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 譚南周:今天如何品讀詩詞,傳播詩詞,弘揚詩詞!

2021-02-19 教師博雅

*如何訂閱我們?

*搜微信號"jiaoshiboya"或公眾號"教師博雅"

---✄-

文:譚南周(廈門著名的教育專家、詩人,曾任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中華詩詞學會理事、福建省詩詞學會副會長、廈門市詩詞學會會長等職務。)

從去年年初的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到今年年初「經典詠流傳」與最近舉行的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著實讓詩詞熱了一陣子,給傳統文化的傳承搭建了寬闊的平臺,為「詩意中國」增添了光彩,為「文化自信」提供了厚實的底蘊。

不管是「中國詩詞大會」,還是 「經典詠流傳」,我們從中應該思考三個問題:品讀詩詞,傳播詩詞,弘揚詩詞。

詩歌之路走過了三千年。從古至今的詩詞,無論是宏篇巨製,如屈原的《離騷》,李白的《蜀道難》《將進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等古風;抑或是短詩、小令,如《詩經》,王之煥的《登鸛雀樓》,孟浩然的《春曉》,袁枚的《苔》,它們之所以能夠流傳,為人民所喜愛,自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思想價值,甚至有文獻價值與歷史價值;還有著審美魅力、人格魅力與純潔心靈、追求美好的感染力。要體會其魅力,了解其價值,首先要學會品讀。

品讀詩詞,一般從四個方面:

湯顯祖說過:「大凡作詩,先須立意,意者一身之主也。」王夫之也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現在的文學藝術作品亦是如此。不管是哪一部具體作品,讀後不知其所言,再三回味也茫茫然,至少說人們欣賞不了它,喪失去應有的社會功能。

立意,說複雜點,是詩作者主觀方面的思想、觀念、意識、情感、志趣、追求等的內在反映。簡言之,詩作者在作品中表達什麼意思,要讓讀者知道什麼。    

象,「結象」也。是指客觀物象,包括景象、事象、物象、現象、幻象等外在因素。詩詞是美(自然美、社會生活美、藝術美等)的產物,而美的產生是審美主體(作者)的主觀意識與審美客體(客觀物象)的結合。客觀物象有美有醜,有真相有假象,我們要認識事物的美與真相。

古今許多詩家都強調,毛澤東主席在給陳毅元帥談詩的信中也說過:「詩要形象思維」。思維有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詩詞的魅力之一在於用詩的語言、形象的描寫、凝練的文字、音韻的節奏。這也是詩詞與其他文體的重要區別。

古人主張,我也向來認為「詩也情所至」。無情則無詩,至少無好詩。因為感人心者最是「情」者。李清照詞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陳石遺評陸遊《沈園二首》時說:「無此絕等傷心之事,亦無此絕等傷心之詩。就百年論,誰願有此事?就千秋論,不可無此詩。」最要害之處是情。易安無愁(情的一種形式),寫不出這樣的詞;放翁對唐琬若不至死不忘(亦是戀情、愛情),寫不出《釵頭風》與《沈園二首》。我們讀它往往也是為情所驅。

情是多方面、多層面的:家國情、桑梓情、恩愛情、人倫情、朋友情、物事情(如山水情、田園情、懷古之幽情)等等。情有多種同義詞、近義詞與含義,比如:愁(鄉愁)、怨(閨怨)、恨(別恨)、緒(亂緒)、悵(悵望)等等,不一而足。

境有兩解。一即境界,一即意境。知境是鑑賞詩詞的難點,因為「境」不好把握。

境界是在感知力上感知的主觀上的廣義的名詞。是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即修為、人生感悟,對於境界來說在各個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見解,故境界是一種很微妙的感覺。多數人主張境界,是源於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著名的「三境說」: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認為,應該更多的是講意境。境界一般是指人(詩作者),而意境多為針對作品而言。意境是藝術辯證法的基本範疇之一,是美學中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意境是屬於主觀範疇的「意」與屬於客觀範疇的「境」二者結合的一種藝術境界。這一藝術辯證法範疇內容極為豐富,意是情與理的統一,境是形與神的統一。在兩個統一過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就形成了「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它同文學典型一樣,也是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之一。

詩詞第一讀者是作者自身,但詩詞需要人欣賞,需要讀者。古代許多詩詞為什麼今天有那麼多人欣賞、記憶與背誦、運用,這既有作品自身質的問題,又有詩詞獨特的傳播方式問題。李白僅20字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平淡如水,無神奇之處,為什麼千年以來那麼打動人的心弦,幾乎人人都能背誦,完全在於作品自身的意、景、情、境。

有一個故事:唐代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某雪天一起到旗亭小飲,遇上一群梨園伶人與歌伎在唱曲。他們便暗中打賭,看歌伎所唱曲詞中誰的詩多。結果是:

第一個唱的是王昌齡的絕句「寒雨連江夜入吳」(《芙蓉樓送辛漸》)。第二個唱的是高適的絕句「開篋淚沾臆」(《哭單父梁九少府》。原詩為五古長篇,或當時歌者截前四句為一絕)。第三個唱的是王昌齡的絕句「奉帚平明金殿開」(《長信秋詞》),最後壓軸唱的是最為年少而又美麗的歌妓,她唱的是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涼州詞》)。

這就是有名的「旗亭賭唱」 典故。在當時來看,詩詞是殿堂文學,詩人是高雅之士,而梨園伶人與歌伎屬於市井,可見名句名篇為眾人所愛,口筆相傳。

詩詞獨特的傳播方式有吟哦、朗誦、歌唱。

吟哦,往往用方言與家鄉俚曲。中華詩詞學會第三、四次會員代表大會上,著名詩人屠岸先生用他常州家鄉方言與曲調,吟哦兩首詩,就很有特色。這種形式申報成為我國「非遺」,屠岸為傳承人。

朗誦,新體詩、舊體詩,包括散文與散文詩,均可朗誦。但舊體詩的朗誦應有自己的方式,需要探究。

歌唱,或用京劇、崑曲、越劇及地方劇曲成腔,或譜成樂調,如人們常唱的蘇軾的《水調歌頭》,嶽飛的《滿江紅》,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蝶戀花·答李淑一》等。不管何種形式,都具有獨特的韻味與魅力,都有利於傳播,都要提倡與弘揚。

今年年初的「經典詠流傳」為傳播詩詞提供了新的綜合性傳頌方式。

傳播詩詞不再是一般的吟、誦、唱,而是將之糅合在一起,賦予時代的新元素、新方式、新內容,用歌舞、中外樂器等喜聞樂見的形式與因人制宜的場景來傳播詩詞。

比如,谷建芬老師用13年功夫,將 50首唐詩譜成校園歌曲,供全國少年兒童歌唱,十分轟動;陳力老師深情演唱《枉凝眉》,再現了《紅樓夢》中的詩詞魅力;從陳湧海教授自彈自唱李白《將進酒》的啟發,到「鳳凰傳奇」組合的激情演唱,時而一夫當關,時而萬馬奔騰的情感宣洩,臺上臺下互動,達到了傳播的高潮……詩詞在他們的筆下、歌聲中得到了升華,提升了傳播空間。

這次節目中推出的傳播袁枚的《苔》詩的形式,更是別出心裁,至為感人,印象最為深刻。袁枚的《苔》詩,在他眾多詩作中並不突出,被「孤獨了300年」。而它被鄉村老師梁俊和山裡孩子小梁在舞臺上演繹後,一夜之間便火了。詩歌的意境、樸實無華的歌聲,讓億萬國人落淚。

《苔》

清 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梁老師說,想通過這首詩告訴這群山裡的孩子們,「不要小看了自己」。在他心中,大山的孩子們也一樣能等待綻放出來的時刻。誠如此言,每個人都能從中讀出感動和生命的意義。《苔》詩被傳播了,山裡孩子認識了詩,品味了詩,從中得到心靈的洗禮,「詩教」功能不可小覷。

學校是傳播詩詞的重要陣地。最近語文教材頒布,古典詩文份量大大增加。不少地區、中小學校的校本課程、課外活動等,也把改革目光瞄向詩詞,創造出一些傳播詩詞的方法方式。一些校外教育陣地,也把包括詩詞在內的經典誦讀列為青少年兒童教育的重要內容,無疑在他們的年幼、年青的心靈裡播下詩詞的種子。

品讀詩詞、傳播詩詞的重要目的是宏揚詩詞,發揮詩詞的作用。詩詞的作用一般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詩詞的內容、形式的特有魅力,在人們的思想道德教育、純潔心靈情操、提升審美情趣等方面有著獨特作用。家國情懷、風骨人格、堅守原則、崇尚高潔、熱愛壯麗河山、追求美好光明、鞭笞黑暗腐朽,在古人、前人詩詞中最為突出。

比如:嶽飛的《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陸遊的《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文天祥的《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于謙的《詠石灰》:「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林則徐《赴戍登程口佔示家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毛澤東的兩首《沁園春》:「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哪一首不鏗鏘有力、震撼人心、驚天動地、氣壯山河,給人們以深刻教育與感染。

又比如家教詩與勸學詩。我曾寫過《先賢家教詩話》與《先賢助學詩話》各一組100篇。《先賢家教詩話》裡,從表達自身(或激勵後輩) 的家國情懷,奉行正確的立身處世之道,極力主張讀書為重,詩書傳家,提倡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廉儉風氣, 倡導和諧的鄉間鄰裡關係、長幼有序的人倫綱常、和睦親善的家庭生活等五個方面給後人以傳承良好家風的教育。

《先賢助學詩話》從自小立志、發奮勤學、珍惜時光、讀書方法、讀書體會、讀書樂趣、讀書目標等方面,告誡、奉勸、警示、勉勵人們讀書。這對今天廣大學子與民眾也有很深的教育意義。

二是詩詞在其他文學藝術形態中更是廣泛運用。對一般性文學作品,運用詩詞使之作品富有文學味、古典味,語言更凝練、更具有詩意與想像空間。

古典小說如四大名著,無一不詩,有的很多,或作者自作或援引古人他人,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紅樓夢》。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就是對曹雪芹的眾多詩詞的理解與援引,一曲《枉凝眉》將人們帶進無限感慨的境地,《葬花吟》《題帕詩》足可催人淚下。

《三國演義》電視劇給人以滄桑感、豪邁感、悲壯感,與片頭歌有關,而片頭歌則是明代楊慎的《臨江仙》詞:「滾滾長江東逝水……」。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散文性的論述(或稱散論),大量援引古人詩詞,比如面說的「三境說」,引用的三首詞就來自宋代的三位詞家。

「畫龍點睛」是詩詞在政論文、記敘文中的獨特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本身會寫詩詞,其《念奴嬌·追思焦裕祿》和《七律·軍民情》就寫得相當好。在援引詩詞(包括典故與成語)來表達、詮釋其要義,更是駕輕就就熟。

在眾多講話與文章中屢見不鮮。如明信仰之堅貞,則用「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道愛民之情深,則引「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察風氣之緊要,則有「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勵青年之志向,則言「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述文明之多元,則借「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在其他門類文學藝術中的運用更是眾多。可以說,不管那個門類文學藝術都與詩詞相涉。

詩詞是書法作品的重要內容。我以為,之所能稱為書法作品者,大抵要有三個要素:一是字好,臨碑習帖、師崇大家、究十年八載之功,方能成就。二是字要有個性與特點,寫出自身風格與情懷,這就視其悟性與對書法的認識。三是書寫經典,經典多為古今詩詞對聯、美文名句,也可寫己作,等等。古今詩詞被書寫得最多,易為接受。前兩點是書法之形式美,第三點是書法之內容美,三者之完美結合才是書法作品之上乘或佳作、絕品。

被譽「中國三大行書」的《蘭亭集序》就是典型代表。王羲之是在極其悠閒的情緒下,面對三月良辰與山陰勝景,寫成這篇美文與書法絕品。顏真卿《祭侄稿》是在極其悲憤的情感下寫出,悼念在安史之亂中慷慨而死的侄兒顏季明,更見疾痛慘怛,哀思鬱勃。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瀉千裡,先行後草,常常寫至枯筆,悲憤激昂的心情流露於字裡行間。蘇軾貶官黃州,一切困厄,《黃州詩帖》就表現出他那種人也無奈、詩也無奈、字也無奈。

詩詞對中國畫關係同樣密切。中國畫自元「四大家」後,逐漸向文人畫轉變,實現詩、書、畫融合一體之境地,也就是「詩情畫意」。詩情畫意至少有兩層含意:

一是以筆墨為主體的畫充滿著詩情,而詩句顯現出畫一樣的意境,達到了詩情畫意。

二是在畫幅上題詩,畫上題詩,用詩點明畫意,表達畫外的東西。自己書題也好,他人代題也罷,都可以做到兩者結合,將詩情畫意推向更高的境界。

宋代蘇東坡題李思訓的山水圖:「舟中賈客莫顛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用擬人手法,把小孤山喻為小姑,澎郎磯說成彭郎,彭郎小姑談婚論嫁,郎情妹意的人性化,更表現出濃濃的山情水意。

元末張以寧為元代畫家錢選作品《絲瓜》題詩:「黃花翠蔓子累累,寫出西風雨一籬。愁絕客懷渾怕見,老來萬縷足秋思。」由絲瓜之絲而生意成情絲和鄉思,完全合乎常理。

元末王冕《題墨梅圖》詩:「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世無墨梅,詩人讚美墨梅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清代鄭板橋自題畫竹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風來而竹瀟,竹瀟而思起,思什麼?因風來竹瀟而想起平民百姓的疾苦聲,一片憫民之情。

齊白石大師早年北飄到京華,因應酬而結識梅蘭芳先生,贈之《雪中送炭圖》,自題詩句:「曾見先朝享太平,布衣蔬食動公卿。而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畫面並無梅郎形象,而一題詩,對梅蘭芳的感激之情,以及兩人的誠摯友誼躍然紙上。

有意思的是,這些名畫很多已經失傳,今天再也見不到了。但題畫詩常在,讓我們仿佛看到這些名畫的精彩畫面與高遠意境。詩詞功能真不可小覷!

詩詞在戲劇中最多運用。京劇、崑劇、越劇等劇被稱為「詩劇」,唱詞被詩化,有的本身就是詩。曲藝、歌曲為詩詞譜曲,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嶽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毛澤東的《蝶戀花》「我失驕楊君失柳……」。

電影、電視中也援引詩詞,有的片名與主題歌就出自詩詞。片名如《一江春水向東流》《巴山夜雨》等等,主題歌如《小城故事》用李叔同的《送別》,最近連播的電視劇《小樓又東風》,用了李後主的《虞美人》詞。建築物上的楹聯與詩碑,工藝美術品鐫刻詩詞,如此等等,還有很多。

三是有利於詩詞創作與「後繼有人」。千百年來,詩詞成為全民族的共同財富,不能丟失,而要保護;詩詞是最優秀的文學藝術,不能斷代,而要延續。

保護與延續,就要有致力於詩詞創作與研究的一代代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詩詞當隨時代,新時代不僅要品讀、傳播、學習古人、前人的名篇佳作,還應該有自己的詩詞,有自己的詩人。                        

教師博雅小編個人微信號:hi-jiaoshiboya,喜歡「小雅」、需要投稿或對內容感興趣的朋友們,歡迎私信深入交流哦~

投稿郵箱:hijiaoshiboya@163.com

相關焦點

  • 中華詩詞發展報告2018——詩詞文化活動
    比如全國公安文聯詩詞分會舉辦了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與改革開放同行」警察故事詩詞徵集活動,清明詠警察英烈筆會等創作活動;八女投江80周年紀念之際,黑龍江省詩詞協會配合八女英烈的犧牲地——林口縣,面向全省徵集紀念八女英烈的優秀詩詞作品近百篇,大力弘揚抗聯精神;四川省詩詞協會帶領各地市州詩詞組織負責人到富順縣參加「劉光第殉難120周年」紀念會;浙江省詩詞楹聯學會開展「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聯墨展」、「紀念改革開放
  • 中華詩詞發展報告2019 | 詩詞創作
    2019年,飛速發展的網際網路持續釋放文學生產力,在互動性、傳播性等層面對詩詞創作產生巨大影響;同時,線下的傳統詩詞創作也在消弭觀念隔閡的基礎上,與網絡創作活動實現良性聯通,實現「華麗轉身」,獲得了新的發展。時至今日,文學創作已從對傳統紙媒的完全依賴和單向傳播中解縛而出,以微博、論壇、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已轉變為詩詞傳播的新常態。
  • 有格調接地氣的詩詞大會
    歡呼雀躍之餘,或許我們應該問一句,為什麼《中國詩詞大會》火了?平心而論,《漢字聽寫大會》也好,《成語大會》也罷,就節目立意而言,與《中國詩詞大會》並無二致,都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就節目形式而言,也都是電視競技類節目;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如專家團的權威性,《漢字聽寫大會》應該說是更勝一籌的,然而火的卻只是《中國詩詞大會》。
  • 從《中國詩詞大會》看媒體人的文化情懷與擔當
    中國故事能不能講好,中國聲音能不能傳播好,關鍵要看受眾是否願意聽、聽得懂,能否形成良性互動,產生更多共鳴。    融媒體時代,不但要求我們的新聞作品生動精彩、接地氣,還要求媒體從業者創新表達方式,彰顯思想和文化價值,從而觸動讀者的心靈,傳遞重要的社會價值。    雞年春節期間最火熱的話題莫過於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了。
  • 詩詞稚子初擅場 吟風頌月競風流 ——記杭州文海實驗學校小學部詩詞大會
    五千年源遠流長的詩詞歌賦,孕育了底蘊深厚的中華文化。9月25至26日下午,杭州文海實驗學校小學部四、五年級全體師生匯聚一堂,一場遊蕩在歷史長河中璀璨奪目詩詞大會在文海六藝樓如期舉行。吶喊聲,歡呼聲,讓在場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了中華古詩詞的氣勢和魅力。讀詩詞,品經典。9月25日下午,學校六藝樓詩意濃濃,五年級的選手們以「花」為關鍵詞,對答如流,互不服輸,精彩的場面不時引起大家的熱烈掌聲。
  • 安義縣詩詞工作經驗交流會召開
    6月26日,全縣詩詞工作經驗交流會在鼎湖鎮召開。縣政協主席、縣詩詞學會會長張芸,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胡洪水出席會議。  會議協商通過了縣詩詞學會組織機構,部署了開展共圓「旅之夢、夢之鋁」詩詞創作大賽活動。鼎興詩社、龍津、萬埠等各地詩詞協會分會就如何創建、鞏固、提高「詩詞之鄉」成果,現場進行了經驗交流。
  • 《中國詩詞大會》走紅 看國外流行哪些中國詩詞(圖)
    中央電視臺大型文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自春節播出以來廣受歡迎。節目堅持從詩詞文化中汲取營養,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國故事進行高度凝鍊,從傳統文化中挖掘時代內涵,透過耳熟能詳的詩詞名句,引導觀眾不斷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感和歸屬感。
  • 把詩詞拍成電影
    她學貫中西,積極推動中華詩詞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她的詩詞也成為海內外華人傳承根脈、回憶鄉愁的文化紐帶。葉嘉瑩具備深厚的國學根底,又深諳西方文藝理論精華,擅長將西方文論思想融會在中國古典詩詞的探討和詮釋中,賦予古典詩詞以鮮活的生命力。  葉嘉瑩一生漂泊海外,飽經憂患。1974年,葉嘉瑩終於盼來了重返祖國的時刻。
  • 《浙江詩詞大會》啟動會暨《浙江詩詞選集》發布會在杭舉辦
    截至目前,《浙江詩詞大會》活動仍在火熱報名中,超17000人的參賽選手蓄勢待發,本次《浙江詩詞大會》啟動會暨《浙江詩詞選集》發布會可以說是萬人矚目焦點。堅守詩詞初心 匯集大咖代言打call「浙江省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極富人文底蘊的寶地。我們舉辦《浙江詩詞大會》,正是希望拿起浙江詩詞文化的接力棒,讓亙古流傳的浙江詩詞文化繼續弘揚。」
  • 第三屆全省少兒詩詞誦讀大賽複賽暨全市少兒詩詞誦讀大賽圓滿結束
    為引領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汲取經典詩詞的營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山東省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學會聯合全省各市、區縣公共圖書館於7月份共同啟動了第三屆全省少兒詩詞誦讀大賽。本屆大賽以品讀《詩經》為主要內容,帶領大家走進兩千多年前的詩禮世界,領會蘊含其中的家國天下、風土人情、風雅浪漫,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不朽魅力。本屆大賽活動在「山東公共文化雲」線上平臺舉辦,分為6-9歲組和10-12歲組兩個組別,初賽由各區縣公共圖書館組織,複賽由市級公共圖書館組織。自大賽啟動以來,我市各公共圖書館廣泛宣傳發動,積極組織報名,共有180組選手報名參賽。
  • 襄城縣詩詞學會抗擊疫情詩詞專輯1
    我們襄城縣詩詞學會廣大會員也聞風而動,積極創作詩詞作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抗疫英雄唱讚歌,為武漢加油,為全國人民加油!現選編詩友們的詩詞作品,予以刊登。一一襄城縣詩詞學會格律詩詞戰疫情文/陳景軒七絕妖霧緊鎖黃鶴樓,古城被虐世心揪。
  • 新一屆星湖詩詞達人誕生 肇慶版詩詞大會圓滿落幕
    為推廣肇慶旅遊名片,增強文化自信,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弘揚者。肇慶星湖管理局和端州區教育局從去年開始聯手舉辦七星巖摩崖石刻詩詞大會,開啟了全民誦讀的模式,掀起一股誦讀星湖詩詞的熱潮。第二屆七星巖摩崖石刻詩詞大會又於今年7月拉開帷幕,舉行了「線上短視頻詩詞挑戰賽」,校際詩詞知識邀請競賽、十佳校園視頻徵集、「最美星湖」詩詞、散文徵集大賽等系列活動,線上點擊量超過2億人次,收到參賽作品一萬多件。
  • 新聞與格律詩詞
    報導中應用詩詞的作用  應用詩詞作為報導的標題,或在導語中,或冠於段落之首,或為情景的描述,或為結語;有的甚至是引用了整首詩或詞。這種運用詩詞的手法,在大陸和臺灣的新聞傳播中,是常有應用的,在海外和港澳地區的華文、華語的新聞傳播中,也常有出現。
  • 誦讀偉人詩詞 弘揚愛國精神
    毛澤東詩詞愛好者在激情朗誦。 偉人詩詞朗誦吸引了眾多市民。 東北網鶴崗12月27日訊(記者畢馨元)「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這是一位朗誦志願者激情朗誦著名詩篇《沁園春·雪》時,發出的激蕩人心的聲音。26日下午,為紀念毛澤東誕辰125周年,我市五月花朗誦團的50餘名成員聚集在新華書店,以誦讀偉人的壯麗的詩篇形式,表達了對偉人的敬仰和對祖國的熱愛。這些朗誦者年齡最小的40多歲,最大的接近80歲。
  • 詩詞漫談:詩詞與取名 用詩詞取名:詩意與寓意相得益彰
    中國詩詞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中國經典詩詞中尋找取名的靈感,亦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很多名人的名字就來自詩詞。從上面可以看出,這些名字的取名,都出自詩詞名篇名句,都有很好的寓意,詩意與寓意相得益彰。同時名篇名句,家喻戶曉,燴炙人口,用這些詩句取名,除了語言上清新雋永外,同時好聽好記,易於自我介紹和傳播。那如何用詩詞名篇名句取句呢?
  • 最後的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她復活了詩詞,詩詞拯救了她
    一個偉大詩人與詩詞、苦難交織的一生,半個世紀的顛沛流離,經歷早年喪母、中年喪女的悲劇,在困頓的世俗生活中,她復活了詩詞,詩詞拯救了她。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陳傳興認為,受苦是詩詞的一體兩面。「這種受苦、受難幾乎是詩詞世界詩詞宇宙中很重要的重力場。它就像是詩詞宇宙中的一個黑洞,把大大小小的詩詞星球拉近,在拉近黑洞的過程中,宇宙星辰運轉運動,會迸發出非常燦爛的光華。」在96歲的葉嘉瑩面前,68歲的陳傳興是後輩,前後二人經歷了17次對談,每次對談,陳傳興如同做回了學生,唯恐犯了常識的錯誤。
  • 敏捷杯「我愛詩詞」—第四屆番禺區中小學生詩詞詩詞大會,今天有去你的學校嗎?
    「詩香詞韻 文脈禺城」敏捷杯「我愛詩詞」第四屆番禺區中小學生詩詞大會,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詩詞大賽通過豐富的內容形式,激發大家學詩詞的熱情,今天小編去學校和同學們以詩會友,一起感受古詩詞的文學藝術。
  • 《中國詩詞大會》開場詞是如何「煉成」的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研究員冷凇: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辛曉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中國詩詞大會》題庫專家王珊:《中國詩詞大會》主力導演,科教頻道《考古公開課》製片人
  • 姜修亮「中國詩詞大會」遇見「香港詩詞創作比賽」
    基於央視媒體的強大影響力,再加上目前教育缺乏批判性認識,可以預期在大中小學也會逐漸興起毫無選擇性的詩詞教育和記憶。這是一件大好事?還是一件小好事?要我說啊,頂多算是一件小好事,弄不好就成為弄巧成拙之敗筆。為什麼這樣說呢?這與「全港詩詞創作比賽」
  • 毛澤東詩詞與中國故事
    毛澤東在吟詠唱和之間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明中國立場,不僅讓外國人了解了他的詩人才華和情感世界,而且向國際社會宣傳了中國革命和中國精神,塑造了新中國反對霸權、維護和平的大國形象。 衝破封鎖 主動發聲 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前,有關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報導與傳聞充斥著誣衊和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