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外孫教育的事我就慪氣!」來接外孫放學的小新奶奶一臉氣憤地對記者說:「我女兒什麼事都要孩子自己做,一次,小孩要喝水,我剛到柜子上去拿熱水瓶替他倒,女兒一聲吼過來:『他自己沒有手啊!』氣得我把自己關到房間裡抹了半天眼淚。不過,氣歸氣,我還得偷偷從門縫裡看孩子怎麼倒水的,萬一燙著了怎麼辦?」
和小新奶奶一樣「慪氣」的不是個別現象。「我們也一個樣,力沒少出,卻往往不落好。」說到隔代教育,幾位等著接孫子、孫女放學的爺爺、奶奶一起圍了過來。
(圖片來源網絡)
看來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現在,隔代教育的普遍性已經慢慢超過親子教育,然而,隔代教育卻往往費力不討好,這是什麼原因呢?
專家觀點:傳統「育兒經」未必管用,觀念滯後事與願違
從疼愛到溺愛,從處處遷就到包辦代替,這不僅扼殺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還容易助長孩子自私、任性的不良個性。「恪守老經驗,缺乏新知識,育兒觀念相對滯後,容易泯滅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險性和創新精神。祖輩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教育方式等與當前社會生活或多或少會有差別。
他們總是希望孩子乖巧、聽話,穩穩噹噹不出格,不善於運用科學的、有創造性的方式引導孩子。對於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現的「搗亂」、「破壞」等具有冒險性的探究行為,總是急著加以阻止。比如,當孩子捉來幾隻螞蟻要餵養時,當孩子拔起花盆裡的蘭花要看根是什麼樣子時,當孩子興致勃勃地拆一輛玩具汽車時,祖輩總會加以阻止和批評。試想在這種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怎麼能形成開拓創新的個性呢?
權威建議:加強溝通更新觀念揚長避短科學育兒
一、確立「以我為主」的原則,孩子教育中的重要問題由我決定,只要我在家、有時間帶孩子,老人就不必「全時在線」,更不輕易出手幹涉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
二、祖輩和父母要多進行協調溝通,統一認識。隔代教育與父母的親子教育各有利弊。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兩代家長的共同努力。祖輩與父輩應當多溝通,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儘可能地在培養孩子的問題上達成一致。需要注意的是,溝通教育要在孩子不在場時進行,如果當著孩子的面你爭我論,孩子會覺得無所適從,不知道該聽誰的好。
三、祖輩家長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愛和溺愛的界限,學習教育孩子的技巧。
①不要包辦代替。要放手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②不要有求必應。教育孩子要有一定的原則性。孩子稍微一哭,老人就忙不迭地答應他無理的要求,這樣就容易給孩子造成只要哭鬧就能如願的印象,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老人們要銘記,不能答應的堅決不答應。
③不要一味地付出,給孩子提供關心你的機會。老人覺得,我付出多一些,孩子就少做一點。假如給孩子提供關心你的機會,比如捶捶背揉揉肩,他就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老人和家長可以故意示弱,有些事情不去做而讓孩子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