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的春節,北風呼嘯,冰封大地。在青島嶗山腳下的一個村頭廣場上,圍滿了衣衫襤褸的男女老少。一個賣藝的老頭兒,手擎皮鞭,向因飢餓昏倒在地的女兒抽去——目睹此狀,人們無不氣憤。這時,只見一位工人跑上去奪過老頭兒手中的皮鞭,憤怒地說:「這孩子快要餓死了,你為什麼還要打她。」老頭流著淚說:「鄉親們哪!我們父女靠賣唱吃飯啊——」在場的人們聽後無不義憤填膺……這是國立青島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前身)海鷗劇社在嶗山演出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時的一個場面。
歲月荏苒,時至今日,海鷗劇社已走過85個春秋,今天的「海鷗」,依然活躍在海大校園,依然在青島的上空「翱翔」,海鷗劇社愛國愛家愛生活的基因在新一代「海鷗」人的身上得以延續。
「預報暴風雨的海鷗」
1932年3月,國立青島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前身)海鷗劇社在革命的滾滾洪流之中成立。它不僅是一個劇社,更是一個以弘揚愛國主義、振興中華為己任,心繫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的山東第一個革命紅劇團體。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民族矛盾空前尖銳。國立青島大學在學校地下黨的領導下,組織了179人的學生請願團,南下赴國民黨所在地南京請願,要求抗日。海鷗劇社是中共外圍組織,在請願失敗後,地下黨又通過海鷗劇社這種文藝形式,來進行喚起民眾、宣傳抗日的活動。該劇社由中共地下黨員王林(王)、黃敬(俞啟威)負責。海鷗劇社的活動搞得有聲有色,被《文藝新聞》稱為「預報暴風雨的海鷗」。劇社的主要成員,在新中國成立後多成為作家、戲劇家和黨的高級幹部。
把話劇改編成街頭劇,在農村演出,還得從1932年冬天說起。當時陳鯉庭的一個反映人民群眾抗日思想的話劇劇本《放下你的鞭子》從上海傳到了青島。劇社領導黃敬提出,下鄉為農民演出,宣傳抗日。他認為,到嶗山去,既是為農民演戲,再是查看地形,還可以在山裡建立抗日武裝隊伍。為了適應農村演出需要,劇社決定將話劇進行改編。改編的任務落到了崔嵬的肩上。他反覆看了幾遍以後,將其改編成適宜於農村街頭演出的形式,取名為「廣場劇」,語言也進行了改革,不用那種話劇腔,而是用當地的方言,劇名也改為《飢餓線上》。劇社成員帶著簡單的服裝道具深入嶗山農村,用當地方言為農民演出。
「七七」事變以後,崔嵬帶著這齣戲,演遍了大江南北。將話劇改編為街頭劇,用土話為農民演出,這在青島、山東乃至全國的戲劇史上都是開創性的,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此後,海鷗劇社相繼演出了宣傳抗日救國的話劇《一致》《亂鍾》《SOS》《嬰兒的殺害》等。在中國話劇運動史上,海鷗劇社聲名顯赫,千裡流芳。
國民黨政府當局懼怕人民的覺醒,視「海鷗劇社」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海鷗劇社的弦歌1933年夏被打斷,黃敬被捕,崔嵬、楊洛昆等人聞訊後離開了青島避險。海鷗劇社被迫停止活動,但其革命精神卻激勵著有志之士前赴後繼。
「看一場海鷗劇社的話劇」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1998年春,海鷗劇社在中國海洋大學校內復建。
走過85年曆程的海鷗劇社,共創作劇本108部,演出達上千場。多部經典作品,在海大學子的心中扎了根,成為海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天的海大學子中,廣為流傳的「畢業前不可不做的20件事」,其中重要的一件就是 「看一場海鷗劇社的話劇」。
「這些年來,學生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海鷗劇社的演出卻從沒中斷過。」中國海洋大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以紅色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在潛移默化中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這是海鷗劇社的使命。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海鷗劇社以學校師生、校友為原型,創作了「海鷗四部曲」系列經典話劇,在校園文化中的影響力獨樹一幟。
《海之魂》根據中國海洋大學青年教師王成海在進行海洋資源科研調查時為營救同事而不幸犧牲的事跡而創作。它作為海鷗劇社的經典劇目之一,已上演20多次。在王成海精神激勵下,一批批海大人響應海洋強國戰略和學校 「造就國家海洋事業的領軍人物和骨幹力量」特殊使命的號召,積極投身國家海洋事業建設中。
《守望》則以中國海洋大學校友、「2012年感動中國人物」李文波同志為原型,充分展現了他恪守使命二十年、奉獻國防一輩子的事跡和精神。在李文波同志帶動下,海大共有19名畢業國防生遠赴南沙群島,駐守在永暑礁、赤瓜礁等特類、一類艱苦島礁。
《誰打了我的鴨子》講述了一個拿到中國海洋大學錄取通知書的貧困山村女孩,因家庭貧困無力支付學費,她一心想著等她養的一群小鴨子長大了,賣了錢便可湊點學費,她在野外趕鴨子的時候遇上來此開展實踐活動的海大學生,最後女孩在國家貧困學子入學「綠色通道」政策的幫助下圓了大學夢。
《山海情》則取材於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事跡。自2002年以來,海大已向貴州、西藏、雲南派出15屆共144名志願者,湧現出了大批優秀學子和感人事跡,他們在為山裡的孩子教授知識的同時,也帶給了他們對山外世界的憧憬和未來的希望。這部劇也因此成為大學生了解西部、關注西部教育的窗口。
「海鷗」飛出校園
在戲劇舞臺的聲色流光中,一代代「海鷗人」來了又去,但所幸無論多少歲月流轉,「海鷗人」的熱血仍在,85年來,他們對祖國的拳拳深情一以貫之。
「應國家需要」是海鷗劇社紮根學校、服務社會的行為理念。為了讓愛國、強國、報國的信念傳播得更深更遠,「海鷗」已飛出了校園。
海鷗劇社多次應邀到北京等地其他高校巡演,舉辦專場演出,到五四廣場、音樂廣場並深入社區為群眾演出。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期間,劇社的文藝骨幹還曾赴四川地震災區、遼河油田、沂蒙山革命老區等地,到鄉間地頭、部隊、學校開展文藝下鄉活動。劇社成員在貼近生活中觀察社會、感受社會、回報社會,並從現實中汲取養分與創作靈感,立足生活進行話劇創作,最後反映在學校校園文化品牌活動中,成為了幫助學生發掘生活、了解生活、熱愛生活的「試驗田」。
除了經典劇目的不定期重排,海鷗劇社還緊跟時代潮流,注重將反映愛國主義和時代精神的題材相結合,自編自導了諸多富有愛國主義情懷的話劇,同時也創作了多部反映時代精神和青年特點的佳作:《評選戈多》體現了青少年在思想的矛盾中不斷成長,《魔之椅》展現了善良品質的珍貴,《曼曼》則是從回望校園生活的角度表達了對單純美好的歲月的珍惜和懷念……
海大2013級公共管理專業的金健夫是海鷗劇社的現任社長,他的業餘生活是在一幕幕話劇創作和排演中度過的。「80多年前的海鷗劇社精神和對戲劇藝術形式的創新,對如今的我們仍有著重要的激勵和積極的借鑑作用。除了經典劇目,我們緊跟時代潮流,不斷創新,還會不定期上演先鋒劇、音樂劇等。根據故事改編的《驢得水》《讓子彈飛》都有著不錯的社會反響。」
2006年,海鷗劇社在團中央、教育部、國家廣電總局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全國校園文化節上被評為「全國十佳社團標兵」,成果報告榮獲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果一等獎;2007年,海鷗劇社網站主頁被教育部評選為全國高校百佳網站之中的 「十佳校園社團網站」;2011年,海鷗劇社的原創作品 《評選戈多》在「金刺蝟」中國大學生戲劇節獲得「優秀劇目獎」。
「我們希望以海鷗劇社為載體,吸引和感染越來越多的學生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紅色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為海大校園文化建設增光添彩。」海鷗劇社指導老師王琳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