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若指掌」宜寫成「了如指掌」(杜老師語文信箱)

2020-12-22 人民網

杜老師:

某媒體刊文說:「許多自助型的遊客來之前都做足功課,買哪些東西最划算,都瞭若指掌。」請問其中「瞭若指掌」的寫法是否妥當?謝謝!

北京讀者武嶽明

武嶽明讀者:

繁體字「瞭」有兩個讀音,一個是liǎo,另一個是liào。「瞭」讀liǎo時,表示「明白」「清晰」一類意思。這時,「瞭(liǎo)」要簡化為「了(liǎo)」。例如:

(1)只有明了(liǎo)個人與世界的關聯,不斷地拼搏奮鬥,才能鑄就不朽的人生。

(2)民間外交是中國外交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進相互了(liǎo)解和友誼,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手段。

(3)她連年採訪這個偏遠山村的脫貧攻堅情況,對當地村民的生產積極性和脫貧效果了(liǎo)然於心。

(4)一排各種顏色的智能垃圾分類箱引人注目,廢舊衣物、過期藥品、玻璃、電池等生活垃圾怎樣分類投放,一目了(liǎo)然。

「瞭」讀liào時,表示「從高處向遠處看」,這時「瞭(liào)」不簡化,仍寫作「瞭(liào)」。例如:

(5)站立在半山亭內,舉目遠瞭(liào),遠處是一片蒼茫大海。

(6)23年來,他站在瞭(liào)望塔上瞭(liào)望護林,6萬畝森林未發生一起火災。

您提到的「瞭若指掌」中的「瞭」要表達的是「明白」「清晰」一類意思,宜寫成「了(liǎo)」。現在一般採用「了(liǎo)如指掌」的寫法。「了(liǎo)如指掌」是成語,意思是清楚得好像指著自己的手掌給人看一樣,形容對事情了解得很清楚、很透徹。

《語言文字報》原主編 杜永道

相關焦點

  • 「心口相傳」宜寫成「口口相傳」(杜老師語文信箱)
    原標題:「心口相傳」宜寫成「口口相傳」(杜老師語文信箱)《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09月17日 第 06 版)某媒體中說:「幾百年來,漁民們心口相傳著捕撈秘訣,知道怎樣把網下在海流橫截面上。」請問其中「心口相傳」的用法是否妥當?謝謝!
  • 語文信箱:「躬身自省」宜寫成「反躬自省」
    語文信箱:「躬身自省」宜寫成「反躬自省」 2020年06月16日 15:1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
  • 「一度曾」宜寫成「曾一度」(杜老師語文信箱)
    杜老師:某媒體刊文說:「這裡一度曾是無人踏足的爛泥撂荒灘。」請問其中「一度曾」的說法是否妥當?謝謝!「一度」常和「曾」「曾經」連用,連用時一般寫成「曾一度」或「曾經一度」。例如:(1)他們年輕的時候曾一度失學。(《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2)空調曾一度脫銷。(《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3)他倆曾一度在公安機關共事。
  • 「一輪彎月」宜寫成「一牙彎月」(杜老師語文信箱)
    &nbsp&nbsp&nbsp&nbsp杜老師:&nbsp&nbsp&nbsp&nbsp我看到某媒體上的一首詩,其中一句是「一輪彎月……」。請您說說這種寫法是否妥當?謝謝!
  • 杜老師語文信箱:「但卻」的用法對嗎
    「但卻」的用法對嗎(杜老師語文信箱)杜老師:某媒體刊文說:「陳先生對不鏽鋼的運用效果很好,但卻不能像他所說,不鏽鋼的材質是『不朽』的。」請問將「但」「卻」放在一起用是否妥當?謝謝!另外,漢語中詞語有雙音化的趨向,寫成「但卻」後,成了雙音節詞語,易於跟其他雙音詞在語音上呼應。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說法是把「但」放在前面,把「卻」放在後面。「但卻」在用法上是個「離合詞」,像例(1)、例(2)是將但、卻組合在一起使用,例(3)、例(4)則是兩者分開使用。
  • 「真地很厲害」宜寫成「真的很厲害」(杜老師語文信箱)
    2020-06-27 06:08:27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舉報   杜老師
  • 杜老師語文信箱:連詞「同時」的用法
    連詞「同時」的用法(杜老師語文信箱)杜老師:某媒體刊文說:「這樣的情節設計,順應了原著中『穿越』情節的敘事邏輯,同時與主人公『用現代的觀念來剖析古代文學史』的研究理念相得益彰…您提到的句子是表示並列關係的複句,因此宜在「同時」後加「也」等。原句宜改為:「這樣的情節設計,順應了原著中『穿越』情節的敘事邏輯,同時也與主人公『用現代的觀念來剖析古代文學史』的研究理念相得益彰……」《語言文字報》原主編 杜永道
  • 「八、九部」的寫法如何規範(杜老師語文信箱)
    原標題:「八、九部」的寫法如何規範(杜老師語文信箱)《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05月14日 第 06 版)我在某雜誌中看到:「其後陸陸續續編輯出版了八、九部作品,頗得好評。」這句話中「八、九部」的寫法是否妥當,請您指教。謝謝!
  • 「不止」與「不只」(杜老師語文信箱)
    原標題:「不止」與「不只」(杜老師語文信箱)杜老師:某媒體刊文說:「當電商規模足夠大,信息匯聚、分析能力足夠強,它的功能就已經遠遠不止『線上賣貨』,而是協調整個社會資源的高效分配。」請問其中的「不止」用得是否妥當?
  • 「勾」跟「鉤」用法的不同(杜老師語文信箱)
    &nbsp&nbsp&nbsp&nbsp杜老師:&nbsp&nbsp&nbsp&nbsp某媒體刊文說:「他們調研過不少獨居老人,幾乎無一例外都在『內心孤獨』那一項打了勾。」請問其中「打了勾」的寫法是否妥當?謝謝!
  • 宜寫成「好不好嗎?」(杜老師語文信箱)
    杜老師:某媒體刊文說:「『那位老哥,我看你後槽牙都笑出來了,你說,政策好不好嘛?』『好!』臺下的一聲回應,300多位男女老少笑得前仰後合。」請問其中「好不好嘛?」的寫法是否妥當?謝謝!這3個例子中的「嗎」都不宜寫成「嘛」。語氣詞「嘛」主要有下面3種用法:1.用於陳述句末,表示道理顯而易見、理所當然。例如:(4)我當然要上一線了,我是室主任嘛。(5)這是明擺著的事兒嘛。
  • 「躬身自省」宜寫成「反躬自省」(杜老師語文信箱)
    杜老師:某媒體刊文說:「無疑,某些人是到了放棄傲慢偏見而躬身自省的時候了。」請問其中「躬身自省」的說法是否妥當?謝謝!
  • 「自詡」與「自許」的用法(杜老師語文信箱)
    杜老師:  某媒體中說:「……父親(臧克家)對中國女排比賽的關注和痴迷可見一斑,因此自詡為『老球迷』。」請問其中的「自詡」用得是否妥當?謝謝!  (3)小郭的觀點經常和其他老師不同,他自許為語文教研組的「孤松」。  (4)老李喜歡廚藝,自許為「家庭麵點師」。  (5)小王喜好挑街上店名的錯別字,常以「糾錯專家」自許。  「自詡」是自我誇耀的意思,含貶義。例如:  (6)他自詡精通圍棋,但在這次比賽中一盤也沒贏。
  • 「麼」與「嗎」「嘛」的不同(杜老師語文信箱)
    杜老師:某媒體中說:「那就是紅旗麼?」請問其中的「麼」用得是否妥當?謝謝!一句中,「麼」的用法是不妥當的,宜寫成「那就是紅旗嗎?」「麼」現在主要有兩種用法:一是在「這麼」「那麼」「怎麼」「什麼」「多麼」「要麼」等詞語中充當後綴。二是充當歌詞中的襯字。例如:(1)五月的花兒紅呀麼紅似火。(2)二呀麼二郎山,高呀麼高萬丈。
  • 「渡過難關」還是「度過難關」(杜老師語文信箱)
    杜老師:當前,從中央到地方打響了一場阻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沒有硝煙的戰爭,各路媒體跟進報導,常見「度過難關」「渡過難關」並存、「度過」「渡過」混用的現象,請您解釋一下正確用法。謝謝!值得注意的是,「度過困難時期」「度過困難的日子」中的「度」,不宜寫成「渡」。這兩個詞組看似與「渡過難關」相近,但它們之中的「度」是表時間的,所以宜用「度」。以前,在《現代漢語詞典》的老版本裡,曾有過「渡過困難時期」的用例,而在後來的《現代漢語詞典》版本中,刪去了這個用例,只保留了「渡過難關」的用例。
  • 語文信箱:「含義」 「含意」 各不同
    「含義」 「含意」 各不同(杜老師語文信箱)杜老師:某媒體刊文說:「南京及其所包含的複雜含義,不知道會不會在葉兆言的筆下激蕩出新的深意?」其中的「含義」用得是否妥當?(《現代漢語規範詞典》)(4)經過老師講解,同學們才明白這個詞的準確含義。(《現代漢語大詞典》)對「含意」的用法,新出版的工具書如《現代漢語應用規範詞典》等,有很好的歸納:「多指隱含的深意或言外之意。」也就是說,「含意」多用來指詞句中含有的深意或言外之意。
  • 「交代」與「交待」的不同(語文信箱)
    原標題:「交代」與「交待」的不同(語文信箱)  杜老師:  我在報紙上看到:「據網絡謠言製造者秦火火交待……」其中的「交待」是否應寫成「交代」?請您解釋一下。謝謝!  (5)放學時,老師反覆交代,過馬路時一定要注意安全。  3、說明或解釋。例如:  (6)要先跟他們把政策交代清楚。  (7)小說主人公命運的結局,作者未作進一步的交代。  4、坦白自己的錯誤或罪行。例如:  (8)你要如實交代犯罪的經過。  (9)必須老實交代,不能有所隱瞞。
  • 語文信箱:「椏」字的正確用法
    語文信箱:「椏」字的正確用法 2020年06月01日 16:1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嘛」的正確用法(杜老師語文信箱)
    杜老師:某媒體刊文說:「本來就應該這麼做麼。」請問其中的「麼」用得是否妥當?謝謝!因此,「本來就應該這麼做麼」宜寫成「本來就應該這麼做嘛」。《語言文字報》原主編杜永道
  • 「含義」 「含意」 各不同(杜老師語文信箱)
    杜老師: 某媒體刊文說:「南京及其所包含的複雜含義,不知道會不會在葉兆言的筆下激蕩出新的深意?」其中的「含義」用得是否妥當?(《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4)經過老師講解,同學們才明白這個詞的準確含義。(《現代漢語大詞典》) 對「含意」的用法,新出版的工具書如《現代漢語應用規範詞典》等,有很好的歸納:「多指隱含的深意或言外之意。」也就是說,「含意」多用來指詞句中含有的深意或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