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欣賞洋人到厭惡洋人,為何康熙最後會說洋人就是一群無道小人?

2020-12-20 騰訊網

我們知道,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且清朝從雍正元年開始,就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對外國人的進出和商業貿易進行了極大限制,從而使得在西方科學技術在高速發展的時候,清朝一步步地落後於世界。

雖然閉關鎖國是從雍正元年開始,但是真正讓清朝後世的皇帝堅持這個政策的,卻不是雍正,而是中國歷史上極富盛名的康熙皇帝。

在康熙早年的時候,就先後有荷蘭,法國等歐洲國家來到中國,並且還見到了康熙皇帝。我們知道康熙皇帝8歲登基,在康熙早年間,他也不過十幾二十幾歲,看到這些從長相到生活習慣都與中國人不同的西洋人,康熙對此很有興趣。

康熙做皇帝的政績很突出,康熙的學習能力也很強,尤其是在地理水利方面,康熙皇帝都能直接提出較為專業的意見。

因為西洋離清朝的距離遙遠,因此,在文化,技術上,清朝和西洋各國都有非常大的差異,而自從歐洲開啟大航海時代以來,歐洲各國的文化藝術都在全世界默默地影響著,其中還包括基督教。

康熙在了解和學習了從遙遠歐洲來到中國的文化和藝術以後,對此有了很好的印象。對那些將歐洲文化藝術和技術傳播到中國的西洋人,康熙很喜歡,也很欣賞,康熙稱他們是友善的人。

因為康熙皇帝的喜愛,西洋人在清朝民間也受到了追捧,如果是那些被康熙皇帝接見過的西洋人,更是有著遠超他們自身的清朝社會身份。

當時的歐洲各個國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清朝那麼巨大的經濟和人口體量,在國家面積上,也是遠遠不如的。而且因為科學技術在當時的歐洲也並沒有得到發展,因此,康熙統治下的清朝,是一個真正的超級大國。

就像馬可波羅早在元朝的時候,就描寫了中國的好,那個時候,許多歐洲的人,也盼望來到清朝時期的中國,一是來進行商業貿易,二是來進行傳教,總得來說,當時的清朝,是一個可以實現他們夢想的地方。

但是,隨著康熙對西洋各國文化藝術和技術的了解,康熙對於西洋人的態度就變了。

前期對西洋人態度很好的康熙,在他的統治後期,對西洋人的態度進行了很大的轉變,甚至說出了西洋人是小人這種聽起來很不好聽的話。那麼,為什麼康熙前後的態度轉變如此之大,是西洋人的什麼事刺激到他了呢?

其實,這件事說起來在當時的清朝不算是大事,但對於西洋人來說,卻可以說是要命的事。這件事,就是西洋傳教士對基督教的傳播。

當西洋的傳教士來到中國之後,他們自然會開始進行基督教的傳播,但是西洋人的傳教行為,必須要受到清朝政府或者說是清朝皇帝的認可。然而,康熙在對基督教的了解加深之後,就開始對其有了反感。

康熙認為,基督教的教義和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有很大的衝突,儒家文化中有君國天下,父子君臣等傳世兩千多年的文化影響,並且這些文化,對封建國家發展穩定,對於皇權統治,有很大的幫助。

但在康熙後期,那些傳教士所傳播的教義。在1721年,也就是康熙生命的倒數第二個年頭(康熙駕崩於1722年),經過基督教義和儒家文化衝突過後,康熙還是同意了基督教將當時教皇所呈現的教義翻譯成中文。

結果,康熙看了教皇的教義中文翻譯本之後,勃然大怒,更是批註到:覽此告示,只可說得西洋人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國之大理。以後不必西洋人在中國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

而且康熙認為,這些西洋人,是無道小人,他們只知道自己的文化,對中國的文化,沒有多少了解,還敢妄談文化,而且所翻譯的經文中,有的讀來可笑,有的自相矛盾,並且華而不實,於治理國家,毫無用處。

從這以後,清政府就嚴禁傳教士在中國傳教,此後經過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皇帝,這個禁令都沒有開,最後還是在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對外戰爭不敵西方各國的時候,傳教士才能繼續傳教。

(如果您覺得筆者的文章寫得還行的話,就隨手為筆者點個讚鼓勵一下唄)

相關焦點

  • 破除對洋人的迷信——至關重要
    度轉折,清朝官員從慈禧到一般官員對洋人是畢恭畢敬,唯唯諾諾,很多在洋人面前大氣都不敢出一口。而且洋務運動要求必須僱傭洋人,比如開一個銀行這個銀行必須要僱用洋人的顧問,否則朝廷會認為銀行連洋人顧問都沒有,戶部一定是在瞎搞。這種巨大的工資差距就能看出清政府對洋人的重視程度,只要長著一張洋人的臉,他一年能夠掙到的工資就是四品京官將近22年(一輩子)的收入。
  • 慈禧問一個洋人屬什麼生肖,洋人的回答令慈禧無語
    洋人充分利用了慈禧的這些特點,總是變著法的敲詐勒索她。甚至是想盡辦法安排人在慈禧身邊,時刻監視著她,以圖有機可乘。話說美國駐清朝公館就曾派出一名女畫家,以給慈禧畫像為名,零距離的接近慈禧。慈禧本來是嚴詞拒絕的,美國又把戰艦開到了大沽口,嚇得慈禧只得應允。
  • 我給洋人當導師(10) –駐足思考提升表達能力
    最近聽了羅振宇的跨年演講,內心更是焦慮不少,這是一個做與說同等重要的時代,會說的嘴巴就是生產力和效益,看看這些近年成功的企業家,一個比一個善於表達。不管你願不願意,喜歡不喜歡,良好的表達能力已是影響職業生存的基本技能。
  • 到廣州最愛的地方是沙面?當年洋人租住的地方有啥了不起?
    到廣州,很多人都會去領略一下小蠻腰,也就是廣州塔的魅力,廣州塔細又高,整整600米,恰好站在珠江的南岸,登上去一覽整個廣州城,自然是很有吸引力了,不過,如果你跟當地的廣州人聊聊,問一下哪裡更好玩,他們會告訴你一個地方,也是在珠江岸邊,這個地方叫沙面,是一個當年洋人租住的地方,有很多外國建築,過去很多都是駐華的使館,還有一些銀行,這裡為什麼能受到當地人的青睞呢
  • 點中餐 洋人更專業
    洛杉磯的女友來電話說,咱們公司過年每年都吃法國餐,今年改吃中餐,要我去預定,我怕訂錯,說給你聽聽。我聽她一個一個報告,時不時插上幾句,都被她駁回去。  她說,我訂四盆蔥姜螃蟹。我告訴她,凡是與洋人一起在餐館吃飯,本人從來不吃螃蟹,因為邊吃邊吐殼,被認為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她說,知道知道,他們都用夾子夾開蟹殼,把蟹肉剔出來再吃。我說,大蝦也不能有殼,炒蝦仁比較合適。她說,知道知道。還訂了兩份燒麥。我說,洋人不知燒麥是什麼玩意兒,不如訂幾籠叉燒包,或者鍋貼。她說,燒麥是他們「申請」的。你已經落伍啦。洛杉磯的洋人早就中國化了。
  • 洋人跳傘落在湖南,彪悍農民圍上去想打死,洋人一開口農民就散了
    飛機上跳下來一個黑點,慢慢越來越近,最終落到地面。 農民們拖著鐮刀鋤頭圍上去看,原來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背著降落傘包,已經受了傷。年輕人高鼻深目,一看就是個洋人。
  • 洋人憑什麼在中國的土地上叫中國人滾出去
    近兩日,一則青島嶗山社區,洋人插隊並叫囂中國人滾出去的事件,在網上鬧的沸沸揚揚。初看這條新聞時,不禁有了兩個問題,究竟是我們的思想還活在一百多年前,還是洋人認為他們還可以像一百年前那樣囂張?先生某一刻發問:「為何外國人在街上打中國人,中國人反倒叫好。」先生也說,國人的奴性太重,被統治心理很深,到了現在社會,此等現象在不同場合仍源源不絕。電影《戰狼》宣言:「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叫人熱血沸騰。當年,周恩來總理豪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 清朝中國人無知的往事:洋人的膝蓋不能打彎
    第一個傳說有點阿Q的味道,說是雖然洋鬼子嘴上硬,堅持不肯下跪,但見到皇帝那一剎那,天威之下,居然雙膝跪倒。第二個傳說有為鬼子開脫的意思,說是洋鬼子不肯下跪,是因為他們的膝蓋不能打彎,直腿,屬於生理問題,不是態度問題。馬嘎爾尼回去之後歐洲發生了什麼事情,中國人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但這兩個傳說,卻一直在坊間流傳,傳得中國官員軍民人等都知道。
  • 中西合璧「奇異風」:古建築雕刻洋人,卻都猥瑣狼狽,這是為何?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地方,這個地方不僅有精美的磚木石雕刻,關鍵是雕刻的內容十分有趣,不單有中國傳統歷史故事,稀奇的是,洋人竟然也成為雕刻的對象,穿插進了中國歷史故事中。不過,這些洋人的形象卻不怎麼樣,有探頭探腦的、有被打翻在地的、也有跪地求饒的,總之都是不太光彩的形象,為什麼會這樣呢?
  • 小時候看霍元甲、李小龍打洋人都是意淫,明天張偉麗真重拳出擊
    後來看過很多中國功夫片,發現很多題材都集中在打洋人方面。最早開啟中國人暴打洋人的電影類型,說起來還要歸功於李小龍。李小龍的電影生涯就只有3部電影,就是拍攝於1972-1973年間的《唐山大兄》、《精武門》和《猛龍過江》。
  • 慈禧的指甲聞名世界,專人團隊打理,最後是怎麼被洋人所毀掉了?不妨...
    慈禧起床之後,宮女們為慈禧洗臉,並且用牛奶浸泡手和臂,然後開始刷洗和浸泡指甲,之後再用玲瓏玉碗盛上熱水,一根指甲用一碗水泡,接著按照順序將指甲一個個校直,如果有歪斜的地方就用小銼刀修剪,最後再將裡面的灰塵和汙垢清理乾淨。這一系列做完之後,就開始塗抹指甲油,然後戴上黃綾子做好的指甲套,按照大小長短套進手指。
  • 慈禧當初為何選擇向洋人開戰?而不是剿滅義和團,全因一封外交信
    1900年,義和團在天津,直隸等發展起來,且在北京有所行動,與在北京的洋人,教民等衝突不斷。洋人不斷向清朝政府施壓,要求鎮壓義和團,甚至還給慈禧太后送來一封照會,把慈禧太后氣的半死,只敢向外宣讀其中3條。
  • 我們的農曆居然是洋人發明的?
    都說農曆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可是你知道嗎?農曆竟然是洋人發明的!曆法大致可以區分為三類:太陰曆、太陽曆和陰陽合曆。這時候西方傳教士已經和中土有所接觸,初步了解歐洲天文學成就且已經受洗為基督徒的徐光啟就建議請西洋人協助修歷,而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等人也恰好想藉此機會打入我朝內部,所以雙方一拍即合,合作修歷。置閏法則什麼的文化方面的規定還是從舊,但用來預測日月位置的算法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從中國傳統的代數法改為西方的幾何法。
  • 兩面開戰,導致最終徹底完蛋,太平天國為什麼得罪了洋人
    太平天國運動為啥會失敗?不僅是女人的問題,洪秀全做了這件事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運動,也是清政府的起義運動當中聲勢最浩大的一次,並且這次運動真正威脅到了清王朝。洪秀全勢不可擋,還把清朝的幾個大城市都打了下來,有要跟清朝皇室二分天下的感覺。
  • 百年前,一個中國人站出來對洋人說:所有不平等條約一律無效
    不是說女真不滿萬嗎?那都是過去了,過眼雲煙了,現在的八旗連戰馬都爬不上去了。八旗一般是貴族子弟世襲的,在軍中擔任職務,領取皇糧,這些人拿了錢就去花街柳巷尋歡作樂,腿早就軟了,別說打仗,就是逃跑恐怕也困難。
  • 給說純湟源話的洋人過生日
    他們中有湟源縣縣長胡良雲,有他的忘年摯友湟源縣人民醫院院長王世康,有他兒時的夥伴秦慈哲牧師,有作家井石,有他的美國朋友,還有聞訊趕來的當地群眾……  核桃紅棗撒向人群,人們爭著、搶著、歡笑著……  柏大衛夫人動情地說:「我嫁給了這麼奇怪的一個人,和他一起來到中國,見到了你們,才知道,為什麼他會對這裡有這麼深厚的感情,這麼喜歡這裡,此時此刻,我想說,我愛青海,我愛湟源……」
  • 「扶清滅洋」的義和團究竟殺了多少洋人?真實數據令人可笑
    清政府當時閉關鎖國,根本不知道自己成了別人眼中的「肥肉」,直到國門被西方列強轟炸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處於何種窘迫的境地。但是西方列強並沒有對清朝政府顯露出一絲一毫的同情心,他們用槍枝、用炮火逼迫清政府開放通商口岸,威脅清政府籤訂不平等條約。然而在這期間,飽受戰爭痛苦的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平民百姓,他們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卻忍受著難以想像的折磨。
  • 傳教士編出第一本白話字典 洋人用羅馬字注音學白話
    且聽筆者一一道來,讓十三行時期洋人學習白話的「至尊寶典」大白於天下吧。  朝廷有禁令 老師好難請  康熙爺的時候,朝廷對洋人還是很開明的,1710年,康熙爺還曾給兩廣總督趙弘燦下過旨意,要求西洋新來的人「且留廣州學漢話,若不會漢話,即到京裡亦難用」。那時,洋人跟著本地人學中文,實屬天經地義。
  • 被稱作「黃蓮聖母」,帶領女子軍抗擊洋人,死後被製成標本展覽
    在鴉片戰爭中,秦軍不敵英軍,從此西方列強開始爭相侵略清朝,最著名的就是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城,對京城進行了洗劫,雖然清軍打不過先進的西方部隊,但是西方列強的部隊卻頻繁在中國吃癟,正是因為我國強大的民間力量才給予了西方列強沉重的打擊。
  • 清軍戰敗後 鹹豐為何不怕割地賠款 卻很怕洋人這一正當要求?
    不過,乾隆和嘉慶就是再不懂近代外交,但畢竟還親自接見了外國使臣。後來清朝的皇帝患上「恐洋症」,不敢和洋人見面,是從道光皇帝開始的。如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有這樣一道給兩廣總督耆英的諭旨:「耆英奏咪唎(口堅)夷使呈出國書,停止北上並議定條約一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