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12歲小女孩繆可馨墜樓身亡死感到悲痛!
2020年6月4日下午3點14分, 江蘇常州市金壇區河濱小學五年級的繆可馨在上完兩節作文課後,跑出教室翻越欄杆墜樓身亡。
家長質疑,老師給孩子作文批示要「傳遞正能量」,以及去年曾打過孩子耳光,與孩子的死之間或有關聯 ,希望學校或公安機關能夠調查出孩子墜樓的原因。
01.孩子究竟寫了什麼樣的作文,會被老師批示要「傳遞正能量」?
繆可馨同學的作文是一篇關於《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讀後感。
說實話,看了繆可馨同學的作文,內心深感震驚,這是一篇多麼難得的作文啊!
雖然字跡不太工整,還把羅貫中和吳承恩混為一談,但是小作者的讀後感可謂入木三分,比如她說:「不要被表面的樣子、虛情假意偽善的一面所矇騙。在如今的社會裡,有人表面看著善良,可內心是卻陰暗的。他們會利用各種各樣的卑鄙手段和陰謀詭計,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不管這句話是出自她筆,還是她借鑑的,她能夠寫上去,就證明她認同這樣的觀點。一個五年級的孩子,能有這樣的認知,是難能可貴的,也是值得去探討的。
然而,她的語文老師卻不這樣認為,在密密麻麻的批改中,打上了沒有「傳遞正能量」的標籤。
真是讓人無法理解!難怪很多人吐槽:袁老師這作文改的什麼玩意。
不知道這位語文老師眼裡的「正能量」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這也是讓很多老師、家長對這個老師無比憤怒的原因所在:為什麼一個孩子不能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心聲?難道說出一個社會現實問題就是「負能量」?
我們都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爾虞我詐和血雨腥風。正視社會真實存在的問題,與它相處、解決它,這是一個正常社會最基本的樣子。
資深語文教育工作者李鎮西也說:一切有助於促進社會進步、推動時代發展、助力國家強大、增強人民幸福的言論,無論是熱情的謳歌,還是尖銳的批評,只要是實事求是,都是「正能量」。
真正有害的,不是對社會真相的透視與認知,而是對社會真相的無視與遮蔽。
02.比「正能量」更可怕的,是其餘家長和學校的冷漠反應
其實,整件事最令我感到震驚的不是老師那句「傳遞正能量」,而是小朋友不幸跳樓之後,家長群裡面自發形成的刷屏式點讚。
我們看到,在一個無辜生命消逝後,有家長在班級群裡為涉事的袁老師徵集點讚:「袁老師沒有錯,你們點個讚!」
真相尚未大白,我不明白家長們為什麼要急於站隊。
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和未來,關係著整個家庭的幸福。所以,當繆可馨的悲劇發生之後,她的家長應該得到關懷和情緒的安慰。
而對這些點讚的家長而言,「對與錯」顯然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及時、正確地站在能夠「維繫自己利益」的一方。
大家心照不宣,相互庇護,完成了「沒辦法,我也只能這麼做」的利益聯盟,以此將冷漠的罪責推向了集體無意識。
無論課堂上到底發生了什麼,對於這些冷漠點讚的家長而言,他們只會在心裡重複:「與我無關,趕緊翻篇」。
在這次事件中,學校也表現出了極度的冷漠。
繆可馨跳樓後,半小時後才等來了救護車。還有,繆可馨是下午3:14分墜樓,班主任下午3:42才通知繆可馨媽媽,並且不做任何答覆。
試想媽媽直接在殯儀館見到冷冰冰的孩子,孤立無援的她是何等撕心裂肺啊!
沒有是非心與正義感,這樣的家長、老師和學校,這樣的行動示範,能教出怎樣的孩子?
據警方查看監控錄像顯示,繆可馨爬上欄杆,有過一刻猶豫,有同學經過,但沒有呼救,學生的冷漠,看來是跟家長的冷漠、學校的冷漠是一以貫之的。
所有的事件都有教育意義,尤其是那些壞的事情,大人們的那些冷漠、無情、甩鍋正把孩子教成同樣的人。
朝夕相處的同學於眾目睽睽之下跳樓,對其他孩子的心理是嚴重的撕裂,他們竟然可以當成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何等悲哀,這樣的教育、這樣的學校和社會,談何立德樹人?
教育要有人情味,有道德感,不甩鍋,有擔當,這是學校最起碼應有的態度。
必要的安撫、告別,至關重要。無動於衷、一如既往的上課,是何等的不可理喻!目擊的孩子、本班的孩子,都要做心理幹預。
1964年,《紐約時報》刊出《38位命案目擊者無人報警》一文,震驚全美。被害人吉娣·格羅維斯是一位28歲的酒吧經理,在她下班停完車向公寓走去的路上,被歹徒從背後刺了幾刀。
她在血泊中呼救,當時住在7樓的羅伯特·摩澤爾大喊了一聲:「放開那姑娘!」歹徒聞聲跑開,5分鐘後又折返強姦了那姑娘,並搶走了49美元,再補捅幾刀,等姑娘完全死後,揚長而去。
整個作案過程長達35分鐘,38個目擊者竟無一人報警,還各有說辭,人們都為他們的冷漠而感到震驚。
社會心理學家約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內在12年裡做了十幾次不同的實驗,終於得出旁觀者效應。他們認為,緊急事件現場,由於旁觀者的存在,個體的利他行為受到抑制,受害者得不到幫助。
現場的人越多,人們就越傾向於袖手旁觀,受害者獲得幫助的可能性就越小。這種現象違背常理,我們通常會認為在場的人越多,受害者得到幫助的可能性越大。
一個社會最大的悲哀不是壞人的囂張,而是好人的沉默。而最深的冷漠,不是悲劇面前眾人的沉默,而是面對那悲劇時事不關己地讚美和鼓掌。
03.如何避免極端事件,需要成為教育的一項重要議程
我們不能僅僅把這次事件當做一個偶發事件。悲劇的釀成,也總是一種警醒,需要我們去反思。
在美國,有一個著名的科學家,叫海因裡希,他總結了一個海因裡希法則。
這個法則的內容是:「當發生一起重大事故時,背後一定隱藏著29起輕傷或故障,以及300起隱患或違章。」
所以,每個人都有可能是間接受害者,唯有進行改變與反思,才能把這個偶發事件的邊際效應無限降低,直到以後不再出現類似悲劇。
孩子傷亡事件層出不窮,讓教師群體也置身於風暴之中:
近日,東北一位學生「鍾美美」模仿部分教師對差生的鄙夷、對音體美學科的輕視、對學生的諷刺挖苦等等現象,迅速在全網走紅,社會各界對此褒貶不一。5月30日,一名家長在微博控訴其班主任體罰學生,導致學生吐血昏迷,引發全網對該名班主任的強烈聲討。經警方調查證實,此為不實信息。5月19日,特級教師熊芳芳的辭職信傳遍全網:「據說還有7年才能光榮退休,我想將這7年賞賜給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活一次……」引發了社會各界的討論……在這一系列的事件中,折射出當下教育中的諸多問題:教育的本質偏離,師生衝突加劇,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嚴重缺失。
我們重智商發展,輕情商培養;
我們重學習成績,輕人格養成;
我們重競爭比較,輕關愛合作。
我們以愛之名,對孩子過度要求、過度控制、過度綁架,使孩子被錯愛、壓力大、情感教育缺失,由此造成了孩子的行為問題和衝突的與日俱增。
一次次警醒,不能只換來一聲聲感嘆,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心理危機幹預,確實需要成為教育的一項重要議程。
04.學校:做好危機的識別與預防,防微杜漸
每一次極端事件的發生看似事發突然,但其實都是當事人蓄謀已久。只不過我們從未讀懂和識別到這個信號和提示。
如何從情緒、行為、言語、生活、時間等等方面來識別學生心理危機信號,這值得學校重視並行動。
1、成立心理專家團,完善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
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能讓孩子在遇到困難和心理危機時,及時尋求幫助和支持,減少絕望和自暴自棄的風險。
假如孩子們從小就曉得,難過崩潰之時,還有一個光明之處可以去尋求幫助和支持,那麼他們就不會總是去攻擊自己(自殺)或攻擊他人(殺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他們就有可能抓住那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2、利用心理測評和普查,及時篩查出問題。
校園信息化建設不只要有硬體設備,更需要軟體和服務,數據會呈現真相。
通過對學生、家長、教師等多方數據的收集和科學分析,可以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預判,並給予相應引導。
3、及時做好家校溝通,了解學生狀態。
當老師意識到孩子的某些行為之後,不要急於給孩子定性,要先了解一下孩子成長的環境,多和家長溝通了解具體情況,再進行針對性的幫助。
4、加強教師培訓,促進教師的正向影響。
如今,教師的職業壓力與日俱增,教師的壓力和情緒也會傳遞給孩子和家長。教師每天把正向的影響傳遞給學生,自己也需要充電、蓄能。
如果我們能夠對極端情況心存敬畏,學會防範和識別情緒堆積、性格異常有反社會傾向的學生,及時儘早的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置,那麼我們就能夠規避很多的風險。
學會對受難者感同身受,勇於承擔必要的責任,反而會得到支持與理解,甩鍋的結果往往會事與願違、聲名狼藉。
05.教師:始終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完善人格
1、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幫孩子塑造人格,解讀人生。
都說教育是天底下最美好的事物!它可以讓人類從最初的野蠻、粗野、混沌,變得文明、優雅、智慧。
可是為什麼現在的教育卻讓一個個孩子變得失控、充滿攻擊性、極端?
因為我們在不知不覺了中走偏了方向,忽略了「人」的存在。
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就強調5個「人」的工作目標: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
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完善人格非常重要,人格是一個人的人生底盤,成績和分數都是這個底盤上一層層的建築,這座高樓大廈建設得再宏偉壯觀,但是底盤沒有打好,這就是巨大的安全隱患,說不定哪天就會風雨飄搖、崩塌解體。
孩子的人格是需要塑造的,世間沒有所謂完美的人生,都是靠態度、教養、心態、自律,而成就每個人不同的模樣,這四點比成績更重要!
共情孩子的悲傷,理解孩子的難處,教會孩子敬畏生命,建立悲憫和共情的美好德行,健全孩子對自我生命的認同與珍視,只有這樣,才會「以生命影響生命,以生命推動生命」。
在此基礎上,孩子面對意外、挫折和失敗時,才不會輕言放棄,或以極端的方式結束生命。
2、教育的過程就是讓人從獸性向人性和神性發展。
孩子的成長總是與問題相伴,能順利解決問題,並在問題中成長與超越,孩子就會成長的越來越有韌性。但是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需要培養,需要支持的。
當一個孩子作文寫得沒有達到老師的要求時,老師惡語相向,並不能喚醒一個孩子心中的美好,相反會讓孩子察覺到人性的黑暗面。
教師的神性就體現在:相信沒有不可救藥的孩子。出現問題的孩子,是更需要愛和幫助的孩子。
最不可愛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被愛、被幫助的孩子。愛那些最不可愛的孩子,才是教師最該有的慈悲。
3、當你試著去了解時,理解將成為易事。
每一個孩子都是在被需要、被欣賞、被認同的過程中體現自我價值,釋放出內在的激情和快樂。
就像在繆可馨事件中,如果老師能及時敏銳地嗅覺到孩子所寫的東西傳遞的信號,並以開放的態度去和孩子交流:「為什麼會這麼認為呢?」「是有遇到類似的事件嗎?」「願不願意跟老師分享下你的感受呀?」……相信孩子會表達出她的內心世界,之後,才會更陽光積極。
這是多好的教育契機啊,可是老師卻忽略了。
教育中最怕想當然,而忽略了理解的力量;最怕因為各種理由,而忽略了人本身的價值。
孩子選擇跳樓,不就是她對不被理解的吶喊嗎?
孩子受不了批評,不就是她對被否定最極端的回應嗎?
06.家長:既要關注孩子飛得高不高,還要關心孩子飛得累不累
「所有人都關心我飛得高不高,卻沒有人關心我飛得累不累」,這是很多孩子的心聲。
當今社會,孩子的心理脆弱,已經成為一個顯性的社會問題。
一次考試的失敗,一次家庭的爭吵,一次老師的訓斥……
那些在我們成年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挫折、小委屈事件,每年卻在奪走大量的年輕生命。
孩子為什麼容易玻璃心,這是今天很多父母的共同疑惑。
有的家長說孩子缺少挫折教育,太玻璃心了,心理承受力太差了,但我們卻忘了孩子的堅韌和心理能量是從哪裡來的。
美國有3位心理學教授在1964年-1993年這段時間做過一個實驗:記錄了76名嬰兒的成長過程,從孩子出生時的認知和神經發展程度,到孩子嬰幼兒及兒童時期與母親的互動,以及最終成人時期的個人發展和生活水平。
實驗結果顯示:孩子早期得到了父母良好照顧的這一部分人,長大以後即使沒有矚目的成就和傲人的財富,但是風度翩翩,令人愉快,沒有經歷情緒上的痛苦,工作順利,關心他人的生活,且婚姻和家庭幸福。
而另一部分在早期沒有得到父母良好的照顧,並且在童年時期就存在親子問題的那些孩子,長大以後大多過得不幸福。
具體表現在:
情緒和不安向外釋放,軀體化;低自尊,社交功能差、安全感缺乏;表現為問題行為。想做好,做不到;把痛苦指向內心,表現為抑鬱、焦慮和恐懼;自我貶低和深深的孤獨、完美主義、嗜睡。由此可見,孩子是在父母的溫暖、關愛、理解的滋養下,變得越來越強大的。
家長需要知道,孩子經常對你們充滿憤怒、不滿,可是很多時候家長為了保護自己的自戀(我是個好父母),而不想看見孩子的行為。
所以,父母要經常對自己說:我很可能是錯的,我願意看見孩子的行為,我願意聽聽他的心聲,我願意和他一起想想辦法,我願意陪他走出困難,我願意耐心等他長大……
要告訴孩子:任何時候,你遇到任何艱難困苦,乃至打擊挫折,爸爸媽媽是你永遠的依託。
父母不要把決定孩子生死的權利過多地交給社會,交給其他人,要學會讓孩子主宰自己的命運,讓孩子具備一定的抗壓能力,這是防範於未然的重要底線。
我們不能保證孩子遇到的人都是善良的,我們也不能保證孩子不會遇到有攻擊性、有破壞性的人或事,所以我們更應該訓練孩子的生存能力。
07.
孩子:不要活在別人的肯定中,要有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繆可馨去世後,她媽媽曬出了她從小到大獲得的獎狀,貼了滿滿一面牆,意在說明她品學兼優活潑開朗,不會輕易自殺,要求袁老師為她的自殺負責。
而這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恰恰證明了為什麼繆可馨小朋友不能接受袁老師的批評,選擇了過激行為。
我們整個教育系統,採取的都是「賞罰教育」,做了恰當的事情得到表揚,做了不恰當的事情就會得到懲罰。
心理學家阿德勒嚴厲批判這種賞罰式教育。在賞罰式教育之下會產生這樣一種錯誤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沒人表揚,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沒人懲罰,我也做壞事」。很明顯,這是一種不正常的想法。
如果我們習慣從老師的表揚肯定中確立自己的人生價值,當得到的不是表揚而且批評的時候就會認為自己的存在價值被否定,於是選擇了一種激烈的抗爭方式。
猶太有句俗語:「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
所以,親愛的孩子們,你一定要知道:
在這個我們不斷被評價、被定義、被篩選的時代,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是我們應該具有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說:「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害怕被拒絕,我們想法設法地逃避現實;
害怕被輕視,我們吹毛求疵地貶低自己;
害怕被厭惡,我們三番兩次地迎合他人。
不由旁人定義,忠於自己的內心,也許會招來不理解、責備和討厭,卻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孩子們,在這個流行被pick的時代,不經歷大浪淘沙和絕地反擊怎能出道C位,人生路上即使沒有鮮花和掌聲,我們也要為自己瘋狂打Call。
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就是擁有掌控人生的勇氣。孩子們,我們已經太過於追求優秀了,所以我真的希望大家也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去應對不一樣的聲音!
繆可馨,她可能是每一個家庭裡的孩子。多希望這樣的事情永遠不要再發生!
而扼住這樣極端事件的繩索,是需要家庭、學校、父母、教師的共同努力,需要我們對生命心存敬畏,對危險保持敏銳,及早識別,及時疏導,有效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