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鷗,海鷗,冬季到青島來看你

2020-12-22 青島新聞網

瑞士琉森以美如畫的天鵝湖舉世聞名;而冬日的青島棧橋,同樣以「人鷗共舞」展現出一種生動的童話般的美,成為青島的一張「自然名片」。數千隻海鷗在這一海域翱翔,潔白的小精靈們翅膀閃著光,飛過波光粼粼的海面。大批市民和遊客駐足,餵鷗、拍鷗、賞鷗。

成群飛翔的海鷗成為棧橋景區冬日吸引遊客的一大景觀。徐常青 攝

這一畫面的背後,有著許多島城市民與海鷗難忘的故事,也有著本報和海鷗特別的緣分。1994年12月1日開始,青島晚報與當時的青島市林業局聯合開展了「挽留海鷗行動」。經過26年的保護,島城鳥類棲息的環境明顯改善,來青越冬的「海鷗家族」種群增至十幾種,數量超過十萬隻,一些海鷗還成為了青島的「常住居民」。(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 董真)

賞鷗看海鷗成冬遊青島必選項

每年冬天,海鷗翔集成為了棧橋一景。它們時而漂浮在海面,時而飛落礁石、沙灘上,與遊客嬉戲,匯成了人鷗和睦相處動人景觀。在社交平臺上,輸入「棧橋海鷗」,可以看到全國各地網友來青「打卡」的美圖。「來棧橋看海鷗」如今已成為冬遊青島的必選項。

夕陽下海鷗雲集,呈現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徐常青 攝

眼下的青島已經進入冰凍模式,但無法阻擋人們賞鷗的熱情。12月17日,記者在棧橋看到,眾多市民和遊客聚集在此觀賞翱翔的海鷗。來自河北的遊客張女士告訴記者,早就聽說青島棧橋附近冬季會聚集大量海鷗,此前曾在朋友圈裡看到過照片,覺得非常迷人,這次親眼看到了成群的海鷗,感覺更加震撼,「太美了!我會推薦更多的朋友來青島看海鷗。」

餵鷗附近有條「微型海鷗產業鏈」

冬日的棧橋,不少人加入到了餵海鷗的行列,他們將海鷗食拋向空中,反應敏捷的海鷗們迅速叼住。當食物出現時,海鷗們會自發地「扎堆」。這樣充滿趣味的互動,也讓餵海鷗的遊人感到十分開心。棧橋附近更因為海鷗形成了一條「微型產業鏈」。

人鷗和諧相處。徐常青 攝

海鷗的聚集讓附近的商販發現了其中的商機。看到不少遊客在觀賞海鷗的同時會自備麵包等食物餵海鷗,商販們就開始在棧橋附近賣海鷗食。記者轉了一圈發現,現在棧橋周邊賣紀念品、拍紀念照的商販們都會捎帶銷售海鷗食,一袋價格在2元左右,通常是幹油條或者乾麵包片。一些遊客看到其他人餵海鷗感到很有趣,也會購買海鷗食親自嘗試一下。在棧橋附近賣了十多年海鷗食的商販王女士告訴記者,這些海鷗食一般都是當天新鮮製作的,一天大約能賣出20多袋。

憶鷗「一把大米花」引來青島海鷗

「1994年,青島晚報記者和我們一起商討,是否可以在棧橋招引一部分鳥來形成景觀,因為當時一到冬天,棧橋很難看到鳥,缺乏生氣。我們就把目標放在了青島冬季常見的鳥類——海鷗身上。」作為「挽留海鷗行動」最早的發起人與參與者,市園林和林業局高級工程師王希明見證了青島海鷗保護的歷程。他回憶,當時棧橋的海鷗只有上百隻,種類很少,看上去稀稀拉拉的,見人也不親,都遠遠地躲著。

怎麼把海鷗招來?專家想了很多辦法,「投什麼食」成為關鍵。「海鷗吃魚吃蝦,但人工投餵魚蝦成本太高,需要找到一種能夠在海面上漂浮的食物。」第一個「鷗糧」試驗品是大米花。1994年的冬天,王希明和同事每天在李村找人「爆大米」,然後把大米花帶到棧橋餵海鷗。投了一個月,他們發現了問題,海鷗沒吃過大米,不認食。「後來我們觀察到,有十幾隻海鷗一直聚集在棧橋東側的一個排汙口覓食,於是當時晚報專門派人在那裡定時觀察、投食。海鷗之間的信息傳播很快,『定點』投食一段時間以後,棧橋海域的海鷗很快就認識了大米花。」王希明笑稱,青島的海鷗是一把大米花把它們招過來的。

數鷗從幾千隻增長到十多萬隻

每年僅棧橋景區一帶就有近萬隻海鷗棲息越冬。徐常青 攝

根據此前的報導,1994年前後,青島灣只有紅嘴鷗和銀鷗兩種海鷗,僅有數千隻。1994年冬,晚報與青島林業部門發起「挽留海鷗行動」,在棧橋東側投放飼料,吸引更多海鷗來此棲息。到2007年時,島城海鷗種群發展到9個,數量約5萬隻。「餵海鷗的市民多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鷗來青島過冬,海鷗數量和種群不斷增加。如今青島的海鷗種群已有十多種,數量超過了十萬隻。」青島野生動植物保護站高級工程師遲仁平說,海鷗在青島的聚集期也明顯增長了,最初是季節性的,而現在一年四季都能看到海鷗,「鳥類的聚集,氣候、食物、環境都很重要。一種動物要留下,必須有食物,而且對於海鷗,青島的環境很『友好』,隨著大家保護意識的提高,保護海鷗已經成為島城市民的自覺行動。」

兩代青島人接力「挽留海鷗」

2009年以來,每年冬天,山東省鳥類攝影協會青島分會會長程建飛都會去棧橋拍海鷗。前幾天,他又去棧橋看望了這些「老朋友」。「青島的攝影愛好者每年都去棧橋拍海鷗,我們會給它們帶好吃的,最多的時候一次能湊四五百元的魚蝦。」

像程建飛一樣,在很多青島人的記憶中,海鷗已經成為了一種情結,餵海鷗也成為了一種習慣。「海鷗海鷗我們的朋友,你是我們的好朋友。」青島出生長大的「80後」對於這首《海鷗》耳熟能詳。而近年的熱門歌曲《你笑起來真好看》有一句歌詞「想去海邊看海鷗,不管風雨有多少,有你就足夠」,青島人聽起來也格外親切。「我上小學的時候就參加了『挽留海鷗行動』,今年帶著我的兒子也來『挽留海鷗』了。」1983年出生的王倩帶著上小學的兒子到棧橋餵海鷗,她笑稱,挽留海鷗行動在自己家裡已經形成了兩代人的「接力」。

「從數量稀少到如今數量龐大,從只是遷徙路過,到如今很多海鷗『定居』青島,『挽留海鷗行動』的成功,證明了只要有足夠的食物,人與鳥類的關係是可以拉近的。」提起青島海鷗保護的成績,王希明感慨良多。在他看來,「挽留海鷗行動」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已成為自發行動,並成為青島生態保護歷史上非常有意義的事件。

海鷗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6年前,『挽留海鷗行動』開了歷史先河;如今,它在國內已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生態活動品牌。」青島野生動植物保護站站長孫大慶說。

全國觀鳥人千裡來青追「鷗」

據專家介紹,青島海鷗種類和數量的大幅增加,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海鷗棲息環境的改善,尤其是膠州灣環境的明顯提升。如今,有大量的海鷗等野生鳥類棲息在膠州灣沿岸。青島市觀鳥協會秘書長于濤告訴記者,青島的5種極度瀕危的鳥類(青頭潛鴨、白鶴、勺嘴鷸、中華鳳頭燕鷗、黃胸鎡)都是在膠州灣觀測到的,8種瀕危鳥類(東方白鸛、黑臉琵鷺、慄鳽、草原雕、丹頂鶴、大杓鷸、大濱鷸、小青腳鷸)中的6種是在膠州灣觀測到的。

小鷗青島市觀鳥協會 徐克陽 攝

銀鷗(攝於極地海洋世界)青島市觀鳥協會 于濤 攝

銀鷗(攝於極地海洋世界)青島市觀鳥協會 于濤 攝

灰背鷗(攝於極地海洋世界)青島市觀鳥協會 徐克陽 攝

「青島有一批專門看鷗的人,在這些鷗中發現了一些少見的種類,吸引了不少外地觀鳥人。」青島市觀鳥協會秘書長于濤告訴記者,去年12月中旬,來自北京、福建等地的觀鳥人專程到極地海洋世界南側的礁石灘拍灰背鷗,因為這種鷗在國內比較少見。另外,每年有幾百人從全國各地來青島拍攝中華風頭燕鷗。

17歲「高齡」銀鷗

連續七年相約青島

如今,在青島,野生鳥類的到來與城市生態環境逐步實現了良性互動。人與鳥和諧共處的案例,不僅僅是「挽留海鷗行動」,還有一隻在觀鳥圈裡流傳甚廣的「明星鳥」的故事。

連續七年來青島的銀鷗「AF53」。青島市觀鳥協會 徐克陽 攝

2014年1月,青島市觀鳥協會副會長徐克陽在位於極地海洋世界外側巖石灘的鳥類觀測點拍攝時,無意間記錄到一隻帶有翼標的銀鷗,翼標上寫有「AF53」。翼標是鳥類觀測科研人員常用的一種鳥類環志,通過編號可以查詢鳥類信息等,便於研究候鳥遷徙動態及規律。他通過確認翼標信息得知,這隻銀鷗是德國科研人員於2018年5月25日在俄羅斯貝加爾湖環志的。

從此,銀鷗「AF53」每年冬天都會千裡迢迢飛來青島「赴約」。從2014年到2020年,連續七年,這位「老朋友」從未缺席。通常每年1月份,來青島越冬的它都會如期出現在「極地」。然而,2017年一直到4月份都沒有看到它的身影,正當青島觀鳥人以為要永遠失去它的時候,2017年4月2日,一側翼標已經折斷的「AF53」出現了,令大家激動不已。

根據監測信息顯示,2021年「AF53」將年滿17歲,對於野生銀鷗來說屬於「鷗到晚年」。2021年1月份即將到來,青島觀鳥人都期待著迎接「老朋友」再次歸來。

青島野生鳥類亮「家底」

記錄到的有398種

記者從市園林和林業局獲悉,近年來,我市加大了對溼地的保護力度,先後建立了唐島灣國家級溼地公園、少海國家級溼地公園、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等一批自然保護地,環境的改善使得野生鳥類資源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和增長。

曾經被認為在全球滅絕的神話鳥——中華鳳頭燕鷗從2016年夏季開始又重新在膠州灣溼地現身;膠州灣大沽河口溼地、姜山溼地、太平山等傳統的候鳥棲息地,每年都有新的鳥類紀錄誕生,全球珍稀瀕危鳥類如青頭潛鴨、小青腳鷸等相繼被發現。根據1999年普查,全市共有鳥類387種;截至2019年底,青島境內已記錄到的野生鳥類達21目72科398種,佔全國鳥類種類數量的28%,佔山東省鳥類種類數量的91%。這些鳥類中,有國家級重點保護鳥類如丹頂鶴、大天鵝等64種。

據悉,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站加掛青島市鳥類環志站牌子,該站於1984年建立,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鳥類環志站之一,今年編制出版了《青島市鳥類圖志》,成為我市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一項重要記錄。今年青島的鳥類環志工作在方式方法上有了較大創新:引入青島市觀鳥協會等民間力量參與鳥類環志,豐富了環志成果;在以往秋冬季環志基礎上,又開展春季環志工作,增加了環志時間;與自然教育基地建設相結合,在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設立鳥類環志點和野生動物監測點。據統計,全年野外監測與環志時間共42天,監測並記錄到野生鳥類166種共3533隻,其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21種,瀕危物種以及青島市鳥類新紀錄——慄頭鳽1種,極危物種——黃胸鎡1種。

青島市觀鳥協會會長薛琳介紹說,青島由於地處山東半島南部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境內複雜的地貌,是亞太地區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特別是溼地鳥類和森林鳥類遷徙的主要停歇地。

「野生鳥類保護工作任重道遠。首先是要保護棲息地。棲息地的好壞決定了是否有食物。」薛琳呼籲,膠州灣溼地是青島鳥種最豐富、數量最多的地塊,是青島和整個水鳥遷徙網絡交流的基地,必須要放在保護的首位。另外,海鳥繁殖是青島的特色,是國內鳥類研究的缺失之地,未來將是青島的生態名片。

相關焦點

  • 三亞啟動海鷗召回項目 44隻海鷗將由青島運抵三亞
    今年30歲的褚女士已經是7歲兒子的母親,聯想到小說、電影裡漫天飛舞海鷗的場景,倍感遺憾。  現年81歲的國家海洋局水產研究所退休職工羅九如,40年前第一次赴海南調研時,看到海鷗在碧海藍天間漫天飛舞。「在海上傾倒剩飯剩菜時,頭頂黑壓壓一片,一不小心,可能被海鷗撲倒掉進海裡。」
  • 青島最佳海鷗觀賞地大集合,這個冬天,安排!(附乘車攻略)
    一是因為青島冬季氣候溫暖二是咱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三是愛鳥人們每年都會帶上充足食物去看它們海鷗在青島得到了溫情保護從最初「路過此地」到在這裡「停留過冬」青島的「挽留海鷗行動」取得了明顯的成果很多遊客紛紛趕在冬天來青看海鷗海鷗的棲息地也在不斷的擴大範圍早期青島的海鷗僅僅出現在棧橋、五四廣場等前海一線如今
  • 乘公交學海鷗知識,青島6路公交開出「賞鷗專線」
    冬季來臨,島城迎來「海鷗季」,前海一線成為市民、遊客出行打卡的目的地,成為青島一道靚麗的風景。12月11日,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隧道巴士6路線「賞鷗專線」正式上線運行,車廂內設立「海鷗知識角」,市民時能夠學習海鷗相關知識,同時增發車次,方便市民出行。
  • 乘公交學海鷗知識 青島6路車開出「賞鷗專線」
    冬季來臨,島城迎來「海鷗季」,前海一線成為市民、遊客出行打卡的目的地,成為青島一道靚麗的風景。12月11日,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隧道巴士6路線「賞鷗專線」正式上線運行,車廂內設立「海鷗知識角」,市民時能夠學習海鷗相關知識,同時增發車次,方便市民出行。
  • 來青島看山,看海,看海鷗!
    在山東半島東南沿海,有一個簡稱「青」的地方,它瀕臨黃海,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東北到煙臺,西到濰坊,西南與日照接壤。嶗山自由嶗山的沒,這其中的韻味,真的是非言語所能表達,非要你自己來了,看到啦,才能有感覺吧。因為不同的人到這裡有不同的感覺,有人是為了看景,有人是為了嶗山的神韻。提起青島不由的讓人想起湛藍的藍天,潔白的雲朵,自由翱翔的海鷗,金燦燦的沙灘,紅白瓦的建築還有那啤酒狂歡節,無一處不在勾勒這青島的美麗。
  • 青島火車北站現雛形 形似即將起飛的海鷗
    12日,記者在火車北站的建設現場了解到,目前作為主站房的海鷗主體鋼結構已經基本搭了起來,8條軌道已經分別布好,連接地鐵火車北站的通道也已經打好了地面。原本定於年底開通的火車北站是否可以通車,還要看青榮鐵路的工程進度。
  • 你知道嗎?青島與海鷗這場持續26年的「戀情」起自一把大米花
    而回溯到26年前,這樣的場景是絕對看不到的,那時青島的海邊還沒有這麼多海鷗,海鷗也不敢與人親近,而這一切都緣起於一場持久而充滿溫情的「挽留海鷗行動」。當年參與這場行動的青島野生動植物保護站高級工程師王希明如今回憶起來,不無感慨地說「一把爆大米花招來漫天海鷗」。今天讓我們一起聆聽王希明講述那些關於青島與海鷗的故事。
  • 作為一個青島人,每年去海邊看海鷗好像成了一種習慣
    【作為一個青島人,每年去海邊看海鷗好像成了一種習慣】導語:這個季節,除了可以去八大關踩銀杏葉 還可以悄悄地盼望一下初春的到來 因為海鷗就要陸續抵達青島的海邊啦 每年冬天 大批海鷗會從「外地」飛到青島過冬避寒 第二年四月底又飛回去 。
  • 飛翔的海鷗——中國海洋大學海鷗劇社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海大學子中廣為流傳的「畢業前不可不做的20件事」,其中重要的一件就是「看一場海鷗劇社的話劇」。  愛國情:光榮的傳統  海鷗劇社是一個在紅色革命年代中萌芽成長起來的愛國社團。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民族矛盾空前尖銳,國立青島大學學生南下請願抗日失敗後,又嘗試通過成立話劇社這種文藝形式喚醒民眾抗日救國。1932年3月,海鷗劇社在革命的滾滾洪流之中成立。
  • 來極地海洋世界—酒吧街 餵海鷗嘍|嶗山|青島|青島極地海洋世界...
    即將來到每年海鷗歸來的時刻  海鷗帶來的美好  是一種打破常規的驚喜  是把溫暖嵌入心田  是把靈動柔軟時光  青島與海鷗的故事  攝影@ 嶗山特約攝影師 鶴鶴有名  青島與海鷗的不解之緣  青島與海鷗有說不盡的故事  1994年冬天
  • 一張地圖,全城賞鷗 盤點青島七大最佳海鷗觀賞地
    對此,早報記者為想要到海邊投餵海鷗的市民遊客奉上一份「史上最全」賞「鷗」攻略,方便大家在這個冬天帶著家人朋友一起海邊賞鷗。統計:來青海鷗種類繁多青島野生動植物保護站高級工程師遲仁平介紹,島城海鷗的種群中,包括紅嘴鷗、黑尾鷗、灰背鷗、魚鷗、海鷗、燕鷗、白額燕鷗、黑枕燕鷗、棕頭鷗、黑嘴鷗、銀鷗等。常見的有紅嘴鷗、銀鷗和黑尾鷗3種。
  • 海鷗劇社:左翼文藝運動的開啟
    1932年4月,國立青島大學物理系學生俞啟威發起組織成立了海鷗劇社。青島大學圖書館管理員李雲鶴、體育幹事王東升以及崔嵬、杜建地等文學青年相繼加入。
  • 「三亞海鷗召回」行動,是善舉還是鬧劇?
    圖片來源:Adrian Pingstone/commons.wikimedia.org「海鷗召回行動」運的是什麼鷗?據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微信公眾號報導,7月22日,「載著44隻海鷗亞成鳥的汽車從青島出發駛向海南」。
  • 海鷗如約而至,你呢?
    每年十一月到次年的三月,成千上萬的海鷗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飛到春城昆明越冬。海鷗在昆明越冬的時候,大觀樓到處是海鷗的身影,如果你喜愛海鷗,那一定要到這裡拍海鷗。在大觀樓,每一處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 中國海洋大學「海鷗劇社」成立80年紀實
    海鷗劇社一直秉承和發揚老一輩海鷗人的精神,注重在服務社會的實踐中充實提高。劇社經常走出校園,到劇院、廣場、社區等為群眾演出。每年寒暑假,海鷗劇社的文藝骨幹還深入到青島近郊及山東貧困山區,開展送文藝下鄉活動。他們先後到山東招遠、海陽、臨沂、菏澤、濟寧等革命老區,與老區人民同吃同住同聯歡。
  • 雙颱風海鷗和風神生成 26號海鷗或西行入南海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雙颱風海鷗和風神生成 26號海鷗或西行入南海 雙颱風又要來了?25號風神或達12級北上,26號海鷗或西行入南海 2019颱風 消息!據中央氣象臺監測顯示,目前在西北太平洋有兩個颱風活動,其中今年第25號颱風風神 未來對我國沒有影響。
  • 人教版六年級《老人與海鷗》導學案
    吳慶恆老人十多年如一日,每逢冬季來臨,每天到翠湖之畔去餵食海鷗,風雨無阻,老人去世後,海鷗們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餵海鷗、喚海鷗、談海鷗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 大手牽小手 關愛暖冬季——記瑞安海鷗社走進遵義紅花崗區兒童福利...
    瑞安集團貴州海鷗社全體成員與遵義紅花崗區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們共同合影。  多彩貴州網訊 2014年11月22日,瑞安集團貴州海鷗社再次走進了遵義紅花崗區兒童福利院,在這寒冷的冬季為福利院的孩子們送去了暖暖的圍巾、手套,並組織孩子們歡聚肯德基,本次活動經瑞安集團貴州海鷗社全體成員的精心組織和認真準備,活動順利展開並取得圓滿成功。
  • 海鷗劇社:85年弦歌不輟 依然活躍在海大校園
    在青島嶗山腳下的一個村頭廣場上,圍滿了衣衫襤褸的男女老少。一個賣藝的老頭兒,手擎皮鞭,向因飢餓昏倒在地的女兒抽去——目睹此狀,人們無不氣憤。這時,只見一位工人跑上去奪過老頭兒手中的皮鞭,憤怒地說:「這孩子快要餓死了,你為什麼還要打她。」老頭流著淚說:「鄉親們哪!
  • 冬日的蓬萊,海鷗如約而至
    伴著初雪,我們的老朋友海鷗也回家啦~看!成群上萬的小精靈聚集在海邊,歡鬧著,鳴叫著,伴著藍天,迎著波浪,用喜悅的歌聲宣告者它們的歸來,構成了蓬萊海邊一道獨特的風景,也是冬遊蓬萊必不可少的打卡地點哦。每年冬季總會有成千上萬的海鷗來到蓬萊赴一場「仙境之戀」將手中的食物撒向空中成群的海鷗在您身邊盤旋飛翔聽到此起彼伏充滿刺激與祝福的叫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