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女孩因作文事件墜樓:如何避免極端事件,應該要這樣做

2020-12-25 芒果AI智能課堂

為12歲小女孩繆可馨墜樓身亡死感到悲痛!

2020年6月4日下午3點14分, 江蘇常州市金壇區河濱小學五年級的繆可馨在上完兩節作文課後,跑出教室翻越欄杆墜樓身亡。

家長質疑,老師給孩子作文批示要「傳遞正能量」,以及去年曾打過孩子耳光,與孩子的死之間或有關聯 ,希望學校或公安機關能夠調查出孩子墜樓的原因。

01.孩子究竟寫了什麼樣的作文,會被老師批示要「傳遞正能量」?

繆可馨同學的作文是一篇關於《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讀後感。

說實話,看了繆可馨同學的作文,內心深感震驚,這是一篇多麼難得的作文啊!

雖然字跡不太工整,還把羅貫中和吳承恩混為一談,但是小作者的讀後感可謂入木三分,比如她說:「不要被表面的樣子、虛情假意偽善的一面所矇騙。在如今的社會裡,有人表面看著善良,可內心是卻陰暗的。他們會利用各種各樣的卑鄙手段和陰謀詭計,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不管這句話是出自她筆,還是她借鑑的,她能夠寫上去,就證明她認同這樣的觀點。一個五年級的孩子,能有這樣的認知,是難能可貴的,也是值得去探討的。

然而,她的語文老師卻不這樣認為,在密密麻麻的批改中,打上了沒有「傳遞正能量」的標籤。

真是讓人無法理解!難怪很多人吐槽:袁老師這作文改的什麼玩意。

不知道這位語文老師眼裡的「正能量」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這也是讓很多老師、家長對這個老師無比憤怒的原因所在:為什麼一個孩子不能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心聲?難道說出一個社會現實問題就是「負能量」?

我們都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爾虞我詐和血雨腥風。正視社會真實存在的問題,與它相處、解決它,這是一個正常社會最基本的樣子。

資深語文教育工作者李鎮西也說:一切有助於促進社會進步、推動時代發展、助力國家強大、增強人民幸福的言論,無論是熱情的謳歌,還是尖銳的批評,只要是實事求是,都是「正能量」。

真正有害的,不是對社會真相的透視與認知,而是對社會真相的無視與遮蔽。

02.比「正能量」更可怕的,是其餘家長和學校的冷漠反應

其實,整件事最令我感到震驚的不是老師那句「傳遞正能量」,而是小朋友不幸跳樓之後,家長群裡面自發形成的刷屏式點讚。

我們看到,在一個無辜生命消逝後,有家長在班級群裡為涉事的袁老師徵集點讚:「袁老師沒有錯,你們點個讚!」

真相尚未大白,我不明白家長們為什麼要急於站隊。

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和未來,關係著整個家庭的幸福。所以,當繆可馨的悲劇發生之後,她的家長應該得到關懷和情緒的安慰。

而對這些點讚的家長而言,「對與錯」顯然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及時、正確地站在能夠「維繫自己利益」的一方。

大家心照不宣,相互庇護,完成了「沒辦法,我也只能這麼做」的利益聯盟,以此將冷漠的罪責推向了集體無意識。

無論課堂上到底發生了什麼,對於這些冷漠點讚的家長而言,他們只會在心裡重複:「與我無關,趕緊翻篇」。

在這次事件中,學校也表現出了極度的冷漠。

繆可馨跳樓後,半小時後才等來了救護車。還有,繆可馨是下午3:14分墜樓,班主任下午3:42才通知繆可馨媽媽,並且不做任何答覆。

試想媽媽直接在殯儀館見到冷冰冰的孩子,孤立無援的她是何等撕心裂肺啊!

沒有是非心與正義感,這樣的家長、老師和學校,這樣的行動示範,能教出怎樣的孩子?

據警方查看監控錄像顯示,繆可馨爬上欄杆,有過一刻猶豫,有同學經過,但沒有呼救,學生的冷漠,看來是跟家長的冷漠、學校的冷漠是一以貫之的。

所有的事件都有教育意義,尤其是那些壞的事情,大人們的那些冷漠、無情、甩鍋正把孩子教成同樣的人。

朝夕相處的同學於眾目睽睽之下跳樓,對其他孩子的心理是嚴重的撕裂,他們竟然可以當成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何等悲哀,這樣的教育、這樣的學校和社會,談何立德樹人?

教育要有人情味,有道德感,不甩鍋,有擔當,這是學校最起碼應有的態度。

必要的安撫、告別,至關重要。無動於衷、一如既往的上課,是何等的不可理喻!目擊的孩子、本班的孩子,都要做心理幹預。

1964年,《紐約時報》刊出《38位命案目擊者無人報警》一文,震驚全美。被害人吉娣·格羅維斯是一位28歲的酒吧經理,在她下班停完車向公寓走去的路上,被歹徒從背後刺了幾刀。

她在血泊中呼救,當時住在7樓的羅伯特·摩澤爾大喊了一聲:「放開那姑娘!」歹徒聞聲跑開,5分鐘後又折返強姦了那姑娘,並搶走了49美元,再補捅幾刀,等姑娘完全死後,揚長而去。

整個作案過程長達35分鐘,38個目擊者竟無一人報警,還各有說辭,人們都為他們的冷漠而感到震驚。

社會心理學家約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內在12年裡做了十幾次不同的實驗,終於得出旁觀者效應。他們認為,緊急事件現場,由於旁觀者的存在,個體的利他行為受到抑制,受害者得不到幫助。

現場的人越多,人們就越傾向於袖手旁觀,受害者獲得幫助的可能性就越小。這種現象違背常理,我們通常會認為在場的人越多,受害者得到幫助的可能性越大。

一個社會最大的悲哀不是壞人的囂張,而是好人的沉默。最深的冷漠,不是悲劇面前眾人的沉默,而是面對那悲劇時事不關己地讚美和鼓掌。

03.如何避免極端事件,需要成為教育的一項重要議程

我們不能僅僅把這次事件當做一個偶發事件。悲劇的釀成,也總是一種警醒,需要我們去反思。

在美國,有一個著名的科學家,叫海因裡希,他總結了一個海因裡希法則。

這個法則的內容是:「當發生一起重大事故時,背後一定隱藏著29起輕傷或故障,以及300起隱患或違章。」

所以,每個人都有可能是間接受害者,唯有進行改變與反思,才能把這個偶發事件的邊際效應無限降低,直到以後不再出現類似悲劇。

孩子傷亡事件層出不窮,讓教師群體也置身於風暴之中:

近日,東北一位學生「鍾美美」模仿部分教師對差生的鄙夷、對音體美學科的輕視、對學生的諷刺挖苦等等現象,迅速在全網走紅,社會各界對此褒貶不一。5月30日,一名家長在微博控訴其班主任體罰學生,導致學生吐血昏迷,引發全網對該名班主任的強烈聲討。經警方調查證實,此為不實信息。5月19日,特級教師熊芳芳的辭職信傳遍全網:「據說還有7年才能光榮退休,我想將這7年賞賜給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活一次……」引發了社會各界的討論……在這一系列的事件中,折射出當下教育中的諸多問題:教育的本質偏離,師生衝突加劇,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嚴重缺失。

我們重智商發展,輕情商培養;

我們重學習成績,輕人格養成;

我們重競爭比較,輕關愛合作。

我們以愛之名,對孩子過度要求、過度控制、過度綁架,使孩子被錯愛、壓力大、情感教育缺失,由此造成了孩子的行為問題和衝突的與日俱增。

一次次警醒,不能只換來一聲聲感嘆,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心理危機幹預,確實需要成為教育的一項重要議程。

04.學校:做好危機的識別與預防,防微杜漸

每一次極端事件的發生看似事發突然,但其實都是當事人蓄謀已久。只不過我們從未讀懂和識別到這個信號和提示。

如何從情緒、行為、言語、生活、時間等等方面來識別學生心理危機信號,這值得學校重視並行動。

1、成立心理專家團,完善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

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能讓孩子在遇到困難和心理危機時,及時尋求幫助和支持,減少絕望和自暴自棄的風險。

假如孩子們從小就曉得,難過崩潰之時,還有一個光明之處可以去尋求幫助和支持,那麼他們就不會總是去攻擊自己(自殺)或攻擊他人(殺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他們就有可能抓住那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2、利用心理測評和普查,及時篩查出問題。

校園信息化建設不只要有硬體設備,更需要軟體和服務,數據會呈現真相。

通過對學生、家長、教師等多方數據的收集和科學分析,可以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預判,並給予相應引導。

3、及時做好家校溝通,了解學生狀態。

當老師意識到孩子的某些行為之後,不要急於給孩子定性,要先了解一下孩子成長的環境,多和家長溝通了解具體情況,再進行針對性的幫助。

4、加強教師培訓,促進教師的正向影響。

如今,教師的職業壓力與日俱增,教師的壓力和情緒也會傳遞給孩子和家長。教師每天把正向的影響傳遞給學生,自己也需要充電、蓄能。

如果我們能夠對極端情況心存敬畏,學會防範和識別情緒堆積、性格異常有反社會傾向的學生,及時儘早的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置,那麼我們就能夠規避很多的風險。

學會對受難者感同身受,勇於承擔必要的責任,反而會得到支持與理解,甩鍋的結果往往會事與願違、聲名狼藉。

05.教師:始終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完善人格

1、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幫孩子塑造人格,解讀人生。

都說教育是天底下最美好的事物!它可以讓人類從最初的野蠻、粗野、混沌,變得文明、優雅、智慧。

可是為什麼現在的教育卻讓一個個孩子變得失控、充滿攻擊性、極端?

因為我們在不知不覺了中走偏了方向,忽略了「人」的存在。

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就強調5個「人」的工作目標: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

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完善人格非常重要,人格是一個人的人生底盤,成績和分數都是這個底盤上一層層的建築,這座高樓大廈建設得再宏偉壯觀,但是底盤沒有打好,這就是巨大的安全隱患,說不定哪天就會風雨飄搖、崩塌解體。

孩子的人格是需要塑造的,世間沒有所謂完美的人生,都是靠態度、教養、心態、自律,而成就每個人不同的模樣,這四點比成績更重要!

共情孩子的悲傷,理解孩子的難處,教會孩子敬畏生命,建立悲憫和共情的美好德行,健全孩子對自我生命的認同與珍視,只有這樣,才會「以生命影響生命,以生命推動生命」

在此基礎上,孩子面對意外、挫折和失敗時,才不會輕言放棄,或以極端的方式結束生命。

2、教育的過程就是讓人從獸性向人性和神性發展。

孩子的成長總是與問題相伴,能順利解決問題,並在問題中成長與超越,孩子就會成長的越來越有韌性。但是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需要培養,需要支持的。

當一個孩子作文寫得沒有達到老師的要求時,老師惡語相向,並不能喚醒一個孩子心中的美好,相反會讓孩子察覺到人性的黑暗面。

教師的神性就體現在:相信沒有不可救藥的孩子。出現問題的孩子,是更需要愛和幫助的孩子。

最不可愛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被愛、被幫助的孩子。愛那些最不可愛的孩子,才是教師最該有的慈悲。

3、當你試著去了解時,理解將成為易事。

每一個孩子都是在被需要、被欣賞、被認同的過程中體現自我價值,釋放出內在的激情和快樂。

就像在繆可馨事件中,如果老師能及時敏銳地嗅覺到孩子所寫的東西傳遞的信號,並以開放的態度去和孩子交流:「為什麼會這麼認為呢?」「是有遇到類似的事件嗎?」「願不願意跟老師分享下你的感受呀?」……相信孩子會表達出她的內心世界,之後,才會更陽光積極。

這是多好的教育契機啊,可是老師卻忽略了。

教育中最怕想當然,而忽略了理解的力量;最怕因為各種理由,而忽略了人本身的價值。

孩子選擇跳樓,不就是她對不被理解的吶喊嗎?

孩子受不了批評,不就是她對被否定最極端的回應嗎?

06.家長:既要關注孩子飛得高不高,還要關心孩子飛得累不累

「所有人都關心我飛得高不高,卻沒有人關心我飛得累不累」,這是很多孩子的心聲。

當今社會,孩子的心理脆弱,已經成為一個顯性的社會問題。

一次考試的失敗,一次家庭的爭吵,一次老師的訓斥……

那些在我們成年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挫折、小委屈事件,每年卻在奪走大量的年輕生命。

孩子為什麼容易玻璃心,這是今天很多父母的共同疑惑。

有的家長說孩子缺少挫折教育,太玻璃心了,心理承受力太差了,但我們卻忘了孩子的堅韌和心理能量是從哪裡來的。

美國有3位心理學教授在1964年-1993年這段時間做過一個實驗:記錄了76名嬰兒的成長過程,從孩子出生時的認知和神經發展程度,到孩子嬰幼兒及兒童時期與母親的互動,以及最終成人時期的個人發展和生活水平。

實驗結果顯示:孩子早期得到了父母良好照顧的這一部分人,長大以後即使沒有矚目的成就和傲人的財富,但是風度翩翩,令人愉快,沒有經歷情緒上的痛苦,工作順利,關心他人的生活,且婚姻和家庭幸福。

而另一部分在早期沒有得到父母良好的照顧,並且在童年時期就存在親子問題的那些孩子,長大以後大多過得不幸福。

具體表現在:

情緒和不安向外釋放,軀體化;低自尊,社交功能差、安全感缺乏;表現為問題行為。想做好,做不到;把痛苦指向內心,表現為抑鬱、焦慮和恐懼;自我貶低和深深的孤獨、完美主義、嗜睡。由此可見,孩子是在父母的溫暖、關愛、理解的滋養下,變得越來越強大的。

家長需要知道,孩子經常對你們充滿憤怒、不滿,可是很多時候家長為了保護自己的自戀(我是個好父母),而不想看見孩子的行為。

所以,父母要經常對自己說:我很可能是錯的,我願意看見孩子的行為,我願意聽聽他的心聲,我願意和他一起想想辦法,我願意陪他走出困難,我願意耐心等他長大……

要告訴孩子:任何時候,你遇到任何艱難困苦,乃至打擊挫折,爸爸媽媽是你永遠的依託。

父母不要把決定孩子生死的權利過多地交給社會,交給其他人,要學會讓孩子主宰自己的命運,讓孩子具備一定的抗壓能力,這是防範於未然的重要底線。

我們不能保證孩子遇到的人都是善良的,我們也不能保證孩子不會遇到有攻擊性、有破壞性的人或事,所以我們更應該訓練孩子的生存能力。

07.

孩子:不要活在別人的肯定中,要有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繆可馨去世後,她媽媽曬出了她從小到大獲得的獎狀,貼了滿滿一面牆,意在說明她品學兼優活潑開朗,不會輕易自殺,要求袁老師為她的自殺負責。

而這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恰恰證明了為什麼繆可馨小朋友不能接受袁老師的批評,選擇了過激行為。

我們整個教育系統,採取的都是「賞罰教育」,做了恰當的事情得到表揚,做了不恰當的事情就會得到懲罰。

心理學家阿德勒嚴厲批判這種賞罰式教育。在賞罰式教育之下會產生這樣一種錯誤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沒人表揚,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沒人懲罰,我也做壞事」。很明顯,這是一種不正常的想法。

如果我們習慣從老師的表揚肯定中確立自己的人生價值,當得到的不是表揚而且批評的時候就會認為自己的存在價值被否定,於是選擇了一種激烈的抗爭方式。

猶太有句俗語:「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

所以,親愛的孩子們,你一定要知道:

在這個我們不斷被評價、被定義、被篩選的時代,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是我們應該具有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說:「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害怕被拒絕,我們想法設法地逃避現實;

害怕被輕視,我們吹毛求疵地貶低自己;

害怕被厭惡,我們三番兩次地迎合他人。

不由旁人定義,忠於自己的內心,也許會招來不理解、責備和討厭,卻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孩子們,在這個流行被pick的時代,不經歷大浪淘沙和絕地反擊怎能出道C位,人生路上即使沒有鮮花和掌聲,我們也要為自己瘋狂打Call。

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就是擁有掌控人生的勇氣。孩子們,我們已經太過於追求優秀了,所以我真的希望大家也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去應對不一樣的聲音!

繆可馨,她可能是每一個家庭裡的孩子。多希望這樣的事情永遠不要再發生!

而扼住這樣極端事件的繩索,是需要家庭、學校、父母、教師的共同努力,需要我們對生命心存敬畏,對危險保持敏銳,及早識別,及時疏導,有效幹預。

相關焦點

  • 如何看待五年級女孩繆可馨墜樓事件?
    涉事語文老師曾經辦過課外作文班,而繆可馨報了別的作文班,家屬懷疑老師因此對其產生看法。在學校裡,繆可馨有沒有在遭遇不公正的對待。這些信息,學校和當地教育部門應該予以正面回復。但是,在正式結果出來之前,公眾不應該武斷的認為,一切都是老師的責任。
  • 袁老師不應該成為墜樓事件的主角
    11歲小女孩在校跳樓,本是人間悲劇,自媒體時代,袁某美老師迅速成為家長和媒體口誅筆伐的對象。袁老師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嚴格要求的學生,傾心付出心血的學生,用這樣一種方式「報答」朝夕相處的老師,當繆可馨小朋友墜樓的那一刻,袁老師沒有想到後果,還是盡到為人師者的責任,護送小繆可馨到醫院,那一段路程,不難揣測袁老師走過的是人生最為艱難的歷程。
  • 小學女生校內墜亡,家長懷疑與寫作文有關!挫折教育要從小學開始
    近年來,學生跳樓事件頻頻發生,試問學生跳樓的原因,總會找到這樣或是那樣的理由,或因學業壓力,或因考試成績不理想,或因感情糾葛,或因同學間糾紛等等,甚至於僅僅只是因為一次次小小的爭吵, 就會引發學生跳樓自殺,學生心理素質如此之差讓人驚嘆。最近又一小學女生在校內墜亡。
  • 繆可馨事件處理結果出爐,沒有師德的教師如何教書育人
    常州小學生作文課後墜亡,沒有師德的教師如何教書育人!6月4日,江蘇常州金壇區河濱小學一小學生繆可馨作文課後跳樓墜亡。7月8日,人民日報發通報稱給袁某某降低崗位等處分。012020年6月4日,繆可馨上完語文課後翻越四層欄杆墜樓身亡。繆可馨的家長在微博上公開了女兒墜樓前作文被批評一事,並懷疑女兒墜樓與語文老師袁某教學方式不當有關。2019年10月,繆可馨告訴家人在課上被袁老師扇過巴掌,「感到很傷心」。
  • 5年級女孩的悲劇?墜樓身亡起因「負能量」作文?
    曾經有學生這樣向我抱怨:我不喜歡作文,寫作文就是撒謊,每次都要編寫幫老奶奶過馬路,給老大爺讓座,真無聊!老師難道都喜歡這樣瞎編的作文? 我告訴學生;寫作最重要的是;我手寫我心,說真話,訴真情,大膽去寫! 可是今天,一個悲劇讓我又再次讓我想到了很多。
  • 繆可馨事件思考
    直到6月12日晚,「河濱小學學生墜樓事件聯合調查組」發布通告:未發現當天課堂中存在辱罵、毆打學生情況」「排除他殺」。家屬一直希望同學能站出來告知墜樓原因,但所有人都在迴避。繆可馨墜樓事件發生之後,基本的情況,到目前為止,大致如上面所記述。至於是否是事實,因為不掌握第一手資料,所以不敢確定。現僅就所了解的情況,說一些想法。
  • 凌源一男子因和妻子吵架跳樓身亡,今年墜樓身亡事件為啥這麼多?
    1,嬰幼兒玩耍因孩子父母或者其他家人看護不周墜樓身亡 在眾多墜樓事件當中,因為一些嬰幼兒的父母或者其他家人看護不周,而導致嬰幼兒淘氣玩耍而墜樓的佔有相當大的比例。 據媒體報導,6月21日晚上6點多,杭州丁橋丁蘭路上的陽光逸城小區一名小女孩從12樓掉到一樓水泥地上。
  • 突發事件,廣東一15歲學生墜樓身亡,警方介入調查
    怎麼也沒有想到,中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目前,關於這件事情,警方正在進一步的調查中。 女孩的父親表示,孩子在墜樓事故中已經離開了,怎麼救也救不過來了,現在自己感到很迷茫,都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 小學生墜樓身亡警示:無論校園還是家庭,重視挫折教育勢在必行
    6月4日,江蘇常州金壇河濱小學五年級女生繆可馨,課後翻越欄杆墜樓身亡。隨即,繆可馨作文、日記和獎狀等被悉數翻出,成為了輿論發聲的依據。繆可馨之死,也進一步上升為了公共事件,引起了全社會的強烈關注。本年度以來,媒體報導的學生墜樓事件可謂接二連三。分布也是從大學生、中學生到小學生,形成了全覆蓋。學生墜樓事件發生後,輿論關注首先指向學校,並將焦點集中在當事教師該承擔什麼的責任。卻少有人把這些墜樓事件,當作一種重視提高抗挫折能力的警示信號。無數的事實證明,在類似的墜樓事件中,再怎樣嚴厲處理相關責任人,也換不回已然離我們遠去的鮮活生命,而墜樓事件又總是層出不窮。
  • 孕婦墜樓事件莫讓是非走在真相前
    榆林孕婦墜樓事件已經啟動調查程序,且這起事件的複雜程度有可能遠超想像,不僅雙方各執一詞,而且細節難以還原,再加上事件涉及到醫療、社會倫理、家庭關係等諸多問題,若沒有進行深入細緻的調查,恐難判明是非,更無法劃清責任。因此在真相查明之前,只應就已知的信息加以討論,是非判斷不能以假定事實或想像為基礎。  然而,當前的一些評論已讓是非判斷走在了真相之前。
  • 常州小學生跳樓事件,是偶然還是必然?
    對於近期吵得沸沸揚揚的常州小學生跳樓事件,發表一下個人觀點。孩子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每個人都會為之感到悲痛,作文被批「傳遞正能量」也許真的是一個誘因,從目前來講,老師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並沒有什麼違規行為。一名小學生由於作文沒有得到好評就墜樓輕生,這件事情真的值得我們反思,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十四歲女孩墜樓身亡,該如何避免悲劇的發生?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花一樣的女孩在最美的年紀裡走上了這條不歸路呢?據說女孩出事前給媽媽發了一條簡訊,上面寫著:「媽媽,是我幹的,我不想活著了。你能原諒我嗎?謝謝你!媽媽。」看了這條簡訊,我們不禁疑問,女孩到底做了什麼?以至於她的內心是如此的忐忑,使生命走向了絕路。後來據女孩的媽媽在銀行查詢的消費記錄來看,她的微信帳戶一個月內在一款遊戲中消費108筆,共計61678元。
  • 11歲女孩跳樓身亡:跳樓事件屢見不鮮,孩子的壞情緒該如何管理?
    最近,學生事件頻發,不是跳樓,就是殺人,還有被強姦,一件件事情背後,帶給家長和學校很多影響。孩子的作為,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6月6日,山西中北大學大二學生時某6月6日,時某補考中作弊被老師發現,離開考場不久墜樓身亡。不管是學校責任還是家長責任,孩子的死已成事實。
  • 學生做出極端行為事件頻發,我們都該反思而不是一味地指責老師
    一種說法是老師在校外有作文輔導班,但是小女孩沒有參加,所以才會被老師針對。如果此事屬實,該老師的確是罪大惡極,根本不配為人師表。古語有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作為一名老師,最大的作用的就是傳授知識、教書育人。如果身為老師其心不正,那麼世人怎麼敢相信這樣的老師能教出好學生?第二種說法,是為老師證明的,單從小女孩的習作來看,的確有很多不合適的地方。
  • 中北大學學生墜樓事件的背後
    而就是這樣一座學校,在2020年6月6日,發生了學生墜樓事件,使得這所學校成為了現在的網紅學校。大二學生參加學校補考被監考老師發現帶有手機予以沒收後哭了20分鐘。一個年輕的生命就此隕落,一個家庭就此毀了。
  • 高中校園裡師生衝突頻發,如何避免校園極端事件
    極端學生的極端行為,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是受到壓抑以後的火山爆發,究其原因,可能是學生家庭的影響,也可能是在學校長期受不到老師和學生的尊重,長期處於一種抑鬱的狀態。極端學生的極端行為會給社會和他人造成了很大的傷害,要儘可能的避免發生。第一,對問題學生和抑鬱寡歡的學生我們應該做到多關心,多表揚,多鼓勵。
  • 墜樓小學生的班主任曾有收紅包等行為,官方展開調查!
    最近,江蘇小學生「繆某某作文課後墜樓身亡」事件引發了無數網友的關注,這名小學生今年才10歲,還在讀5年級,。這麼小的孩子發生意外,讓大家都有些難受,也讓大家急於知道當天發生了什麼。事件發生後,家長質疑,事發當天,繆繆一篇作文被老師批註要「傳遞正能量」,或與孩子的死之間有關聯。
  • 「女嬰墜樓」事件又有變化,官方回應:生命特徵平穩,已立案調查
    11月30日,河北石家莊,一名母親將自己四個月大孩子從樓上拋下,被一名送快遞的小哥救了起來,這起事件被曝光以後引起了社會網友的關注,人們紛紛指責這位母親禽獸不如,根本不配做母親。12月8日,石家莊通報了這一起墜樓事件,女孩生命體徵完整,當地公安機關已立案調查,這位母親應該也會受到她應有的懲罰,真乃是一個讓喪盡天良的人,無論你有多大的怨氣,但是孩子始終是無辜的。
  • 孩子意外墜樓事件頻發,給家長敲響警鐘,這些地方要盯緊
    ,我們應該深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孩子總是會出現墜樓情況?在頻繁的兒童墜樓事件中,家長應該深思其背後的原因。所以,在諸多幼兒墜樓事件中,防護不到位,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家長該如何守護孩子?孩子意外墜樓事件頻發,給家長敲響警鐘,家長不僅要把家裡危險的地方盯緊了,還要把孩子的思想提高,培養孩子良好的安全意識,自我保護意識。 今日話題互動:大家對於「孩子安全意識的培養」這件事是怎麼看待的呢?大家又是怎麼處理的呢?歡迎分享。(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對不起,我對繆可馨墜樓事件的教師袁某某的調查沒有期待
    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教育局6月18日發布通報,正式對墜樓女生小繆的班主任袁某某展開調查。網上有消息說,調查期間微博「繆可馨世界第一可愛」停止更新,看樣子該消息應該是真的,該微博帳號這周沒有更新。第三,從此前的官方通報來看,金壇區教育局存在袒護袁某某的傾向,同是教育系統,又是區教育局,與所轄各學校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是人情關係,所以,讓這樣一個直屬上級部門去做調查,其結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