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定 國
孔雀東南飛,深圳是一個充滿魅力和無限可能的城市,尤其是在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後,激勵了許多年輕人南下尋找自己的夢想,他們放棄在內地穩定的工作,來到深圳打拼。
對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闖深圳的人來說,人才市場是落地深圳後的第一站,找工作的經歷刻骨銘心。很多人懷揣著邊防證和簡陋的行李,搭乘擁擠不堪的火車,一出車站,買一份深圳報紙,查尋上面整版整版的招聘信息,不顧車船勞頓,直奔八卦嶺人才市場。這裡總是人山人海萬頭攢動,看到適合自己崗位的公司,一個個攤位去問,去遞交簡歷,運氣好的,當場即可錄用。如果沒有合適的,那就在附近十元店裡住下,第二天再來,直到找到一份工作。
十元店,現在年輕人很少知道那是一個什麼店。當時在人才市場周邊,有一些簡陋的房子經過改造,擺滿搖搖欲墜的上下鋪,一間房子十幾二十的鋪位,除了容身的床鋪外,走路都要側身。可這不好那不好,它最大的好處就是便宜,只有十元。對於經濟窘迫的求職者來說,只要十元就可以找一個安身之地,也算不錯。在深圳,不知有多少人的奮鬥是從睡十元店開始,但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相信自己,也相信這座充滿機會的城市。
為什麼來深圳?各人有各人的原因,但有一條是大家認同的,在深圳,你可以憑自己的本事吃飯。天生我材必有用,此處不滿意,那就去深圳。他們不希望自己陷在千絲萬縷的人際關係中,因此要逃離那個辦任何事情都要找關係的熟人社會,他們希望憑自己的本事找到滿意的工作,深圳就是一個這麼令人嚮往的地方。
即使是來到一個兩眼一抹黑的城市,不認識一個人,沒有任何關係,可很多人依然願意從熟人社會來到陌生的深圳打拼。這背後的深層原因是什麼?許多社會學家便開始對此開展研究。
人不是孤獨的存在,是處在社會關係中,社會學家按照親疏分為強關係和弱關係。
(海外人才在第十七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上體驗VR設備。資料圖片)
費孝通提出差序格局理論,旨在描述親疏遠近的人際格局。他認為,中國鄉土社會以宗法群體為本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以親屬關係為主軸的網絡關係,是一種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個人都以自己為中心結成網絡。這就像把一塊石頭扔到湖水裡,以這個石頭(個人)為中心點,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紋,波紋的遠近可以標示社會關係的親疏。
在這個網絡中,有血緣關係的父母及親屬自然是一種強關係,此後就是同學朋友,再就是熟人或者偶爾認識的人等,依照與自己關係的親疏而慢慢變成弱關係。在封閉的傳統農業社會中,是否擁有過硬的強關係,對個人生活與工作非常重要。一個人擁有的關係多少與輕重,除了血緣關係外,還與自身的經濟實力、人格威望有關,所有才有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之說。
在傳統社會中,關係無處不在,比如像找工作這樣的大事,有無關係比你擁有某種才華更重要。而在市場經濟相對成熟的社會裡,關係慢慢淡化變得不那麼重要,這個時候,你的才華是獲得一份好工作的重要砝碼,這也就是許多在內地懷才不遇的人紛紛南下深圳,尋找自己夢想的重要原因。
關係在你找工作中所佔有的分量,與市場經濟的完善度成正相關係。在改革開放初期,許多打工者都是通過家人、親戚或老鄉等關係介紹到沿海一帶,他們都處在一個熟人社會,知根知底,相互之間能建立很好的信任關係,發生欺騙行為的可能性較少,可減少許多交易成本,如深圳的計程車司機大多來自湖南攸縣,就是最好的例證。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關係在找工作中的分量越來越低,以至於「零關係」也能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
(隨著深圳的人才政策不斷推陳出新,大批高新人才湧入深圳。圖為在深圳開幕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現場。資料圖片)
利用「強關係」獲得一份好工作為什麼會被人看低,是因為強關係使用了人情資源,如果張三有「強關係」找到了工作,就意味著李四等其他人的機會被剝奪,市場經濟中的公平規則遭到破壞,因此,「強關係」必須受到約束。而弱關係只是在尋找工作中提供招聘信息,你需要與其他人一同經過同等的招聘程序才能獲得工作,因此,在一個正常的社會中,「弱關係」很少受到質疑。
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中,招聘信息是公開透明的,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愛好找到合適的工作,他們不會因為地域性別年齡等受到歧視,尤其是在如今網絡時代,海量的招聘信息為求職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求職途徑。
只要自己學業有成,擁有真正的本領,就能找到更合適的工作,越是稀缺的人才,越是被市場搶手,那時,是工作在找你,而不是你在找工作。(作者系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