外科康軍教授進行了題為「顱鼻眶溝通腫瘤的處理」的演講,從神經外科角度出發,通過多例精彩的臨床病例展示,詳細闡述了顱鼻眶溝通性腫瘤手術入路的選擇
  • 【臨床應用解剖學課程】授課:運動科學博士--賴家欣(臺灣)
    1994 年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復健醫學系,具備豐富臨床經驗的物理治療師。基於對解剖學的熱愛與興趣。老師深信運動對身體的益處,認真學習各項運動專業。同時也是瑜珈師資培訓(RYT200)。)第一天:骨學第二天:關節學、肌學第二階段 :臨床解剖學藉由了解疾病強化您的解剖知識應用 (含區域解剖學)第三天:神經學、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損傷及手部問題第四天: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損傷及脊椎問題
  • 劉冰熔團隊完成一項動物實驗:探索經口入路切除甲狀腺新術式
    記者7月28日從河南省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獲悉,該院消化病院院長劉冰熔教授團隊首次在國內外完成一項「經口純NOTES甲狀腺切除術豬模型的實驗研究」。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消化內鏡》上。專家評價指出,這項入路新技術更加微創和安全,是NOTES技術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有助於今後更好地指導甲狀腺切除術的臨床實踐。
  • 重走鍾世鎮院士的成長之路:開拓臨床應用解剖學
    他的想法是,把解剖學純形態學描述與臨床實用結合起來,為臨床疾病診斷和手術方案設計提供人體結構的依據。同時,也可以通過臨床實踐,在創新外科手術方式(以下簡稱術式)時,提出人體結構研究需要解決的新問題,推動解剖學研究的新發展。
  • 第45屆全國鼻內鏡外科技術學習班暨第三屆鼻顱底內鏡外科論壇——第二日會議紀要
    圖1 周兵教授「內鏡鼻顱底腫瘤外科學及學科建設」主題發言 上海中山醫院神經外科張曉彪教授以「內鏡經鼻入路垂體腺瘤切除術」為題發表講演,圍繞鼻科及神經外科的交界病變—垂體腫瘤展開,強調垂體腫瘤是最難治的疾病之一,就是因為腫瘤的生物學特性和臨床表現的多樣性。
  • 招生通知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China-INI)第20期薩米臨床神經解剖學習班
    一、 臨床解剖課程:以局部解剖為基礎的入路解剖題目固定,按順序授課,李茗初主講。每月1個專題,共6個專題,分別是:前外側入路、外側入路、後外側入路、中線前上入路與前下入路、中線後上入路與後下入路、腦底與顱底。每個專題4次課,每周1次、無示教課每次2-4小時,有示教課每次4小時。
  • 全國淚道微創手術進展學習班暨第十屆上海交大眼科論壇內鏡微創...
    11月27日-12月1日,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舉辦的全國淚道微創手術進展學習班暨第十屆上海交大眼科論壇內鏡微創外科分論壇圓滿落幕。線上參會人數達6725人次,發學習證50人。本次學習班延承了歷年來致力於臨床淚道疾病的知識和經驗分享的宗旨,周兵、崔極哲、秦偉等國內知名教授針對學員在臨床工作中遇到的困惑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在此基礎上,本次學習班有 「一個亮點」、「兩個聚焦點」。一個亮點:與往年學習班不同的是,應學科帶頭人範先群教授邀請,本次學習班在講師陣容上空前強大。
  • 「聖都第二屆微創脊柱外科及脊柱內鏡論壇」在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
    山東衛生新聞網訊  近日,「聖都第二屆微創脊柱外科及脊柱內鏡論壇」在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召開。本次學術會議由中國中西醫協會骨科微創專委會脊柱內鏡學組主辦,山東省預防醫學會骨與關節疾病防治分會、濟寧骨科專委會脊柱外科學組協辦,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承辦。
  • 早期手術與內鏡優先入路相比顯著減輕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疼痛
    早期手術與內鏡優先入路相比顯著減輕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疼痛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 10:24:05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Marja A. Boermeester研究小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33載教學風雨路 無怨無悔寫春秋|人體解剖學|應用解剖學_網易新聞
    2003年主持承擔了省教委資助的《顱腦與脊柱的應用解剖學》繼續教育課題,為省內、外縣級以上醫院培養人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舉辦了六期培訓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同時他多年負責我校研究生解剖學課程講授,經常利用晚上或休息時間加班加點給他們輔導,耐心答疑,使他們以優異的成績通過本門課程的考核,並且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學生的心目中,他既是良師,又是益友。
  • 傑思拜爾創始人胡善雲:為臨床提供脊柱全內鏡整體解決方案
    此外,傑思拜爾還和一批國內外脊柱內鏡領域優秀專家保持良好合作,緊密結合臨床,為產品的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做好鋪墊。「目前在國內市場,一家三甲醫院每年開展約200-300臺經皮內鏡手術,在區縣級醫院每年也有約40-50臺手術。我們推廣的第三代脊柱內鏡術式對於醫生來說並不難掌握,相信未來通過完善培訓方式,將迅速普及。」胡善雲說道。
  • 「內痔內鏡下套扎術的應用」學習筆記
    一、內痔的微創治療(內鏡下套扎術的應用及思考)——武漢協和醫院劉俊教授。1、流行病學:痔瘡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內鏡下套扎對脫垂治療的成功率高於內鏡下注射硬化,需要重複治療的比例較低,但疼痛評分較高。內鏡下反轉密集結紮術對脫垂的療效更好。9、內痔套扎治療的併發症:一篇有關套扎治療內痔伴出血和脫垂的系統綜述:II-III期內痔的療效在72%-100%;術後常見的併發症為:疼痛和出血。術後疼痛為8%-80%;術後出血為1.2%-50%。密集套扎要慎重!
  • 第四屆中山大學消化內鏡論壇圓滿落幕
    上午10點中山六院內鏡演示準時開始,一號直播間是我院李初俊主任為一位多次內鏡下治療的食管良性狹窄患者行「內鏡下狹窄切開術(黏膜下隧道方式)」解除梗阻;二號直播間同時直播郭勤副主任醫師為一位11歲的患者行「經口小腸鏡檢查及空腸息肉切除術」。
  • 吃藥治不好的胃食管反流病,可以選擇內鏡下治療
    (LES)功能不全導致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適症狀和(或)併發症的一種疾病,以燒心、反流為典型症狀,常伴有胸痛、咳嗽、咽喉炎、 哮喘等臨床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一、內鏡下注射治療 內鏡下注射治療是在內鏡下用注射針於食管下段-賁門局部黏膜下注射生物相容性物質或硬化劑,以增加LES壓力,達到抗反流的目的。因其有效性、安全性有待提高,未能在臨床廣泛普及,現不做過多講解。
  • 內鏡在鼻整形切取鼻中隔軟骨和篩骨垂直板中的應用
    有學者應用篩骨垂直板加強鼻尖支架的穩定性並獲得成功[5],但傳統的鼻中隔採取術式主要依靠手術醫生自身的經驗及主觀判斷完成,使維持鼻中隔穩定與採取量之間的平衡成為難題,且盲視下對深部組織的分離與切取增加了風險,如鼻中隔穿孔、腦脊液漏等。我們將鼻內鏡技術與鼻整形技術相結合,在內鏡導引下完成對鼻中隔軟骨和篩骨垂直板的安全分離和精確採取,臨床應用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