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習都是這3部曲,重要的是先判斷再應對、先理性再感性

2020-08-26 心理之友攜手走



包含心理的學習在內事情學習,都是邏輯思維指導下的這三部曲: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這也被稱為3個元問題。

具體到心理學習:

• 是什麼:心理基礎知識

• 為什麼:心理入門,三基訓練

• 怎麼學:聯想和想像

心理學習重要是體驗學習,不僅僅是知識佔有,為此可以體會《天上的街市》這首詩,從中體會聯想和想像技術的使用。


學習心理階段:

• 專業——知識弄懂——理論

• 執業——藝術會幹——實踐

• 職業——人文幹好——滿意

學習心理目的:

• 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解釋問題!

• 不是改變別人,而是改變自己!

• 不是為了覺悟,而是為了覺察!

• 不是為了求同,而是為了求異!

聯想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 聯想——橫向比較,空間事物的比較,概念與事例比較。

• 如:詩經第一首「賦比興

• 如:心理:打手疼在哪裡,吃飯餵肚子嗎,情緒來自刺激嗎(被人踩腳了,認為這個人人品糟糕,生氣,看到是盲人認為自己誤解了,消氣。)

利用聯想促進學習,三種模式對比:

• 聯想學習——經典條件反射。學校環境刺激學習

• 強化與懲罰——操作性條件反射。生活常見

• 模仿學習、觀察學習、替代學習——自覺學習,自律

自由聯想技術,可以認為是「胡思亂想,胡說八道」,作為自我訓練進行練習,手機錄音,想啥說啥,之後回聽整理,看看感受如何。

藉助自由聯想,會發現潛意識壓抑的事情。


想像與學習:

• 想像內涵:運用已有的表象,對其進行加工和改造,從而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屬於思維範疇。比如麒麟,木偶戲。

• 想像外延:是否有意識和目的,區分為無意想像、有意想像。

• 無意想像:夢、幻覺,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是哪裡

• 有意想像:創造想像(設計)、再造想像(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幻想(指和一個人願望相聯繫並指向未來的想像,否則空想)

想像是從時間角度進行的縱向比較學習,實際運用包含:

• 想像放鬆技術(海灘,原野,溪流邊)——職場壓力問答案例,抑鬱症女士上班痛苦時候想像晚上親子時光

• 合理情緒想像技術——診斷領悟修通鞏固,舉例同學聚會認為無聊就消極,不得不去就失落,可打牌消遣就積極

學習心理重在保持意識:

• 先判斷再應對!

• 先診斷再諮詢!

• 先理性再感性!

• 先性質再程度!

• 先戰略再戰術!

相關焦點

  • 「先診斷再治療」「先判斷再應對」:學習情緒管理,提高工作效能
    朋友聽說後趕去處理,採取合適的情緒管理技術,很快妥善處理好這起糾紛。那麼,朋友是如處理的呢?其實並不神秘,不過藉助解決問題三部曲原則,發揮心理諮詢理念,一定意義上說也是生活常識。我們知道解決任何事情都要搞明白這
  • 你能識別這3種心理障礙嗎?傻子、瘋子、騙子!對策先判斷再應對
    這也使我想起那句偉人的話,「積極的休息方式,就是從一種活動過渡到另一種活動」,而工作與愛好的結合,就是距離越遠,聯繫卻會密切,彼此起到促進作用。心理障礙問題不同於身體疾病,看不見摸不著,卻又實實在在存在,能夠被感受,才會被理解。
  • 深圳女孩救媽媽,她的經典範例做法,正是契合了心理應對方式
    於是首先制止妹妹靠近,接著把電閘拉下來,再撥打120急救電話。小語這一系列操作,事後證明非常果斷和正確,正是觸電導致媽媽摔倒,而這個非常時刻的理性判斷,也避免了可能的傷害擴大。小語在急救員指導下,幫助媽媽放鬆身體和急救呼吸,使得媽媽被送到醫院後,很快甦醒。醫生稱讚小語的應對是典範,值得學習。
  • 外語學習的感性和理性
    從標題不難看出,我要說的是感性和理性的角度。從感性和理性的角度來劃分許多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都是可以的,但不管感性還是理性,能做得好,關鍵還是一個字:做。 做了,做多了,自己自然知道怎麼做了。比如《植物王國》,看完後就讓人驚嘆於看似靜止的植物世界實際上也充滿了競爭和挑戰,看似被動的植物也用各自的方法來儘可能獲得陽光、水和養料這些重要資源,像「豬籠草」這種植物也是大自然的狩獵者,這都另人受益匪淺。 再有可以看演講,TED演講集很好,還有名人演講,比如歐巴馬等等,各種演講都好。如果喜歡音樂,多聽多唱英文歌也是不錯的選擇。
  • 名師論壇|語文的感性學習和理性學習
    語文的感性學習和理性學習華東師範大學 巢宗祺在我們的語文教育中一度盛行偏於「理性」特點的學習方式,從兩個方面可以看出這種特點,一是在關於語文教育的文件和文章中,描述語文學習行為的,主要是一些表達理性含義的詞,如「理解」「分析」等;另一方面是語文學習的具體行為,例如,小學生學習新詞,要求記住它的釋義,考試就要考詞語解釋;要求記住它的語法規則和語用規則
  • 心理測試:看圖說話,測你是偏向理性還是更偏向感性?
    選擇上樓:其實這是一道很有迷惑性的心理測試題目,單從大眼一看,你根本無法判斷出任何有價值的信息,但是經過仔細分析之後,你才會發現些許蛛絲馬跡,選擇上樓的這類人是屬於跳躍性思維,他們往往思維活躍,創新性很強,而且這類人尤其不喜歡被禁錮著,特別討厭被束縛,在判斷事情的時候,感性色彩很濃厚,所以這類人是更偏向於感性思維。
  • 你是一個感性還是理性的人?丨擁有幸福的關鍵
    「理性的人永遠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而感性的人永遠只會跟著感覺走。」  在評價自己或者他人的時候,我們經常使用的一對概念是理性和感性,比如你是一個理性的人,還是一個感性的人? 那麼,如何從生活中的表現來判斷自己是慣用左腦還是右腦的人呢?這裡有一張心理測試圖,大家可以先看下第一眼看到的是什麼?
  • 理性+感性:做個善於思考的人
    眾所周知,人類的大腦有左右兩個半球,兩個半球完全分開,兩個半球由胼胝體連接,卻是完全分開的,而且左右半球都有其優勢功能。那為何,我們的大腦會有這樣的構成呢?可能,是讓我們在思考判斷的時候,有時候能夠將情感與理智分開,從某一個角度思考,有時候能夠全面地思考。
  • 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學會提問》與《故事思維》
    是的,我們都知道趨利避害,看起來我們是理性人,可是我們經常會為要做決定而猶豫苦惱,為做了某種決定而後悔遺憾,甚至做出自相矛盾的決定或者是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比如非典期間搶板藍根,此次疫情搶雙黃連等事件,無不反應了大部分人缺乏理性思考,僥倖心理、沉沒成本、厭惡損失等各種因素作祟。如此看來,我們的確是理性的,但卻缺乏對思考的再思考,也就是缺乏理性思維。
  • 在理性權威中訴諸感性表達*
    另一方面,輿論格局的變動,還催生了各類媒體輿論引導方式的調整,其中,感性因素成為了影響輿論的重要方面,這尤其表現在社會化媒體迎合受眾心理的輿論引導風格上。有學者指出,情感可能是社會動員的重要資源,若能因勢利導,可以成為輿論引導的寶貴資源。
  • 心理解讀:理性和感性的區別都有哪些?三大區別完全相反
    在當下的社會中,一些觀點認為男性偏理性,而女性偏感性。如此定義理性和感性的性別區分,過於主觀了一些。實際上,理性和感性只是對於兩種思維方式的解釋。我們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面對事物的態度各有不同,這也側面的解釋了用性別去定義思維方式的不妥。那麼,理性和感性的區別都有哪些呢?
  • 先建立情感連接,再進行理性引導,培養高情商孩子
    教育孩子:先建立情感連接,再進行理性引導,培養高情商的孩子為什麼把情感連接擺在首位?有一件事我們必須要做,就是始終與孩子保持情感連接。孩子最為難過的時候,是最需要我們的時候。孩子並不想感到沮喪、暴怒或者失控。
  • 理性與感性,現實和初心
    這學期英語課的老師Alice是個有點tough的女生,但是很健談很有趣。上第二節課的時候就果斷地指著我說:我們叫個看起來愛學習的人來回答問題,來吧就你了。我有點遲疑,帶著一臉疑惑。因為我根本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總是莫名其妙給人這種印象,好像所有的寸勁兒都寫在臉上。但我不能否認的是自己一直蠻喜歡這位Alice。每節課都有小組做pre,這天的小組講墮胎。
  • 高考美文——齊桓公的「理性」與「感性」
    要麼感性過度,容易被身邊人所左右,而失去了獨立判斷的能力和意願。齊桓公能重用管仲,一方面是感性的表現,因為他相信鮑叔牙的判斷,相信鮑叔牙的無私舉薦必然是國家社稷之福。另一方面是理性的表現,無論胸懷再大的人,在面對曾經有可能致自己於死地的對手,多少還是會有隔閡,但理性告訴齊恆公,一切不過是「各為其主」,「對事不對人」才是王者的氣度。
  • 「香蕉從哪頭吃」能看出理性感性?心理學家都樂了
    我們先不討論這個。我們今天要說道說道的,是這原微博的提示:香蕉從哪頭剝開能推斷出一個人的性格是理性還是感性——這個無釐頭話題讓心理學家都看樂了。 先來看看這張圖: 微博的這張圖片將香蕉的兩頭分別標註為A和B,A頭就是細而長的,連接一把香蕉的那頭,反之則是B頭。微博裡配上的文字是,習慣從A開始剝的人比較理性,習慣從B開始剝的人比較感性,而隨便從哪邊剝的人就會比較花心。
  • 男人是偏理性的,女人是偏感性的,是這樣嗎?
    男人是偏理性的,女人是偏感性的,是這樣嗎?回歸情感,我覺得現在的女人越來越多的更加自主獨立,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女漢子,而越來越多的男人活的更加細膩有生,故被我們所所成娘。我個人覺得大多數女人的性格是偏感性的,大多數男人是偏理性的,事實情況是什麼呢?一起來看看。
  • 人一定要活得非常理性嗎?
    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路徑1的結果,為我們的大腦進行複雜的加工處理留出餘地,用來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這是怎麼回事」。它相當於一個暫停鍵,讓我們先停下來,想一想,再行動。那麼,我們不妨把路徑1,給它一個總的名字,叫做「感性」。再把路徑2,給它一個總的名字,叫做「理性」。這就是我們對感性和理性的定義。
  • 企管之道:服務設計的理性與感性
    在這個世界裡,有些事情顯而易見的怪異,是超乎理性的。在微風臺北火車站一樓售票大廳有家超人氣商店,剛開幕時的人潮是慕Uncle Tetsu's Cheese Cake 在日本的盛名而來,可是後來的人,你問他為什麼排隊,理由很簡單,因為大家都在排隊,所以就跟著排隊囉!
  • 先判斷對方是什麼人,再決定自己說什麼話
    道理並不難懂,問題在於這兩個「什麼」。首先,你怎麼判斷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其次,你應該說什麼樣的話。不過這兩個問題也不難回答,總結起來是,你主要注意下面四個方面的內容就基本可以了。最重要的是表現真誠,可以挖掘對方比較在意、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話題,讓對方覺得你是在真正地關心他。同樣說人胖,男性會一笑置之,而女性則可能把臉拉下來,自尊心受到傷害,這就是性別帶來的差異。所以,同樣的話對男人和女人的作用是不一樣的。說話時,我們就要注意到這種差異,對不同性別的人說不同的話。
  • 「感性」和「理性」思維的區別在哪裡?
    「感性思維」,是中國「感性文化」影響下的典型思維方式。其實,感性是所有人的初級認識手段,所以,它的存在絕不只限於中國人才有。感性的特點,就是易變,無原則,走極端,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等表現。總之,一切憑自己的感覺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