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尿床不是病」? 中國夜遺尿兒童僅半數求助醫生
國際尿控協會兒童委員會委員、知名兒童泌尿外科專家文建國教授說,兒童夜遺尿是個全球性的問題中國專家長期致力於兒童夜遺尿的規範化診治,付出了諸多努力。 陳靜 攝
中新網上海5月19日電 (記者 陳靜)國際尿控協會兒童委員會、中國兒科醫師協會腎臟專委會19日在此間披露,中國公眾對於兒童夜遺尿疾病的知曉率僅為62%,只有不到50%的夜遺尿患兒去醫院就診。
今年的5月24日是第二個「世界遺尿日」,主題為「關注小兒夜遺尿,行動在此時」。19日,2016年「世界遺尿日」中國公益行動新聞發布會舉行。
中國兒科醫師協會腎臟專委會主任委員、全國兒童夜遺尿專家協作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徐虹教授說,「尿床」不是孩子的過錯,應該且能夠得到妥善治療。」 陳靜 攝
據悉,兒童夜遺尿,俗稱「尿床」,在臨床上指5周歲及以上的兒童夜間不能從睡眠中醒來而發生無意識的排尿。兒童夜遺尿的病因比較複雜,可能跟遺傳、生長發育延遲、心理等各種因素相關。缺乏「抗利尿激素」、孩子的膀胱容量不夠大、充盈的膀胱沒有向大腦發送信息等都是夜遺尿的重要原因。
在社會大眾中,夜遺尿疾病經常被低估和忽視,很多父母誤認為「尿床不是病」。其實,兒童夜遺尿危害巨大,會嚴重損害患兒自尊心與自信心,是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發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兒童尿床常被戲謔為「在床單上畫地圖」,2016年「世界遺尿日」中國公益行動新聞發布會現場,上海的高校學生別出心裁地在床單上進行創作。 陳靜 攝
據悉,國際尿控協會兒童委員會、中國兒科醫師協會腎臟專委會等共同發起了中國大眾對兒童夜遺尿疾病認知度的在線調研,參與調查者中,超過50%的認為,夜遺尿是一種隨著年齡增長會自愈的生理現象,因而不去尋求治療;近40%的家長會認為「尿床」是孩子的故意行為,甚至因此責備過孩子,有些家長會為此產生焦慮情緒。
中國兒科醫師協會腎臟專委會主任委員、全國兒童夜遺尿專家協作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徐虹教授在當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對記者說,「尿床」不是孩子的過錯,應該且能夠得到妥善治療。」
兒童腎臟病專家、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院長助理毛建華教授接診過很多夜遺尿兒童患者,在現場,他分享的真實病例令人動容。「有的孩子會半夜自己偷偷洗床單以逃避父母責罵;有的孩子拒絕參與學校過夜活動,以免被同學嘲笑。這充分說明夜遺尿對孩子身心所產生的不良影響非常大。」毛建華教授說:「兒童夜遺尿其實是一種常見病,通過詳細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和記錄排尿日記,排除日間症狀和合併症因素而確診的單症狀性夜遺尿,大多可得到很好的治療。」他說,即使發現孩子可能患有夜遺尿,家長也無需過度緊張,及時規範診治是孩子恢復身心健康的關鍵。
國際尿控協會兒童委員會委員,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知名兒童泌尿外科專家文建國教授現場介紹了國際小兒尿控協會成立「世界遺尿日」的背景。他說,兒童夜遺尿是個全球性的問題。中國專家長期致力於兒童夜遺尿的規範化診治,付出了諸多努力。2013年11月中國兒童遺尿管理專家協作組成立,2014年發布了《中國兒童單症狀夜遺尿疾病管理專家共識》,全國各區域性的協作組也相繼成立。
據了解,目前,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等10多個省分近百家醫院均成立了夜遺尿診療中心。比如在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選擇「兒童夜遺尿」作為分級診療的「前鋒」,該院通過復旦兒科醫聯體的閔行協作網,在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同開展「兒童夜遺尿」宣教、諮詢及義診活動,通過「同質化」診治及雙向轉診策略,為夜遺尿患兒提供便捷、規範和優質的診療服務。
文建國呼籲讓公眾正確認知「夜遺尿」,並且重視幹預疾病。他希望社會、家長、醫生多方攜手,讓夜遺尿患兒儘早診治,重獲健康美好的未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