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石鐘山16窟距今1000多年,精美絕倫,堪比敦煌

2020-12-19 輪痴尼瑪次仁

久居麗江,周末節假日的閒暇時間卻經常泡在大理鶴慶、劍川。麗江周邊最好的這兩個壩子吃住都比麗江舒服,潤潤的空氣,花花綠綠的田地四季飄香。特別是劍川白族自治縣,文化氛圍和漢族極為相似,來沙溪小住兩日,仿佛回到了遙遠的故鄉。石寶山就在沙溪旁邊。一條約定俗成的玩法是:牛街泡溫泉——夜宿沙溪古鎮——品嘗乳餅——登石寶山

石寶山因紅色砂石得名,其中一塊形狀奇特,像許多龜殼的拼湊。當地人覺得它很像佛頭,於是特意在上面修了個佛龕,供奉了起來。其實這種石頭在丹霞地貌豐富的老君山系並不少見,據此地不遠的黎明千龜山是這種石頭的代表。然而,石寶山被賦予了佛教色彩,刻繪著千年印記就不一樣了。

在麗江納西族人的東巴文獻《創世紀》裡記載,「藏族、白族、納西族人的祖先曾是三兄弟,他們和諧地住在江地,共享一方富饒」。經過千百年變遷,生活在最南部的白族受到了漢家文化、南亞、西亞文化的薰陶,同時傳入了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石寶山上的石窟群是讀解這一現象的最好素材。

石寶山的另一個名字叫「石鐘山」,它的巖質更類似於天水麥積山和張掖馬蹄寺三十三天崖壁。16窟139尊佛像是石寶山的驚世之作,開鑿於晚唐至兩宋(850~1179年)。學者們習慣稱其「石鐘山石窟群」,並由衷讚嘆它是祖國的「西南敦煌」。石窟形成的這300多年間,劍川受南詔、大理國段氏政權支配,有政教合一的社會背景。

據說南詔王建國初從四川、貴州一帶或抓或招募了一大群工匠,用於建設宮殿和城樓。精湛的石雕技藝以及佛教傳承遂從漢地傳入,並融合了白族人的美學,發展傳承了下來。劍川不僅是木雕之鄉,也是石雕之鄉。

公元937年,大理段氏取代南詔政權,成立風花雪月的大理國。正如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裡描述的那樣,「大理全國尊崇佛教,歷代國君多於暮年禪位為僧」。與此巧合的是,劍川沙溪一帶「段」姓甚多,包括石寶山景區的部分管理人員也姓段。由此聯想到石寶山很有可能是段氏皇族的一座家廟。

如今,每一組石窟都蓋上了飛簷瓦屋,很好地保護了起來。遊人從石鐘寺進入,沿石階攀上崖壁逐個參觀。

第六窟為明王堂,有非常明顯的密宗色彩。一佛二弟子旁八大明王三頭六臂,濃眉倒豎,青面獠牙、發如火焰,呈怒吼狀,盡顯慈悲與威嚴。

第七窟甘露觀音的雕刻手法獨特,形與神高度統一,示現出獨特微笑。這尊菩薩像有「東方維納斯」的美譽。

甘露觀音雖美,但飽滿的胸膛有個黑漆漆的大洞,令人費解。有人解釋菩薩為普渡眾生願把心掏出來,所以又稱「掏心觀音」。還有一種說法是,受藏傳佛教影響,應該在佛像體內裝藏,要挖個洞裝七寶經書。後裝藏被盜,留下空蕩蕩的洞。

除了佛像,還描繪了供養人。第二窟是南詔第五代國王閣羅鳳出巡圖;第一窟是南詔第六代國王異牟尋議政圖。一些題記碑文還出現了藏文;第八窟供奉的的「阿央白」更是空前絕後……

前不久才從敦煌回來,對石窟藝術的熱度還沒有涼下來,今天一口氣走完13個窟,感到賺了很多。要知道在莫高窟買A類票才能看8個窟。石寶山石窟群同樣即是美學的典範,又記錄了海量內容,是當時的南詔、大理同吐蕃、南亞、西亞各地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沙溪夾在金沙江和瀾滄江之間,同樣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春去春來,時間的車輪不斷碾壓著記憶,卻無法消除石寶山上群像的容顏。想想,距離此地不遠的麗江、香格裡拉同樣是茶馬古道重鎮,可惜沒有一塊可用來記錄的石頭。石寶山石窟群的存在為三江併流地的人聞旅遊增添了分量,從此對劍川的印象不止於《五朵金花》裡的阿鵬哥。

相關焦點

  • 這座帶有女性崇拜的雲南石窟,歷時320年開鑿,被譽為西南敦煌!
    公元707年,唐朝和南詔聯軍在漾江與濞江之上大勝吐蕃,為紀念戰功,便留名「勒石劍川」,一直沿用至今。 劍川,雖鮮于接觸中原文化,但其本身的人文韻味極為豐厚。這裡有距今1萬-10萬年的象鼻山洞舊石器遺址,也有距今5300年全國最大的水濱「幹欄式」建築聚落海門口遺址,「三江名城」,「世界雙絕」……這裡,總能讓你找到那些曾經擁有,如今卻飄然遠去的文化印跡。
  • 石鐘山石窟雕刻精細,內容獨特,地方色彩濃鬱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小丸子說黑段子,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是石鐘山石窟以及崇聖寺三塔等。石鐘山石窟位於劍川縣城西南25千米處。石窟分布在石鐘寺、獅子關、沙登村三個地區,是雲南省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好的石窟群。
  • 介紹滇西北劍川石室山
    藝術的長廊生活的畫卷·石鐘山是石室山的一條支脈,據說因「有石如鍾」而得名,然而當地老百姓還是喜歡叫它石室山,我也覺得叫這名字更為貼切,原因是山中有遐邇聞名的石窟藝術;這就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劍川石鐘山石窟。如果說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因高大雄偉見奇,石鐘山石窟則以小巧玲瓏取勝。
  • 密布崖面 精美絕倫 我們一起綺麗詭怪敦煌莫高窟的風採
    密布崖面 精美絕倫 我們一起綺麗詭怪敦煌莫高窟的風採 莫高窟 俗稱千佛洞 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
  • 《圖說敦煌》:臨摹敦煌254窟《捨身飼虎》是為了什麼
    作為絲綢之路上的文化藝術瑰寶,敦煌莫高窟每年都會吸引上百萬遊客不遠萬裡來到這裡旅遊參觀。2018新年伊始,北京三聯書店出版了陳海濤、陳琦德新書《圖說敦煌——二五四窟》。書中結合大量高清壁畫圖片、線描圖以及示意圖,以新的視角、新的媒介,對一座曾令張大千、常書鴻、董希文等藝術家為之動容、潛心臨摹的北魏特窟進行了現代闡釋。
  • 為現代劍川而設計-光明日報-光明網
    當中央美術學院向我徵求去劍川從事校地教育幫扶工作的意見時,我很自然地答應了。    初到劍川,因為我的生活、工作地點主要在縣城,所以沒感覺當地多麼貧困落後,但這種想法恰恰說明了我對貧困地區的不夠了解。山如劍、水如川,近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使劍川享有「白族文化聚寶盆」的美譽。而我到了劍川才知道阿鵬的原型人物三代不是鐵匠,本職是木匠,因為劍川這地方不產鐵,在雲南有句俗語「麗江的粑粑鶴慶的酒,劍川木匠天下走」。    早在20世紀90年代,劍川就被命名為「中國木雕藝術之鄉」,但由於地區閉塞,市場意識薄弱,劍川木雕的知名度和銷路並不理想,劍川也一直頂著「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
  • 敦煌拾珠:賞讀二十四個珍寶和「之最」
    2.敦煌遺書《西魏大統十三年(547年)瓜州效谷籍帳》(S.613)是隋唐以前現存最早的也是唯一一件同時登記民戶戶口、土地、賦稅的遺書。3.1990年,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文物中,有24張書寫墨跡的麻紙,它是目前我國唯一發現的西漢有墨跡麻紙,把中國發明造紙術的時間提前了170多年。出土於敦煌馬圈灣遺址的麻紙,再次證明了這一事實。
  • 故宮院刊︱敦煌莫高窟第217窟的供養人是誰?
    但關於這二者與P.2625《敦煌名族志》中陰氏的關係,仍保持與前文相同的觀點。此外,賀先生還在肯定第217窟中的「嗣瓊」與「嗣玉」與《敦煌名族志》中陰氏有關聯的前提下,將第217窟的建成時間大致推定在唐中宗神龍年(705-706)之前。之後,賀先生的這一推斷得到了很多學者的認同。
  • 敦煌——莫高千窟列鳴沙,崖壁紛披五色霞
    敦煌古稱沙州,位於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一一絲綢之路上。這裡因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敦煌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羅布泊荒原,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巖突兀的三危山,目之所及都是沙漠和戈壁灘零星的駱駝草,廣袤而寂靜。這裡有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窟.內有大量精美的壁畫與雕塑,以及聞名於世的飛天。被遺忘的輝煌在埋藏幹年後終於被發現,並被賦予了新的使命,人們來到這裡,感受他的深沉與神聖。
  • 2018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練習題:敦煌莫髙窟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翻譯>正文2018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練習題:敦煌莫髙窟 2018-05-30 15:42 來源
  • 敦煌》:穿越千年探索敦煌,「復刻」敦煌
    11月18日,首檔聚焦敦煌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上線。《登場了!敦煌》由「探索團團長」汪涵,「敦煌實習生」THE9-謝可寅、錢正昊、李浩源共同組成「敦煌探索團」,在十期的節目中,從探秘敦煌一些石窟內部的神秘,到了解敦煌工作的日常以及尋找飛天的元素和演繹飛天。
  • 敦煌「冷知識」:不止有莫高窟,還有這些鮮為人知的文化之最
    回望這片神奇土地,保留至今的最早紙張——敦煌麻紙,最古老的書籍——敦煌《金剛經》,最早的印刷活字——敦煌回鶻文木活字,最早的農學著作——《氾勝之書》,最早的星圖——敦煌星圖,最早的白話小說——敦煌話本,最宏偉的藝術寶庫——莫高窟……其實,敦煌最寶貴的是歷史上一直堅持了開放包容的精神。
  • 探訪敦煌文物修復 | 在莫高窟給文物「打針」
    敦煌莫高窟穿越一千多年時光,記錄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歷程。但它的存在方式是極為脆弱的,自然的、人為的因素都在加速著莫高窟的消損,所以被稱為為:行將消失的國寶。今天我們來看看為了莫高窟更好的未來,敦煌研究院做出的努力吧。
  • 劍川木雕千年技藝雕刻時光
    劍川西門街明代白族古建築群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馬古道上唯一倖存的古集市」,劍川沙溪寺登街入選「101個世界紀念建築遺產名錄」……每一座歷經滄桑的古老建築,都蘊藏著劍川木匠的聰明智慧,是劍川木雕留存於世的活的文化記憶。
  • 中央美術學院發揮藝術優勢開展扶貧工作 幫扶雲南劍川走民族特色...
    (三)深入挖掘劍川文化藝術資源,開展旅遊產品研發  1.開展旅遊產品研發設計,提高劍川民族工藝產業創新力  2014年,由我校城市設計學院教師團隊設計完成《劍川旅遊產品研發設計方案》,對劍川木雕、千獅山、劍湖、白族刺繡、白族建築等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進行挖掘與開發,進一步提高劍川民族工藝行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品競爭力。
  • 不朽的敦煌: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呈現大型敦煌展
    13.6米的涅槃佛,8個在敦煌也未全開放的最具藝術價值敦煌石窟,16件國家一級文物,敦煌學的奠基者常書鴻、段文杰等人的臨摹作品等共計165件來自敦煌的珍品……此次展覽是近年來最大規模的敦煌展,展覽由四個部分組成:8組敦煌經典石窟的復刻還原;當代藝術與敦煌複製壁畫、彩塑、絹紙畫及文物文獻原件的「對話」;由敦煌博物館策劃的」敦煌絲路遺珍文物精品展」;以及喜瑪拉雅廣場上敦煌歷史、自然地貌的還原
  • 彌印寺是阜陽派的祖庭,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彌印寺是阜陽派的祖庭,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凌遊堅持在溈山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過著農業和禪宗的生活,在他晚年,由於裴休,李景讓的尊重和支持,寺院獲得了大量土地,而禪宗人民日增。後來,靈遊禪師傳道仰山(在的江西宜春),創立了阜陽派。
  • 莫高探秘|原來敦煌石窟是這樣建造起來的!
    敦煌文書中有一篇《營窟稿》,記述了一個洞窟從始建到完成,需要經過整修崖面、開鑿洞窟、繪製壁畫、塑造佛像、裝飾窟簷等程序。另從其它一些間接和零星的文獻記載中得知,石窟的營造者主要由窟主(石窟的主人)、施主(出資人)、工匠三方面組成。而作為石窟建造的具體創作者——工匠,按照工種不同又分為石匠(打窟人)、泥匠、畫匠、塑匠、木匠等。
  • 先生們與《敦煌藝術大辭典》
    《敦煌藝術大辭典》 敦煌研究院編 樊錦詩 主編 趙聲良 副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參與編纂《敦煌藝術大辭典》的孫儒僩先生繪製的莫高窟第237窟單層木塔圖參與編纂《敦煌藝術大辭典》的劉玉權先生的手稿《敦煌藝術大辭典》壁畫類詞條百年之業敦煌,一個流光溢彩的名字。
  • 敦煌學:流光百年 歷久彌新
    敦煌莫高窟第156窟 張議潮領軍出行圖  圖片選自《敦煌學十八講》  光明悅讀:1930年,陳寅恪先生在《敦煌劫餘錄》何謂「敦煌學」?  郝春文:敦煌學是以敦煌遺書、敦煌石窟藝術、敦煌史跡和敦煌學理論等為主要研究對象,包含上述研究對象所涉及的歷史、地理、社會、民族、哲學、宗教、考古、語言、文學、音樂、舞蹈、建築、科技等等諸多學科的交叉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