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樹下人徘徊,花樹叢中成雙對;月兒悄悄來傳情,星星朦朧人也醉,啊咿……要你不思歸,要你不思歸。
對於劍川,腦中總是一片朦朧神秘。由於地理位置居祖國西南邊陲,歷史上的劍川總是不偏不倚的躲進公眾視野盲區,致使在唐代以前「劍川」二字都不見諸於文獻史籍中。公元707年,唐朝和南詔聯軍在漾江與濞江之上大勝吐蕃,為紀念戰功,便留名「勒石劍川」,一直沿用至今。
劍川,雖鮮于接觸中原文化,但其本身的人文韻味極為豐厚。這裡有距今1萬-10萬年的象鼻山洞舊石器遺址,也有距今5300年全國最大的水濱「幹欄式」建築聚落海門口遺址,「三江名城」,「世界雙絕」……這裡,總能讓你找到那些曾經擁有,如今卻飄然遠去的文化印跡。
在劍川,有一個石窟被譽為西南的敦煌。哲學、宗教、雕刻、繪畫……南詔、大理國幾百年興衰沉浮,在這片滇西北崇山峻岭間留下了它文化藝術最輝煌的一抹顏色——石鐘山石窟。
都說佛教花開於印度,但結果卻在中國。公元前後,佛教自印度始發,向東分南北兩支正式邁入中國,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劍川石鐘山石窟便是鑲嵌在滇藏茶馬古道上一顆璀璨的佛教藝術明珠。
遠觀,石鐘山石窟怪石嶙峋,蘭谷幽深。整體以石鐘寺為中心開鑿在綿延3平方公裡懸崖絕壁的丹霞石之上,迄今一共發現石窟17處造像200多軀,題記44則,碑碣4通,同時期彩繪巖畫1處。據文獻記載,石窟開鑿於晚唐時期,經五代、歷兩宋,最終止於南宋即大理國第十八代國王段興智盛德四年(1179年),前後歷時320年開鑿而成。
石鐘山石窟造像獨特,相比西北及中原的佛教石窟,這裡更具異域民族特色。在承襲中原文化傳統的同時,也浸染了藏族宗教文化、印度文化、緬甸文化以及東南亞等國文化元素,是國內唯一反映密宗阿吒力教的石窟。
走進石窟,其造像大致分為四個部分:一是南詔王者及其侍從造像;二是佛、菩薩、天王、力士等造像;三是古代外邦人造像;四則是當地人民對女性生殖崇拜的雕刻(此類文化在雲南其他地方也有呈現,如師宗鳳凰谷)。
大約二十平米左右的窟室,地上刻有一蓮臺蒲團,臺上開窟,中央龕內呈半圓形,下刻蓮臺。仔細端詳中央室,可看到明顯的粗糙刻痕。有人說,這應該是蓮臺上曾有一尊坐姿佛菩薩像,但後因人為原因被破壞移走,所以才留下這道殘刻裂痕。慢慢的,當地人約定成俗的把它列為生殖神供奉,時至今日。
值得一提的是,據明代嘉靖年間李元陽遊覽石鐘寺時所寫《石寶山碑記》一文記載,「樵指一洞謂子曰:此洞中石羅漢以百計,榛塞而不能入,悵然而去。」而書中所提到的「羅漢洞」,時至今日依然深藏於茫茫大山之中,不曾有一人能找到一窺其真容……
除此之外,石鐘山造像也極具唐宋藝術風採,其內容及雕刻技法上與四川、重慶等地石窟有較多相似處。在石鐘山露天崖壁上,殘留有四幅繪製於南詔末的壁畫,為菩薩像。如今看來面目已模糊不清,壁畫為南詔時期留存至今的唯一處繪畫真跡,風格與同時期敦煌壁畫相近。
都說:北有敦煌壁畫,南有劍川石窟。石鐘山石窟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但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也很少有人知曉。1958年,《劍川石窟》成為研究石窟第一部論著,1961年3月,石鐘山石窟和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重慶大足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一起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