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食藥部門提醒:37-42℃食品「最危險溫度」 黃梅天小心食物中毒

2020-12-22 新民網

  【新民網訊】據新聞晨報報導,黃梅季節中,高溫高溼的環境,非常適宜細菌生長繁殖,易造成細菌性食物中毒。根據《上海市民食品安全知識讀本》,細菌繁殖需要在一定溫度條件下,在10℃-60℃溫度範圍病菌生長繁殖較快,使食物變質,因而10℃-60℃就被稱為「食物的危險溫度」,其中37℃-42℃最危險。

  此前,各級食藥部門已對防範細菌性食物中毒發出提醒。「食品安全五要點」是世界衛生組織對消費者和食品從業人員的建議,含保持清潔、生熟分開、燒熟煮透、注意存放、材料安全五點。做到這五點,「黃梅天」食品安全也有保障。

  這些細菌可引發中毒

  可引發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見細菌首先是沙門氏菌,易受汙染的食品有肉、禽、蛋、魚等。

  沙門氏菌歸屬於沙門氏菌屬。沙門氏菌中毒是因為攝食了一定量的活菌,這些活菌又在人體內生長繁殖所引起。最常見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門氏菌有鼠傷寒沙門氏菌、豬霍亂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等。

  我國由沙門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居細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首位。2006-2010年間我國報告的病因明確的細菌性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中,70%-80%是由沙門氏菌所致。雖然蛋、家禽和肉類產品是沙門氏菌致病的主要傳播媒介,但近年來,被沙門氏菌汙染的即食食品特別是海產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也多次發生。沙門氏菌中毒症狀以急性腸胃炎為主,多數患者不需服藥即可自愈,但嬰兒、老人及體質差的患者需及時就醫治療。

  沙門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屬感染型,中毒的症狀以急性腸胃炎為主,潛伏期一般為4-48小時,前期症狀有噁心、頭疼、全身乏力和發冷等,主要症狀有嘔吐、腹瀉、腹疼,糞便以黃綠色水樣便,有時帶膿血和黏液,發熱的溫度在38℃-40℃之間,重病人出現打寒戰、驚厥、抽搐和昏迷的症狀。病程一般為3-7天,多數沙門氏菌病患者不需服藥即可自愈,但嬰兒、老人及體質差的患者應及時就醫治療。

  除沙門氏菌外,還有葡萄球菌,易受汙染的食品有奶類及其製品、糕點、熟肉等;蠟樣芽胞桿菌,易受汙染的食品有剩米飯、米粉、奶、肉、豆製品等;志賀氏菌,易受汙染的食品有冷葷涼菜等;副溶血性弧菌,易受汙染的食品有海產品、熟肉、鹹菜、禽肉、禽蛋等;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易受汙染的食品有熟肉、牛肉、牛奶及其製品,蛋及蛋製品、蔬菜、水果、飲料等。

  不吃未徹底煮熟的肉

  引發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多種多樣。首先是生熟交叉汙染。如熟食品、接觸熟食品的容器和手等被生的食品原料或接觸過生的食品原料的容器等汙染。進食未經加熱處理的生食品。如果生食黃瓜、西紅柿、生菜等蔬菜,應將蔬菜充分浸泡、清洗、消毒,加工製作用刀具、砧板、容器應專用、生熟分開,用前消毒,用後洗淨,預防細菌性食物中毒和腸道傳染病的發生。

  食品貯存不當則會導致食物變質,如熟食品在10℃至60℃之間的溫度條件下存放2小時以上,或易腐原料、半成品食品在不適合溫度下長時間貯存。食物未燒熟煮透也可能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如食品燒制時間不足、烹調前未徹底解凍等原因使食品加工時中心溫度未達到70℃,或者經長時間貯存的食品食用前未徹底再加熱至中心溫度達到70℃以上。

  那麼,如何防範細菌性食物中毒呢?以沙門氏菌為例,它對熱、消毒藥及外界環境抵抗力不強。在65℃條件下加熱15-20分鐘即可殺死,100℃下立即死亡。

  總的來說,要防範細菌性食物中毒,就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要洗手。不吃生肉或未經徹底煮熟的肉,不生吃雞蛋,不喝生奶。廚房的砧板要生熟分開,尤其是加工生鮮海產品和生肉類食品後,務必將砧板洗淨晾乾,以免汙染其它食物。

  生家禽肉、牛肉、豬肉均應視為可能受汙染的食物,情況允許時,新鮮肉應該放在乾淨的塑膠袋內,以免滲出血水汙染別的食物。

  剩菜冰箱冷藏不超3天

  家庭烹飪時,要確定食物燒熟煮透。大多數細菌和病毒不能耐受高溫,可通過加熱殺滅。加熱食物時,其中心溫度達到70℃以上並保持30秒以上,即可確保食用安全。

  已經加熱的食品應避免在危險溫度中暴露超過2小時,應當及時放入冰箱,冰箱內同時存放生、熟食品的,應按熟上生下方式存放,冰箱的冷藏溫度應確保在5℃以下。製作涼菜原料應新鮮、衛生,刀、砧板等要洗燙乾淨,涼菜要現吃現做。

  在日常生活中儘量減少剩餘飯菜。未食用完的飯菜應及時在冰箱中冷藏,但冷藏不應超3天。如果沒有合適的保存條件,熟食在危險溫度下超過2小時的,應在確認食物未變質並經充分加熱後方可食用,但重複加熱不要超過1次。

  食品保存時,魚、肉、蛋、禽和大豆製品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需低溫存放。冷藏於冰箱中的鮮蛋取出後要儘快使用,不可再次冷藏。因雞蛋取出後在室溫下會「發汗」,小水滴可破壞蛋殼的表面保護層,使表面汙染的微生物容易穿透蛋殼進入蛋的內部。

  在外就餐時,應選擇具有餐飲服務許可證、就餐環境及管理較好的單位,儘量到「笑臉」或「平臉」的飯店就餐,使用公筷或實行分餐制。不在無證餐飲單位就餐,不訂購無證盒飯,不買無證攤販食品。

  此外,夏季外出遊玩時,不採摘和食用田野和路邊的野蘑菇。

  原標題:37-42℃食品「最危險溫度」 申城食藥部門發出這樣的提醒

我要爆料 聯繫電話:021-22899999 新民網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37-42℃食品「最危險溫度」 申城食藥部門發出這樣的提醒
    黃梅季節中,高溫高溼的環境,非常適宜細菌生長繁殖,易造成細菌性食物中毒。根據《上海市民食品安全知識讀本》,細菌繁殖需要在一定溫度條件下,在10℃-60℃溫度範圍病菌生長繁殖較快,使食物變質,因而10℃-60℃就被稱為「食物的危險溫度」,其中37℃-42℃最危險。  此前,各級食藥部門已對防範細菌性食物中毒發出提醒。
  • 黃梅天熟食放2小時就變質?趕緊收下這份梅雨季節食品健康指南
    申城眼下正處黃梅季節,高溫高溼的環境,非常適宜細菌生長繁殖,易造成細菌性食物中毒。那麼怎樣才能確保黃梅天的食物安全,這麼潮溼悶熱的天氣裡,又該如何健康飲食呢?  熟食放2小時就會變質?確有可能!  可引發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見細菌首先是沙門氏菌,易受汙染的食品有肉、禽、蛋、魚等。沙門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屬感染型,前期症狀有噁心、頭疼、全身乏力和發冷等,主要症狀有嘔吐、腹瀉、腹疼,重病人出現打寒戰、驚厥、抽搐和昏迷的症狀。
  • 2020年奉賢區食品安全知識月月賽正式上線!每個月都可以來這領獎
    食品安全知識月月賽為加大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及科普知識的宣傳力度,鼓勵市民關注參與食品安全,形成食品安全宣傳常態化,自本月開始,由區食藥安辦主辦的「2020年奉賢區食品安全知識月月賽」正式上線。活動規則:1、活動共6期,每月5日上線,至15日截止。
  • 泰國提醒民眾為防止食物中毒謹慎食用10種食品
    食品夥伴網訊     泰國公共衛生部疾病控制司3月17日消息:疾病控制司副總幹事兼發言人Asadang 表示,泰國現在正處於炎熱季節,而且溫度不斷升高,這將使許多細菌滋生而且比平時更容易導致食物變質。這些因素容易導致民眾有食物中毒的危險。
  • 廣州發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病菌多存於海鮮,生食屬於高風險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發布的《不可忽視的食源性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統計顯示,近年來,副溶血性弧菌已經躍居我國食源性疾病微生物致病因子榜首。而生食海產品屬於高風險食品,飲食不當會引起中毒。王非告訴健康時報記者,這種細菌感染有一定的地域性,且和生食海鮮的飲食習慣有關,像沿海地區,廣東、香港、上海、福建、日本等發生細菌感染的事件都是比較多的。「該細菌在自然界海水裡生長,附著在海產品表面和體內。因為喜溫不喜寒,所以細菌的感染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夏天溫度比較高的時候,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概率就比較高。」
  • 5年致174人中毒42人死亡!雲南多個部門再發緊急提醒!
    ,中毒174人,死亡42人,病死亡率為24.14%。日前,雲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再次提醒:烏頭鹼毒性極大,若自行加工不當、食(飲)用過量,極易引起食用者中毒甚至死亡。雲南省政府食品安全辦也發出提醒:「(黃)草烏、附子是毒性中藥材,不是食品,嚴禁作為食品、藥膳食用。」
  • 5年毒死42人!醫生提醒:這類「藥材」千萬別拿來煲湯了!
    不過,醫生提醒:這類「藥材」千萬別拿來煲靚湯!5年毒死42人!雲南5年毒死42人!今年9月13日,雲南瑞麗發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14人先後出現腹痛、嘔吐、腹瀉、臉麻等症狀,相繼到醫院就診。最終,1人因搶救無效死亡,9人病情危重。經調查,疑似因食用「草烏」導致中毒。
  • 專家提醒:盛夏防食物中毒醋和芥末難見效
    炎熱的天氣是細菌肆虐的大好機會,這一時期極易發生痢疾、感染性腹瀉等腸道傳染病和食物中毒等,應特別注意預防。有關專家在提醒市民注意夏季食物中毒的建議中表示,不要嘗試使用鹽、醋、酒及日本芥末殺菌,這些都沒有殺菌防止食物中毒的效用。
  • 吃生蠔小心腸胃炎 食藥監局解讀生蠔風險
    原標題:吃生蠔小心腸胃炎 食藥監局解讀生蠔風險   近日,臺灣地區食藥署發布消息,通報越南生蠔產品檢出腸炎弧菌及沙門氏菌。這兩種菌對消費者有什麼樣的危害,國內外有何標準要求,怎樣防控風險,日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2016年第16期《食品安全風險解析》,組織有關專家進行解讀。
  • 典型黃梅天到來:上海天氣悶熱難耐至少5天
    清晨傍晚最易「凝水結露」  即便是黃梅天,相對溼度的變化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清晨與傍晚這兩個時間段,通常是最易「凝水結露」的時段。  據氣象部門監測,以昨天為例,溼度最高出現在早晨6時,相對溼度在77%,溼度最底出現在15時,相對溼度跌至45%,隨後又慢慢回升,到19時,相對溼度在55%。
  • 【食藥監督局】食品安全有問題請撥投訴電話12331
    進入夏季,氣候炎熱多變,食品容易腐爛變質,各種致病微生物易於滋生,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風險加大,為確保公眾飲食安全, 5月12日,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夏季飲食安全預警。其中要求,消費者在餐飲消費過程中如發現食品安全問題或出現劇烈嘔吐、腹瀉等可疑食物中毒症狀時,及時向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舉報和投訴,投訴電話:12331,並就近到正規醫院治療,主動配合有關部門採取控制措施。  該預警要求,消費者外出就餐要選擇證照齊全、環境整潔、餐飲安全監督量化級別較高的餐飲服務單位,不吃或少吃生食海產品,慎重選擇熟滷菜、涼菜冷食等高風險食品。
  • 愛「變臉」的黃梅天,小心食物也「變臉」!
    又到黃梅天「梅雨姑娘」愛變臉忽而晴忽而雨空氣溼噠噠心情溼噠噠就連家裡的食物黃梅天,讓食品「變臉」的「罪魁禍首」就是黴菌!食物一旦受到黴菌汙染,不僅顏色、味道發生改變,繼續食用容易引發過敏性氣管炎、哮喘等疾病,還可能引起急慢性中毒甚至癌變。小布了解到,目前已發現並能鑑別的黴菌有幾萬種,包括青黴菌、白黴菌、毛黴菌、根黴菌、赭黴菌、黃麴黴菌等。
  • 吃什麼會食物中毒 這些病症提醒是食物中毒
    吃什麼會食物中毒1、吃發黴的茶葉易食物中毒茶葉的儲存要極為注意,一旦受潮極易發黴。茶葉發黴主要是被青黴、麴黴汙染導致的。而不小心喝了發黴的茶葉炮製的茶水,極易引起頭暈、腹瀉、腎虛等症狀,更有甚者能引起身體重要器官壞死,後顧不堪設想。
  • 「藥食同源」可否標註在普通食品外包裝上?
     藥食同源的問題一直是食品生產經營領域的熱點問題。而從食品專業投訴人的角度而言,此問題也經常成為食品職業投訴人關注的重點。基於這種背景,不少食品生產經營者不禁會有所疑問,在普通食品配料中加入藥食同源類食品,並進行標註是否符合法律的相關規定。如果遭遇投訴,是否會面臨被處罰的危險。
  • 食藥監發布春節食品安全提示:就餐首選"笑臉"單位
    為保障全省人民能過上一個闔家團圓、喜慶祥和、安全快樂的節日,2月14日,安徽省食藥監局結合春節期間餐飲食品消費特點,給廣大消費者發出食品安全溫馨提示,提醒廣大消費者開心過大年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餐飲食品安全。
  • 廣州發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病菌多存於海鮮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發布的《不可忽視的食源性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統計顯示,近年來,副溶血性弧菌已經躍居我國食源性疾病微生物致病因子榜首。而生食海產品屬於高風險食品,飲食不當會引起中毒。王非告訴健康時報記者,這種細菌感染有一定的地域性,且和生食海鮮的飲食習慣有關,像沿海地區,廣東、香港、上海、福建、日本等發生細菌感染的事件都是比較多的。   「該細菌在自然界海水裡生長,附著在海產品表面和體內。因為喜溫不喜寒,所以細菌的感染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夏天溫度比較高的時候,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概率就比較高。」
  • 深圳市坪山區坑梓街道食藥安辦組織開展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演練暨...
    【中國食品報融媒體】(張銳佳 袁帥)為進一步規範食品安全應急處置工作流程,提升相關單位應對食品安全突發事件能力和處置食品安全事故水平, 2020年12月17日上午,坪山區坑梓街道食藥安辦組織開展了2020年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演練暨食品安全培訓活動。
  • 上海食藥監部門節前抽檢 15家餐飲店衛生狀況堪憂
    東方網記者劉華賓9月29日報導:上海食藥監部門節前開展監督檢查和食品抽檢,1000多家被檢餐飲單位中,6成門店衛生狀況「良好」,15家門店衛生狀況「較差」,其中有滬上多家知名餐飲企業的旗下門店;節日重點食品抽檢中,7成熟食產品合格,抽檢肉類產品全部合格。
  • 食藥監局提醒:買熟食"好色者" 謹防亞硝酸鹽中毒
    中國網5月28日訊(記者 袁嫦靜)夏季天氣炎熱,細菌易繁殖,食品易變質,增城市食藥監局提醒市民應儘量少食用熟滷食品,謹防亞硝酸鹽等食物中毒。記者昨日了解到,增城市食藥監局將聯合各相關部門嚴查餐飲服務單位採購、貯存、使用食品添加劑亞硝酸鹽的行為,禁止餐飲服務單位採購、貯存、使用亞硝酸鹽。
  • 危險!自熱火鍋30秒溫度可達87℃,小心「懶人火鍋」……
    業內人士表示,在食用自熱食品時應當格外小心,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自熱過程一定要保持散熱孔通暢等。 記者將此前準備好的電子溫度計靠近餐盒,到第30秒的時候,顯示溫度為87℃。此時,大量蒸汽不斷從餐盒頂端的散熱孔噴出。12分鐘後,盒子裡的食物熟透。記者問該處工作人員「發熱包和食品放在一起對人體有沒有危害?」對方說,發熱包不直接與食物接觸,相比健康而言,消費者更應該注意它的使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