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們也都越來越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及身材,許多備孕期的媽媽在第一時間找到Jenna,希望給到她們一些運動建議,預防腹直肌在產後出現較大分離。對於這部分未雨綢繆的客人來講,她們孕期出現腰酸背痛、骨盆帶疼痛、盆底功能下降的機率會大大降低,同時產後恢復的時間相對來說也更短。
如果正在看文章的您準備懷孕,希望大家將核心肌群的強化工作做到前頭。那麼,已經懷孕或生產過的寶媽也不用擔心,Jenna會講到相關的方法去幫大家事後補救。
01、腹直肌在哪裡?
馬甲線作為人體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想必沒有人不知道吧。
沒錯!那兩道呈現在大家面前的馬甲線,就是腹直肌的邊緣所在,腹直肌作為腹部最長的肌肉,它從胸骨(胃靠上的骨頭部分)一直連接到我們的恥骨(小腹下摸到的第一個骨性部位)。作為一條橫跨歐亞大陸的長條形肌肉,我們人體為了防止它亂跑亂動,還貼心地給它設計了一個腹直肌鞘,好像寶劍入鞘一樣,讓它待在裡面老老實實地為我們服務。那麼這個腹直肌鞘又由三個走向不同的肌肉共同構成,最內側的是腹橫肌(劃重點,等下要提問!),然後是腹內斜肌和外側的腹外斜肌,他們共同構成一個小籠子,把腹直肌牢牢地控制在裡面!
產後為什麼會腹直肌分離?
其實腹直肌分離是從孕期就出現的,並非產後。
孕期中後期,由於胎兒體重增加,媽媽的腹圍也緊跟著增加,那麼我們腹部周邊從筋膜到肌肉,再到皮膚統統都會被快速撐開,如圖。
產後由於這些組織一時間由於各種原因沒回去,那麼就產生了大家經常看到的產後腹直肌分離。
如何自測腹直肌分離?
很簡單,仰臥在墊子上,曲雙膝腳踩地,捲起腹部,伸出食指和中指指腹垂直探入肚臍的上、中、下三個較容易發生腹直肌分離的地方,輕輕向下按壓,感受兩邊的肌肉對手指的觸感,從而得出分離的指數。
一般來講,2cm以上就有腹直肌分離的傾向,3cm以上就需要到醫院去做專業的檢查及康復,像Jenna這種運動教練能夠幫到大家的,也僅是3cm以下運動修復,所以請大家區分界線,該就醫的請及時就醫。
腹直肌分離會產生哪些不良後果?
腹直肌分離的根本原因其實不在腹直肌本身,而在於我們剛才講的「劍鞘」的部分,而最深層的劍鞘——腹橫肌恰恰是這個問題的根源所在,腹橫肌就是人體天然的束腰,肌纖維也是橫向一圈圍在我們的腹部,孕期腹橫肌被撐開,腹直肌自然也會受到影響。
腹直肌分離作為一個表面特徵,其實就說明了這些產後媽媽的腹橫肌功能差,所以出現腰酸背痛、肩頸痛、盆底功能障礙(漏尿等)、疝氣、腹部突出等問題的概率會大大增加。
腹直肌分離會自行恢復嗎?
會!一般情況下,我們的人體產後的恢復周期在6個月,所以如果之前身體無恙的話,即便產後不做什麼恢復,腹直肌分離也會慢慢回到一個正常值。
但是現在由於我們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人們腦力勞動居多,身體層面的負荷會減輕很多,所以我們的骨骼、肌肉、筋膜這些運動系統的功能其實也是在不斷退化,故產後不能夠完全恢復也在情理之中,這時候就需要專業人士來幫助大家補救。
腹直肌分離運動禁忌是什麼?
首先,分離1.5cm以上不推薦大家去做卷腹類動作,Jenna更是希望沒有運動基礎的朋友1年內都不要去碰卷腹類動作,因為沒有專業人士指導的卷腹,大家有90%機率會做錯,其實除了卷腹,還有超級多的腹部練習可以供大家選擇。
其次,蹦蹦跳跳的動作(跑步、跳繩、操課等),半年內不要輕易嘗試,尤其是腹直肌分離+盆底功能受損的朋友更要注意!
總結:腹直肌分離是孕期一個正常的生理狀態,不必過於擔心,如果產後沒有恢復很好且伴有一些身體不適,那麼就需要格外關注。
關於腹直肌以及一切身體恢復的問題,預防永遠大於補救,所以無論你現在處於何種階段,都可以開始強化自己的深層核心,尤其是腹橫肌,而後續的文章也將為大家介紹相關訓練方法。
好啦,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Jenna作為一個2歲娃的寶媽、一名專業普拉提教練,將會在工作之餘為大家分享更多原創內容,近期我們分享的更多會是孕期產後的話題,喜歡的話歡迎關注及留言,我們下期見。
原創文章/無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