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訂閱我們?
*搜微信號"jiaoshiboya"或公眾號"教師博雅"
---✄-
文:譚南周(廈門著名的教育專家、詩人,曾任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中華詩詞學會理事、福建省詩詞學會副會長、廈門市詩詞學會會長等職務。)
從去年年初的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到今年年初「經典詠流傳」與最近舉行的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著實讓詩詞熱了一陣子,給傳統文化的傳承搭建了寬闊的平臺,為「詩意中國」增添了光彩,為「文化自信」提供了厚實的底蘊。
不管是「中國詩詞大會」,還是 「經典詠流傳」,我們從中應該思考三個問題:品讀詩詞,傳播詩詞,弘揚詩詞。
詩歌之路走過了三千年。從古至今的詩詞,無論是宏篇巨製,如屈原的《離騷》,李白的《蜀道難》《將進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等古風;抑或是短詩、小令,如《詩經》,王之煥的《登鸛雀樓》,孟浩然的《春曉》,袁枚的《苔》,它們之所以能夠流傳,為人民所喜愛,自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思想價值,甚至有文獻價值與歷史價值;還有著審美魅力、人格魅力與純潔心靈、追求美好的感染力。要體會其魅力,了解其價值,首先要學會品讀。
品讀詩詞,一般從四個方面:
湯顯祖說過:「大凡作詩,先須立意,意者一身之主也。」王夫之也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現在的文學藝術作品亦是如此。不管是哪一部具體作品,讀後不知其所言,再三回味也茫茫然,至少說人們欣賞不了它,喪失去應有的社會功能。
立意,說複雜點,是詩作者主觀方面的思想、觀念、意識、情感、志趣、追求等的內在反映。簡言之,詩作者在作品中表達什麼意思,要讓讀者知道什麼。
象,「結象」也。是指客觀物象,包括景象、事象、物象、現象、幻象等外在因素。詩詞是美(自然美、社會生活美、藝術美等)的產物,而美的產生是審美主體(作者)的主觀意識與審美客體(客觀物象)的結合。客觀物象有美有醜,有真相有假象,我們要認識事物的美與真相。
古今許多詩家都強調,毛澤東主席在給陳毅元帥談詩的信中也說過:「詩要形象思維」。思維有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詩詞的魅力之一在於用詩的語言、形象的描寫、凝練的文字、音韻的節奏。這也是詩詞與其他文體的重要區別。
古人主張,我也向來認為「詩也情所至」。無情則無詩,至少無好詩。因為感人心者最是「情」者。李清照詞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陳石遺評陸遊《沈園二首》時說:「無此絕等傷心之事,亦無此絕等傷心之詩。就百年論,誰願有此事?就千秋論,不可無此詩。」最要害之處是情。易安無愁(情的一種形式),寫不出這樣的詞;放翁對唐琬若不至死不忘(亦是戀情、愛情),寫不出《釵頭風》與《沈園二首》。我們讀它往往也是為情所驅。
情是多方面、多層面的:家國情、桑梓情、恩愛情、人倫情、朋友情、物事情(如山水情、田園情、懷古之幽情)等等。情有多種同義詞、近義詞與含義,比如:愁(鄉愁)、怨(閨怨)、恨(別恨)、緒(亂緒)、悵(悵望)等等,不一而足。
境有兩解。一即境界,一即意境。知境是鑑賞詩詞的難點,因為「境」不好把握。
境界是在感知力上感知的主觀上的廣義的名詞。是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即修為、人生感悟,對於境界來說在各個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見解,故境界是一種很微妙的感覺。多數人主張境界,是源於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著名的「三境說」: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認為,應該更多的是講意境。境界一般是指人(詩作者),而意境多為針對作品而言。意境是藝術辯證法的基本範疇之一,是美學中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意境是屬於主觀範疇的「意」與屬於客觀範疇的「境」二者結合的一種藝術境界。這一藝術辯證法範疇內容極為豐富,意是情與理的統一,境是形與神的統一。在兩個統一過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就形成了「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它同文學典型一樣,也是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之一。
詩詞第一讀者是作者自身,但詩詞需要人欣賞,需要讀者。古代許多詩詞為什麼今天有那麼多人欣賞、記憶與背誦、運用,這既有作品自身質的問題,又有詩詞獨特的傳播方式問題。李白僅20字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平淡如水,無神奇之處,為什麼千年以來那麼打動人的心弦,幾乎人人都能背誦,完全在於作品自身的意、景、情、境。
有一個故事:唐代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某雪天一起到旗亭小飲,遇上一群梨園伶人與歌伎在唱曲。他們便暗中打賭,看歌伎所唱曲詞中誰的詩多。結果是:
第一個唱的是王昌齡的絕句「寒雨連江夜入吳」(《芙蓉樓送辛漸》)。第二個唱的是高適的絕句「開篋淚沾臆」(《哭單父梁九少府》。原詩為五古長篇,或當時歌者截前四句為一絕)。第三個唱的是王昌齡的絕句「奉帚平明金殿開」(《長信秋詞》),最後壓軸唱的是最為年少而又美麗的歌妓,她唱的是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涼州詞》)。
這就是有名的「旗亭賭唱」 典故。在當時來看,詩詞是殿堂文學,詩人是高雅之士,而梨園伶人與歌伎屬於市井,可見名句名篇為眾人所愛,口筆相傳。
詩詞獨特的傳播方式有吟哦、朗誦、歌唱。
吟哦,往往用方言與家鄉俚曲。中華詩詞學會第三、四次會員代表大會上,著名詩人屠岸先生用他常州家鄉方言與曲調,吟哦兩首詩,就很有特色。這種形式申報成為我國「非遺」,屠岸為傳承人。
朗誦,新體詩、舊體詩,包括散文與散文詩,均可朗誦。但舊體詩的朗誦應有自己的方式,需要探究。
歌唱,或用京劇、崑曲、越劇及地方劇曲成腔,或譜成樂調,如人們常唱的蘇軾的《水調歌頭》,嶽飛的《滿江紅》,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蝶戀花·答李淑一》等。不管何種形式,都具有獨特的韻味與魅力,都有利於傳播,都要提倡與弘揚。
今年年初的「經典詠流傳」為傳播詩詞提供了新的綜合性傳頌方式。
傳播詩詞不再是一般的吟、誦、唱,而是將之糅合在一起,賦予時代的新元素、新方式、新內容,用歌舞、中外樂器等喜聞樂見的形式與因人制宜的場景來傳播詩詞。
比如,谷建芬老師用13年功夫,將 50首唐詩譜成校園歌曲,供全國少年兒童歌唱,十分轟動;陳力老師深情演唱《枉凝眉》,再現了《紅樓夢》中的詩詞魅力;從陳湧海教授自彈自唱李白《將進酒》的啟發,到「鳳凰傳奇」組合的激情演唱,時而一夫當關,時而萬馬奔騰的情感宣洩,臺上臺下互動,達到了傳播的高潮……詩詞在他們的筆下、歌聲中得到了升華,提升了傳播空間。
這次節目中推出的傳播袁枚的《苔》詩的形式,更是別出心裁,至為感人,印象最為深刻。袁枚的《苔》詩,在他眾多詩作中並不突出,被「孤獨了300年」。而它被鄉村老師梁俊和山裡孩子小梁在舞臺上演繹後,一夜之間便火了。詩歌的意境、樸實無華的歌聲,讓億萬國人落淚。
《苔》
清 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梁老師說,想通過這首詩告訴這群山裡的孩子們,「不要小看了自己」。在他心中,大山的孩子們也一樣能等待綻放出來的時刻。誠如此言,每個人都能從中讀出感動和生命的意義。《苔》詩被傳播了,山裡孩子認識了詩,品味了詩,從中得到心靈的洗禮,「詩教」功能不可小覷。
學校是傳播詩詞的重要陣地。最近語文教材頒布,古典詩文份量大大增加。不少地區、中小學校的校本課程、課外活動等,也把改革目光瞄向詩詞,創造出一些傳播詩詞的方法方式。一些校外教育陣地,也把包括詩詞在內的經典誦讀列為青少年兒童教育的重要內容,無疑在他們的年幼、年青的心靈裡播下詩詞的種子。
品讀詩詞、傳播詩詞的重要目的是宏揚詩詞,發揮詩詞的作用。詩詞的作用一般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詩詞的內容、形式的特有魅力,在人們的思想道德教育、純潔心靈情操、提升審美情趣等方面有著獨特作用。家國情懷、風骨人格、堅守原則、崇尚高潔、熱愛壯麗河山、追求美好光明、鞭笞黑暗腐朽,在古人、前人詩詞中最為突出。
比如:嶽飛的《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陸遊的《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文天祥的《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于謙的《詠石灰》:「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林則徐《赴戍登程口佔示家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毛澤東的兩首《沁園春》:「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哪一首不鏗鏘有力、震撼人心、驚天動地、氣壯山河,給人們以深刻教育與感染。
又比如家教詩與勸學詩。我曾寫過《先賢家教詩話》與《先賢助學詩話》各一組100篇。《先賢家教詩話》裡,從表達自身(或激勵後輩) 的家國情懷,奉行正確的立身處世之道,極力主張讀書為重,詩書傳家,提倡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廉儉風氣, 倡導和諧的鄉間鄰裡關係、長幼有序的人倫綱常、和睦親善的家庭生活等五個方面給後人以傳承良好家風的教育。
《先賢助學詩話》從自小立志、發奮勤學、珍惜時光、讀書方法、讀書體會、讀書樂趣、讀書目標等方面,告誡、奉勸、警示、勉勵人們讀書。這對今天廣大學子與民眾也有很深的教育意義。
二是詩詞在其他文學藝術形態中更是廣泛運用。對一般性文學作品,運用詩詞使之作品富有文學味、古典味,語言更凝練、更具有詩意與想像空間。
古典小說如四大名著,無一不詩,有的很多,或作者自作或援引古人他人,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紅樓夢》。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就是對曹雪芹的眾多詩詞的理解與援引,一曲《枉凝眉》將人們帶進無限感慨的境地,《葬花吟》《題帕詩》足可催人淚下。
《三國演義》電視劇給人以滄桑感、豪邁感、悲壯感,與片頭歌有關,而片頭歌則是明代楊慎的《臨江仙》詞:「滾滾長江東逝水……」。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散文性的論述(或稱散論),大量援引古人詩詞,比如面說的「三境說」,引用的三首詞就來自宋代的三位詞家。
「畫龍點睛」是詩詞在政論文、記敘文中的獨特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本身會寫詩詞,其《念奴嬌·追思焦裕祿》和《七律·軍民情》就寫得相當好。在援引詩詞(包括典故與成語)來表達、詮釋其要義,更是駕輕就就熟。
在眾多講話與文章中屢見不鮮。如明信仰之堅貞,則用「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道愛民之情深,則引「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察風氣之緊要,則有「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勵青年之志向,則言「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述文明之多元,則借「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在其他門類文學藝術中的運用更是眾多。可以說,不管那個門類文學藝術都與詩詞相涉。
詩詞是書法作品的重要內容。我以為,之所能稱為書法作品者,大抵要有三個要素:一是字好,臨碑習帖、師崇大家、究十年八載之功,方能成就。二是字要有個性與特點,寫出自身風格與情懷,這就視其悟性與對書法的認識。三是書寫經典,經典多為古今詩詞對聯、美文名句,也可寫己作,等等。古今詩詞被書寫得最多,易為接受。前兩點是書法之形式美,第三點是書法之內容美,三者之完美結合才是書法作品之上乘或佳作、絕品。
被譽「中國三大行書」的《蘭亭集序》就是典型代表。王羲之是在極其悠閒的情緒下,面對三月良辰與山陰勝景,寫成這篇美文與書法絕品。顏真卿《祭侄稿》是在極其悲憤的情感下寫出,悼念在安史之亂中慷慨而死的侄兒顏季明,更見疾痛慘怛,哀思鬱勃。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瀉千裡,先行後草,常常寫至枯筆,悲憤激昂的心情流露於字裡行間。蘇軾貶官黃州,一切困厄,《黃州詩帖》就表現出他那種人也無奈、詩也無奈、字也無奈。
詩詞對中國畫關係同樣密切。中國畫自元「四大家」後,逐漸向文人畫轉變,實現詩、書、畫融合一體之境地,也就是「詩情畫意」。詩情畫意至少有兩層含意:
一是以筆墨為主體的畫充滿著詩情,而詩句顯現出畫一樣的意境,達到了詩情畫意。
二是在畫幅上題詩,畫上題詩,用詩點明畫意,表達畫外的東西。自己書題也好,他人代題也罷,都可以做到兩者結合,將詩情畫意推向更高的境界。
宋代蘇東坡題李思訓的山水圖:「舟中賈客莫顛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用擬人手法,把小孤山喻為小姑,澎郎磯說成彭郎,彭郎小姑談婚論嫁,郎情妹意的人性化,更表現出濃濃的山情水意。
元末張以寧為元代畫家錢選作品《絲瓜》題詩:「黃花翠蔓子累累,寫出西風雨一籬。愁絕客懷渾怕見,老來萬縷足秋思。」由絲瓜之絲而生意成情絲和鄉思,完全合乎常理。
元末王冕《題墨梅圖》詩:「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世無墨梅,詩人讚美墨梅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清代鄭板橋自題畫竹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風來而竹瀟,竹瀟而思起,思什麼?因風來竹瀟而想起平民百姓的疾苦聲,一片憫民之情。
齊白石大師早年北飄到京華,因應酬而結識梅蘭芳先生,贈之《雪中送炭圖》,自題詩句:「曾見先朝享太平,布衣蔬食動公卿。而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畫面並無梅郎形象,而一題詩,對梅蘭芳的感激之情,以及兩人的誠摯友誼躍然紙上。
有意思的是,這些名畫很多已經失傳,今天再也見不到了。但題畫詩常在,讓我們仿佛看到這些名畫的精彩畫面與高遠意境。詩詞功能真不可小覷!
詩詞在戲劇中最多運用。京劇、崑劇、越劇等劇被稱為「詩劇」,唱詞被詩化,有的本身就是詩。曲藝、歌曲為詩詞譜曲,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嶽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毛澤東的《蝶戀花》「我失驕楊君失柳……」。
電影、電視中也援引詩詞,有的片名與主題歌就出自詩詞。片名如《一江春水向東流》《巴山夜雨》等等,主題歌如《小城故事》用李叔同的《送別》,最近連播的電視劇《小樓又東風》,用了李後主的《虞美人》詞。建築物上的楹聯與詩碑,工藝美術品鐫刻詩詞,如此等等,還有很多。
三是有利於詩詞創作與「後繼有人」。千百年來,詩詞成為全民族的共同財富,不能丟失,而要保護;詩詞是最優秀的文學藝術,不能斷代,而要延續。
保護與延續,就要有致力於詩詞創作與研究的一代代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詩詞當隨時代,新時代不僅要品讀、傳播、學習古人、前人的名篇佳作,還應該有自己的詩詞,有自己的詩人。
教師博雅小編個人微信號:hi-jiaoshiboya,喜歡「小雅」、需要投稿或對內容感興趣的朋友們,歡迎私信深入交流哦~
投稿郵箱:hijiaoshiboy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