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版權所屬:站長之家
來源:網際網路指北(微信號:hlwzhibei),專注於網際網路文化、營銷、產品。
百度可能沒想到的是,宣布架構調整的內部信才剛剛發出,to B賽道就成了行業媒體圈強勢圍觀的新戰場。
有媒體表示,相比阿里、騰訊,較晚起步的百度在雲服務領域裡只能扮演一個「追趕者」的角色;還有媒體拿出了IDG在12月13日發布的最新《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半年度跟蹤報告》,發現中國雲計算市場份額已經被阿里和騰訊分別拿走了43%和11%,剩下的46%還要和亞馬遜、中國電信、金山等老牌勁旅爭搶,屬於典型的「彎道超車」——難度很大,結果未知。
然而把to B業務簡單地當做「先來後到」的賽道,顯然有些太偏頗了。尤其是當你足夠了解百度的成長基因,其實不難發現在to B這件事上,百度不需要追趕。
基因碾壓起跑線
搜尋引擎這個基礎的行業分工,讓百度的基因「看起來很重」。
在設備和使用場景的限制下,百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扮演著PC時代網際網路入口的角色——絕大部分的網際網路終端行為需要在搜尋引擎的輔助下完成——因此百度在獲客階段很容易積累一批經歷過完整成長周期、使用維度偏深度的優質用戶群。
而「重」則是原始積累不夠完美的地方:雖然搜索行為與社交、娛樂、工作等常見使用場景都能產生聯動,但「搜索+」歸根結底更偏向於共生關係,無法獨立驅使用戶進行主動使用,也就意味著用戶對於百度的使用往往也是深度的、理性的使用行為。
想想為什麼電商會主動擁抱容易挑起感性情緒的內容,進而催生出新的行業「內容電商」,想想為什麼品牌建設被賦予了越來越高的權重——這在感性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不算太好的消息。
但這樣的基因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也可以成為一個相對優勢。
具體來說,由於載體的有限和場景的隨機性,網際網路企業面臨著流量紅利的激烈爭奪,整個市場環境整體呈現出鮮明的買方市場特徵。而隨著手機行業這個全球經濟增長引擎從2018年正式進入下行通道,過度偏科C端市場的弊端正在凸顯:
1. 網際網路相關行業盛行的消費主義、娛樂主義,讓C端服務嚴重過剩,泡沫化現象嚴重;
2. 逐利遊戲和生存壓力讓網際網路產品形態迅速趨同,網際網路作為生產力工具的一面被掩蓋了
這兩個麻煩共同構成了最近幾年創業者群體頻繁遭遇困境、發生網際網路泡沫猛烈破裂時的誘因。
只是網際網路偏科了,但並不代表有些東西能將就了。To B業務本質上就是「將網際網路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事,在人口紅利、流量紅利逐漸消耗殆盡的時代,人們終於回歸到正視to B業務價值的賽道。
所以在基因的幫助下,曾經站穩了「更笨重」「更嚴肅」用戶場景的百度,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默默積累AI技術等待爆發點的百度,在這個正在興起的新賽道上,其實已經跑出去很遠。
To B 人人都在如履薄冰
To B業務始終存在,並且是動態存在的。隨著技術加快了落地與迭代的節奏、市場需求被同步抬升,企業或者產業端服務的重要性在越來越突出的同時,也正呈現著明顯的日常化和複雜化。
據IDC 在12月13日發布的《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半年度跟蹤報告》顯示,2018上半年,中國公有雲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超30億美金。其中IaaS市場增速再創新高,同比增長83%。另據IDC 2018全球CloudView 調研數據顯示,81%的受訪企業正在或計劃使用公有雲,以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新業務以及靈活的商業模式、提升用戶體驗、創造新的收入增長。
因此對於提供to B服務的廠商來說,除了洞察用戶需求和解決技術問題,「能否為動態的需求提供合適的環境」往往成為最大的痛點和難點,雲容錯率要求更加嚴苛的to B服務更是如此。
今年7月,初創企業「前沿數控」發現,部署在騰訊雲上的公司網站、小程序、H5突然無法打開,騰訊雲方面的反饋是丟失的數據已經找不回來。
而除了與騰訊雲共同協商解決方案之外,前沿數控也對可視損失進行了一個初步的預估,該公司近千萬元級的平臺數據全部丟失,包括經過長期推廣導流積累起來的精準註冊用戶以及內容數據。後續影響在於廣告主在其平臺的廣告投入已不能正常展示,面臨退款賠償及老客戶丟失的問題,公司融資計劃也被中止。
今年6月和去年2月,阿里雲和亞馬遜都發生過雲服務的大規模宕機事件。以後者為例,亞馬遜AWS的雲存儲團隊在調試時錯輸了一條指令,意外移除了大量伺服器,導致進出AWS東一服務區基礎設施的流量瞬間消失,停機長達3小時之久。
而由於AWS在美國市場處於領先地位,包括Adobe、Airbnb、Github、納斯達克、Netflix、Slack、通用電氣、Quora等知名科技公司均被殃及。根據外媒估算,此次宕機造成了最高數千萬美元的損失。
所以,to B需求所需要的賽道環境,比我們想像得更加嚴苛:
技術導向的to B需求不僅需要足夠的克制,也同時對技術落地的安全性、有效性、穩定性和配套的處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推廣」「變現」「裂變」等必然共生的需求又讓整個環境隨時「如履薄冰」的狀態。——to B不分彎道,行業需要硬核,也就是說TO B 沒有容錯率,大家都在如履薄冰,隨時都可能被拉回起跑線,所以基因才是決勝點。
百度早就打響了發令槍
拉長時間線來看,百度其實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目前,在AI領域,百度已完成出行、醫療、金融、零售、物流等數十個行業的覆蓋,其中有九成是To B的客戶,積累了豐富的企業端服務經驗。而在今年8月,百度雲就已經上線AI to B平臺,目標是加速百度AI在企業級市場的商業化進程,通過兼具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在製造、金融、城管、新零售等領域廣泛賦能。
一系列布局也正在收穫積極的反饋。據易觀國際發布的報告顯示,百度雲是國內公有雲市場增速最快的廠商,百度總裁張亞勤曾在今年9月舉辦的2018 ABC SUMMIT百度雲智峰會透露,「百度雲用戶數相較於去年增長3倍,合作夥伴增長3倍、營收增長4倍、流量增長5倍。」
可見,在邁過PC時代的開荒、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開枝散葉後,泡沫刺破下的網際網路產業亟待一輪新的破立,來重新定義這項技術與世界的關係。目前來看,「to B+雲」顯然成為人們眼中關於這場破立最合適的切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