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師生共同發展的教學關係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02日 23:58 來源:
來源:中國教育報
在看待教與學的關係上,傳統教學片面強調教師的教,形成了以教師為本位的教學關係。其表現為:一是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教學就是教師將自己擁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學關係就是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不是教師的教服從、服務於學生的學,而是學生的學服從、服務於教師的教。二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後學,教多少、學多少,怎麼教、怎麼學,不教不學。教與學本末倒置,導致學生的亦步亦趨、囫圇吞棗,最後摧毀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甚至導致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不愛學。
教學關係不是靜態的、固定的,而是動態的、變化的關係。從學生角度來說,整個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從教到學」的轉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斷轉化為學生的學習能力;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長,教師的作用在量上也就發生了相反的變化。最後是學生的完全獨立,教師作用告終。根據這一基本思想和思路,江山野先生把教學過程劃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完全依靠教師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所要學習的每一點知識都要靠教師來教,在學習中每前進一步都要靠教師引領。第二階段是基本上依靠教師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的學習已經可以不完全依靠教師了,他們已經獲得了一些自己學習的能力,可以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自己獲取一些新的知識。第三階段是學生可以相對獨立地進行學習的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和標誌就是學生已經基本能夠自己閱讀教材,大體明白所要學習的內容;但是並不一定能夠理解得確切、全面、透徹,也不一定能夠抓住要領,並且常常會感到學習上有許多困難。第四階段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可以基本上獨立學習的階段。第五階段是學生完全獨立地進行系統學習的階段。
學生在校學習全過程可以劃分為這五個階段,學生學習一門課程(乃至課程中的一章、一個單元)往往也要經歷這五個階段。每個教學階段對教學方式方法都有一些質的規定性,第一階段的基本教學方式是:教一點,學一點,練一點;第二階段的基本教學方式是:問答、閱讀、演示、講解相結合,逐步啟發、引導學生自己探求未知;第三階段的基本教學方式是:首先讓學生預習,然後根據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進行教學;第四階段的基本教學方式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學;第五階段的基本教學方式是完全由學生自學。總之,教師選用教學方式、方法一定要有動態的、發展的觀點,要適合各個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唯其如此,才能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學過程從一個發展階段推向另一個發展階段,最後培養出具有很強的獨立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人才。
從教師角度來說,教學過程就是一個自身專業化成長的過程。第斯多惠說得好:「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和教育好,他就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為教學生,教師必先教自己。以促進學生的學為落腳點,教師自身的教與學在教學中也是同步發展的。
對此,一位語文教師是這樣舉例說明的:為教好魯迅小說《藥》,首先必須博覽、研讀與《藥》有關的研究資料及魯迅其他作品,以增強對魯迅作品的感悟;其次還得搜集、研究名師處理本課的教學研究成果或方法,把它當作自己教學的借鑑。這樣一課一課地「教」,一課一課地「學」,天長日久,日積月累,就能使自己成為語文教學所需要的「雜家」和「專家」。陶行知先生曾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
當前,面對新課程新的設計思路、新的目標要求、新的內容體系、新的實施策略,面對急劇發展變化的教育對象,教師必須不斷學習、終身學習,成為學習型教師。唯其如此,教師才能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豐富自己的學識,拓寬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從而適應不斷發展的教育教學的需要。
實踐證明,教師通過學習,可以汲取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精神營養,並把這種精神營養轉化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既有效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又全面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作者 餘文森 福建師範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教育部新課程教學專業支持工作項目組組長)
責編: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