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 (記者 楊潔) 「上課去!」下午1點,平復苑小區居民彭正義如約下樓,樓道裡已有十多位鄰居等候,他們每隔不久就要在這裡開展一次微黨課學習活動。彭正義今年年初剛剛從農村搬進小區,居住環境與之前大不相同,周圍鄰居也變成了生面孔。好在樓下有了這個公共客廳,放了兩條長凳子,方便大家坐在一起拉拉家常,鄰裡間很快熟絡起來。
圖說:平復苑「板凳課堂」。小崑山鎮供圖
這個「板凳課堂」是平復苑小區的試點項目:在樓道內開闢一塊公共區域,安裝好排椅,以垃圾分類、黨史知識、健康養生等不同主題開展活動,豐富居民生活。
為什麼名為「板凳課堂」?原來,平復苑小區是農民拆遷安置小區,3000多名居民大部分來自農村。平復苑居委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拎個板凳走村莊,一起吃飯、納涼、拉家常,這是在鄉間最常見的生活方式。前兩年,形形色色的桌子、椅凳出現在了各個樓道內,既影響小區美觀、居民出行,同時也帶來公共安全隱患。
不僅在平復苑,鎮上其他兩個動遷安置小區文晉苑、翔昆苑也存在類似現象。各小區曾多次聯合職能部門開展過樓道堆物整治,然而,很快各式各樣新的椅凳又會回潮;如果只是簡單禁止,也是治標不治本,更會破壞社區裡的人情味。
如何破題?居委會幹部想出了一個化堵為疏的辦法:開闢公共空間,打造一個「家門口的課堂」。從居民興趣入手,對接鎮文化活動中心、社區學校和有特長的社區居民,聯手每周安排兩次固定學習,內容包括黨員微課、剪紙插花、歌舞戲劇、健康養生等,形式豐富。
圖說:文晉苑居民區的「板凳課堂」。小崑山鎮供圖
今年74歲的彭正義還主動當起了垃圾分類志願者,每隔一天就在小區裡巡邏,三個多月來雷打不動。「垃圾分類知識就是我在『板凳課堂』裡學到的,一開始是志願者來教我們怎麼分,現在我們自己也成為了志願者。」從被動聽講轉為主動宣講,以一個人帶動一群人,今年5月,平復苑社區順利撤桶,全面實行定時定點垃圾分類投放,「板凳課堂」可以說功不可沒。
「有了『板凳課堂』後,社區鄰裡關係更加親密了,以鄰為善、以鄰為友的氛圍更濃厚了。」平復苑社區居民委員會主任張雷軍介紹,隨著「板凳課堂」的不斷推行,這裡也成為了居委會開放式「辦公間」和黨建引領下居民自治的「議事廳」,持續聚焦群眾痛點、矛盾焦點,疏堵結合,創新工作思路,在完成工作的同時讓居民們更有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