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雪
1
上周末,朋友微信跟我吐槽,自己家兩個「神獸」,是如何如何讓她身心俱疲。
吐槽前,因倆孩子打鬧不寫作業,她剛發『獅吼功』結束。
她發來照片,倆孩子膽怯地像小綿羊溫順地在各自書桌寫作業。
隨後,哎一聲說:小時候還好帶,現在越大越不好養,每天三頓火,像吃飯一樣準時準點,搞得我現在整個就一「母老虎」,滿臉猙獰。
這讓我想起,我老師在談教育時說過的一個比喻:
養孩子,就跟農民種莊稼是一個道理,首先得了解地和莊稼苗本身的特性和品質,相應種植。如果你不了解或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肯定種的一塌糊塗。
各種煩惱、累也是你面對這件事情緒的不自知和自明,並非「莊稼」出現問題。
在心理學叫:「外在的現象是內心的投射。」
大部分家長對孩子,都是自己內在情緒投射,而非教育。
2
網上有孩子吐槽家長:如果你媽下班看見你正在玩手機,她肯定會覺得你玩了一天手機,沒寫作業;如果你正在寫作業,她肯定認為你玩一天手機,現在才開始寫作業。
不論你怎麼做,都免不了她對你襲來狂風暴雨。
這雖然看起來很幽默搞笑,但妥妥是大多家庭的寫實。
其實很多時候,面對孩子你無處安放的憤怒、氣急敗壞,反觀自己內在也有一個這樣的人在指責你。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現象。
因為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只是身體成為大人,而心靈層面還未長大。
心理諮詢師趙妍芳說:「大人」狹義理解,是人格成熟中正飽滿,人格成熟的標誌之一,是具備良好的自我情緒管理的人。
孩子就是你生命中來喚醒你,讓你意識到以及學會管理情緒的貴人。
那如何很好地管理自己情緒,做一個有溫度,又有智慧的家長。
就要不斷的照見自己的內心,明白為什麼會有情緒。
3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對世界的體驗,決定了對世界的認知。
假如,小時候你看到一個滿臉兇相長著絡腮鬍子的男人,他讓你產生了恐懼,但如果沒有及時處理這種情緒。事件過去了,但身體會自動記錄了這個情緒,就是所謂的身體記憶。
還有你從小體驗到的憤怒、壓抑、痛苦、惱怒、怨恨…一系列情緒。
如果沒有被正確的處理,都會被我們的身體所記憶。
心理學也叫——影像。
那如果對情緒無意識和無法管理,也是因為在我們生命初期沒有被正確教導如何去對待情緒。
一個被正確對待過的人,就能夠正確的對待世界
你對孩子升起的那些擔憂、評判、指責、看不慣,都是因為我們曾接收到的教育認知就是這樣子。
4
明了情緒來路,那如何管理情緒:
當孩子或他人做了你認為不符合你觀念的行為事件時,先不要著急上火評判。
深呼吸,覺知自己為什麼會有當下情緒升起。
觀察這些情緒,你對這樣一個發生有了什麼樣的認知思維。
那些將要脫口而出的你不對、你不應該、你不好、你不行…的認知來自哪裡。
覺知情緒,觀察情緒,然後承認這個情緒。
感受和陪伴它,也可以拿紙筆寫下自己的情緒感受,光是坦陳情緒,就足以起到療愈情緒的作用。
情緒會隨著你對她的看見,了解,承認會自己離開,留下本是清明平靜的自己。
當平靜後,你會發現有一萬種教導孩子的方式任你選擇。
我們常常用對錯評判孩子,而忘記了,孩子的行為只是不斷地去嘗試和體驗與世界相處時合適妥當方式。
這也是成為一個人格獨立的人需要去體驗和經歷的過程。
5
卡爾·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一書中這樣寫道:
「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 , 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範。並通過文化傳遞功能, 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 並啟迪其自由天性」。
真正的教育是在平等、尊重、真誠地接受一個生命的同時,因材施教,讓她內在人性裡的光輝,優良品質,不斷的激發出來的一個過程。
偉大的文學家託爾斯泰說:「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是父母影響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良好的情緒才是與世界家庭孩子相處的良方。
面對孩子教育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如果,我們不去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那我們所做的教育,不過是你對教育歪曲認知的代際傳遞而已。
6
最後,用武志紅老師的「別忙,我先感覺一下我自己」,送給所有人。
關照自己的內在——當遇到什麼人或事,不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外部,而是先來關照自己,先與自己的內在取得聯繫,然後帶著這種連接去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