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帶有女性崇拜的雲南石窟,歷時320年開鑿,被譽為西南敦煌!

2020-12-25 騰訊網

……大青樹下人徘徊,花樹叢中成雙對;月兒悄悄來傳情,星星朦朧人也醉,啊咿……要你不思歸,要你不思歸。

對於劍川,腦中總是一片朦朧神秘。由於地理位置居祖國西南邊陲,歷史上的劍川總是不偏不倚的躲進公眾視野盲區,致使在唐代以前「劍川」二字都不見諸於文獻史籍中。公元707年,唐朝和南詔聯軍在漾江與濞江之上大勝吐蕃,為紀念戰功,便留名「勒石劍川」,一直沿用至今。

劍川,雖鮮于接觸中原文化,但其本身的人文韻味極為豐厚。這裡有距今1萬-10萬年的象鼻山洞舊石器遺址,也有距今5300年全國最大的水濱「幹欄式」建築聚落海門口遺址,「三江名城」,「世界雙絕」……這裡,總能讓你找到那些曾經擁有,如今卻飄然遠去的文化印跡。

在劍川,有一個石窟被譽為西南的敦煌。哲學、宗教、雕刻、繪畫……南詔、大理國幾百年興衰沉浮,在這片滇西北崇山峻岭間留下了它文化藝術最輝煌的一抹顏色——石鐘山石窟。

都說佛教花開於印度,但結果卻在中國。公元前後,佛教自印度始發,向東分南北兩支正式邁入中國,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劍川石鐘山石窟便是鑲嵌在滇藏茶馬古道上一顆璀璨的佛教藝術明珠。

遠觀,石鐘山石窟怪石嶙峋,蘭谷幽深。整體以石鐘寺為中心開鑿在綿延3平方公裡懸崖絕壁的丹霞石之上,迄今一共發現石窟17處造像200多軀,題記44則,碑碣4通,同時期彩繪巖畫1處。據文獻記載,石窟開鑿於晚唐時期,經五代、歷兩宋,最終止於南宋即大理國第十八代國王段興智盛德四年(1179年),前後歷時320年開鑿而成。

石鐘山石窟造像獨特,相比西北及中原的佛教石窟,這裡更具異域民族特色。在承襲中原文化傳統的同時,也浸染了藏族宗教文化、印度文化、緬甸文化以及東南亞等國文化元素,是國內唯一反映密宗阿吒力教的石窟。

走進石窟,其造像大致分為四個部分:一是南詔王者及其侍從造像;二是佛、菩薩、天王、力士等造像;三是古代外邦人造像;四則是當地人民對女性生殖崇拜的雕刻(此類文化在雲南其他地方也有呈現,如師宗鳳凰谷)。

大約二十平米左右的窟室,地上刻有一蓮臺蒲團,臺上開窟,中央龕內呈半圓形,下刻蓮臺。仔細端詳中央室,可看到明顯的粗糙刻痕。有人說,這應該是蓮臺上曾有一尊坐姿佛菩薩像,但後因人為原因被破壞移走,所以才留下這道殘刻裂痕。慢慢的,當地人約定成俗的把它列為生殖神供奉,時至今日。

值得一提的是,據明代嘉靖年間李元陽遊覽石鐘寺時所寫《石寶山碑記》一文記載,「樵指一洞謂子曰:此洞中石羅漢以百計,榛塞而不能入,悵然而去。」而書中所提到的「羅漢洞」,時至今日依然深藏於茫茫大山之中,不曾有一人能找到一窺其真容……

除此之外,石鐘山造像也極具唐宋藝術風採,其內容及雕刻技法上與四川、重慶等地石窟有較多相似處。在石鐘山露天崖壁上,殘留有四幅繪製於南詔末的壁畫,為菩薩像。如今看來面目已模糊不清,壁畫為南詔時期留存至今的唯一處繪畫真跡,風格與同時期敦煌壁畫相近。

都說:北有敦煌壁畫,南有劍川石窟。石鐘山石窟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但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也很少有人知曉。1958年,《劍川石窟》成為研究石窟第一部論著,1961年3月,石鐘山石窟和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重慶大足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一起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焦點

  • 比莫高窟開鑿更早,距其僅35公裡,敦煌這一低調石窟人少值得來!
    敦煌是很多人嚮往的地方,是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去了敦煌旅遊,必打卡的景點一定是莫高窟了。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 莫高探秘|原來敦煌石窟是這樣建造起來的!
    編 者 按 敦煌石窟有無窮的奧秘,自1900年藏經洞發現以後,這座沉睡已久的千年寶庫蜚聲海內外,吸引了無數的人們前來探索他的奧秘本篇作者杜永衛先生,在敦煌學習、研究、探索石窟四十年,對石窟彩塑、壁畫的臨摹複製以及文物修復都有著深入而獨到的認識。請讓我們跟隨他的這篇文章,了解一下敦煌石窟是怎麼建造起來的。 莫高nhua 高煌 探化 秘
  • 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是石窟界的鼻祖,卻很少人知道其存在
    在兩晉南北朝期間,中國開始出現大量名聞遐邇的佛教造像石窟。尤其是在甘肅,從來就不缺少精緻的石窟造像。中國四大石窟中的兩座——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就處於甘肅境內,也都是始鑿於那個時代。不過我國四大石窟卻不是最早開鑿的石窟,今天,筆者和朋友們介紹一下這座石窟界的鼻祖。在武威市南50公裡的祁連山脈中,有一片開闊的盆地。
  • 一個敦煌新石窟的營造故事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常嘉煌回憶,父親去世一年後的1995年,一次敦煌市市長在接待日本公明黨代表團的宴會上,「團長說,『我們非常想念常書鴻先生,我們希望能做些什麼事情。』市長聽到後走到我面前,跟我說:『嘉煌,有件事情只有你能做,就是在敦煌開鑿新石窟』」。「我回去給母親寫信,她馬上給我回了封長信,講了父親開鑿新石窟的想法。
  • 攝影 | 伯希和:1908年的敦煌石窟
    伯希和的老師沙畹在河南永昭陵利用流利的漢語和豐富的中國歷史文化知識,伯希和1906--1908年曾活動於中國甘肅、新疆一帶,對新疆的喀什地區和庫車圖木舒克的脫庫孜薩來以及甘肅的敦煌石窟,進行了廣泛的考察。
  • 中國最古老石窟 藝術價值媲美維納斯 被譽「第二敦煌」卻少有遊客
    鐘山石窟始建於晉太和年間(366-370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整個石窟群依山勢而建,現存十八座洞窟,是中國西北佛教傳播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目前鐘山石窟僅發掘出五座洞窟,萬餘尊大小佛像雖歷經千年,色彩仍鮮豔依舊,被譽為「陝西四大石窟」之首。
  • 伯希和:1908年的敦煌石窟
    伯希和的老師沙畹在河南永昭陵利用流利的漢語和豐富的中國歷史文化知識,伯希和1906--1908年曾活動於中國甘肅、新疆一帶,對新疆的喀什地區和庫車圖木舒克的脫庫孜薩來以及甘肅的敦煌石窟,進行了廣泛的考察。
  • 是誰最早開鑿了須彌山石窟?盤點須彌山六大未解之謎
    而原州區這座個頭只有2003米的小矮山,竟被稱為「須彌山」,不能不佩服當年起名者的勇氣。   起名者何許人也?   這是須彌山的第一個未解之謎。   須彌山漢代稱逢義山,北魏、隋、唐稱石門山。從須彌山石窟1號窟中一則西夏時的題記「拱化三年七月十五日……須彌山巡」看,「須彌山」的稱謂,最晚應在宋、西夏時就有了。拱化三年,即公元1065年。
  • 陝西的這座寺廟,被譽為「黃河古道上的小敦煌」,卻鮮有遊人!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中國四大石窟」。其實,陝西是中原石窟集中的地區。目前,全省已發現北魏至明清時期的石窟350餘處,是我國石窟寺和石刻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中,位於歷史文化名城郟縣的雲巖寺,雖然知名度不高,但在我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陝西省郟縣位於陝西省東北部,黃河中遊西岸。因地勢險要,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素有「鐵甲國」之稱。
  • 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
    12公裡處,是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藥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
  • 「敦煌尋夢之五」北涼石窟探秘
    莫高窟,即沙漠高處之石窟廟,是敦煌石窟中最精美的佛教藝術。樂僔和尚開鑿莫高窟的第一窟後,法良禪師在其旁邊繼續營建石窟,隨即引發了眾僧侶以及自王公貴族至庶民百工的波瀾壯闊的開窟造像活動。兩位高僧的石窟早已湮沒於塞外塵沙中,敦煌石窟最初始的模樣,停留在世人悵憾的遙想中。
  • 讀景記丨冬季來甘肅 看「世界石窟長廊」
    莫高窟16窟莫高窟是一座浩瀚的「世界藝術寶庫」,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通過《千年莫高》和《夢幻佛宮》兩部以莫高窟歷史文化為背景、時長20分鐘的主題電影,讓遊客與敦煌莫高窟進行全方位、近距離的親密接觸。觀影后可乘車前往洞窟。
  • 陝西這座寺廟 三面凌空絕壁 被譽「黃河古道小敦煌」卻少有遊客!
    說到石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中國四大石窟」,其實,陝西才是中原石窟集中的地區。目前,全省已發現北魏至明清時期的石窟350餘處,是國內石窟寺、碑刻數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中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佳縣的雲巖寺,雖知名度不高、卻在我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 中國四大石窟—-洛陽龍門石窟
    中國有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大同雲岡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是僧侶們在深山隱士修行時居住的場所,建築形式很簡單,一般就是就是一個方亭,中間用柱子支撐,周圍建幾個修行的禪室,窟外為柱廊。
  • 2020年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敦煌文化知多少
    今天小政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敦煌文化」。敦煌的歷史敦煌,河西走廊西端的重鎮,南枕祁連山,西接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北靠北塞山,東峙三危山。敦煌,也恰好處在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莫高窟,意為開鑿於沙漠高處的石窟,也稱「千佛洞」。
  •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在甘肅天水
    一座孤峰,一百九十四個石窟,七千多尊造像,一千三百平方米壁畫。這就是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的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裡崗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塊石,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農家積麥之狀,故有此名」,古籍中這樣記載麥積山。
  • 山西省大同市城市標誌:雲岡石窟
    作為北魏建都平  雲岡石窟美景(5張)城(今山西大同)時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遺存,是從北魏文成帝復法啟開鑿之始,到北魏正光年間終結,大致歷經了近70年之久,石窟藝術內容豐富,雕飾精美,是當時統治北中國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國技藝和人力、物力所雕鑿,是由一代代、一批批的能工巧匠創造出的一座佛國聖殿,是新疆以東最早出現的大型石窟群,它以壯麗的典型皇家風範造像而異於其他早期石窟,展現的佛教文化藝術涉及到歷史
  • 姚崇新:石窟是祖先虔誠的結晶,現在我們的虔誠之心還有多少?
    1500多年前,雲岡石窟正是在此依山開鑿。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珪率眾遷都平城,改號皇帝。鮮卑族以鐵騎踏入中原,從一個遊牧民族向封建王朝過度。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文成帝傾皇家之實力,「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此後,造像工程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歷時70餘年,東西綿延一公裡的石窟群逐漸誕生。
  • 世界八大石窟藝術寶庫:其中五個位於中國!看看你了解多少?
    一、大足石刻(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是唐末、宋初時期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儒、道教造像並陳,是著名的藝術瑰寶、歷史寶庫和佛教聖地,有「東方藝術明珠」之稱。
  • 老照片:閻錫山治下的大同,雲岡石窟1933年
    文中記述的開窟五所,就是當時著名的高僧曇曜就選擇了鍾靈毓秀的武州山,開鑿了雄偉壯觀的曇曜五窟,揭開了雲岡石窟開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徵的曇曜五窟。平面為馬蹄形,穹隆頂,外壁滿雕千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