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做人!本真和本心才是我們需要的

2020-12-19 文眼看世界

吾養心未嘗離卻事物,只順其天則自然就是功夫。

——王陽明

王陽明認為,修身養性並沒有離開平常的事物,不用刻意尋找,只需順著自然的規律,保持一種自然而然的心態,這就是功夫。做人,具備本真和本心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自然本心,咱們一起通過王陽明的故事來學習下。

王陽明三十二歲時,搬到錢塘西湖養病,聽說那裡有個坐關的老僧,終日閉目靜坐,不發一言,不視一物。王陽明心對其心生好奇,前去探望。

王陽明以禪語說:「這和尚終日口中巴巴的在說什麼,終日眼睜的大大的在看什麼」?

坐禪僧人聽了後,驚起作禮,對王陽明說:「小僧不言不視已經三年了。檀越卻說口巴巴說什麼,眼睜睜看什麼,這是什麼意思」?

王陽明說:「你是那裡人,離家多少年了」 ?

僧人回答:「我是廣東人,離家十多年了」。

王陽明說:「你家中親族還有何人」?

僧人回答:「只有一個老母親。不知道是死是活」。

王陽明說:「會不會想念老母親」?

僧人回答:「不能不想念」。

王陽明說:「你既不能不想念,雖然終日不言,心中已經在說『縱然終日不視,心中已經在看』。」

僧人猛然省悟,合掌說「檀越妙論,更望開示明白」。

王陽明說:「父母天性,豈能斷滅。你不能不起念,便是真性發現。雖然終日呆坐,徒亂心曲。俗話說爹娘便是靈山佛。不敬爹娘,敬什麼人?信什麼佛?」

王陽明說罷,僧人不由大哭說:「檀越說得極是。小僧明早便歸家看望老母親」。

第二天,王陽明再往探訪靜坐三年的僧人,其他僧徒告訴王陽明,那個僧人已於午夜時分就挑著行李回鄉了。

天地生育萬物,人是自然之子,天道自然也蘊含於人道之內,自然也就蘊含於人心之中。在王看來,世界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只要去掉遮蔽自己內心的欲望和執念,自然而然就能走上正道。所謂不刻意,就是不要強行違逆自己的內心,跟著內心去走,總不會走錯的。

心中思念母親,這是人之本心,但身體卻在寺廟打坐,這樣的修行,就是刻意修行,違逆了人的本性、本心,又能修來什麼呢?倒不如回家侍奉親人的好。強行讓自己做心裡不喜歡的事情,這樣做一輩子,也不會有大出息的。

對於修煉本心,這裡還有一個很好的例子——

古代有個神射手,百步穿楊,從不失手。有一天,皇帝慕名而來,看他射箭,許諾,他如果真的可以百步穿楊,便賞賜百金,如若不然,就要殺頭。

因為他心裡有了雜念,滿腦子想的,都是射不中的後果,他無法集中精神射箭,在巨大的誘惑和恐嚇下,神箭手第一次失手了。

就像高考的時候,老師都會強調,不要刻意改變飲食和作息,要和之前一樣,複習也不要過猛,一切如常即可。所謂一切如常,就是讓事情「自然而然」地發生進行,不要強行幹涉改變,這樣才不至於把事情搞砸,不至於分了心神。

在王陽明的心學中,人生就像水一樣,不問世間萬物的規矩,只是自顧自地往下流動,遇到障礙就繞開,實在繞不過去就停下來,默默積蓄力量,等待力量充足變為大湖大江,再越過障礙,一切順其自然。

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也要學習和進入「水」的狀態中,不急不躁,不為目標的達成而焦慮,消除掉所有讓你心煩意亂的不安定因素,讓心靈自由地發揮,這樣才能把自己的心靈放開,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潛力,這樣才可以創造出人生的奇蹟。

做人做到能夠像水一樣,能屈能伸,萬物皆化。那你離老子說的「上善若水」的聖人境界,也就不遠了。

相關焦點

  • 佛說,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做人,這話套路相當深
    佛說,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做人,這話套路相當的深! 親人和朋友都有自己的建議,特別是父母,希望他迎娶,愛他的那個人。 年輕人去問佛,「睿智的聖者,我現在很困惑,我該迎娶愛我的人,還是我愛的人?」 佛看著這個年輕人,想了想說「你已經有答案了,為什麼問我?」
  • 豪門王思聰遭逼婚聯姻: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做人
    爆料中稱,豪門太子王思聰被家裡介紹了一個門當戶對的千金,王思聰家裡想和女方聯姻,逼著國民老公和千金多多接觸,雖然國民老公對千金不來電,完全不符合國民老公的審美,畢竟對方長得胖胖的,但是女生的性格挺好,所以兩人最近走得很近,至少算是朋友了。
  • 遵從本心,順從本意,保持本真!
    做人,最難能可貴的是遵從本心,順從本意,保持本真!本,是做人的根本,守住本,那便擁有了最昂貴的資本,也是任何人都奪不走的財富。為人本本分分,做事有原則有底線,如此,便能一生心安,自在!人一旦違心了,遲早會後悔,也會噁心到自己。順從本意是什麼意思就是什麼意思,不必遮掩,更不用掩飾,沒啥不好意思的。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按別人的意願活著,結果怎樣?活得很不甘心,也很不舒服,最後怪這怪那。不能按自己的意願去活,這樣的人生確實沒多大意思,你說是也不是?
  • 感悟人生的句子: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為人!
    而每個人無須執意去收拾殘敗的風景,只因為時光仍舊驕傲地流淌。3、午後手裡捧著一盞茶,站在窗前,聽著窗外細雨綿綿。眺望翠碧如洗的遠山。眼裡如萬塵皈依般的清淨恬淡詳美。這個時候最容易讓人懷想,也最容易感傷。「我們都有一場愛戀,用心、用情、用力,感動也感傷。我把最炙熱的心情藏在哪裡。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 佛說:讓一切順其自然,牢記這四件事,人本是人,無需刻意去做人
    正如佛說:讓一切順其自然,牢記這三件事,人本是人,無需刻意去做人。02福禍無門總在心佛家常說:「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身在紅塵之中,我們心中每起一個善念,就會在心地中留下一個好的種子,起了一個惡念,便會在心地留下壞的種子。遇到適當的姻緣,就會開花結果。善的種子結的是快樂和吉祥;惡種子結的果實是苦惱和災禍。所以《六祖壇經》上說:「一切福田,都離開不了心地。」要相信:你種下的每一個善念,都會開花結果。
  • 知行合一王陽明7:摒棄弱點,光明本心,才能無所畏懼
    知行合一王陽明7:摒棄弱點,光明本心,才能無所畏懼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知行合一擁有巨大的威力,可以撬動天地萬物。
  • 真才和完人—王陽明和劉宗周
    我感興趣的只是具體的事情和人物。        比如,從明開始,對前朝反對自己的人開始進行表彰。而那些歸順自己的人,哪怕再忠心耿耿,也免不了被敲打,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劉基,        在太祖朱元璋執政時期,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案例。
  • 王陽明:真誠做人,厚道待人
    做人最高的境界不是凡事都擁有,而是事事能放下。 真誠做人,厚道待人。這是一輩子的做人法則。 王陽明與友人同遊,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我們的內心與萬事萬物相互感應,相互影響,就會對人形成複雜的心理影響。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用本心的善念對待一切,那麼你眼前的世界就是美好的。如果你內心良知被七情六慾所遮蓋,充滿了黑暗的惡念,那麼你眼前的世界就是恐怖的,黑暗的。所有東西只是客觀存在,無善無惡的,你看到的和你感覺到的,其實只不過是你內心的映射而已。那麼既然我們的主觀意念中總是會出現善惡,那麼我們的心又該如何區分善念和惡念呢?
  • 王陽明大智慧:如何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王陽明一句話說清楚了!
    那麼,你覺得到底什麼樣才算是孝順呢?一很顯然這個問題不僅困擾現代人,對古人也是一樣。有一次徐愛就問王陽明:「老師,我覺得做人真難,做什麼事情都要懂得很多的道理,就比如孝順父母這件事情上,我要做個孝子,想讓父母吃好飯我想學廚師,想讓父母穿好衣服我想學裁縫,想讓父母住大房子,我又想去努力賺錢。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3不問
    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三不問:不問過去,不問結果,不問人心。不問過去|活在當下在上高中之後,有些學生好於面子,雖然考砸好幾科,但和同學吹噓過去初中多少科滿分,年級前幾名。現在考的這麼差,說是學校不好吧;或者自己在普通班,說老師教得不好,卻從沒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 王陽明:心即理
    在王陽明看來,朱熹雖然主張心與理統一,但其中一個「與」字仍表現出心和理之間的區別,因為此心指主體之心,而理是事物之理,由於外心而存在於事物之中,也即客觀之理。心雖然能認識客觀事物之理,但此理不在心中,從道德認知角度說,這容易造成疲於追逐外在事物而忽視主體自身的道德建構。 王陽明所謂的心即理,心即人之本心,理實際上是心對事物的主觀認知或概括而非純粹客觀事物,因此理與事物是不同的。
  • 王陽明: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
    我身邊有一位老人家,很小的時候就習練武術,飲食規律而知道節制,今年少說也七十六歲了,血液和內臟卻都很健康,想吃什麼都能吃一些。這位老人家每天樂樂呵呵,想去哪裡遊玩就去哪裡,還真有幾分任俠之風。相比之下,因為肥胖而自卑的年輕人們,就太讓人心疼了。
  • 王陽明: 心寬皆是路, 心安即是家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謙虛其心,宏大其量」,面對傷害、中傷,成熟的人會忍他、讓他、容他、再看他。學會一笑置之,超然待之,智者懂得在寬容中壯大。 「不念舊惡,此清者之量。」不斤斤計較,給別人留後路,也是在為自己的未來留路。當你寬容別人,別人才可能寬容你,睚眥必報的人只能越走越窄。
  • 王陽明《傳習錄》三十句名言,蘊含心學至上智慧
    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只恁的便罷。 6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 這幾句即王陽明的重要觀點「知行合一」。知行是一體的,要是真的對某事物有所認知,那一定是身體力行地去做了。產生想要做一件事的想法時,「行」就已經開始了,只有切實展開行動,想法才能變為現實。
  • 讀《傳習錄》30句經典名言,跟王陽明學修身
    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只恁的便罷。 6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 這幾句即王陽明的重要觀點「知行合一」。知行是一體的,要是真的對某事物有所認知,那一定是身體力行地去做了。產生想要做一件事的想法時,「行」就已經開始了,只有切實展開行動,想法才能變為現實。
  • 《傳習錄》30句經典名言,跟王陽明學修身
    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只恁的便罷。 6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 這幾句即王陽明的重要觀點「知行合一」。知行是一體的,要是真的對某事物有所認知,那一定是身體力行地去做了。產生想要做一件事的想法時,「行」就已經開始了,只有切實展開行動,想法才能變為現實。
  • 王陽明:守好三顆心,修好這一生!
    我們的心就是人生的方向盤,心之所向,就是人生的方向。所以要想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關鍵就在於如何引導和掌握自己的心境。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在王陽明看來,做事與做人,關鍵在於一顆心。身處滾滾紅塵中,守好自己的本心,方能過好這一生。
  • 王陽明:內心清淨,不被外界的事情左右,才是高境界
    王陽明:內心清淨,不被外界的事情左右,才是高境界。這是一個生活多變的時代,很多人的生活中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變化。你永遠不知道等待你的,是驚喜還是驚嚇,很多人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心裏面都有一種忐忑的不安全感。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集立德、立功、立言於一身,被譽為「真三不朽」者,他的心學對明後期哲學與文藝影響巨大,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而且傳播中外。在中國歷史上,稱為「兩個半聖人」,即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孔子和王陽明各佔其一,曾國藩只算半個(曾國藩: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人生只有兩件事靠得住...(附:曾國藩識人術:做人,有兩種貴相;做事,有兩種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