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分享的心理話題是《學習情緒管理,提高工作效能》。
情緒管理話題老生常談,但困難在於知道做不到,因為我們都是情緒動物,大腦發展太快以至於情緒腦的進化跟不上步伐,「情緒上來不由人」,不良情緒嚴重影響生活工作效能。
舉個朋友分享的最近發生的情緒管理故事。
有個病人家屬因小事和實習大夫發生爭執,最後情緒失控,鬧到單位辦公室,持續2個多小時,大喊大叫,不依不饒。朋友聽說後趕去處理,採取合適的情緒管理技術,很快妥善處理好這起糾紛。
那麼,朋友是如處理的呢?其實並不神秘,不過藉助解決問題三部曲原則,發揮心理諮詢理念,一定意義上說也是生活常識。
我們知道解決任何事情都要搞明白這3個元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也就是常說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情緒管理也不例外。
1、情緒是什麼?
人人都有欲望需求,情緒就是我們欲望需求被別人滿足程度的表現,當我們欲望需求被滿足就是積極情緒,不被滿足就是消極情緒。故事裡病人家屬欲求沒被滿足導致吵鬧不停。由此可說「情緒是失控的欲望」。
問題在於別人言行做法大都無法改變,很難滿足我們欲望需求,這時候就要我們改變自己看法,由此古希臘哲學家埃皮克迪特斯說過,「人不是被事件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件的看法所困擾」,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了「合理情緒療法」,即影響我們情緒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解釋。
2、為什麼出現情緒?
由上可知,情緒體現了我們的欲望需求,反映了我們主觀解釋,因此可以歸結為一點,情緒是在表達我們內心動機和真實意圖。
情緒管理要點就是抓住情緒意圖的表達方式。生活中可歸納出3種情緒表達方式,即表達訴求、壓抑情緒、付諸行動。
解釋一下,心理健康的人通過語言心平氣和說出看法,心理不健康的人用不良情緒表達看法,而心理不正常的人通過罵人打人行為表達內心意圖。
故事裡病人家屬就是用吵鬧罵人方式表達欲求,要個說法,正是心理不正常的表現,如果能理性交流就是心理健康,忍氣吞聲或急躁焦慮就是心理不健康。
這裡重點是通過情緒表達意圖的方式,看出這個人所處當下的心理健康水平。
3、怎麼進行情緒管理?
正如醫生遵循的「先診斷再治療」原則,管理情緒也要「先判斷再應對」,即先判斷心理狀態再合理應對情緒。
即當我們或者他人出現情緒時候,要首先覺察出處於何種心理狀態。那麼接下來應對就非常簡單:對心理健康者講道理,即直接說出規則要求;對心理不健康者講心理,即主動示弱和啟發引導方式;對心理不正常者順著說,即認可接納表揚方式。
舉例,朋友說曾有精神分裂症患者指著他鼻子,說「你有病你有病」,這時候如何順著說呢?說「我有病」?則自己也瘋了,朋友這樣回答「你有藥嗎」。
再舉個例子,假如有瘋子大喊大叫老子天下第一,我們要麼順著說「你說是天下第二沒人敢說是第一」,要麼離開置之不理。千萬不要把瘋子當作心理健康或者心理正常但不健康者,試圖講道理啟發引導說心理,這時候倆人就會爭論起來,別人會分不清誰比誰更瘋。
朋友處理病人家屬情緒問題故事,就是首先判定此人心理不正常,絕不和他理論,而是順勢而為,傾聽、肯定、表揚,承認對方沒錯,快速化解吵鬧(注意:承認對方沒錯不意味著就是他就是對的,認可對方是對的也不意味著我們就是錯的)。
總結,情緒管理技術就是老百姓那句話說,就是「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裡最要緊不是說什麼話,而是區分出到了什麼山,遇見的是人還是鬼!
最後用這段著名祈禱詞結束話題分享:給我一顆勇敢的心,讓我改變那些能改變的;給我一顆平靜的心,讓我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給我一顆智慧的心,讓我區分開哪些是能改變的哪些是不能改變的!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