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黑掉立陶宛

2020-12-20 瀟湘晨報數字報

  據新華社電  黑客在6月28日和29日攻擊了立陶宛的300個網站,他們將這些網頁塗成紅色底頁,畫上了鐮刀與錘子的圖案,配以反立陶宛的標語。

  「立陶宛經歷了一次嚴重的網絡襲擊,」立陶宛國防部長尤奧扎斯·奧萊卡斯說,「我無法排除事件與最近的立法存在直接聯繫。」

  奧萊卡斯所說的最近立法是指該國立法禁止民眾公開展示蘇聯標誌。

  立陶宛禁止蘇聯標誌

  美聯社報導,黑客將代表蘇聯的斧頭鐮刀和五角星標誌圖案貼在300多家個人和機構的網站上。包括立陶宛政府、商業和一些個人網站都遭受到了攻擊,其中包括立陶宛證券委員會和執政黨社會民主黨的網站。

  許多人認為,黑客攻擊意在抗議立陶宛的一項立法。立陶宛總統瓦爾達斯·阿達姆庫斯6月27日籤署了一項法律,禁止民眾公開展示蘇聯標誌,包括蘇聯國旗、軍服、五角星以及蘇聯國歌。

  立陶宛總理格迪米納斯·吉爾吉拉斯就此事發表評論說,國家機關準備好了回擊黑客的進攻。他說,立陶宛政府機構對此早有準備,保護系統已經開始工作。

  據立陶宛國家通訊管理署信息與網絡保護處負責人裡季斯·賴尼斯說:「目前正在和警方合作,開展調查。我們估計攻擊源來自國外。我們感覺正在形成有組織的攻擊,國家機關的網站管理人員不要放鬆。」賴尼斯暫時難於確定黑客攻擊來自何方。

  昨日被攻擊的網站都已經恢復正常,政府正在評估受攻擊企業的經濟損失。

  俄政府否認與襲擊事件有關

  6月25日,俄羅斯黑客已公開籌劃對波羅的海國家以及烏克蘭發動攻擊。在俄羅斯的幾家網絡論壇,一些帖子呼籲黑客統一對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政府機構的網站發動大規模的攻擊。

  「為了反擊西方超級大國的放肆行為,全國所有的黑客已經決定團結起來。我們受夠了北約不斷侵蝕我們的祖國,我們受夠了烏克蘭政客們只考慮自己個人的利益。我們也受夠了那些改寫歷史的政府。」一份在俄羅斯網絡論壇流傳的帖子說。帖子說,俄羅斯黑客計劃黑掉這些網站的同時,用原蘇聯的標誌和士兵照片取而代之。

  但是,俄羅斯政府否認與這起襲擊事件有關。

  這起事件令人想起了愛沙尼亞。當時愛沙尼亞計劃移走首都一座紅軍士兵的雕像,引發了俄羅斯人的不滿,結果很多政府網站遭到黑客攻擊。此後,北約建立了應對網絡戰的指揮中心。

  立陶宛1944年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並加入蘇聯。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脫離蘇聯獨立。1991年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承認立陶宛獨立。

  對於二戰期間的歷史,俄羅斯認為是蘇聯解放了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但波羅的海三國卻將俄羅斯看作侵略者和佔領者,這三國改寫歷史的做法導致俄羅斯的不滿。

相關焦點

  • 蘇聯解體已經不可挽回了,但為什麼第一個獨立的是立陶宛呢?
    立陶宛當時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不過立陶宛面積並不大,只有6.5萬平方公裡,人口也不多,當時只有200多萬。在眾多加盟共和國當中,立陶宛實在是不太起眼。不過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在蘇聯剛剛出現問題的時候,就開始鬧獨立。更是在1990年3月,領先其他加盟共和國率先宣布獨立了。
  • 立陶宛為什麼第一個,帶頭從蘇聯獨立出去?
    【歷史】二戰之後,蘇聯成為匹敵美國的超級大國,可以和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競爭,甚至軍事方面還一度超過美國的勢頭。但是1991年,蘇聯徹底解體,而這一切是小國立陶宛最先開始的。在1990年,蘇聯解體前1年多的時間,立陶宛率先獨立,打開了蘇聯解體的多米諾骨牌。
  • 立陶宛,曾兩次被德國佔領,兩次被蘇聯佔領
    武器裝備厲害,蘇聯科學家名頭不小,其他領域的人才還是很多的。上世紀60年代,一位攝影家別開生面,用獨特的構思記錄了一個蘇聯加盟共和國的些許畫面,那就是立陶宛。探身出窗,眺望街道的妙齡女郎,似乎有些許的象徵主義。立陶宛位于波羅的海東岸,東南鄰白俄羅斯。
  • 立陶宛裁定前蘇聯國防部長犯「戰爭罪」,要求質詢戈巴契夫
    據法新社報導,立陶宛法院判處現年94歲的前蘇聯國防部長德米特裡·亞佐夫(Dmitry Yazov)10年監禁,指控他在1991年1月鎮壓立陶宛的獨立運動,造成14人死亡,700多人受傷。亞佐夫1987年至1991年任前蘇聯國防部長,曾主導策劃「八一九事件」,他也是目前唯一健在的蘇聯元帥。立陶宛原是蘇聯加盟共和國。
  • 俄大使回應立陶宛賠償要求:你們應為蘇聯時期所獲援助還債
    【環球網綜合報導】立陶宛國內不斷出現就歷史問題向俄羅斯提出賠償要求的聲音。據俄新社6月8日消息,俄羅斯駐立陶宛大使日前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對此回應表示,立陶宛要求俄羅斯支付「佔地賠償金」的言論非常荒謬,俄方考慮要求立陶宛為蘇聯時期對其提供的經濟援助「還債」。
  • 立陶宛設計師用貼紙改造了廁所,牆面變成了蘇聯式大廈
    立陶宛一個擅長牆面設計的工作室 Gyva Grafika 接到了一項改造餐廳舊廁所任務,但這家餐廳提出了一個要求:不能動牆面的瓷磚,但改造結果要足夠特別。這沒有難倒設計師,來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Gyva Grafika 的設計師在考納斯附近一棟典型的蘇聯式大廈取景,拍攝了一些外牆的照片,並把它們製作成貼紙,覆蓋在原有的瓷磚上。
  • 立陶宛概況(組圖)
    根據1939年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秘密議定書,立陶宛被劃歸蘇聯版圖,隨後蘇軍進入立陶宛,蘇德戰爭爆發後,立陶宛被德國佔領。1944年,蘇聯軍隊再度佔領立陶宛,並成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入蘇聯。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脫離蘇聯獨立。1991年9月6日,蘇聯最高權力機關──國務委員會正式承認立陶宛的獨立。同年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聯合國。2001年5月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 立陶宛——一個適合休閒度假的國度,享受安逸~
    立陶宛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簡稱立陶宛。位于波羅的海東岸,北界拉脫維亞,東南鄰白俄羅斯,西南是俄羅斯的加裡寧格勒州和波蘭,首都維爾紐斯。立陶宛是一個歷史古國,曾與俄羅斯在北歐及東歐爭雄。
  • 立陶宛國家概況
    1009年史書首次提及立陶宛。1240年成立統一的立陶宛大公國。1385年後立陶宛與波蘭三次聯合,1387年接受天主教為國教。維陶塔斯大公執政期間(1392~1430年)是立鼎盛時期,成為當時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1795年後逐步被沙俄吞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立曾一度被德國佔領。1918年2月16日,立宣布獨立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 「高人氣」經濟學家當選立陶宛總統
    「高人氣」經濟學家當選立陶宛總統沈敏立陶宛總統選舉結果27日揭曉,獨立候選人、經濟學家吉塔納斯·瑙塞達擊敗中右翼黨派候選人、前財政部長因格麗達·希莫尼特,當選這個波羅的海國家新一任總統。瑙塞達在立陶宛仍是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時期長大,上世紀80年代畢業於維爾紐斯大學經濟學系。立陶宛1990年獨立後,瑙塞達前往德國曼海姆大學深造。他在競選中說,德國求學經歷持續影響他的經濟觀點,使他篤信「西方生活方式和市場經濟」。他的政治偶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和冷戰時期的美國總統隆納·雷根。
  • 被波蘭和立陶宛夾在中間 俄擔心飛地變成「死地」
    這個被波蘭和立陶宛夾在中間的一塊俄羅斯飛地,現在遇到了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波蘭和立陶宛2004年加入歐盟以後,將不會像目前這樣為加裡寧格勒與俄羅斯本土之間的人員往來提供比較自由的通行便利,當地的俄羅斯公民要經過波蘭或者立陶宛去本土出差旅行、探親訪友,必須按照歐盟的規定申辦「申根籤證」。俄羅斯政府擔心,一旦歐盟真的實行這種政策,飛地將會變成「死地」,加裡寧格勒將面臨與俄羅斯本土隔絕的危險。
  • 立陶宛美食之旅:來自歐洲中心的美食清單!
    而很多人對立陶宛的了解,可能是從它是冷戰結束後第一個宣布獨立的蘇聯國家開始的。 在立陶宛的傳統市場裡是很常見的。對立陶宛人來說,豬油也是一種小吃,它還出現在酒吧裡,用來蘸黑麥麵包食用。
  • 立陶宛和波蘭是傳統盟友,為何一戰後突然反目成仇
    波蘭立陶宛王國是16-17世紀歐洲最強盛的帝國之一,一度是當時歐洲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國家,把俄國人和德意志人欺負的夠嗆。儘管後來波蘭和立陶宛分道揚鑣,但兩國的傳統友誼一直維持著,兩國是傳統盟友,而且在文化、語言和風俗等方面都相近,好的就像一家人。不過一戰後,立陶宛和波蘭兩國突然翻臉,反目成仇,成為了對立的敵人。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時,立陶宛甚至封鎖了邊境並沒收了波蘭在立陶宛的資產。
  • 加入歐元區前夕的立陶宛
    原標題:加入歐元區前夕的立陶宛  從2015年1月1日起,立陶宛就要結束使用本國貨幣立特的歷史,正式加入歐元區。在貨幣改制即將啟動之時,記者來到這個位于波羅的海之濱的國家採訪。   歐元已經進入商店   漫步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街頭,記者看到裝飾一番的聖誕樹,五彩繽紛的節日燈光,人們的日常生活照常,社會秩序井然,絲毫感受不到貨幣改制前有什麼異常反應。在超市裡,顧客的購物心態平和,像平常一樣購買所需的生活用品,沒有任何人在搶購和囤積。
  • 「祖上闊過」的立陶宛,國土怎麼越來越小了?
    但同樣在歐洲,還有一個國土面積小的國家也有過「祖上闊過」的輝煌,但很容易就會被忽略,那就是立陶宛。現代的立陶宛是波羅的海沿岸的一個面積僅6萬餘平方公裡的小國,但曾經是東歐的一方霸主。▲ 立陶宛的位置(深綠色)立陶宛面積最大的時候達到100多萬平方公裡,是東歐最大的國家。
  • 漫遊立陶宛,竟然有這麼一個神秘又神聖的十字架山
    十字架山(Kryi kalnas)是立陶宛北部城市希奧利艾以北12公裡處的一個朝聖地。其確切的起源無人知曉,不過據認為第一批十字架是1831年11月立陶宛人反俄起義後,放置在從前的一個軍事掩體處。在幾個世紀的歷史中,這裡已經成為立陶宛天主教徒以和平方式忍耐所面臨威脅的象徵了。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以後,立陶宛被併入俄羅斯帝國。波蘭人和立陶宛人在1831年和1863年兩次反抗俄國的起義,都未能成功。這兩次起義與十字架山的起源有關:由於家人無法找到造反者屍體的位置,他們開始安放象徵性的十字架。
  • 讓立陶宛屹立歐洲籃壇70年的功臣 竟然是位美國人?
    背靠背的歐洲冠軍,為後來立陶宛興起強烈的籃球文化並成為籃球沃土播下了種子。更重要的是,在整個20世紀,立陶宛努力擺脫蘇聯統治的過程中,籃球文化在立陶宛人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在今天,這項運動的大多數忠實追隨者可能會告訴你,立陶宛有今天的成就,是因為這個國家真的非常非常擅長籃球。
  • 立陶宛「獨立史」:為何從濱海小國變成歐洲大陸的「漩渦中心」?
    12世紀30年代中期,為抵抗基督教騎士團對波羅的部落的威脅,國王明道加斯統一領土並建立立陶宛大公國,促成了立陶宛民族的形成和融合。 在1812年,立陶宛人又奮起反抗俄國的侵略,俄法戰爭時期,拿破崙宣稱成立立陶宛大公國臨時代表政府,並相應地重建波蘭與立陶宛的重新聯合。但僅半年後,拿破崙的「大軍」就被俄國擊退,並繼續向西撤退,首都維爾紐斯又被沙俄佔領。
  • 維爾紐斯:書店、餐廳、蘇聯留痕
    仔細研究了一下才發現,這一帶乃是蘇聯時期遺留下來的、整個立陶宛最繁華的權力中心。作為兩步一個教堂的城市,聖菲利普和雅各布教堂借著龐大的體積和矜貴的地段,在維爾紐斯一眾教堂中非常顯眼,遠遠在橋上就能看到尖頂和紅色的外牆。
  • 立陶宛外交部長很擔憂:白俄羅斯將與俄國加深融合,獨立地位不保
    據路透社報導,當地時間9月7日,立陶宛外交部長周一表示,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可能會與俄羅斯籤署一項加深融合的協議,從而放棄白俄羅斯的獨立地位。 俄羅斯總統普京多年來一直在一個統一國家的行動理念下,推動與白俄羅斯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並在上月再次提出了這一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