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大明一代。
王陽明首度提出「心學」兩字,並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這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解決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1.做事是最靠譜的修煉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感悟: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心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2.與朋友相處,懂得謙讓很重要。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感悟:人都有私心,都會注重自己的利益,每個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報的,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間以彼此謙讓為基礎,不僅每個人的利益不會受損,雙方在互幫互助、互利共贏中還能使彼此獲得更大的利益。兩人之間的交情,也會隨之越來越深。
3.越不想做什麼,就越要耐著性子去做
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故亦因病而藥。
感悟:膚淺浮躁的心,總是會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貪戀舒服,就越不會成長、成熟,甚至還會更加膚淺浮躁。所以要扭轉這種狀況,就要逆著自己的性子來,越不想做什麼,就越要耐著性子去做。這正是對自己心性的磨礪。
4.克己修身,來不得半點妥協
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感悟:克制自己,是為自己泛濫如河的私慾築起一道堤壩,勢必要固若金湯、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點私慾,就如同在堤壩上豁開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壩的決堤。因為這時你整顆心都還是欲望主導的,只是潛伏了下來。所以克己修身,是來不得半點妥協的。
5.悔悟是人生最好的藥
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於中,則又因藥發病。
感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就是人生的常態,稀鬆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裡,這就是完整的成長過程。
6.工作生活忙亂,皆因得失之心
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
感悟:當今社會,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腳亂、越忙越亂,把事情弄得一團糟,自己也困頓不已、狼狽不堪。為什麼會這樣?王陽明一語道破天機——那只是因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於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態度。
7.只知逃避永遠沒出息
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感悟:王陽明所說的情況,放在現在叫「逃避」,而不是清靜。事情是要面對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遠沒有出息的。
8.對朋友少指責、多鼓勵
大凡朋友須箴規指謫處少,誘掖獎勸意多,方是。
感悟:朋友犯了錯誤或者遇到難處,本就心裡懊惱痛苦,規勸其實沒什麼用處,指責更無疑是在傷害朋友、毀滅友情,雪上加霜。只有開導和鼓勵,才是最有情有義的做法,才對朋友真的有用。所謂「患難見真情」,王陽明告訴我們的是基於人性和情義的交友之道。
9.蒙蔽心靈的,永遠是物慾
若無有物慾牽弊,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但在常人多為物慾牽蔽,不能得良知。
感悟:王陽明口中的「良知」,等同於「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陽明則告訴了我們為什麼多數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為物慾的蒙蔽。當今時代,這點尤其值得人們重視。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義,是陰暗而糊塗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麼用?唯有本心呈現,才能清明、放鬆和自在。
10.要善惡分明,更要愛恨分明
人但得好善如好(hào)好(hao)色,惡(wù)惡(è)如惡(wù)惡(è)臭(xiù),便是聖人。
感悟:很多人都以為聖人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王陽明則告訴我們,聖人其實很簡單、很平常,就是知善惡,並能從善如流、嫉惡如仇,這就是大道至簡。可說起來容易簡單,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11.別在打扮自己上花費太多時間
人只有許多精神,若專在容貌上用功,則於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感悟:如今是個看臉的世界,顏值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注重。是人都會老,顏值也會有保鮮期。而內在氣質卻不會,它會如酒一樣越陳越香,時間越久,反而越發「光鮮亮麗、耀眼奪目」。分多一點時間,去多關照和修養下自己的內心吧。
12.好學+堅持=涵養
人須是知學,講求只是涵養,不講求只是涵養之志不切。
感悟: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王陽明這句話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樣,但要更深一些——學不僅關係到才,更關係到涵養。所以人是不能不學的,如果學不下去,那就是你的意志不堅定,志向不牢固。
13.心正就是少發怒
凡人忿懥(zhì),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感悟:王陽明這句話其實是在告訴我們:易怒、愛怒、暴怒,那都是修養不足的表現。修養不足則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違背了中正之道。這樣的心,有兩個詞可以形容:偏激,邪氣。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氣,則正是矯正涵養之路。
14.要想快樂,須哭出來
須是大哭一番了方樂,不哭便不樂矣。雖哭,此心安處即是樂也。
感悟:假如天天吃肉,也就不覺得肉香了;如果天天都像過年,真到過年時也就沒有年味兒了。王陽明說的道理,完全合乎陰陽辯證之道。不要害怕生活中的痛苦,那正是在為明天的快樂打基礎。如果實在忍不住,就哭出來吧,發洩也是一种放松身心的好方式。
15.這個世界沒有對不起你
汝若以厭外物之心去求之靜,是反養成一個驕惰之氣了。如若不厭外物,復於靜處涵養,卻好。
感悟:為什麼厭棄外物就是驕橫怠惰?因為那背後是你對這個世界的鄙夷,以及不屑為伍。而世界只是自然,運作只依造化,又有什麼可鄙夷和不屑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你心的問題,你以為你是被辜負,其實不過是你的私心私慾沒被滿足罷了。所以,擺正心態是第一步。
16.遇到惡人,最好的辦法是置之不理
凡文過掩慝(tè),此是惡人常態。若要指謫他是非,反去激他惡性。
感悟:對於那些不地道的人,講理是沒有用的。要說服他們等同於改造他們的整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跟他們探討下去,不但說服不了,還會不斷憤怒失態;如果跟著嗆,他們就會變本加厲;所以如果碰著這樣的人,趁早置之不理。
17.好好吃飯,就是修行
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感悟:一個忙慣了的人,一旦閒下來就會百無聊賴、無所適從。人這樣,心也是這樣,平常胡思亂想慣了,腦筋就閒不下來,吃飯時、睡覺前也會胡思亂想。怎麼辦呢?就從安安靜靜做好和享受當下開始,吃飯的時候就好好吃飯,走路的時候就好好走路,睡覺的時候就好好睡覺。這些,正是收攝心思,正是修行煉心。
18.人最怕一個傲字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從惡之魁。
感悟:謙為什麼是眾善之基?因為一個能謙虛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寬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養的,他的行為必定是有教養的。那麼他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語,必定都是合乎仁禮的,自然都是善的。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狹窄陰鷙、封閉自恃,言行之間充滿私心私慾。一謙一傲,值得深思。
19.詆毀他人,耽誤的是自己
以言語謗人,其謗淺。若自己不能身體實踐,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謗也,其謗深矣。
感悟:耽誤人的其實不是詆毀,而是看不到自己的狹隘戾氣,不夠寬容和涵養,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詆毀上,那麼就既在加劇心中惡疾,又沒有時間精力去改善這種狀況。那麼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誤了。人心不正,則事事不正,處處都會耽誤自己。其中的值與不值,一目了然。
20.你只是不夠全神貫注、全力以赴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說閒話,管閒事?
感悟:王陽明這一句話說到了點子上,你為什麼在實現目標的道路上總是容易三心二意開小差?不是那些讓你分心的人和事的問題,而是你的心不夠定、志不夠堅,這才是根本。要牢記一點:一切的問題,都是心的問題,都要從心上找原因。而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夠定,心性不夠沉。
21.事不虛應居中守正
所謂居中守正,就是為人處世端正莊重,公平正直,恪守正道,光明磊落。這樣的人安順守正,真實無妄,不偏不倚,有著穩重成熟的處事方式,在為人處世的時候,不會為了一時的虛榮而隨便輕易許諾。
古人曰:「言必信,行必果。」一個人如果動不動就拍著胸膛承諾,卻每每一番慷慨激昂之後便沒了下文,更不要說有什麼行動與結果了。這樣的人,誰會相信他呢?一諾值千金,許下承諾就要守信去做,這是為人之本,諾而無信,是得不到別人的信任的。
一萬句承諾抵不上一個實在的行動。古人曰:「千人之諤諤,不如一士之諾諾。」不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答應了別人的事情,一定要努力去幫其實現,否則就不要輕易承諾。凡是把握不了的事情,還是不要承諾好,那樣既累己又誤人,也終招怨。
22.願莫輕許,訥言敏行
每個人都有願望,希望事業有成、希望家庭美滿、希望身體健康,於是把這些希望寄托在神靈身上,希望可以保佑自己。但其實這些願望都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的。宋代詩人蘇東坡曾與佛印禪師同遊杭州寺院。東坡見大殿上的觀世音菩薩手持數珠,東坡覺得奇怪,便問道:「彼自是觀音,自誦其號,未審何謂?」佛印答道:「求人不如求己。」
能夠依靠自己的能力做成的事情,就不要去許願。努力做事,訥言敏行,一步一步走過,你的願望就會實現。
《論語·裡仁》中說「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話是不能隨便說的,話說多了肯定會有失言的時候,因此要做到當說話時就說,不該說時永遠也不說。這對我們平常的言行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說話謹慎,恰到好處,少說廢話,套話,才能不至於把話說絕,給自己不留一點餘地。但也不能謹慎到不說話。行動敏捷是說要及時解決當下面臨的問題、不要把想法只停留在口頭上,要付諸行動靈活做事,多幹實事,才能讓自己的願望早日實現。
誠邀區域合作夥伴
合作聯繫方式:
手機:13717561361
QQ:573016758
微信:lyp19730118
郵箱:573016758@qq.com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安華西裡一區一號院清風書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