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是個非常神奇的過程,隨著小寶寶的長大,媽媽的肚皮也一點點長大,大到後面會肚皮緊繃、會癢、會長妊娠紋……
本想著生完孩子後肚子就會恢復原狀,但總有很多媽媽抱怨說生完孩子,人瘦了但肚皮卻收不回去了。
在產後康復治療室裡,遇到最多的詢問就是:
「醫生啊,我的腹直肌有分離嗎?」
「醫生,我的腹直肌分離嚴重嗎?」
「醫生,我的腹直肌分離要多久能好啊?」
小艾(化名),長得好看,身材也好,在遇到丈夫阿和之後,生活重心從職場轉移到家庭。
婚後一年,小艾懷孕,二人世界成了三口之家,她感覺期待的生活一點點到來,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但是,一場「拙劣」的剖腹產,卻改變了小艾的生活軌跡。
2011年8月,30歲的小艾因為身體原因,不得不在醫院緊急剖腹產,順利生下了兒子。
但也是從那一天開始,小艾的肚子就一直鼓鼓的,跟懷孕了一樣,再也從沒有消下去過。
經過檢查,是「腹直肌分離症」,這是小艾第一次聽到這個詞。
原來小艾在孕晚期的時候,肚子上的肌肉就已經被分離,加上剖腹產手術刀口切斷了肌肉,所以產後肚子這麼大。
為了減掉肚子,小艾不僅節食,還在5年的時間裡一直堅持鍛鍊,一周至少鍛鍊5次,作息時間也進行了調整。
長時間的堅持,體重減輕了不少,四肢也瘦了,但大肚子一直沒有消失,始終有一大塊贅肉。
尷尬的是,每次出門,小艾總被當成孕婦。
去醫院看流感,被當成孕婦;
去超市買東西,熟人見了問是不是有了二胎;
去泡溫泉,救生員專門提醒孕婦不能泡溫泉;
......
每次她都要解釋很久,一度弄得十分尷尬。
明明很努力在鍛鍊,克制飲食,卻一點效果也沒有。
時間久了,小艾常常感覺失落,也莫名滋生了自卑感。不願逛街,不敢照鏡子,甚至不想出門。
「我特別想自己能和普通人一樣,去海邊,去遊泳,不必為外表而自卑和擔心。」
另外一位是32歲的美國媽媽Amy,是專業的長跑運動員。
剛剛懷老大的時候,她的身材相當好,生完以後,恢復得也還好。
在懷二胎期間,因為本身比較瘦,加上身體還沒完全恢復,肚子顯得特別大。
但是生完之後,肚子還是鼓鼓的。等到老大一歲半、老二都半歲大了,身材還沒有恢復。
肚皮很鬆弛,上面布滿了妊娠紋的褶皺,下面似乎有個洞,幾根手指頭都可以伸進去。
去醫院檢查,才發現是「腹直肌分離症」。
有數據統計顯示:
腹直肌分離的發生率在60%~90%之間,順產腹直肌分離發生率為60.3%,剖腹產發生率為70.8%,2次及以上剖腹產的產婦腹直肌分離發生率更高,為90.8%。
根據診斷時間的不同,在妊娠晚期,約有66%~100%的孕婦被診斷為腹直肌分離。
像小艾和Amy這種情況的,還真不是個例,甚至可以說是產後媽媽的通病。
而腹直肌分離造成的後果並不是僅僅「大肚子減不下來」那麼簡單,還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腰痛、便秘、骨盆或臀部疼痛、性交疼痛、起床困難等。
所以,腹直肌分離到底是什麼鬼?
我們都知道,肚子上有8塊腹肌。在8塊腹肌之間,有一條白色的組織,叫腹白線,就像拉鏈一樣,把肌肉拉在一起。
但是,懷孕的時候,激素會讓肌肉組織變得鬆弛,這個拉鏈就鬆了。再加上膨脹的子宮,直接把肌肉群給撐開,中間就出現了一片空隙。
正常情況下等到產後,腹壁會逐漸恢復,腹直肌會再次向中線靠攏,通常半年到一年可以回到原來的位置。
如果產後半年腹直肌仍然不能回到原先位置,我們稱為產後腹直肌分離症。
按照分離的位置,腹直肌分離還可以進一步分為:腹中間分離、下腹肌分離、上腹肌分離、腹肌徹底分離。
生完孩子後的第3天,60-70%的媽媽,腹直肌的間隙會超過兩指寬。等到產後4-8周,有些媽媽的腹直肌間隙會逐漸恢復關閉。
而有些媽媽,腹直肌不能復位。也就是說,懷孕撐開的肚子,回不去了。
腹直肌分離的程度越深,腹部肌肉越弱,對脊柱的承託力越小,腰部、背部的肌肉就更容易受累,從而出現腰酸背痛。
嚴重的,會連起床都變得十分困難。更嚴重的,內臟器官從腹白線脫出,在肚子上鼓出一團,形成白線疝。
當然了,並不是所有的產後媽媽都會出現腹直肌分離。
哪些人容易招惹產後腹直肌分離呢?
營養攝入不均衡、身材嬌小的媽媽,腹壁肌肉較弱的媽媽,腹肌容易被撐得更開;
雙胞胎、多胞胎的媽媽,懷得比別人大,腹肌也容易被撐得更開;
二胎的時候,腹直肌分離比頭胎更大一些;
胎兒大的情況,腹直肌分離也更大;
高齡孕產婦,皮膚韌帶和肌纖維的彈力較弱,腹肌力量不足,不易恢復。
可能會有人問,除了去醫院檢查,怎麼第一時間知道自己的腹直肌有沒有分離呢?
這裡有一個簡單的自查方法。
①仰臥,兩腿彎曲成,腳掌平放,身體放鬆,露出腹部。
②左手在頭後支撐或往前伸,右手食指和中指,垂直探入腹部,保持身體放鬆。
③將一手手指置於肚臍下方。
④採用腹式呼吸,先吸氣,在呼氣同時,將頭和肩慢慢抬離床面,讓腹壁肌肉收縮。
⑤感覺到兩側腹肌後,向腹肌中間擠壓手指。如果感覺不到擠壓,那麼就把手指向兩邊挪動,直到找到緊張的肌肉。
⑥根據腹肌中間能插入的手指數目,來測量兩側肌肉的距離。
⑦重複以上動作,依次檢查臍下、臍上、臍周三個區域。
這三個位置中,肌肉間隙最遠的距離,就是腹直肌的分離距離了。
如果擔心自己做的不準確,可以讓醫生通過體檢,判斷是否存在腹直肌分離。CT檢查可以更準確地測量腹直肌的位置,確定腹直肌分離的寬度和長度。
能不能做些什麼來預防「分離之苦」呢?
孕期控制體重:不管是孕期還是產後,必要的鍛鍊很重要。可以選擇一些輕度的有氧運動,並且選擇適度的戶外活動。不僅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力,還可以幫助產後身體更快更好的恢復。
產後進行必要的複查:可以進行腹直肌分離情況和盆底功能的評估,結合具體情況和醫生的建議,進行適合的產後康復訓練,做好產後恢復的大功課。
有一點需要提醒的是,不要隨便做仰臥起坐,小心越練「分」得越狠!
希望媽媽們在產後正確地進行收腹運動,早日恢復小蠻腰。
——
我是孕產康復師張小珍,你出現腹直肌分離的情況了嗎?或者是遇到了哪些產後問題?歡迎留言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