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會「首位度」指的是省會城市的經濟總量佔全省經濟總量的比例,在中國,省會城市首位度一般都在20%到40%之間。
很多人將省會首位度視為評估省會城市是否「吸血」的標準,所謂「吸血」其實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多半都只是出於網友們的調侃和主觀認知。比如說,我們最早拿來做比較的北京和上海,一般認為北京是吸血型城市,因為其周邊都是發展受限制的地區,而上海則是輻射型城市,其周邊也都是發展較好的地區。同樣的道理,廣州和深圳一般也被看作是典型的輻射型城市,它們也帶動了珠三角地區的放射狀發展。
如果僅僅把省會首位度作為省會城市是否吸血的指標,那麼銀川、長春、西寧、哈爾濱、成都、西安、武漢、蘭州都可以被視為典型的吸血型城市。不過,小叔叔覺得這種聯繫實在太過簡單粗暴。中國的東北和中西部省份在經濟發展上具有特殊性,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還受到地理條件和人口分布的限制,想實現全省的同步發展,尤其是落實到數字層面的「均衡」發展,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至於說成都的情況就更加委屈了,其實成都原本的首位度並不高,只是因為重慶升級為直轄市,才形成了成都在四川省內一家獨大的局面。對於中西部和東北省份,在目前的條件下,集中精力做強省會,再實現對周邊地區的輻射應該算得上一種行之有效的發展思路。
判斷省會城市是否吸血,除了要看首位度,還應該考察一下各省份經濟發展的分布情況。比如說在很多中西部省份,經濟相對較好的地區都圍繞在省會周邊,這說明這些省份的省會城市其實起到了應有的輻射作用,包括西安、武漢、成都,都屬於這種情況。在中西部地區發展還比較滯後的階段,如果投資不去省會那基本上就無處可去,像這樣的資金往省會集中應該不能算是「吸血」。
再來看一下列表上的另一個極端,山東省的濟南市,濟南的省會首位度只有13%,這還是在合併了地級市萊蕪之後,這樣看來,濟南應該算是全中國最無私的省會了吧。可是如果我們再來看一下山東的經濟發展分布情況,會發現山東省經濟最落後的地區幾乎都環繞在濟南周邊。尤其是這兩年在高喊做強省會的目標之後,很多國有企業從周邊城市遷往濟南,這導致淄博、德州、聊城、濟寧等城市經濟發展甚至出現了越來越落後的局面,這應該怎麼解釋呢?
到底哪些省會城市在「吸血」,省會首位度這個指標真的說得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