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鷗劇社:85年弦歌不輟 依然活躍在海大校園

2020-12-23 青島新聞網

    1933年的春節,北風呼嘯,冰封大地。在青島嶗山腳下的一個村頭廣場上,圍滿了衣衫襤褸的男女老少。一個賣藝的老頭兒,手擎皮鞭,向因飢餓昏倒在地的女兒抽去——目睹此狀,人們無不氣憤。這時,只見一位工人跑上去奪過老頭兒手中的皮鞭,憤怒地說:「這孩子快要餓死了,你為什麼還要打她。」老頭流著淚說:「鄉親們哪!我們父女靠賣唱吃飯啊——」在場的人們聽後無不義憤填膺……這是國立青島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前身)海鷗劇社在嶗山演出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時的一個場面。

    歲月荏苒,時至今日,海鷗劇社已走過85個春秋,今天的「海鷗」,依然活躍在海大校園,依然在青島的上空「翱翔」,海鷗劇社愛國愛家愛生活的基因在新一代「海鷗」人的身上得以延續。

    「預報暴風雨的海鷗」

    1932年3月,國立青島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前身)海鷗劇社在革命的滾滾洪流之中成立。它不僅是一個劇社,更是一個以弘揚愛國主義、振興中華為己任,心繫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的山東第一個革命紅劇團體。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民族矛盾空前尖銳。國立青島大學在學校地下黨的領導下,組織了179人的學生請願團,南下赴國民黨所在地南京請願,要求抗日。海鷗劇社是中共外圍組織,在請願失敗後,地下黨又通過海鷗劇社這種文藝形式,來進行喚起民眾、宣傳抗日的活動。該劇社由中共地下黨員王林(王)、黃敬(俞啟威)負責。海鷗劇社的活動搞得有聲有色,被《文藝新聞》稱為「預報暴風雨的海鷗」。劇社的主要成員,在新中國成立後多成為作家、戲劇家和黨的高級幹部。

    把話劇改編成街頭劇,在農村演出,還得從1932年冬天說起。當時陳鯉庭的一個反映人民群眾抗日思想的話劇劇本《放下你的鞭子》從上海傳到了青島。劇社領導黃敬提出,下鄉為農民演出,宣傳抗日。他認為,到嶗山去,既是為農民演戲,再是查看地形,還可以在山裡建立抗日武裝隊伍。為了適應農村演出需要,劇社決定將話劇進行改編。改編的任務落到了崔嵬的肩上。他反覆看了幾遍以後,將其改編成適宜於農村街頭演出的形式,取名為「廣場劇」,語言也進行了改革,不用那種話劇腔,而是用當地的方言,劇名也改為《飢餓線上》。劇社成員帶著簡單的服裝道具深入嶗山農村,用當地方言為農民演出。

    「七七」事變以後,崔嵬帶著這齣戲,演遍了大江南北。將話劇改編為街頭劇,用土話為農民演出,這在青島、山東乃至全國的戲劇史上都是開創性的,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此後,海鷗劇社相繼演出了宣傳抗日救國的話劇《一致》《亂鍾》《SOS》《嬰兒的殺害》等。在中國話劇運動史上,海鷗劇社聲名顯赫,千裡流芳。

    國民黨政府當局懼怕人民的覺醒,視「海鷗劇社」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海鷗劇社的弦歌1933年夏被打斷,黃敬被捕,崔嵬、楊洛昆等人聞訊後離開了青島避險。海鷗劇社被迫停止活動,但其革命精神卻激勵著有志之士前赴後繼。

    「看一場海鷗劇社的話劇」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1998年春,海鷗劇社在中國海洋大學校內復建。

    走過85年曆程的海鷗劇社,共創作劇本108部,演出達上千場。多部經典作品,在海大學子的心中扎了根,成為海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天的海大學子中,廣為流傳的「畢業前不可不做的20件事」,其中重要的一件就是 「看一場海鷗劇社的話劇」。

    「這些年來,學生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海鷗劇社的演出卻從沒中斷過。」中國海洋大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以紅色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在潛移默化中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這是海鷗劇社的使命。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海鷗劇社以學校師生、校友為原型,創作了「海鷗四部曲」系列經典話劇,在校園文化中的影響力獨樹一幟。

    《海之魂》根據中國海洋大學青年教師王成海在進行海洋資源科研調查時為營救同事而不幸犧牲的事跡而創作。它作為海鷗劇社的經典劇目之一,已上演20多次。在王成海精神激勵下,一批批海大人響應海洋強國戰略和學校 「造就國家海洋事業的領軍人物和骨幹力量」特殊使命的號召,積極投身國家海洋事業建設中。

    《守望》則以中國海洋大學校友、「2012年感動中國人物」李文波同志為原型,充分展現了他恪守使命二十年、奉獻國防一輩子的事跡和精神。在李文波同志帶動下,海大共有19名畢業國防生遠赴南沙群島,駐守在永暑礁、赤瓜礁等特類、一類艱苦島礁。

    《誰打了我的鴨子》講述了一個拿到中國海洋大學錄取通知書的貧困山村女孩,因家庭貧困無力支付學費,她一心想著等她養的一群小鴨子長大了,賣了錢便可湊點學費,她在野外趕鴨子的時候遇上來此開展實踐活動的海大學生,最後女孩在國家貧困學子入學「綠色通道」政策的幫助下圓了大學夢。

    《山海情》則取材於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事跡。自2002年以來,海大已向貴州、西藏、雲南派出15屆共144名志願者,湧現出了大批優秀學子和感人事跡,他們在為山裡的孩子教授知識的同時,也帶給了他們對山外世界的憧憬和未來的希望。這部劇也因此成為大學生了解西部、關注西部教育的窗口。

    「海鷗」飛出校園

    在戲劇舞臺的聲色流光中,一代代「海鷗人」來了又去,但所幸無論多少歲月流轉,「海鷗人」的熱血仍在,85年來,他們對祖國的拳拳深情一以貫之。

    「應國家需要」是海鷗劇社紮根學校、服務社會的行為理念。為了讓愛國、強國、報國的信念傳播得更深更遠,「海鷗」已飛出了校園。

    海鷗劇社多次應邀到北京等地其他高校巡演,舉辦專場演出,到五四廣場、音樂廣場並深入社區為群眾演出。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期間,劇社的文藝骨幹還曾赴四川地震災區、遼河油田、沂蒙山革命老區等地,到鄉間地頭、部隊、學校開展文藝下鄉活動。劇社成員在貼近生活中觀察社會、感受社會、回報社會,並從現實中汲取養分與創作靈感,立足生活進行話劇創作,最後反映在學校校園文化品牌活動中,成為了幫助學生發掘生活、了解生活、熱愛生活的「試驗田」。

    除了經典劇目的不定期重排,海鷗劇社還緊跟時代潮流,注重將反映愛國主義和時代精神的題材相結合,自編自導了諸多富有愛國主義情懷的話劇,同時也創作了多部反映時代精神和青年特點的佳作:《評選戈多》體現了青少年在思想的矛盾中不斷成長,《魔之椅》展現了善良品質的珍貴,《曼曼》則是從回望校園生活的角度表達了對單純美好的歲月的珍惜和懷念……

    海大2013級公共管理專業的金健夫是海鷗劇社的現任社長,他的業餘生活是在一幕幕話劇創作和排演中度過的。「80多年前的海鷗劇社精神和對戲劇藝術形式的創新,對如今的我們仍有著重要的激勵和積極的借鑑作用。除了經典劇目,我們緊跟時代潮流,不斷創新,還會不定期上演先鋒劇、音樂劇等。根據故事改編的《驢得水》《讓子彈飛》都有著不錯的社會反響。」

    2006年,海鷗劇社在團中央、教育部、國家廣電總局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全國校園文化節上被評為「全國十佳社團標兵」,成果報告榮獲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果一等獎;2007年,海鷗劇社網站主頁被教育部評選為全國高校百佳網站之中的 「十佳校園社團網站」;2011年,海鷗劇社的原創作品 《評選戈多》在「金刺蝟」中國大學生戲劇節獲得「優秀劇目獎」。

    「我們希望以海鷗劇社為載體,吸引和感染越來越多的學生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紅色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為海大校園文化建設增光添彩。」海鷗劇社指導老師王琳舒說。

相關焦點

  • 華彩醫聲|鳳凰花開 弦歌不輟——不一樣的「雲端」畢業季
    華彩醫聲|鳳凰花開 弦歌不輟——不一樣的「雲端」畢業季 2020-06-12 03: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飛翔的海鷗——中國海洋大學海鷗劇社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民族矛盾空前尖銳,國立青島大學學生南下請願抗日失敗後,又嘗試通過成立話劇社這種文藝形式喚醒民眾抗日救國。1932年3月,海鷗劇社在革命的滾滾洪流之中成立。該劇社由中共地下黨員王林(王弢)、黃敬(俞啟威)負責,成員由王東升、崔嵬、張福華等人組成。劇社的主要成員,在建國後多成為作家、戲劇家和黨的高級幹部。
  • 中國海洋大學「海鷗劇社」成立80年紀實
    >中國網訊 1932年3月,海鷗劇社在革命浪潮的滾滾洪流之中誕生,至今已歷經八十年滄桑歲月。多年來,海鷗劇社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用活躍的藝術創作與表演實踐,體現著海大學子對文化藝術的深深熱愛,展示著富有時代精神和海大特色的校園文化。一直以來,海鷗劇社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凝聚和影響著一代代青年學子,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著獨特的育人功能,成為中國海洋大學優秀學生社團中的一個重要品牌。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傳統戲·兩岸緣②)「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發揚民族倫理道德。」學校採用12年一貫制培養模式,京劇系學生自小學5年級入學,歷經小學2年、初高中各3年、學院4年的養成教育。連同京劇系在內,學校共設有歌仔戲學系、客家戲學系、戲曲音樂學系、民俗技藝學系(雜技等)、劇場藝術學系共6個專業科系,以培育傳統藝術人才、弘揚傳統戲曲文化為宗旨。
  • 齊魯名校 | 濟寧第一中學:弦歌不輟為國育才,薪盡火傳以勞為基
    「百年一中,為國育才,弦歌不輟,薪火相承」,始終是學校不變的底色,「勤奮、嚴謹、善思、求真、會學」這一有靈魂的育人目標蘊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本期齊魯名校,讓我們一同走進濟寧市第一中學,探尋這所歷史名校滿腹的傳奇和故事。
  • 弦歌不輟,節儉不息
    庚子年的疫情讓人們更加警醒,我們當以節儉奏曲,為時代發聲!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勿忘初心,弦歌不輟,節儉不息!
  • 七秩芳華 弦歌不輟 長沙師範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辦學70周年匯報展演
    紅網時刻長沙1月18日訊(通訊員 鄧東京 崔玉芹)七秩芳華,弦歌不輟。1月15日下午,長沙師範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辦學70周年暨專業技能匯報展演活動,在該校北校區實驗劇院舉行。本次演出以「荷池新韻,弦歌飛揚」為主題,採用「現場展演+直播」的方式進行,演出涵蓋幼兒群舞、兒童劇、童謠新唱、民族舞等多種藝術形式。
  • 「弦歌不輟,砥礪前行」後勤服務部召開部門工作會議
    弦歌為止,薪火相傳。為增強後勤服務部班子成員的凝聚力,推動工作可持續的開展,9月14日上午,後勤服務部召開了部門會議。新任後勤分管領導、副院長周邵明第一次出席後勤部門工作會議。弦歌不輟,砥礪前行。今後,後勤服務部將持續推動醫院高質量的穩步前行,為打造平安醫院,實現醫院騰飛翻開新的篇章。(後勤服務部王千慧)【來源:湖南省人民醫院】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上海高校皆遭日軍侵略破壞 硝煙中吟唱起不輟的弦歌-校園 上海理工...
    ,在硝煙中吟唱起不輟的弦歌,盡顯大學之風骨。  這一次遷移,上海所涉高校十幾所,所涉人員數以萬記,輾轉千裡,培育了中華民族希望的種子,其精神之不朽,時至今日,依然令人難忘。  1919年學校在吳淞購地自建校舍,1924年校舍落成,佔地150畝,工科、醫預科均有嶄新的教室、宿舍樓,校園內不僅有宏偉壯麗的羅馬式大禮堂,設備齊全的實習工廠,雅致實用的德籍教員住宅樓,還建造了噴水池、大草坪,環境優美,景色宜人。  1932年1月28日,同濟的吳淞校園受到日軍首次轟炸,部分建築受損,學校被迫在市區過渡半年,直到8月25日才遷回。
  • 2020年高考作文練習題目:弦歌不輟,節儉不息
    2020年高考作文練習題目:弦歌不輟,節儉不息 2020-03-24 17:05:43 來源:網絡整理
  • 「深」份證背後的故事 詞作家田地專訪:「又是十年,弦歌不輟」
    「我曾夢見南方以南/潮起海灣驚濤拍岸/我聽說過南方以南/孤帆遠影總是敢為人先/不去想該與誰青春作伴/只渴望走一迴風口浪尖/我要到那裡去尋找明天/我的命運會在那裡改變……」 「幾日前,我和深圳商報社老友丁時照總編輯歡聚。
  • 歷經87年風雨洗禮,改革讓溫州大學弦歌不輟
    來源:新華網87年風雨洗禮而弦歌不輟,凝結了廣大教職員工的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拼搏和奮鬥。作為浙南閩北贛東唯一的一所綜合性大學,近年來溫州大學堅持以改革激發活力,圍繞一個定位明方向、三大目標聚人心、三項改革促發展,呈現出了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
  • 守正創新 弦歌不輟(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
    作為國內歷史最悠久的新聞傳播教育機構之一,今年90歲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系),對培養新聞人才的探索依然「旦復旦」「新又新」。「高校所有課程都要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必須同頻共振。」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說,復旦要打造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核心圈,中國系列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多層次互補的「課程思政」育人圈層效應。
  • 北大數學百年弦歌不輟
    原標題:北大數學百年弦歌不輟1955年數學力學系又成立了計算數學教研室,為在國內發展這一方向奠定了基礎。    1956年制定的「全國科學發展十二年遠景規劃」把概率統計列為數學的三個重點發展方向之一。為此北大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概率統計教研室,許寶騄先生任教研室主任。當時全國懂概率統計的人還很少,高校大都未開設概率統計課程。
  • 【124校慶】弦歌不輟,薪火相傳,跨越時空,外院學子獻禮交大
    124年日月兼程,出色的教學成績、溫暖的人文情懷、繽紛的櫻花、金色的梧桐落葉是屬於交大的獨特記憶點,也是交大帶給我們的滿滿收穫。 根據學校安排,外國語學院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通過多種形式組織開展了校慶紀念活動。外院學子充分發揮專業特色,用多國語言、用獨特的方式向交大獻禮,祝交大124周歲生日快樂!
  • 弦歌不輟樂暢和音,華年佳景寒盡春生 ——記六年級新年音樂會
    少年們在桃源啟航,我們都是世外人,我們的答案都寫在校園的時光情書上,滿懷high hopes(最高的希望)出發。      小雞破殼,需要外界的溫暖,也要內在的突破;新苗發芽,需要紮根於土壤,更要心向陽光。班班有歌聲,班班有心聲。弦歌不輟,樂暢和音。華年佳景,寒盡春生。我們一起來為世外新生的成長擊節嘆賞!學校開通轉學及升學信息諮詢通道。
  • 弦歌不輟 薪火相傳
    一九九三年暑期調入泗陽中學,到如今已經快三十年了,論年紀也快退休了,走之前總感到有責任為泗中寫點什麼,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的心裡在起作用吧。    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後頭,好似有一塊石頭壓在心頭,所以孟子說「君子有終身之憂」。
  • 抗戰烽火中,滬上「四大名校」弦歌不輟
    原標題:抗戰烽火中,滬上「四大名校」弦歌不輟 91歲的楊葆生,曾任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校長助理、教務長,現任學校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顧問。
  • 杭州靈隱寺光泉:五年凝心聚力 弦歌不輟堅守慈孝初心
    中新網杭州8月18日電 (方堃)「五年凝心聚力,弦歌不輟,是中華慈孝文化節不忘初心、弘揚慈孝文化的堅守。」8月17日,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杭州靈隱寺方丈光泉法師在2019第五屆中華慈孝文化節上表示,人生天地間,慈孝本皆同,慈孝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倫理起點,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根基。
  • 中大梅州情脈相通 弦歌不輟影響深遠
    金山頂曾是縣立圖書館,1945年,中山大學遷往梅州辦學時,把這裡作為臨時辦事處,為來梅州的師生接洽住宿地點。金山頂、東較場、曾龍岃守成居、張七凹……這些地方都曾留下中山大學遷校梅州辦學的印記。1944年秋,第三次粵北戰役爆發,日軍先後攻佔韶關,在坪石辦學的國立中山大學再度被戰火波及,被迫進行抗戰以來第三次遷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