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氣功九大特點
一、有特殊的理論體系——混元整體理論
如第二章所述,混元整體理論是智能氣功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也是智能氣功賴以建立的理論基礎。
混元整體觀認為,人的形、氣、質(或稱精、氣、神)都是混元氣的不同存在(或稱表現)形式。氣可以聚而成形(包括精),也可轉化為神;既可以充養形、也可以頤養神。這是智能氣功注重氣的鍛鍊(開始就練內氣外放與外氣內收)的道理所在。混元理論中的初始混元氣,與傳統氣功理論中的道、元氣、太極相仿佛、它充斥於整個宇宙,貫穿於各物質層次,並可成為不同物質的生化動力與原材料。所以智能氣功在強調練自身混元氣的同時,還特別重視內收外界的初始混元氣為己所用。鑑於意識可「自上而下」地貫穿各物質層次,能調動各層次的混元氣,因而通過意識的開合聚散,可以把外界混元氣「加工」成人體混元氣。由於人體混元氣包容了人體生命的全部特性,所以當人體混元氣充足後,人體各種功能都能得到加強,身體各部分的病都能得到治療,人體各不同層次的效應——防治疾病效應、健美身心效應、開發超常智能效應等,都可展現出來。智能氣功所以不搞辯證論治、不搞辯證施功,道理基於此。
我國眾多之氣功門派蓋由於功理不同而形成,立論不同,功法也就各異。
有立論於陰陽的,以陰陽為綱,平調人體陰陽,則可祛病健身。
有立論於三才的,三才在人體為精、氣、神,人是由精、氣、神組成的整體。道家一兩千年實踐證明,練精、氣、神乃十分有效之養生法。
有立論於五行的,五行在人體為五臟,五臟功能正常,身體便可以健康。
有立論於八卦的,八卦在人體為奇經八脈,奇經八脈直接關係人體經絡氣血之流行,還可調節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練好了,人也就健康了。
稍再複雜者有從十二經脈來立論,根據不同經絡特性安排不同練功方法,使之有效地加強各條經絡的作用。
更為複雜者,則立論於萬事萬物層次,針對不同疾病練不同功法,治療之針對性非常強。從立論於陰陽層次至立論於不同疾病層次,其理法一個比一個複雜而具體。
智能氣功立論於陰陽未判、一氣混元這個層次,這個層次的混元氣是最根本的混元氣,對事物無需區分,直指根本,理法甚為簡單。由於這一層次的混元氣可以化生陰陽、五行、八卦、萬事萬物等各層次的混元氣,而不受這些層次的物質規律支配,故治病毋需辯症施功、辨症施治,不用考慮人體陰陽、臟腑、經絡氣血狀況,根據「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道理,和混元氣「聚則成形,散則成風」的特點,只要按功法鍛鍊,把大自然最根本的混元氣聚收於體內,混元氣在體內就可以自行調節陰陽、臟腑和經絡氣血平衡。陰虛則補陰,陽虛則補陽,哪一臟腑、經絡氣不足便自行去調節補充。因此,不論什麼病,均可使其轉化為正常。各家氣功立論於不同物質層次所起的作用,或可以大樹為喻:樹木之茂盛與枯敗無不表現於其枝葉,立論於萬事萬物層次可喻為針對樹葉生長狀況而治理;立論於陰陽、五行、八卦層次可喻為著眼於大、小樹枝之生長;立論於「陰陽未判」的混元氣層次可喻為著眼於樹之主幹,主幹茁壯,枝葉自茂。立論不同,各有千秋。切不可以智能氣功之理法去衡量別家功法之優劣,亦不能以別家功理來解釋智能氣功。智能氣功功理之特點是簡單而直指根本,如果把陰陽、五行等理論摻合於智能氣功,便背離了智能氣功的根本理論了。
二、有一套系統的功法
智能氣功這套系統功法,包括動功、靜功和靜動功三種練法。三種練法都要經過外混元、內混元、中混元這一從初級到高級的練功過程。
智能動功:分為外混元、內混元、中混元三個階段共六步功法。
第一步功為捧氣貫頂法,屬外混元階段。
第二步功為形神莊,練形神混元。
第三步功為五元莊,練髒真混元。二、三步功同屬內混元階段。
第四步功練中脈混元。
第五步功練中線混元。
第六步功練返本歸元,或稱渾化歸元。四、五、六步功同屬中混元階段。
上述六步動功均根據人體不同層次的生命活動而安徘。人之生命活動在不同層次進行。人的皮膚、肌肉、血管、五臟、骨骼、細胞等都有膜。不練功的人,體內混元氣主要運行於膜絡,與大自然進行氣的交換亦主要在膜及皮膚淺表層。第一部捧氣貫頂法練外混元。就是把人上述固有功能強化起來,使於大自然進行氣的交換通道更為暢通,從而使人體淺表層之混元氣於大自然混元氣混而為一,它著重於在人體外面去混合。通過練這步功作到內氣外放,外氣內收,把外界混元氣更多攝入體內。這不僅可增加體內混元氣,還可提高人體混元氣的純度。同時可以具有發放外氣治病的功能。由於加強了膜的功能,感覺器官敏感起來,還可以出現看氣、透視、意識感知等特異功能。但外混元階段氣主要運行於人體淺表層、運行於膜絡等組織疏鬆的部位,氣的流量和力量並不強,出現的功能也有限,需明確的是,練外混元功成,已保證了人的正常生命活動的進行,僅此已完全可以祛病強身了。
內混元階段包括形神莊及五元莊兩步功。
形神莊練形神混元,要求形體與精神緊密結合,使大自然的混元氣逐漸從人體淺表層向內深入滲透。它主要練人之軀體部分。軀體有皮、肉、筋、脈、骨五個層次,把它們都練通,經絡氣血融為一體,混為一家,便增強了體內之氣對身體充養之深度與廣度。軀體各部分氣充足,功能得以加強,身形便日趨健美。由於練形神莊要抻筋拔骨,所以它在六步功中,練起來最為吃力。練形神莊以後,氣滲人肌肉、骨骼,這些地方敏感度提高了,就可以感覺到自身肌肉、骨骼的狀況了。形神莊雖然也部分地牽動了髒真,但還需要通過五元莊去練髒真之氣。練形神莊功成,則已超出了正常人的健康層次。
五元莊練心、肝、脾、肺、腎、五臟,不僅練五臟之真氣,尤其注重於五臟相關的精神活動與情志活動。中醫理論認為心、肝、脾、肺、腎五臟分別與喜、怒、思、憂、恐五志相關連。即喜連心,怒連肝,思連脾,憂連肺,恐連腎。心、肝、脾、肺、腎還分別與神、魂、意、魄、志五種精神活動相關連。心藏神,肝藏魂(魂指意識活動範疇),脾藏意(意識),肺藏魄(相當於非條件反射的神經活動),腎藏志。練五元莊使內臟之氣充盈,內臟功能增強,與五臟相關的精神活動得以調節,從而也增強了人調動體內外之氣的能力。通過形神莊使皮、肉、筋、脈、骨經絡氣血融為一體,通過五元莊又把五臟之真氣和與五臟相關的神志活動混為一體。內而經絡臟腑,外而形體百骸,四肢、五官、七竅,都由內氣融合為一個整體,成為內混元,就可以做到內氣充盈、意安神寧、筋柔骨強、體態健美、心身和諧。較常人則提高了一個量級。不練氣功的人對自身的控制能力很有限,譬如人體內有不少自身不能控制的不隨意肌、血管之平滑肌、大小腸、內臟等,常人意識不能支配。通過內混元階段的鍛鍊,還可提高對自身各個部分的控制能力。如對心臟跳動的快慢、血壓的高低、腸的蠕動都可以一定程度加以控制,也可加強對自己意念的控制。而且,由於體內之氣不斷向內深入,人與大自然內外合一的程度大大加強。在此基礎上,氣繼續深入人體之中,就是中混元階段了。
中混元階段包括中脈混元、中線混元、返本歸元三步功。中混元的「中」,是指人體之中。中脈是從百會至會陰的一條經脈,它在不練功的人身上顯現不出來,練功達到一定水平後才慢慢出現。練中脈混元後所出現之特異功能能力就大了。佛家之密宗、道家之中宮黃道也都練中脈,唯與智能氣功之中脈混元不等同。中線在中脈之中心,練中脈混元後進一步使體內之氣混合於中脈之中處,即為中線混元,便接近於內外渾化了。最後一步功為返本歸元(亦稱渾化歸元),人天完全融為一體。
總括而言,智能動功分為外混元、內混元、中混元三個由初級至高級階段。外混元是按照常人氣機運動主要在膜絡這一規律來安排鍛鍊,使之強化起來。常人之生命活動、病理活動多在膜絡進行,因此膜絡功能增強,很多疾病可以自愈,身體可以強健。但練智能氣功的目的,決不僅限於使身心健康達於一般人的層次。因此需要把氣練入深層,練到皮、肉、筋、脈、骨中,練到五臟及五臟相關之神志中,達到體內混元。在練內混元的同時也加強了外混元,內、外混元的界線沒有了,人體內外通透的程度便大力提高。最後是中混元。不練功的人中脈之氣很少,顯不出來,中脈之氣練充足了,人體外、內、中通達,體內之氣便混合一體。隨著人內外通透程度提高,人體氣的純度和精細度提高,人與大自然同一性的廣度與深度不斷增加,最後便達到人天渾化。因此,外、內、中這三個混元是在三個不同的生命層次上安排的功法。
在練六步動功過程中,還安排了三心並站莊。它是智能氣功的基本功,又是從外混元到內混無、從內混元到中混元的過渡功法。從練捧氣貫頂法到練形神莊,三心並站莊是使外氣內收的過渡功法。練完五元莊向中混元過渡也需要它,只是三心併合的位置與意念活動有所不同。
對於這幾步功的推廣步驟,1981年作了以下計劃:1985年以前推廣第一步功,1990年以前推廣第二步功,1991年開始推廣第三步功,1996年以後推廣中混元各步功法。為什麼這樣安排而不早日把全套功法公布於眾呢?智能氣功著眼於廣大群眾練功,不能像過去那樣只向少數人傳授,因此需要建立氣場以利於廣大群眾練功。每一層次的功法都會形成不同的氣場,智能氣功強調群體效應,只有前一層次的功法通過廣大群眾習練,使氣場廣泛建立起來,後一層次之功法才較易學練和普及。比如1982年我國僅石家莊一個地方推廣智能氣功,當時第一步功的氣場尚未建立,故形神莊練起來比較困難,出功能的人較少。經過幾年奠基,現在那裡形神莊的氣場相當「濃厚」,每期學習班都有相當比例的人出超常功能。又如北京市氣功研究會前理事長劉建華同志,1981年開始練形神莊,連續4年每天堅持練3個多小時,使身體強壯,老年斑全部消失。在此基礎上獨自學練五元莊(最原始的五元莊功法),當時形神莊在北京推廣不久,未形成較強的氣場,他練到8個月時出現吃不了飯、睡不了覺的強烈練功反應,練到12個月時腰腿疼痛難以忍受。上述事例說明了在沒有一定氣場的作用下練起來事倍功半,困難得多;由此亦可悟出古人練功需數十年才出功夫的道理。
智能氣功之靜功是盤腿打坐,至今尚未傳授。因一則練功未達到一定程度,不易入靜,入靜不好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二則靜功有一系列運用意識之特殊方法,而運用意識是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教者不易講述清楚,學者不易領會,教學雙方均不如動功有形可循而易於接受,尤不宜於大範圍集體練功,不利於發揮群體效應。故目前不擬推廣。
靜動功亦稱自發功。對於自發功之理論,就我涉獵所及的道、佛兩家典籍,均未見有正面之論述。《性命圭旨》一書之序言講到:一點關竅,人就又哭又笑又蹦又跳,是左道旁門,乃指自發功。道教《金光明經》以寓言形式描述了自發功,但未究述其機理。自發功僅有部分理論見傳於氣功老前輩之口述。按照自發功之理論,必須經過從小動到大動,從大動到不動的階段,每一階段均有相應之理法。若不懂其道理,練不好便會傷氣、傷神。傷氣則動作不能自控,傷神則易精神失常。因練自發功至體內之氣充盈,氣就會按其固有規律運行,此時如人的精神和身體健康不穩定,神不能自主,不能駕馭氣,神隨氣動,為氣所奴役,就會出問題。前幾年一些人搞自發功,由於對自發功的理論不清楚,致使有的學練者精神失常。現在即使把理論拿出來,如理解不當或不能嚴格按理法去教、學,也難免出偏差。出於對人民健康負責,在人們身心健康未達到一定水平時,不擬傳授靜動功。
三、博採多種練功訣竅
智能氣功採集了儒、道、佛、醫、武術及民間氣功的許多訣竅,並把它們有機地編排成為整體。筆者曾先後向十九位老師學習,其中有佛家之男女僧人與居士,有道家的出家道士和在家修道者,有中醫界的氣功師,有武術家和民間氣功師,學得了老師們長期練功所得、不輕易外傳的訣竅。訣竅雖不一定是精華,但它是練功之竅門和捷徑。過去練氣功,搞武術,習技藝者都有很多秘而不外傳的決竅。比如唱戲,諸葛亮三氣周瑜,在周瑜被氣死時有這樣的表演:周瑜的腦袋繞著圈晃,帽子上的裝飾也跟著晃稱做甩頭,然後張口吐血,帽子一掉,人就死了。筆者有一個演戲的朋友,演這段戲時不是在甩頭時帽子先掉,便是吐血動作後,帽子掉不了,琢磨了很久也不得其法。後來老師告訴他:在上行頭時帽子不要戴得太緊,甩頭時使勁咬住牙,頭兩邊的肌肉繃緊了帽子便晃不掉,張嘴吐血時不咬牙,肌肉放鬆帽子就掉了。又如,已故的老藝人「泥人張」,他捏出來的泥人個個很美,很可愛,可是他的徒弟跟了他幾十年,捏出來的泥人總是搭拉著臉,美勁不足。後來,泥人張把決竅告訴徒弟:泥人捏好後,把兩腮鼓打鼓打,用手扶著下須往上一託就不搭拉了。共實決竅就這一點,因泥人是軟的,一託下頦,下巴與腮就圓了。若是不給講,幾十年也得不到它。智能氣功的內容,大多屬於這類的決竅。如練功身形各部要求共敘述了人體15個部分——從頭到腳的正確姿勢,以及如何達到正確姿勢的要領,其中很多內容都是過去的不傳之秘。又如:捧氣貫頂法吸取了六合採氣、五行採氣、三才採氣、陰陽採氣、貫氣放鬆等方法集合而成。形神莊是以內功為基礎,吸取了太極拳、峨山太極拳、太極拳十三丹法、通臂拳、易筋經、峨嵋十二莊等武功訣竅改編而來。五元莊基本上是採用易筋經、混元功、峨嵋莊法等變化而來,同時還採取了古人的音符密部發音法。以後的中脈混元、中線混元、返本歸元基本上是根據佛家、道家練功蘊奧組合而成。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四、教功三傳並用
三傳並用即心傳、口傳、形傳並用。古人對不同素質的人採取不同的傳授方法,即「上士心傳、中士口傳,下士形傳」。所謂上士、中士、下士之區別主要指身心健康狀況和理解能力的不同。
1.心傳:過去功力高的老師,對身心健康和理解能力俱佳的徒弟,毋須說話,只用意念,徒弟便可領會老師的傳授,叫做心傳。不過真正採取此種高級心傳的,在過去是千中無一、二,萬中無三、四。智能氣功的心傳主要是組場,實行組場教功、組場治病。組場是老師向十幾人、幾十人、幾百人、幾千人、甚至上萬人發放外氣,用意念調動大自然的混元氣與在場的每一個人之氣(氣場),使之形成一個統一的「場」。老師組場發氣,在場的人就可以有感覺,老師用意念讓大家的手長,大家的手就可以長起來;老師教功時用意念想著做動作,大家就可以把動作做得更好。在場裡教功、治病都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可以把老師比喻為大磁鐵,學員比作不帶磁之鐵。老師組場相當於把磁與鐵結合在一起,使學員不帶磁之鐵也帶上了磁(不過磁性很小)。所以組場也可以說是老師給學員助功、餵功的一種方式,學員功力上長就快。不少學員學練不幾天便能夠發氣治病。由於是用意念去組場,並能使在場的人起相應的反應,故組場屬心傳範疇,不過是初級的心傳。
智能氣功所採取的組場是一種特殊的、新型的教功、治病方法,它是把古人授徒帶功的方法與氣功同道們採用的讓病人擺好位置組成一個有利於治病的圓場的組場方法相結合,注入時代的信息,加以創新而成。關於組場的機理和運用方法將在外氣治病一章中詳述。採取這一組場方法,是為了適應向廣大群眾普及智能氣功的需要,是保證實現智能氣功社會化、群眾化的既定宗旨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古人授功不搞組場是歷史條件所決定,在過去一家一戶、自給自足的分散、落後的經濟基礎上,文化技術的傳播只能是小生產方式的。氣功的傳授也大多只能是單傳、家傳,即所謂「法不傳六耳」因此不需要組場授功。現在我國經濟已經發展為社會化大生產,知識的傳播也應與之相適應,組場正是基於此而提出。心傳是高級功法,普及是群眾的需要,智能氣功通過組場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智能氣功在傳授上的一大特點。
2.口傳:口傳就是講氣功理論。智能氣功強調功理、功法並重。在為期三個月的進修班,功理課約達140學時,在22天的訓練班中,功理課佔8~10個半天。注重功理的講授和灌輸,不僅為了使大家懂得功法的道理,更重要的還在於使大家建立起氣功意識,從而發揮意識對生命活動的主導作用,增強練功的悟性。氣功道理領悟越多,腦子裡印下氣功知識的烙印越多,在練功和日常生活中就能自覺和不自覺地用氣功意識支配自己生命活動,使生命活動按照氣功的要求去發生變化。這是十分重要的。在未建立起氣功意識來支配生命活動時,練氣功只能一般地收健身、治病之效,身體不可能發生真正的氣機變化,因此智能氣功強調理即是法,法即是理,理法圓融,理法不二。練至高層次尤需如此。古人授功為什麼只傳功法很少講功理呢?因為古代文化水平低,科學不發達,人們對很多事物認識不清,語言詞彙也少。練氣功的人大多沒有或只有很少文化。教功者對氣功道理難以一下講清,學功者也不易聽明白。比如講精、氣、神,神是什麼,古人說:「陰陽不測謂之神」,越聽越糊塗。諸如陰陽、五行、八卦、幹支等等也都不易表述清楚。所以不如不講,讓學功者自己去練,待練至經絡氣血暢通,此即古人所言:「悟後方修道」,悟出道理之前是機械地、教條化地修煉,悟了之後才是真正的自覺修煉。這種靠漸悟以後才修道之教學方法費時甚久,不能適應建設社會主義之需。而且在科學昌明之今天,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達到一定的程度,已具備了口傳的條件。所以智能氣功要求理法並重。一方面靠學練者自己練功,通過功法之鍛鍊使體內氣充足後上衝腦子,另一方面由老師講功理,使腦子開竅「氣往下貫」。「上壓下頂」上下結合,全身的氣形成一整體,練功進步就快。智能氣功立論於特殊的混元氣理論,尤其需要明其功理才能正確傳播。
3. 形傳:形傳就是擺姿勢。智能氣功根據氣功理論、中西醫理論和一些現代科學理論,全面、合理地安排整套功法中的每一個動作,只要按照姿勢要求去練,就可以調動全身氣機,和暢全身經絡氣血。傳授智能氣功,一般都配備老師較多,就是為了很好地幫助學練者掌握動作要領,把姿勢做正確。
或問:古人「上士心傳、中士口傳、下士形傳」,為何智能氣功不加區別一概實行三傳並重?因為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現在各方麵條件已大大優於古人。古時生產力低下,科學文化知識少,腦子不開竅,生活又大多困苦,健康狀況不佳。今天之「下士」,身心健康狀況與接受能力並不亞於古時之「中士」和「上士」,基本上具備口傳、心傳的條件。而且,三傳並重,正如古人所說,是「三根普被,利鈍均收」。「三根」指上根、中根、下根之人。讓身心健康層次不同的人、接受能力強和頭腦比較遲鈍的人,都可從中受益。身心健康層次較高、接受能力較強者,心、口、形三方面的傳授均可接受;身心健康與接受能力稍遜者,可收口傳、形傳之效;身心健康與接受能力再差者,通過形傳亦可獲益。三傳中只要能接受其中一傳,就可以起作用。一些半身不遂及偏癱病人,不能練功,聽功理課和在組了場的練功場上呆著,也能收到治療之效。
五、不搞特殊意念活動
智能氣功在運用意識上,既不追求虛靜,也不搞特殊意念活動。有些功法,或則運周天,或則守丹田,或則觀想體內外之物,要求有特殊的意念活動。智能氣功要求主動運用意識是要把精神專注於做動作,隨動作之需集中意念於相關部位,而沒有特殊的意念活動。比如,在外混元階段,練捧氣貫頂法時,手一推,意念便外放;手一收,意念便內收;手往上捧,意念亦往上捧;手往下貫,意念亦往裡貫。通過意念與形體的結合,引體內混元氣與大自然混元氣相結合,加強人與大自然的固有聯繫;在內混元階段,形神莊又是根據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運動規律,是意引氣,氣引形,要形與神合,練每一動作都要意念專注於動作,使形神緊密相合。智能氣功的每步功的意念活動,都是根據人體生命的固有規律來加以強化,不搞別的的意念活動。意念沒有特殊的指令,固有的生命活動就能與意念很好結合了。
有人懷疑:把精神專注於動作,沒有練氣的內容,是氣功嗎?回答是肯定的。它符合古氣功練功要求,也符合上乘功法之原則。因為人之整體生命活動,無非身(形)、心(神)兩個方面。形與神合,形神合一,氣也就在其中了,古人練功要求入靜,對入靜有兩種解釋:一是腦子裡沒有任何念頭,一是意念活動專一。用現代科學觀點來講,「入靜」這一氣功態既非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亦非大腦皮層處於抑制狀態,其特徵是大腦皮層活動有序化。意念活動專一,無雜念,也就使大腦皮層活動有序化了。練功至高層次尤其講求意念專一於形體。道家氣功大家白玉蟾指出,上品金丹是身為鉛,心為汞,身心合一就是結丹;以定為水,以慧為火,定慧合一便是水火相濟;以精神魂魄意為藥物,以行住坐臥為火候,以清靜自然為運用。可見不需意守,不需調息,心身合一便是上品丹法。佛家練功要求一行三昧(三昧為入定之意),即行、住、坐、臥都處於入定狀態,精神專注而無雜念。佛教史籍記載,有一僧人向高僧求教,間:「和尚用功否?」答:「用功。」問:「練何功?」答:「吃飯、睡覺。」問:「與眾人同否?」答:「不同,我吃飯只知吃飯,睡覺只知睡覺,而眾人不是。」一般人吃飯愛品味或想別的事,不能專心致志於吃飯,睡覺亦如此。能夠一心一意吃飯、睡覺,無有雜念,神形合一,便是高級練功。有人以為靜功高級,動功低級,實則練功達於高層次不應有動靜之分,只在盤腿打坐時靜,動時不靜,並非高級境界,舉止動作精神專一,心如止水,才是高級境界。智能氣功不搞虛無,不搞特殊意念活動,是在有為之中蘊無為,簡單直接,直入本原。練功初級階段如此,高級階段也如此。而且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行、住、坐、臥總想著把意念結合於形體。以拿杯子喝水這一日常生活動作為例,看到水杯,手伸過去拿,意念只注意水杯,是神未與形合。看見水杯,意念注於伸手過去拿杯之動作,是形與神合。形神相合,氣也就相合,形、氣、神同時都得到了鍛鍊。時時事事注意鍛鍊形與神合,功夫層次便容易提高。
六、以引氣為調動氣機的手段
練氣功是通過不同的方法,來調動氣機聚散與流動,進而使氣機暢通。智能氣功調動氣機是採用引氣的方法,有以下三種引氣法:
1.以意引氣:智能氣功在外混元階段採取以意引氣的方法。所引的氣是人體及大自然的混元氣,而不是經脈之氣。過去的功法大多是以意領氣,智能氣功則是以意引氣。領氣與引氣不同。領氣是意念與氣緊密結合在一起,用意念領著氣運行,使氣機發生變化。引氣是意念不與氣結合,把意念置於要求氣去的地方,引動氣向一定方向活動,從而牽動氣機發生變化。為什麼智能氣功要採取引氣的辦法呢?由於領氣是用意念領著氣走,如果領錯路,氣走錯了,就是走火人魔。走火入魔是特定氣功術語。練經脈周天者,用呼吸催動丹田真氣發生,令丹田發熱,叫「起火」。練至一定火候,意念與氣結合,以意領氣沿任、督二脈運行,叫「舍氣從脈」,如果領丹田氣往上走時意念不沿任、督二脈行,走了岔道,就叫「走火」。氣走錯路,腦子的神得不到氣去營養,腦功能發生障礙,神經失常不能自控,就叫「入魔」(走火入魔與自發功出現「中宮闖黃」造成的神經失常的機理不同。古氣功理論以任脈為黑道,督脈為紅道,二者當中一條為黃道。練自發功時,氣自發往上衝,錯闖入黃道,叫中宮闖黃。)以意引氣把意念放在要求氣去的地方,讓氣沿自身固有的路線朝要去的地方運行,就不會出偏差。打個譬喻幫助理解:外地人到石家莊找智能氣功進修學院,由不認識路的人領著找,走錯路就找不到學院了,這好比領氣走錯路。引氣則好比在智能氣功進修學院豎一大旗,使外地人一下火車就能看到,朝著大旗去就可以到達學院。古人授功只教一個或有限的幾個徒弟,徒弟以意領氣領錯了氣,出現走火,老師可及時發現,用引氣歸經或飛經走氣的方法,幫助收回走了的「火」。現在氣功要走向社會化、群眾化,智能氣功一個學習班幾百人,幾千人,老師不可能一一查覺,故採用以意引氣法,可確保安全,不出偏差。
中醫和氣功理論認為,人之生命規律主要是升、降、開、合,人與大自然通過開合保持平衡。人無時無刻不在與大自然進行氣的交換(包括凝聚於有形之物的混元氣和構成混元氣的質量、能量、信息)。智能氣功第一步功捧氣貫頂法就是根據人的這一生命活動規律,提出神與氣合,以意引氣。意念配合動作引動體內混元氣與大自然混元氣相結合,在雙手做開合動作時,意念同時開合,全身毛竅、穴位隨之開合,體內混元氣便能出去,外界混元氣便能進來。雙手做推、收動作,手外推時意想天邊,引動內氣外放,手回收時意想體內,引動外氣內收。強化了人與大自然混元氣的交換,加強了人與大自然的聯繫。
2.以形引氣:以形引氣是指用形體動作引動經脈之氣。以意引動的是混元氣和丹田氣,意念引動不了經脈之氣。以形引動的則是經脈之氣。有人提出以形引氣之說未見諸氣功典籍。以形引氣這一術語在過去的氣功典籍中確實沒有,但其方法古已有之。武術氣功中的「神注莊中、氣隨莊動」就是講姿勢一動,氣即隨之動,我們把這種引氣法稱之為以形引氣。智能氣功在第二步功內混元階段的形神莊中採用以形引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運動規律是形體一動,氣就過來,其中有用意念引來的氣。形體所牽動的則是經脈之氣。人體的十二條經脈分別連著相應的臟腑和身體各個組織,當身體之某一部分運動加強,則可牽動相關連的經脈之氣,使該經脈氣之流量加大。而經脈之氣又可輸送到身體各個部分,使身體各部分功能增強。不過經脈之氣的調節、變化是慢過程,而混元氣的調節則是快過程。所以形神莊是根據形動氣動這一人體生命運動固有規律,使之強化,在安排每一節功時充分注意經脈特性和經脈關竅,使形體動作一動就能激發經絡之氣。
智能氣功是練混元氣的,以形引氣卻是引動經脈之氣,如何解釋呢?人體混元氣是由各條經脈之氣,通過絡穴、絡脈流出來,融合到一起而成,它充斥於周身各部分組織。因此經脈之氣充足了,人體混元氣也就相應地增多了。形神莊以形引動經脈之氣,其目的是為了加強混元氣,是從不同方面來練混元氣。形神莊動作的安排注重肢體末梢和小關節,對經脈牽動較大,對混元氣的增強作用明顯。比如做第三節立掌分指動作,因為經脈末梢多在指端,手指一動,便牽動整條經脈,使經脈之氣流量增強、氣增多,散出於脈穴之氣也必然增多,融合而成的混元氣也就多了。而且,形神莊以形引氣為主,又寓以意引氣於其中。仍以立掌分指為例。分指之後,手往外撐時,神與形合,意念也往外撐,體內混元氣也就有著意念往外走。再則,當形體牽動經脈,使經脈之氣流量增大時,局部身體產生脹感,脹感反饋,又引意念集中於脹感之處,意動氣動,混元氣便隨意念調過來了。這就是「神與形合,以形引氣,以氣動意」.意動氣動的過程。練形神莊氣感強的道理就在於它既調動了經脈之氣,也調動了混元氣。同樣,捧氣貫頂法以意引氣為主,也有以形引氣的作用,當手作推、收動作時,也引動了經脈之氣。唯捧氣貫頂的動作主要是引動氣機開合的大動作,沒有肢體末梢和小關節的運動,引動經脈之氣的作用較少。
3.以聲音引氣:以聲音引氣是通過發出聲音引動體內氣機變化,按古典氣功理論,以聲引氣屬音符密部範疇。古人所傳之六字訣及《黃帝內經》的宮、商、角,徽、羽等,均為以發聲引動體內氣機變化。因為發不同之聲,可引動體內之氣向不同部位衝動。如平聲可使氣機上升,仄聲使氣機下降;拼音中含韻母u、ü 合口呼可使氣機收斂,不含韻母之開口呼使氣機開發。這些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規律,所以以聲引氣也是對固有生命運動規律的強化,智能氣功的第三步功五元莊和已推廣的貫氣健身法都採用了以聲引氣。
智能氣功所採用的以意引氣、以形引氣、以聲引氣這三種不同的引氣法、如上所述,都是把固有的生命活動規律加以強化,因此安全、可靠,不出偏。
七、屬於開放性功法
智能氣功吸取古人練功經驗之精華,結合時代之需要,採用開放性功法,在練功之始就要求形、氣、神都開放。第一步功捧氣貫頂法就練氣的開放,使內氣外放,外氣內收,其中也有意念的開放。這樣就把人體與外界之氣連接起來,使大自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混元氣更多地引入體內,較之封閉性功法只練自身之氣,增多了氣的來源,對增進身心健康水平之作用更為顯著。然後再通過以後的幾步功法達到人天渾化之高級境界。這是氣的開放。人是自然之產物,也是社會的一分子。開放也就包含著向自然和向社會兩個方面的開放,換言之,就是要把自己與整個大自然和整個社會相結合。神為人之主宰,因此精、氣、神三者中,神之開放至為關鍵。而神的開放,最根本之點乃是使自己之精神活動符合自然道德和社會道德。古人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涵養自然道德和遵守今天的社會道德,集中於一點,就是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從「我」字的禁錮中解脫出來,廓然大公,與大自然、與整個社會融為一體。智能氣功視涵養道德為練功之根本,要求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時時,事事涵養道德,陶冶性情,克除「我執」而且做到「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濟剛柔。」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情緒穩定,都能保持與大自然、與社會的平衡。古人講:「靜處養氣,鬧處練神」即在無人幹擾的安靜環境中去練氣,在幹擾紛壇的雜亂環境中去練神,鍛鍊精神之自控能力,做到不「拔一於情」。這是高級的練功方法。智能氣功從練功伊始的初級階段以至最後的高級階段,都這樣去要求神的開放。對於形胸開放,是要求隨時隨地結合工作和生活去練功,使氣功生活化,生活氣功化。智能氣功不僅自始至終要求每個人形、氣、神開放,而且教功、治病中所採取的集體組場方法,更是體現了開放性功法的特點。在組起來的場中,每個人意識開放、氣機開放,動作劃一,互相激蕩,在統一的意念下形成一個強大的氣場。這個統一氣場由在場的群體所形成,又為群體的每一成員增強練功、治病之效果之用。而且組場教功、治病者又可收組場與教功、組場與治病相輔相成之效。人人和諧統一,溶利己於利他之中。凡此種種,智能氣功在理論與實踐上,建立起開放性功法的完整體系。
八、外氣治病不損傷自身真氣
一般的氣功外氣治病是調動丹田之氣,需練功至丹田氣充足之後才能發氣治病,而且治療多了,有損傷自身真氣之虞。古人練封閉性功法者,尤忌丹田氣外放,恐影響功夫上長。智能氣功練混元氣,在練自身混元氣的同時,調動大自然混元氣為自身健康之用。第一步功捧氣貫頂法就是採氣、聚氣之法,將採聚大自然之混元氣貫於自己體內。可使自己收健體、治病之效。若將貫氣之對象改為他人,將採聚之氣貫入他人體內,即為發放外氣為他人治病了。所以發放外氣治病是智能氣功的入門功夫。由於用以治病之氣不是自身丹田氣,而是大自然之混元氣,故不會損傷自身真氣。而且發放外氣為別人治病的過程,就是一個鍛鍊自己調動大自然混元氣之能力的過程。人之功力高低,表現為身心健康狀況和調動內、外氣之能力。如能很好地調動外界之氣,說明意識統帥氣的能力比較高。為自己或只為一個病人發氣治病時,心中只想著一個人,只鍛鍊了用意念調動氣為一個人治病的能力,當組場為幾十人、上百人治病時,心中裝著幾十人、上百人,需要用意念把如此眾多之人的混元氣與大自然的混元氣相結合組成一個場進行調治,意念調動混元氣的能力就大大提高了。因此發放外氣治病還有助於提高功力。智能氣功推廣幾年來的實踐證明了這一點。全國各地的智能氣功的輔導老師,有許多人練功前年老體弱,有病,甚至是重病患者。練功後病好了,為推廣智能氣功到處奔走,組場教功,組場治病,身體越來越好,功力不斷提高,能在一至幾分鐘內治好骨折者已不在少數。智能氣功在外氣治病方面與許多氣功門派有上述之不同,蓋因理法不同所致,也是智能氣功之一大特點。
九、練功反應(主要指痛苦的感受)明顯
練智能氣功得氣快,效果好,身體健康水平不斷向更高梯度發展,變化顯著。在身體健康迅速向更高梯度發展變化的過程中,會逐步把體內積聚的不利於生命活動向著高一梯度上升的因素排出去,其中有精神的,也有物質的。這時身體相應的部位便會出現不適甚至痛苦的反應,叫練功反應。有以下幾種反應。
1.排病毒反應。練功之後,體內某些疾病不能直接消除或轉化為正常,而體內有害之物又需要迅速通過身體不同渠道排出去,於是出現各種排病毒反應。有從人體下面之排洩系統排出者,如腹瀉、便血、便膿、尿渾濁、月經和白帶增多而有異味等;有從上面排出者,如咳嗽、痰多、嘔吐、吐膿血、流鼻涕、鼻孔出膿血、眼睛分泌物增多等;有從軀體和四肢排出者,如發燒、出汗、出皮疹、生瘡塊、出現類似腳氣症狀等。凡此種種,皆為病邪外排之表現。排病毒反應最快、最多者為腹瀉。遼源市一直腸晚期癌症病人,在二十二天的學習班中,腹瀉竟達三百餘次。參加學習前每天只勉強吃二兩飯,上下二層樓需人攙扶,練功第三天開始腹瀉,第七天一天腹瀉三十六次,排洩物有膿、血及腐臭之物。經大量排病毒,學習班結束前。一天能進食一斤二兩飯,可自己上下五層樓。排病毒反應有時會很劇烈,不妨再舉一例。西安市一血小板增多症病人,經醫院治療數年不愈,練智能功後出現嚴重咳血、吐血現象,有時一吐半痰盂,並夾雜很多紫色血塊。排病反應後,血小板恢復正常。因高燒引起的病,排病毒時往往會出現持續高燒至四十度甚至四十一度(屬排病毒反應之高燒,人頭腦清醒,不會頭腦暈脹和昏迷)。遇排病毒反應,不要驚慌憂恐和中輟練功,或問:遇此情況自己不能辨別是疾病還是排病反應,如果是疾病怎麼辦?智能氣功不搞辨證施功、辨證施治,通過練功對各種疾病均有療效,因此即使是疾病,只要對氣功治病堅信不移,堅持不懈去練功,亦能消除。如果意識不過關,總疑心是患病,懷疑氣功的治療作用,亦可適當服用藥物。用藥物宜因勢利導,勿用對抗性藥物。腹瀉宜用通便藥而不用止瀉藥,咳嗽吃化痰藥而不吃止咳藥,出血服化瘀藥而不服止血藥,發燒宜服升散藥而不服清涼藥,更不要輸液以免壅遏陽氣。服用適量補藥,對出現各種排病毒反應,均有裨益。
2.氣衝病灶反應。身體有病之部位在練功後可能出現比原先更為難受的感覺,叫氣衝病灶反應。此為練功後體內真氣比較充足,疾病開始好轉,但尚未完全轉化為正常時的一種特有現象。一般多出現於長期較嚴重的慢性病患者。由於病灶在體內長期存在,身體有了一定的適應性,產生暫時性的病理平衡。練功後真氣增多,在不斷與病邪爭鬥中,有病部位之功能包括感覺功能逐漸恢復,對疾病的感覺也就敏感起來,於是比原先更多地感覺到症狀,遂造成疾病比原來加重的錯覺。以頸椎骨質增生為例說明。頸椎長了骨刺,刺激神經,胳膊抬動時產生疼痛。兩年後,骨刺雖未見小,胳膊卻不大疼痛了,但胳膊抬動的幅度小了,這就是形成了病理平衡。用中醫和氣功的經絡氣血道理解釋:人體各部分密布大大小小的經絡,比如原先氣血能在胳膊的十條管路流通,長骨刺後三條受阻不通,這時還讓胳膊按過去那樣抬動,有的地方氣通不過去,「不通則痛」,出現了疼痛。長期阻塞不通,胳膊某些局部得不到氣血充養,功能便萎廢,失去了疼痛的感覺。練功後氣足了,堵塞的三條管路被衝開,胳膊的功能開始恢復,但未達到正常狀態,隨著感覺功能的恢復,便感覺到更多的疼痛和不適。所以氣衝病灶反應實際是患病部位機能恢復的表現,堅持繼續練功,真氣更加充足,疼痛便可消除。
還有一種情況,體內有潛伏病灶,或者舊有病灶尚未根除,即疾病雖早已痊癒,其殘留信息尚在。這些,在練功後也都可能出現反應,它是身體逐漸淨化的表現。
3.長功反應。健康的人,練功以後身心健康的梯度逐步上升,也會出現反應。如同有病的人健康梯度上升,需要排除病理因素一樣,健康人從原有一梯度向上提高時,也需要把體內與高一梯度健康水平不相容之物排除,因此也要出現類似排病毒的反應。每上升一個健康梯度,都有一個淨化體內物質的過程。為了幫助大家領會,打一個不大恰當的比喻:麵粉可以分為黑麵粉、標準粉和富強粉幾個等級。黑麵粉比為病人,標準粉比為正常人,富強粉比為健康智能之人。使黑麵粉達到標準粉的標準,需要用標準粉的篩子篩去粗的麩子;使標準粉達到富強粉的標準,也需要按富強粉的標準篩掉不合標準的麵粉。長功反應的劇烈程度有時不亞於、甚至超過排病毒反應。不過長功反應非智能氣功所獨有,只是反應的表現不同。練道家封閉性功法是在大丹結成後也就是在氣的開放之前才出現反應,古人稱之為「脫胎換骨」。反應來勢猛,時間集中於七至十五天。其時會出現高燒昏迷七天七夜。渾身關節劇烈疼痛,七竅出膿血。古人形容其痛苦難忍程度是「即使十分好漢,到此也無一分奈何。」由於練道家功達到結大丹之人很少,故大多數練功者未出現所謂脫胎換骨的反應。智能氣功是開放性功法,在形、氣、神的開放中,不斷要求改變自身以求與大自然取得平衡。故練功不久便起健康變化的反應;一種反應消失後,隨著健康梯度上升的變化,又出現新的反應。一點一點地變,積小變為大變,最後也達到「脫胎換骨」。
出現上述種種練功反應,都應該泰然處之,認識到它是健康水平上升過程中的暫時現象。此時正確運用意識十分重要。內心喜悅,給自己以病就要好或者要更加健康的良好信息,可更好地促使氣機向好的方面發展。反之,驚慌憂恐,給自己以疾病加重或者練功出偏的不良信息,不但不能引導氣機很快地向好的方面轉化,甚至會導致氣機向壞的方向發展。懂得了練功反應明顯是智能氣功的特點,應以「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噴鼻香」的態度去對待它。
——摘自《智能氣功科學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