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晚,20點40分左右,四川貢井區貢山壹號小區一期1棟1單元8樓發生火災,同時著火房屋內有少年墜樓身亡。據新聞報導:跳樓自殺的是一名16歲的少年,疑中考成績與父母發生爭吵,在家中點火後跳樓身亡,父母在少年跳樓自殺後的墜樓地點悲痛欲絕,現在具體原因還需要調查。
聽說,現在的中考競爭激烈程度要比高考還要殘酷。
一個16歲的未成年人,剛中考完,到底是攜帶了什麼樣的心理背景,是什麼絕望的事情刺激到他,讓他可以先放一把火燒了自家之後,再從這麼高的樓上跳下自殺。可以想像的出來,這個孩子當時是多麼的憤怒、傷心和絕望。
但是每次類似這種事情發生,第一直覺,肯定是父母,或者說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為什麼第一時間從家庭教育上找問題,而不全說是孩子的問題?
在道德衡量標準上,我們衡量一個人是不是自私,衡量的肯定是成年人,而不會說一個未成年人,更不會說一個小孩子自私,如果有人這麼說,那這個人不是腦殘,就是個壞到極點的人渣。
一個未成年人,一個小孩如果只顧及自己,最多也只會評價說這個小孩子不太懂得分享,這個16歲的未成年人還不太懂事。
因為,未成年人、小孩子們的自我還沒有發育成熟,行使的只是最有利於自己的本能(尤其是5歲以下小孩),在沒人教的情況下並未能夠獨立,而成年人的自我已經發育成熟了,已經可以獨立了(當然,某些未成年人垃圾是可以排除的,他們畢竟是少數,不代表大部分)。
所以,評價一個人自私,肯定是評價一個成年人,而不是評價一個未成年人,其他亦然。
現在,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小孩子心理太脆弱了,這完全是這些人懶得動腦子思考,然後為了推卸自己的責任而給自己找的藉口,總是認為自己沒錯,有問題的都是孩子,那些人總是抱怨孩子太難教,太調皮,不寫作業,考試分數不好,卻從未思考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給孩子做了最壞的示範。
更加不用說更高級的要教給孩子的勇氣、擔當、自我控制、意志力、決斷力、領導能力等等,這些東西那些父母們都稀缺,或者根本連知道都不知道,他們通常只盯著成績,又怎麼可能教給孩子,但是這些稀缺的東西,偏偏又是一個孩子從小在人格、自我塑造過程中最重要的養分。
這些養分,在中產階級下層以下的家庭父母中非常稀缺,基本沒有,但是在中產階級中上層的父母中,階層越往上,重視程度越高,被這些養分塑造養大的孩子,自殺的基本上不太可能有。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這句話並不是白說的,一個嬰兒從呱呱落地成長到16歲乃至成年,正常來說接觸的肯定是父母,嬰兒面對父母其實就是一張白紙,能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肯定是父母的各種言行舉止,其次,才是孩子生活的環境、學校氛圍等。
列夫·託爾斯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教育上,其實也一樣。
仔細看看那些被成績好、很出色的孩子,你會發現他們的父母家庭氛圍、教育上的各種方法、語言、行為都很相似,教給孩子的勇氣、擔當、自我控制、意志力、決斷力、領導能力等等這些東西都從未缺席,而教育的不好、成績差的孩子,他們的階層通常都不會太高,他們的家庭氛圍總是各有各的不幸。
那些階層在中產下層以下的父母們,他們通常只盯著成績,,勇氣、擔當、領導能力等這些最重要的基本沒有。
自己沒有什麼能力,卻要求孩子樣樣都考第一,成績稍有不好不是打就是罵,不然就是諷刺、冷暴力。要求孩子考第一卻從來不願意在孩子的學習上付出一丁點的時間,多出來的時間寧願打麻將、看電視、然後耍嘴皮子說你要好好寫作業好好學習,從來都不願陪一陪孩子寫作業,好好地讀一頁書。
父母的各種言行舉止都默默地被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有樣學樣,被父母發現孩子的一些習慣是錯誤的,想糾正,卻發現怎麼糾正都糾正不過來,他們都沒有想過這些習慣自己日復一日的都沒有改過來,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又怎麼會這麼容易改過來呢。
有些父母眼裡只有讀書,只有成績,長時間不斷的壓迫、語言上被父母的各種暴力等等,這些毒素,都將在孩子的自我尚未完成發育成熟的時間裡,慢慢的在他的自我心靈上沉澱下來。
這些毒素,如果沒有慢慢的排除,他會越積越多,到達了一定量的時候,這個量就形成了孩子的心理背景,這個心理背景,就很容易被一個引火線引爆。
這個引火線可以是一次爭吵,可以是一次不理想的考試分數,可以是一次父母的喋喋不休,可以是別人的嘲笑。
這次自殺的16歲的少年,跟去年那位從盧浦大橋上毫不猶豫跳下去的17歲少年,自殺的心理背景和理由不知道是否相似?
希望被坐等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