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哲學視角來看:好的教育危險重重嗎?
也許你會覺得這樣的問題很為難孩子,這只不過是童書媽媽兒童哲學日間營裡,Shiro老師給孩子們出的眾多問題中的一個而已。大小哲學家們又是如何看待教育、選擇與未知的呢?我們來看兒童哲學日間營主教老師Shiro的分享。從開始應用我的法國老師奧斯卡·伯尼菲博士的哲學踐行,在北京和臺北分別設計和帶領「兒童哲學」的寒暑假營,今年冬天已經進入了第三年。
-
《中國哲學簡史》:人人都應讀點中國哲學
最近讀《中國哲學簡史》,不得不佩服中國人的哲學之浩翰,不得不佩服馮友蘭先生對哲學的理解之深刻。才讀了第一章,短短的十多頁紙,內容就極其豐富。就個人的理解做了個簡短的讀書筆記。而儒家、道家、法家……這些,都是哲學。中國人不關心宗教,因為我們更關心哲學。我們不愛上帝,我們的行為準則是受倫理影響。西方很多國家的小孩從小讀《聖經》,而我們的兒童入學讀物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當然現代是不讀了,現在的啟蒙教育越來越向西方靠攏。這是後話。
-
讀哲學,哲學地讀——德勒茲的「變」與德希達的「解」
他的作品迄今在歐洲大陸、南美和其他國家地區的歐陸哲學中仍佔主導地位,特別是在圍繞本體論、認識論(尤其是關於社會科學)、倫理學、美學,詮釋學、哲學辯論的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雅克·德希達的哲學亦影響建築(以解構主義的形式)、音樂、藝術和藝術評論家。德希達曾說過,作為解構主義的鼻祖,他已留下屬於自己的「遺產」。
-
讀《教育的哲學基礎》之導論
從今天開始給自己訂個小小的目標,每周讀一章,爭取兩至三月能把它啃完。《導論》部分主要講授了以下幾個問題:(1)教育哲學的必要性,從現代社會的發展,教育實踐的需要和教育者的發展等幾個維度概述了學習教育哲學的重要意義 (2)哲學的分支領域,從哲學研究的一般內容(認識論、價值論、形而上、邏輯學)展開論述教育哲學在這幾方面的研究意義(3)教育理論與實踐 從哲學的研究方法入手,將教育哲學置於哲學史的歷史長河中辨析理論研究與實踐的關係 (4)教育哲學的追求和哲學視野中的教育,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思考哲學研究方向
-
哲學是最冷門的專業嗎?讀哲學專業會變成思想大師嗎?
圖書館讀哲學能成為大師嗎?很多人不僅覺得哲學冷門,更覺得哲學是高冷的,又冷又高,還有點神秘,這是哲學學科特質造成的。像古人讀書,就是既要學歷史,也要學思想,還要學做文章,真正的文史哲一起學,讀書人有很多,讀出來的大師級人物也有很多。讀哲學,需要有很強的內向性心理活動,也有人評價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就是他對自身內在精神的一種反思性結果。
-
哲學小議(一)— 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堪稱中國哲學入門書,全書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讀之使人愉悅,使人增智。重塑精神家園所謂哲學就是對人生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著重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按馮友蘭大師所說,人分為四重境界,即自然境界就我看中國哲學與西洋哲學開始稍有不同,西洋哲學源於泰勒斯等自然哲學家對自然的思考和探究,而中國哲學著重於對人生的思考,對倫理方面的反思。中國地處內陸,自古重農輕商,由此形成了家族制度,演變成實實在在的家天下。所以哲學更重在加強自身的修養,誠意正心,內獨善其身,外兼濟天下,內聖外王之道,清淨無為,中庸之道,苦修頓悟見性成佛之道。
-
《越讀者》為什麼要讀哲學?
因此,如果想要透過閱讀,能夠幫助理性思考,沒有比哲學更適合的了。由於哲學和詩一樣,是被廟堂化的代表,高高在上,所以很容易令一個普通讀者望之卻步。事實上,一個普通讀者,找到一本他需要的哲學書,一點也不難。因為判斷的標準很明白:讀了這個題目的這一本哲學書,是否能夠幫助他在這個題目上思考得更清楚。幫助我們思考得清楚,是哲學存在的目的。沒法幫我們思考清楚的哲學書,是不需要的。
-
最近讀的書,《中國哲學簡史》……
讀這本書的感受是,就是對自己國家的哲學有一個系統輪廓的認識,從前只是碎片化,一知半解的。馮友蘭先生在書中說:「我所說的哲學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這種思想所以謂之反思的,因為它以人生為對象。」想起柏拉圖曾說,哲學始於好奇。
-
哲學是一種有系統的反思——讀《中國哲學簡史》
什麼是哲學?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釋,馮友蘭先生認為「哲學是一種有系統的反思」。這本《中國哲學簡史》相對於《中國哲學史》來說,前後相差一個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戰爭,而在這本書完成之際國共兩黨又開始內戰。在這樣宏大的歷史背景之下,這本獨特的歷史,追溯中國哲學思想的書就顯得格外生輝。
-
讀哲學在職博士有沒有必要?
如今在職博士專業有很多,人們需求不同,選擇是不一樣的,其中不少人青睞哲學博士,那麼讀哲學在職博士有沒有必要? 讀哲學在職博士是有必要的,不僅能夠提升專業知識水平,也是可以獲得含金量高的證書的,是崗位晉升,提高薪資待遇的重要依據,值得報讀。
-
為什麼普通人讀哲學,會變得抑鬱?
文│一本情感簿如果你讀哲學感覺抑鬱,那你可以選擇暫停閱讀。這並不是貶低,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每個年齡段,有每個年齡該讀的書籍,如果哲學使你抑鬱,那麼你就可以停下來了,不妨再等個幾年,再看不遲。如果還是想看,那麼不妨聽我說上兩句我的看法。
-
請多讀點哲學,少喝點雞湯
在追崇自然科學的今天,有許多人不免質疑:為什麼我們還要去讀哲學,我們還要不要仰望星空? 的確,哲學不能直接拿來用於生產活動,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們就要放棄哲學,反而物質生活越是發達,我們越要學會反思,用哲學的方式去思考。
-
哲學史都不讀,哲學如何入門?!
作為一個主打哲學的自媒體號,我常收到這樣的留言:哲學很好,我很喜歡,可我理解不了,給我推薦幾本(哲學入門書籍)唄。實不相瞞,讓我推薦哲學入門書籍的問題常常使我犯難,畢竟,搞哲學,我完全是業餘的。我既非科班出身,也沒讀幾本哲學著作,如何給哲學的讀者們推薦靠譜的書單呢?所以,讓我推薦哲學入門必讀書籍,我是很難為情的。但同時又感到,作為一名哲學發燒友,無書分享也說不過去。所以工作之餘,我開始四處搜查流行的哲學入門書籍,同時根據自己的判斷整理出一份僅代表個人的哲學入門書單。限於篇幅,本文著重談哲學史書單。
-
哲學書到底怎麼讀丨②
書接上回哲學書到底怎麼讀丨
-
如何讀懂哲學?二:為何能讀懂小說卻讀不懂哲學?障礙物:術語。
同樣是文字與詞句,由它們所組成的小說故事或是新聞報告之類的作品我們就能夠讀懂,而也是由它們組成的哲學理論著作我們卻讀不懂?原因究竟何在?接下來讓我們逐步探討。為了弄懂問題,我們最好還是從我們能夠理解的讀物開始討論,比如小說,看看我們在閱讀小說時發生的情況。
-
哲學其實不難讀:教你正確閱讀哲學書籍
哲學要討論的是人如何活得更有意思,也就是接下要要說的,哲學是用來做什麼的。02,哲學用來做什麼?先說一個受大家歡迎的一個哲學教授,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德峰。我不是學哲學的,看過幾本哲學書。看哲學書和其他書不一樣的感受是:需要反覆查看,而且每次看都會有不同的領悟。哲學書看得多了,會對生死有超一般人的感悟。
-
網友讀《中國哲學簡史》總結的幾點,夠厲害!
哲學並不高深,哲學就是我們做的每一次人生反思。——百度網友沒讀《中國哲學簡史》以前,我對哲學的認識僅停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課程學習層面。主要停留在以下兩點:一,我混沌地認為一切抽象於具體事物的經驗道理,即是哲學;二,我模糊地認為哲學是一系列抽象知識的組成,有用卻往往不知如何用。讀了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之後,有一種被點化的頓悟之感。
-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 ——讀《每天讀點哲學》 劉俊德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讀《每天讀點哲學》劉俊德 剛開始接觸哲學時,就聽說「學哲學會使人變得更聰明」!於是抱著急功近利的心態去學習哲學,儘管費了不少時日,結果卻收效甚微,僅僅看到其若干的範疇和教條,而且覺得枯燥乏味, 拙嘴笨舌的我也並沒有因此而變得更加聰明伶俐,於是漸漸對學習哲學失去了進一步學習的原動力,可謂是「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
-
讀《教育的哲學基礎》之第三章 東方哲學、宗教和教育
人類在遠古時期,對自然、自身的認識及對世界的認識,催生出了原始的宗教,以此為基礎向後發展,才在其中慢慢孕育出哲學,所以可以這樣認為哲學的母體來自於宗教,其產生後,與宗教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奧古斯丁和阿奎那一樣,你真的很難區分他們是哲學家還是宗教領袖,誰也說不清楚,可能兩者兼有吧。 本章作者以西方哲學的本位從另外一個視角給我們介紹了東方哲學、宗教與教育的關係。
-
大家都不願意讀關於哲學的書,為什麼這本哲學的書深深吸引著你?
題外話了,可能這時候大多數人還在想著到底是什麼書可以讓人讀進關於哲學的話題。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蘇菲的世界》。初讀《蘇菲的世界》像是進入了一個魔法的世界,也不知道被什麼莫名的東西吸引,說是閱讀,但感覺更像是個蘇菲一起探索世界,蘇菲的想法很奇妙,大腦像被開發了一樣。書讀了一多半,也不知道讀的是什麼,就是願意和蘇菲一起去冒險,奇怪的想法一直徘徊在我的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