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戶外運動是近視預防的最好辦法
6月6日是第22個全國「愛眼日」,今年活動主題是「『目』浴陽光,預防近視」。昨天,上海市衛計委公布最新數據,上海市中小學生近視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16年,本市對120萬餘中小學生進行了視力篩查,視力不良率為53.02%,其中小學37.04%,初中69.00%,高中85.12%。
最新研究表明,增加兒童戶外時間,讓兒童暴露在大自然光線環境下可能是一個有效的方法。第一人民醫院眼科專家則指出,孩子吃不好、睡不好可能就是近視前兆。
保證每天兩小時戶外時間
我國青少年近視的患病率居全球首位,近年來近視的發病年齡更是從13~18歲提前到了9~14歲,對近視的早發現、早預防非常重要。
近視的成因為遺傳基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人的用眼負荷也在不斷加大。目前已經可以肯定過多近距離用眼和戶外活動時間過少是導致兒童近視的最主要環境因素。
如何來預防和控制兒童近視的發生和發展?國內外防近專家及相關人員一直在探索效果顯著且能夠大規模推廣的適宜方法。
眼科專家透露,「目」浴陽光預防近視有三方面原因:陽光大量照射,促使體內分泌多巴胺,此成分可能減慢眼軸生長對近視防控起到一定作用;戶外自然光的照射光度較室內強,強光照射使瞳孔縮小,瞳孔縮小會使景深加深,模糊減少;戶外活動增加眼睛看遠的機會,減少眼睛疲勞。
對尚未近視的孩子來說,充分的戶外活動,可以有效預防近視;而對已經近視的小孩來說,戶外活動的保護則不明顯。這就是一個閥門,一旦打開了,近視就像洪水猛獸一樣來了。所以近視重在預防,一定要從小開始,在幼兒園階段就要保證孩子有充分的戶外活動時間,讓孩子在空氣新鮮、視野開闊的郊外遠眺。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視光學科副主任醫師吳瑩表示,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戶外活動缺乏與近視發生發展有關係,而每天2小時戶外活動對近視進展有一定控制作用。「對此,需要強調的是戶外活動的關鍵在於戶外,而不是一定要參加體育運動,研究顯示,光照可能是戶外活動控制近視的關鍵因素。所以,保證每天2小時戶外時間,是預防青少年近視的最好辦法。」
除此以外,小朋友一定要「節約用眼」,少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
兒童視力下降有先兆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主任醫師柯碧蓮昨天指出,近視發生的先兆症狀40%先由敏感的三叉神經和植物神經系統表現出來。不要等到孩子出現視力下降才來院就診,預防近視,關鍵在於找出近視的「先兆點」,眼疲勞、眼不適、甚至睡覺多夢多汗、食欲不振都可能是發生近視的預兆。
小朋友看書時,有感覺字跡重影、浮動不穩的現象,發生近視的日子也日益逼近。
如果原本成績好的學生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聽課注意力不夠集中,反應也有些遲鈍,脾氣變得急躁,對原來喜愛的東西也缺乏興趣,學習成績下降,晚上睡眠時多夢、多汗,身體容易倦怠,且有眩暈、食欲不振等症狀,這些可能是由於受眼疲勞影響所產生的中樞和植物神經失調的表現,也是即將產生近視眼的信號。
近視一旦發生,控制度數的發展是關鍵。首先應當進行醫學驗光,合理配鏡,保證能看得清晰,看得舒適,看得持久。
8區試點增加戶外活動
為了遏止兒童近視患病率不斷攀升的勢頭,上海已經加大了在兒童近視防控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連續在三輪公共衛生三年行動計劃中支持青少年眼保健惠民項目。重點開展了兒童青少年屈光發育檔案的建設,並於2014年將此項工作列入本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作為常規工作持續開展。通過建立檔案,第一時間篩查發現近視兒童和近視高危兒童,以便及時治療和幹預。
在第四輪公共衛生三年行動計劃中實施青少年近視幹預項目,聯合教育部門在本市8個區的試點學校通過增加學生戶外活動和養成良好用眼作息習慣,建立科學、有效的青少年近視幹預模,降低近視新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