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眼下正處黃梅季節,高溫高溼的環境,非常適宜細菌生長繁殖,易造成細菌性食物中毒。那麼怎樣才能確保黃梅天的食物安全,這麼潮溼悶熱的天氣裡,又該如何健康飲食呢?
恰逢上海食品安全宣傳周,讓小編帶你一起來學習這些食品健康必備常識吧!
熟食放2小時就會變質?確有可能!
可引發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見細菌首先是沙門氏菌,易受汙染的食品有肉、禽、蛋、魚等。沙門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屬感染型,前期症狀有噁心、頭疼、全身乏力和發冷等,主要症狀有嘔吐、腹瀉、腹疼,重病人出現打寒戰、驚厥、抽搐和昏迷的症狀。
根據《上海市民食品安全知識讀本》,細菌繁殖需要在一定溫度條件下,在10℃-60℃溫度範圍病菌生長繁殖較快,使食物變質,因而10℃-60℃就被稱為「食物的危險溫度」,其中37℃-42℃最危險。
家庭烹飪時,要確定食物燒熟煮透。大多數細菌和病毒不能耐受高溫,可通過加熱殺滅。加熱食物時,其中心溫度達到70℃以上並保持30秒以上,即可確保食用安全。
已經加熱的食品應避免在危險溫度中暴露超過2小時。如果沒有合適的保存條件,熟食在危險溫度下超過2小時的,應在確認食物未變質並經充分加熱後方可食用,但重複加熱不要超過1次。
在日常生活中儘量減少剩餘飯菜。未食用完的飯菜應及時在冰箱中冷藏,但冷藏不應超3天。在冰箱內同時存放生、熟食品的,應按熟上生下方式存放,冰箱的冷藏溫度應確保在5℃以下。製作涼菜原料應新鮮、衛生,刀、砧板等要洗燙乾淨,涼菜要現吃現做。
食品保存時,魚、肉、蛋、禽和大豆製品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需低溫存放。冷藏於冰箱中的鮮蛋取出後要儘快使用,不可再次冷藏。因雞蛋取出後在室溫下會「發汗」,小水滴可破壞蛋殼的表面保護層,使表面汙染的微生物容易穿透蛋殼進入蛋的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