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視角來看:好的教育危險重重嗎?

2021-02-13 童書媽媽三川玲

考古一

如果你知道自己嘗過「創新教育」的自由滋味之後,終究還是必須回歸「傳統教育」,那麼你會選擇「創新教育」,還是「傳統教育」呢?

也許你會覺得這樣的問題很為難孩子,這只不過是童書媽媽兒童哲學日間營裡,Shiro老師給孩子們出的眾多問題中的一個而已。

大小哲學家們又是如何看待教育、選擇與未知的呢?我們來看兒童哲學日間營主教老師Shiro的分享。

從開始應用我的法國老師奧斯卡·伯尼菲博士的哲學踐行,在北京和臺北分別設計和帶領「兒童哲學」的寒暑假營,今年冬天已經進入了第三年。

 

就像任何新的外來事物一樣,在「兒童哲學營」一開始執行的時候,也會面臨許多現實的挑戰,甚至是反對者的排斥。

 

最直接的衝擊就是,在法國可行的兒童哲學,雖然適合在人文教育已經非常充分的環境,但是我忽略了孩子的父母,還有孩子的家庭環境。如果在原本就有批判性思考的家庭與社會中成長的孩子,會非常理解這套思考應用的方法。但如果將原原本本的批判性思考,試著移植到情境並不相同的東方社會,卻會遇到相當大的困難。

 

創新教育

是危險的教育嗎?

 

比如,在北京把學校分成「傳統教育」跟「創新教育」。很多不是公立學校的學校都屬於創新教育,而創新教育就代表著有可能得不到政府的承認,因此「創新」兩個字本身,就會暗示這是一條充滿「風險」的道路。

 

我很驚訝地發現,一名從幼兒園到小學畢業都在北京接受類似「蒙特梭利」教育的學生,竟然從來沒聽過「蒙特梭利」這個名詞。

「蒙特梭利是什麼?」我問。

她困惑地搖搖頭,好像生平第一次聽過這個名詞。

「那你之前的學校叫什麼?」

「不是「愛與自由」國際學校嗎?」這個15歲的初中生,對於我的問題顯得有些訝異。

 

我作為旁觀者,按邏輯來看,「愛與自由」的教育顯然是一種「創新」教育,是不一定會被「傳統」認可的。 這是不是也意味著:在傳統教育中,就不需要愛與自由了呢?

這樣的邏輯,是不是意味著愛與自由也是危險的?對於包括哲學教育在內的「非傳統教育」也都是危險的?

後面,孩子們幾乎快要幫我認定了這個疑惑。

 

如果換到臺灣的場景,又是如何的呢?臺灣社會習慣把北京說的「創新教育」稱為「另類教育」,那又是另外一套邏輯。

因為「另類」意味著「非主流」,相對來說,政府推行的教育制度,當然就是「主流教育」,維基百科定義「另類教育指的是和主流體制不同的教育」就證明了這個邏輯。

 

「另類」或是「非主流」這個名詞,在臺灣使用的語境中,跟「優秀」有比較直接的關係,比如說喜歡聽「另類搖滾」的人,要不是品位比較好,就是英文比較好,或是比較「厲害」,所以「另類」的意象,跟在大陸使用的「另類」是不同的。

 

在大陸,「另類」跟「叛逆」比較有關係, 強調的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可能好,也可能不好,但是一定是比較「危險」的;但是在臺灣,「另類」基本上會暗示著「比較好」,並沒有「危險」的暗示。

 

身為在兒童哲學營的主教老師,必須像船長那樣負起全責,課後與北京的家長面對面交流,甚至面對家長的質疑時,我確實地感受到他們內心的不安與對危險的擔憂。

 

不只是家長

孩子自己也覺得危險重重 

哲學營的第二天,我們的主題是——「人為什麼要上學?」,真人圖書館環節請到的嘉賓就是剛剛提到的那位15歲初中生。

 

從幼兒園到小學畢業,她接受的是類似蒙特梭利的教育,但因為初中沒有這樣的學校,必須回到傳統學校上學。

我們請她來跟這群比她小几歲的哲學營的孩子們,自由對談她自己上初中以後,感受到的兩種學校之間的差異,還有她個人努力適應傳統學校的經驗。

 

隔天的反思時間,我請孩子們討論一個問題:

如果知道自己嘗過「創新教育」的自由滋味之後,終究還是必須回歸「傳統教育」,那麼你會選擇「創新教育」,還是「傳統教育」?

 

出乎意料的是,這些成長條件相對優渥的孩子,竟有一半以上選擇了傳統教育。

「為什麼呢?」我問。

 

「與其日後失去自由痛苦,我寧可不知道自由的滋味。」其中一個孩子代表發言,其他人也舉手表示附議。

 

那一刻,我表面上雖然一如往常,持續跟孩子們做理性的討論,但是內心卻難受得糾結成一團。我在這一半主動選擇「被囚禁」的孩子身上,隱隱看到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的影子,也就是所謂的「人質情結」。

當然,我不是說制度和家長就是加害人,這是一個不恰當的比喻。

 

但是,我看到的是對於脫離傳統、走進未知的危機感,讓這些年輕的生命——這些相對來說家庭環境良好,可以堅持任何選擇,甚至去世界任何地方的孩子,課後卻一一拿起外套,拋掉白天學習到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乖巧地跟著來接他們的慈愛長輩,繼續主動選擇走進「被囚禁的命運」。

 

不要跑步,不然會跌倒。

認真念書,以後才會有前途。

外面冷一定要多加件外套,不然會感冒。

上課要專心不可以看自己的書,學費很貴。

上課要做筆記,回家要寫作業。

作業不是太多,而是你動作太慢。

快去洗澡。

快去吃飯。

快去睡覺。

 

面對著這些孩子,我的心底有著甩不掉的沉重悲傷。

真理又是什麼?

 

有一位媽媽,因為孩子上了三天哲學營,回家沒辦法回答出自己提出的問題——「真理是什麼?」,專門到課堂上來找我,認為是老師在課堂上沒有嚴格要求,放棄她的兒子,才會學了三天哲學,還回答不出正確答案。

 

「那你想怎麼辦?」我問這位失望的媽媽。

「我考慮帶他去紐西蘭,總比在這裡好。」她說。

 

孩子低頭沉默坐在我的旁邊,不發一語。我輕輕摟著孩子的肩膀,深嘆了一口氣,也說不出話來,但心裡想著的是:

 

別說紐西蘭,就算去了月球,父母的壓力也會比地球的萬有引力更加沉重,讓孩子抬不起腳往前行走。

 

但這不是我能說的話,媽媽不會懂,而這孩子也不是我的孩子。

很巧的是,第二天我們真人圖書館的嘉賓是一位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力學的研究員,我們問他「作為科學家,您能不能說一條您知道的真理呢?」

這位博士沉吟了一會兒說:「我所知道的真理,都是在一定前提條件下才成立的,精確地說,我還不知道存在著一條無條件成立的真理。」

我覺得那位媽媽如果聽到這位科學家的話,也許能開心一點,也不好說,沒準會更失望吧,誰知道呢。

 

我唯一能夠做的,是一次一次努力調整,在北京,學習在「創新」之中把「危險」的疑慮拿掉,而在臺北,是學習把「另類」當中「精英」的驕傲抹去。

你們已經

嘗到自由的滋味了

 

第一次我們把心目中100分的法國兒童哲學教育,原原本本搬到亞洲,卻很驚訝只達到了70分的效果,慢慢進步到達第二年的80分,而第三年的冬天,在北京,在童書媽媽,我有信心給我們團隊打90分。

 

進步的關鍵在於找到方法——讓我們設計的十種抽象的哲學思考能力,儘量「視覺化」,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心智圖(思維導圖)、周哈裡窗、2W1H、提問坐標。

同時把哲學能力化為「體驗式學習」呈現,讓他們知道思考的時候,不需要像在傳統課堂裡那樣聽課、抄筆記、寫作業、考試。

但是思考過的道理,不需要去記憶也不會忘掉,就好像學會認地圖以後,總是可以看著地圖,帶著你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比如,我們學會結合更多在歐洲的哲學課不需要準備的工具,像是童書媽媽引進的芬蘭凱薩卡裡奧(Kisakallio)體育學院的課程,由來自芬蘭的體育教練,每天中午兩點開始帶領孩子們做45分鐘的運動,將「從做中學習」的哲學態度,落實在體育活動中。

 

另一個改變則是引導孩子如何幫助自己在浮躁無法思考的時候,通過身心靈的八套靜心冥想方法,很短的時間內達到平靜(而不是安靜)的安適狀態,就像在德國一樣。

 

我們試著把西歐和北歐認為理所當然的,但是在亞洲無法理解的人文經驗,在「童書媽媽兒童哲學營」補齊,我們雖然不能把北京變成巴黎,臺灣變成芬蘭,但是確實能夠擁有類似的「體驗」。

 

「與其日後失去自由痛苦,我寧可不知道自由的滋味。」所以當又一次孩子們這麼說時,我聽到自己笑著說:「可是已經太遲了。你已經嘗到自由的滋味了,不是嗎?」

 

孩子們先是遲疑了一下,然後放鬆地笑了。

 

我知道,眼前這群孩子是幸運的,而這是北京最哲學的冬天,雖然冷,但是不難過。

圖片說明:本文圖片均來自剛剛結束的童書媽媽冬季兒童哲學日間營。

備註:Stockholm syndrome: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稱為人質情結,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撰文:褚士瑩(Shiro):國際NGO工作者,畢業於埃及AUC大學新聞系、哈佛大學甘乃迪學院。2015年赴英國倫敦瑞士哲學作家艾倫·狄波頓成立的The School Of Life(人生學校),以及法國Institute of Philosophical Practices(IPP),師從奧斯卡.伯尼菲,學習哲學諮詢。中文出版了包括《給自己十樣人生禮物》《我為什麼到法國上哲學課》等五十多本作品。

責任編輯:舒雯    視覺設計:邵天驕

 合作/投稿   商業合作/投稿請發送郵件至ts-mama@qq.com

 繪本書單  向微信後臺發送「繪本書單」獲取各年齡書單。

 加入   向微信後臺發送「招聘」獲取招聘信息

 轉載  需轉載文章,請在文中留言,並附貴號介紹,我們會聯繫您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童書媽媽市集

相關焦點

  • 哲學視角看股市的規律,哲學看股市是偽命題嗎?
    哲學視角看股市的規律,哲學看股市是偽命題嗎?證券投資分析哲學。馬克思哲學肯定客觀規律,觀念論則認為不存在所謂的客觀規律;測不準原理告訴你股市是不可預測的;康德的先驗哲學告訴你,你的觀察受先驗範疇規定,因而對股市的觀察必然受到你所信奉的理論規定;哲學瓦解你對世界的確定性信念,但你卻要追求某種確定性。如此種種的哲學觀點和矛盾,都可以在對股市的思考中集中體現出來。那麼,如何從哲學的角度回答關於股市的問題呢?哲學是叫看待股市是偽命題嗎?
  • 哲學視角下的繪本閱讀課
    園長蘇毅敏表示,幼兒園所做的是兒童哲學視角下的圖畫書閱讀實踐。說實話,以前我對兒童哲學知之甚少。然而,豐澤一幼用事實告訴我:以哲學的視角走進繪本,兒童才能真正在智慧中成長。為我們上展示課的是一位年輕的周老師,她和一群大班的孩子共讀的繪本是《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這是一個關於誠實主題的故事。
  • 法國哲學的中國視角
    原標題:法國哲學的中國視角 人文與社會的多重呈現 和其他國家的哲學相比較,法國哲學更注重對人和社會的研究。 自然和人是哲學的永恆主題。而和其他國家的哲學相比較,法國哲學更注重對人和社會的研究—— 愛爾維修注重人的靈性、強調人的精神性,把人作為一個文化的對象、教育的產物。存在主義哲學就是一種人學。而孔德直接就是近代社會學的奠基人。從涂爾幹到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他們都十分注重對於現代社會的研究。這些都應該看作是法國哲學對人類社會認識的貢獻。
  • 讀哲學是危險的
    那種喜歡抄些名人名言、記些八卦掌故、能隨口說些書名人名的「有教養的市儈」——當然說有教養也是高抬了——多了去了,自古就有,叫「附庸風雅」;我們這輩裡也許反倒少了,畢竟讀書和升官發財的關係沒那麼緊了,風雅也就沒什麼好附庸了。在有教養的市儈眼裡,有文化和有錢、買了個貂沒多大區別,都是小市民格調的炫耀;當然炫耀文化的前提是宣稱文化和別的不一樣。
  • 以「自我」視角探析心靈哲學
    以「自我」視角探析心靈哲學 「自我問題」:第二屆心靈哲學南北論壇在京召開 2017年06月16日 13:5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段丹潔 張清俐 字號
  • 教育哲學研究方法的應用
    最近遇到這樣一件事:對教育哲學問題非常感興趣的教育學專業王同學為申報學校科研資助項目, 選擇「社會轉型時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作為研究主題, 卻在填寫申請書的時候遇到了難題, 她不清楚如何填寫申請書的研究方法部分。因為這個研究主要藉助對相關理論觀點的演繹來進行, 而這種研究的方式並沒有出現在常見的教育研究方法表述中。王同學於是向教育哲學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教育哲學有研究方法嗎?有哪些研究方法?
  • 通識寶藏 | 石中英:教育哲學
    Q1:本課程名為《教育哲學》,可以請您簡要談談教育與哲學的關係嗎?A1:我們可以從歷史和現實兩方面來看待哲學與教育的關係。從歷史上看,哲學與教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另一方面,在哲學史上,許多哲學家也是以教育為生的,他們的哲學論述中也包含了大量有關教育的論述,古希臘「三哲」(蘇格拉底、柏拉圖、拉裡士多德),中國古代的許多思想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都有許多的教育論述,他們的這些教育論述與他們的哲學論述渾然一體,構成人類最早的教育哲學思想,是後來教育教育哲學思想的源頭活水。
  • 復旦EMBA邀徐英瑾教授從哲學的視角探討人工智慧的發展
    近日,「君子知道」復旦大學EMBA人文商道講堂特邀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導、教育部長江青年學者徐英瑾從哲學的視角講述人工智慧的發展。主要研究領域為人工智慧哲學,知識論,認知科學哲學等。多次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全國高等院校優秀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著有《心智、語言和機器——維根斯坦哲學與人工智慧哲學的對話》,是國內目前最全面深入的關於人工智慧哲學的研究著作,於2015年獲得中國首屆「科史哲青年著作獎」。
  • 哲學研究的範式轉換——從當代世界哲學發展的圖景來看
    到了近現代,哲學的理論、學說、研究方法、方式,甚至其基本立場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各種不同流派之間鮮有共同性。但從哲學的漫長歷史過程來看,我們就會發現,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仍然是哲學研究的根本對象,這正如施太格繆勒所說:「哲學問題始終不變,與此同時問題的解決方法卻不斷地改變著,這種見解並不完全是錯的。」
  • 讀《教育的哲學基礎》之第三章 東方哲學、宗教和教育
    人類在遠古時期,對自然、自身的認識及對世界的認識,催生出了原始的宗教,以此為基礎向後發展,才在其中慢慢孕育出哲學,所以可以這樣認為哲學的母體來自於宗教,其產生後,與宗教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奧古斯丁和阿奎那一樣,你真的很難區分他們是哲學家還是宗教領袖,誰也說不清楚,可能兩者兼有吧。 本章作者以西方哲學的本位從另外一個視角給我們介紹了東方哲學、宗教與教育的關係。
  • 「哲學選修理科」回歸教育本源
    原標題:「哲學選修理科」回歸教育本源  2月3日,上海37所普通本科高校專業(類)公布了2017年高考(課程)選考科目要求。其中,復旦大學的哲學類專業,把物理、化學、歷史三門作為選考科目——哲學與物理、化學的搭配一亮相便引發熱議。(據《中國青年報》)   哲學與物理、化學混搭,真的神奇嗎?
  • 重思「形上學」:中國哲學的視角
    重思「形上學」:中國哲學的視角 2016年04月24日 10: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 作者:彭國翔 字號 內容摘要:內容提要:對比分析西方哲學傳統中以柏拉圖哲學為代表的「metaphysics
  • 學科哲學視角|英語學科·教學研討會紀實
    12月2日至7日,學科哲學視角下高中教學研討會暨泉州市教學公開周在晉江一中如期隆重召開。 3日上午第二節,陳鳳老師落實學科哲學概念與文本導讀程序,以「教」與「學」兩法則「求新求變求道法,樂學樂思樂收穫」為指導,完美演繹了高考閱讀理解高分能力之主旨大意題。
  • 杜威:教育哲學
    所以,哲學同時就是明顯地表述人生的各種興趣,提出使多種興趣實現更好的平衡的觀點與方法。因為教育是一種過程,我們所需要的改造可以通過它完成,而不致永遠是所想做的事情的假設,所以,我們有理由提出,哲學乃是作為審慎進行的實踐的教育理論。一、簡短的回顧雖然我們在論述教育哲學,但是,我們還沒有給哲學下個定義,也還沒有明確地考慮教育哲學的性質。
  • 基督教教育||教育哲學(一)
    為了發展一個合乎聖經的教育哲學,我們首先需要問:我們進行基督教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的目的乃是培養教育良好的、表達清晰的、敬畏上帝的、舍己的和傑出的基督徒青年,他們致力於他人的益處,並努力在每一個領域表現卓越。這個目標雖然很高,但顯然我們的目標不能比這更低。
  • 哲學是最冷門的專業嗎?讀哲學專業會變成思想大師嗎?
    社會上的就業方向,哲學專業的同學們,也可以從事文學、文案、編輯類、圖書類的工作。從就業的角度而言,哲學專業確實是冷門的專業。從專業選擇來看,很多考生選擇哲學,就不是奔著它的就業方向來的,而是奔著哲學自身而來。也就是自己對哲學有興趣,喜歡它,選擇它。
  • 理論前沿 || 哲學踐行與哲學教育的雙向啟示
    關鍵詞:哲學踐行;哲學教育;做哲學;心靈對話表面來看,哲學踐行是一種哲學的應用方向,是哲學回歸現實生活的一種哲學實踐活動。其實,這種對於哲學踐行的態度是比較保守的。這並不奇怪,甚至可以說,這正是以「智慧」或「心靈活動」作為對象的哲學所具有的獨特性;因為當我們要去詮釋「智慧」或「心靈活動」的時候,就無一例外地要運用「智慧」或「心靈活動」。從邏輯來看,這樣的定義是不合法的。
  • 法國大學哲學教育的必經之路 ——法國中學哲學教育
    本次推送2017年秋季卷「海外大學的哲學教育」專欄,共4篇文章。這也是農曆春節前的最後一次推送。在此,給各位讀者拜個早年,大家過年好!
  • 作為父母,你的教育哲學是什麼?
    古今中外,許多思想大哲都論述過教育,有時甚至不同的教育思想完全相反:比如儒家孔孟主張「人之初,性本善」,而法家荀子韓非子則主張「人之初,性本惡」;柏拉圖主張教育是為國家培養,
  • 哲學史利於解決哲學問題嗎?
    假設你所感興趣的是當代的哲學諸問題,如果你無視過去的哲學,你在此範圍內取得進展的能力會受到阻礙嗎?如孤獨的大師缺少這類知識,兩位大師必須學會傾聽和彼此討論。在實踐中,這些對哲學做出了具有重要意義的原創性貢獻的人,非常熟悉其他哲學家的近期研究。在這種程度上,哲學類似於數學和自然科學。有爭議的問題是,哲學家是否比數學家和自然科學家需要更多其學科最近的歷史知識。當代哲學已經吸收了所有早前研究的重要洞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