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診斷再治療」「先判斷再應對」:學習情緒管理,提高工作效能

2020-11-15 心理之友攜手走


大家好,今天分享的心理話題是《學習情緒管理,提高工作效能》。

情緒管理話題老生常談,但困難在於知道做不到,因為我們都是情緒動物,大腦發展太快以至於情緒腦的進化跟不上步伐,「情緒上來不由人」,不良情緒嚴重影響生活工作效能。

舉個朋友分享的最近發生的情緒管理故事。

有個病人家屬因小事和實習大夫發生爭執,最後情緒失控,鬧到單位辦公室,持續2個多小時,大喊大叫,不依不饒。朋友聽說後趕去處理,採取合適的情緒管理技術,很快妥善處理好這起糾紛。

那麼,朋友是如處理的呢?其實並不神秘,不過藉助解決問題三部曲原則,發揮心理諮詢理念,一定意義上說也是生活常識。



我們知道解決任何事情都要搞明白這3個元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也就是常說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情緒管理也不例外。

1、情緒是什麼?

人人都有欲望需求,情緒就是我們欲望需求被別人滿足程度的表現,當我們欲望需求被滿足就是積極情緒,不被滿足就是消極情緒。故事裡病人家屬欲求沒被滿足導致吵鬧不停。由此可說「情緒是失控的欲望」。

問題在於別人言行做法大都無法改變,很難滿足我們欲望需求,這時候就要我們改變自己看法,由此古希臘哲學家埃皮克迪特斯說過,「人不是被事件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件的看法所困擾」,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了「合理情緒療法」,即影響我們情緒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解釋。

2、為什麼出現情緒?

由上可知,情緒體現了我們的欲望需求,反映了我們主觀解釋,因此可以歸結為一點,情緒是在表達我們內心動機和真實意圖。

情緒管理要點就是抓住情緒意圖的表達方式。生活中可歸納出3種情緒表達方式,即表達訴求、壓抑情緒、付諸行動。

解釋一下,心理健康的人通過語言心平氣和說出看法,心理不健康的人用不良情緒表達看法,而心理不正常的人通過罵人打人行為表達內心意圖。

故事裡病人家屬就是用吵鬧罵人方式表達欲求,要個說法,正是心理不正常的表現,如果能理性交流就是心理健康,忍氣吞聲或急躁焦慮就是心理不健康。

這裡重點是通過情緒表達意圖的方式,看出這個人所處當下的心理健康水平。

3、怎麼進行情緒管理?

正如醫生遵循的「先診斷再治療」原則,管理情緒也要「先判斷再應對」,即先判斷心理狀態再合理應對情緒。

即當我們或者他人出現情緒時候,要首先覺察出處於何種心理狀態。那麼接下來應對就非常簡單:對心理健康者講道理,即直接說出規則要求;對心理不健康者講心理,即主動示弱和啟發引導方式;對心理不正常者順著說,即認可接納表揚方式。

舉例,朋友說曾有精神分裂症患者指著他鼻子,說「你有病你有病」,這時候如何順著說呢?說「我有病」?則自己也瘋了,朋友這樣回答「你有藥嗎」。

再舉個例子,假如有瘋子大喊大叫老子天下第一,我們要麼順著說「你說是天下第二沒人敢說是第一」,要麼離開置之不理。千萬不要把瘋子當作心理健康或者心理正常但不健康者,試圖講道理啟發引導說心理,這時候倆人就會爭論起來,別人會分不清誰比誰更瘋。



朋友處理病人家屬情緒問題故事,就是首先判定此人心理不正常,絕不和他理論,而是順勢而為,傾聽、肯定、表揚,承認對方沒錯,快速化解吵鬧(注意:承認對方沒錯不意味著就是他就是對的,認可對方是對的也不意味著我們就是錯的)。

總結,情緒管理技術就是老百姓那句話說,就是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裡最要緊不是說什麼話,而是區分出到了什麼山,遇見的是人還是鬼!

最後用這段著名祈禱詞結束話題分享:給我一顆勇敢的心,讓我改變那些能改變的;給我一顆平靜的心,讓我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給我一顆智慧的心,讓我區分開哪些是能改變的哪些是不能改變的!

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習都是這3部曲,重要的是先判斷再應對、先理性再感性
    • 如:詩經第一首「賦比興」• 如:心理:打手疼在哪裡,吃飯餵肚子嗎,情緒來自刺激嗎(被人踩腳了,認為這個人人品糟糕,生氣,看到是盲人認為自己誤解了,消氣。)利用聯想促進學習,三種模式對比:• 聯想學習——經典條件反射。
  • 做好情緒管理,提高工作效能(三)
    情緒管理就是欲望管理情緒管理先記住一句話,「情緒是失控的欲望」,管理情緒就是管理欲望,欲望就是需要,需要就是目標,由此可以說情緒管理就是目標管理。活的再看是否正常,有三原則判斷,正常的再看是否健康。互相看看,是否看見眼睛,嘿嘿一笑,就是活的。死亡心理狀態不是真的死,而是說心理狀態,古人說的哀莫大於心死,行屍走肉,不在狀態。普通生活也很常見,例如心不在焉就是。與孩子說話為何效果不好,有時候真的在於家長不看孩子狀態,比如玩電腦手機沉迷時候,說了就是白說。
  • 做好情緒管理,提高工作效能(一)
    情緒管理前提:求異思維作為工作族,處於各自不同工作崗位,盡力盡責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職業倦怠感是常有事情,這涉及到情緒管理問題,帶著情緒幹工作,就會讓工作不順,人際不合,情緒不適,行為不當。情緒屬於心理範疇,作為心理現象的情緒,強調的不是心理學知識而是心理現象,說心理不是心理學,就如同管理不是管理學,教育不是教育學。管理學博士管不好企業,農民企業家人家能管理企業風生水起,教育學博士把人家孩子教育得上了北大清華,自己孩子可能本科都考不上。
  • 對策先判斷再應對
    吳老師作為物理教授,跨行到心理諮詢領域,跟隨香港、臺灣名師學習,有十幾年從業經歷,心理諮詢遊刃有餘。這也使我想起那句偉人的話,「積極的休息方式,就是從一種活動過渡到另一種活動」,而工作與愛好的結合,就是距離越遠,聯繫卻會密切,彼此起到促進作用。心理障礙問題不同於身體疾病,看不見摸不著,卻又實實在在存在,能夠被感受,才會被理解。
  • 自閉患兒情緒不定?先辯證,再處理
    NO,順著孩子的性子確實是一種緩解孩子情緒的方法,但卻並非長久之計。在面對一些事情,該給予孩子引導的便要加以指導,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要開展這一步工作,作為家長的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應該要正確看待自閉患兒發脾氣的行為,就像我們到藥房買藥一樣,先要知道自己對應的是什麼症狀,再對症買藥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
  •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然而有句話說的好: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很多人將情緒和事情混為一談,因為對領導有意見,容易情緒先行,面露不悅,或者發生爭執,導致本來工作幹的不錯,卻不被認可;本來屬於自己的升遷機會,卻轉眼旁落他人,被領導誤會和批評,從此失去信任,得不償失。
  • 大人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再談教育
    心理諮詢師趙妍芳說:「大人」狹義理解,是人格成熟中正飽滿,人格成熟的標誌之一,是具備良好的自我情緒管理的人。孩子就是你生命中來喚醒你,讓你意識到以及學會管理情緒的貴人。那如何很好地管理自己情緒,做一個有溫度,又有智慧的家長。
  • 「先處理情緒,再解決事情」,這麼做,讓工作不被動
    帶著情緒的溝通,令一個2000多萬的項目差點黃了。在本案例中,A公司張總通過讓員工看到事件背後的情緒和動機,使其明白了「先處理情緒,再解決事情」的重要性,使得工作得以繼續推進。最近一次BC公司代表在微信群溝通過程中,為了一個「期滿後」還是「期滿前」日期的確定,一言不合,情緒爆表,C公司代表放話說「要不B公司直接做得了,C公司不用參與了」,場面陷入僵局,工作似乎進行不下去了。小陸十分著急,電話打給了張總,想讓張總出面斡旋。
  • NEBS線上論壇|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本身 ——學生管理的基本程序
    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那是因為情緒未能管理好;化幹戈為玉帛,那是因為理性管理好負面情緒。☆代鳳云:面對學生情緒失控,作為教師首先要弄清楚學生情緒失控的原因如果發現自己的學生情緒失調,跟往常不太一樣的話,要先了解清楚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一局面出現的。此時教師可以私底下跟學生進行交流,或者找別的學生了解一下情況,或者自己多觀察一下,總之就是不能忽略了學生情緒失常的具體原因。
  • 青春期的情緒問題要先從改善親子互動著手
    【青春期的情緒問題要先從改善親子互動著手】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是躁鬱或是憂鬱,但後來發現原來是親子互動出了問題
  • 二八定律揭示我們,高效做事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先收藏再學習...
    此文能給你有所啟發》專欄中,我將為大家分享職場中100個實用的思維框架模型,並整理PPT、思維導圖,從戰略思維,到戰術思維,再到具體方法、工具,全方位解析聰明人的工作方法。像精英們一樣,你也能練就高效,快樂生活!
  • 當孩子在學習中產生了情緒,是先處理事情還是先處理情緒呢?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都希望孩子能自主完成每天的作業,一旦發現孩子拖拉、不主動,父母就會產生很大的情緒反應,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沒有耐心,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怎麼辦?」很多道理都懂,知道要對孩子有耐心、要放手、要信任孩子,可面對那樣的情景,自己卻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 ​重溫:如何應對孩子在課堂中的情緒管理問題?
    之前寫的關於課堂裡情緒管理方面的話題,今天與老師討論過這個問題,在此重新發一下~    相信對於輔導小朋友學習的老師或家長,都不難發現,孩子們的行為和情緒控制問題,是影響小朋友學習和培養好習慣的最大的共同因素之一。
  • 辦公室及行政管理工作效能提升
    看著上司每日繁忙,想輔助他做更多的工作,卻不知如何下手?面對上司,卻不知自己在他心目中的價值是多少?輔助上司的工作,很多時候不知道如何去行使「權力」?遇到跨部門的溝通、協調問題,總是困難重重?整天忙得暈頭轉向,卻只有苦勞沒有功勞,如何讓行政管理工作更有效率?想快速提升行政管理能力,卻苦於沒有專項的培訓課程?
  • 做好情緒管理,提高工作效能(二)
    工作是大事,工作講原則,講道理,講正確,生活是小事,小事講風格,講心理,講有效。大事講道理,小事講心理。臨商銀行食堂外試圖開門的工人,以及開車走橋過河要拐大彎實際,說明打破固執思維困難性與可能性。這個人有兩種處理模式,一種是去地裡看了看,就告訴是西瓜,別人還是一頭霧水;另一種則是一起去地裡,遠遠觀望,慢慢靠近,甚至用東西觸碰,發現沒有危險,再圍著觸摸研究,最後這個人提議可以打開看看,露出紅瓜瓤再建議品嘗,最後大家一起分享了美味西瓜。顯然,這個西瓜寓言故事,啟發了我們用心理方式耐心曲折共情方式來有效幫助別人。
  • 「脾氣上來不由人」,先接受失控情緒,再試著進行情緒管理
    也是,慢慢再處理唄,生活常有不如意才正常啊。 回想起來,事情不如心意,糟糕負性情緒迅速起來,也就是生理喚起極其迅速! 為何知道這是平常小事不該如此,也知道情緒管理非常重要,可就是做不到呢! 上午反思了一番,似乎有所體悟,下午遇到這件事又被氣惱了一番。
  • 情緒是失控的欲望,管理情緒就是識別欲望,並適當滿足欲望和要求
    為此先要知道需要是什麼,用馬斯洛理論訓練,思考自己需要,了解對方需要,位於哪個層次需要沒滿足。別人有了情緒,判斷人家需要是什麼!如同講課看聽眾需要。了解對方的心就是了解對方需要,懂你就是懂需要,「給的再多不如懂我」。
  • 先有意義,再有條理!|《時間管理100講》中英對照版【51】
    上面說的「反思」,在易效能的理念中,我們也常把它稱為「明確意義」。Today I want to talk about a phrase that you should learn to remember: meaning first, method second.那麼今天這一講,我要給大家分享的一個理念就是:先有意義,再有條理!
  • 想要高效工作?先學習這個精力管理乾貨
    想高效工作,總是越做越多?白天總犯困,晚上睡不著?內心焦慮,感覺生活管理失控?是不是挺扎心的?感覺說的就是自己?其實只要精力跟上了,上面說的都不是問題。免費的課程有時候會覺得浪費時間,一般百元的課程基本沒有讓清姝失望的,這次的精力管理課程也很好。
  • 脊柱裂的診斷與治療!
    鑑別1.診斷並不困難。但還需進一步判斷屬於那一種畸形,背部中央皮膚缺損且神經系統症狀嚴重者,為脊髓裂;若為囊性包塊,透光試驗陽性,神經系統正常,脊柱X線片僅示脊柱後裂,提示單純脊膜膨出;反之,則提示脊髓脊膜膨出;若囊性包塊偏離中線,神經系統症狀較集中於一側,脊柱X線片示中線骨性中隔、半側椎體、狹的椎間盤等時,提示半側脊髓脊膜膨出。2.本畸形尚須與畸胎瘤、脂肪瘤和皮樣囊腫等相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