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某網站一份帖子的「說法」惹怒一名中職教師,於是,溫州市教育局「局長信箱」便有了一封來信。牽動家長和教師敏感神經的關鍵詞是——中職學生是不是「素質低下」的群體?中考項目計分,可否交給「職高學生」完成?
4月27日,刊登題為《職高學生是素質低下的群體嗎》的專題報導。之後,我市部分家長、一批從事中職教育的老師紛紛發表觀點。
值得思考的是,溫州市教育局政策法規處處長吳建軍提出了另一個命題:可以將高考作文題命題工作交給學生嗎?
職教界
素質=分數?讓社會改變陳舊過時的觀念
蔣念文@市職專:素質=分數?走入老眼光看問題的誤區,輿論導向讓社會改變陳舊的過時的觀念。建議您來職高校園走一走:看看主動向你問好是普高的多還是職高的多,說不定還是職高的多呢。今年以來大家都關註上面的一系列的講話與文件,普遍感受到:職教的春天已經到了。
其實眼下一個「坎」就是老百姓的思想意識跟進:讀職高照樣可以有前途,甚至更好的前途。這的確需要一個過程。
潘榮@溫州建校:人們的意識還停留在N年前,認為「白領」才是成功,殊不知,現在白領過剩,已開始貶值。
宗@溫州技師學院:應試教育種下的果!有一定的社會、歷史根源。短期內不容易改變。不在乎別人怎麼說,重要的是教出有用的人才,逐步改變。
市民
有良好素養並被社會接納,才算高素質
1978恢復高考那年,大批知識青年重新複習終於擠進理想的大學,但其中也有人非常自信地考取了職業性很強的中專學校。陳先生是其中一個。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低調先生,後來成為全國聞名的業界翹楚,是文革之後該行業溫州第一個教授級高工。他認為,「素質的養成是很綜合性的。一個有良好道德素養,又被社會接納能力的人,才算是高素質的人。這樣說來,職業學校還是不錯的育人之地。」
家長劉女士的孩子目前正在上初中,她認為,從孩子目前情況來看,確實需要根據孩子的讀書狀態來選擇是上普通高中還是上職業中專。「對孩子的區分,並不是如發帖家長所理解的那樣。不論哪個群體都是由不同品質的人所組成的,你以為你的孩子讀上了最牛的好學校就代表這孩子品質高尚嗎?你以為素質極差的孩子都被趕到職高裡去了嗎?」
與此同時,教育群的家長紛紛議論:讀職高和普高其實都可以上大學,只不過大家走的路不同而已;應該這麼問,中考項目計分,可否交給「高中學生」完成;換位思考一下,你的孩子成了職高生,你會如此胡言亂語嗎?
常識與教養可以將高考作文題命題工作交給學生嗎
吳建軍(溫州市教育局政策法規處處長)
近日,某一網站發表一家長帖:近些天永嘉各中學九年級學生都在不同的時間參加中考體育考試,永嘉教育局把決定孩子前途的重大事情居然交給了一群素質低下成績極差的未成年職高學生去監考記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此帖所指對象有二:一是政府部門,二是職高學生。部門的回覆是:「為公開、公正、公平地組織體育考試,我局近幾年均外聘省外專業體育教師參與評委工作,其中跳繩項目每位考生由三位評委進行裁判,並沒有出現像這位網友所說的誤判情況。」職高教師的回覆是一封致市教育局長的信件,並由局辦轉交商報,教師的護犢之情溢於言表:「每年的區運動會、高三體檢等一些大型活動,我們的學生都無怨無悔去當志願者,最後居然換來這樣的評價!難道我們老師願意讓我們的學生去日曬風吹給別的孩子服務?」
此帖引發熱議,反映了當下常識的缺乏和教養的缺失。
應該由誰來負責和參與體育中考的監考工作?這是常識問題。常識告訴我們,負責裁判的人員必須是專業人士,所有參與工作人員都必須是第三方。外聘裁判擔任專業評委,至於記分、勤雜等輔助性工作吸納學生志願者或家長義工參與,只要屬於與考生及考生所在學校無關的第三方就可以。所以,記分等其他輔助性工作由職高學生志願者參與,不僅合乎常識,而且是國際慣例,也是我國教育為之努力的方向。
監督批評政府部門是每個公民的權利,及時回復公民質疑則是政府的職責義務。但是,指責職高學生是一群素質低下成績極差的未成年人,可能就屬於教養問題了。契訶夫說:有教養不是吃飯不灑湯,是別人灑湯的時候別去看他。有一個相似的美國俗語說:犯過錯不是稀奇事,稀奇的是別人犯錯的時候別去譏笑他。「別去看他」和「別去譏笑他」就是教養,這在中國叫作「厚道」。
職高學生是素質低下的群體嗎?這位家長是有教養的人嗎?這樣的提問本身也許就是不夠厚道的。所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誰是素質高上的群體?是不是只有北大清華的學生?
中考的確事關學生前途,但「非常滑稽」和「超級搞笑」的是,今天美國越來越多的大學竟然將自主招生的高考作文題命題工作交給了學生。如果這事擱在我們這,家長會有什麼樣的中國式反應?
譬如美國西北大學的作文題是:誰是你們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傳達了什麼信息?你同意嗎?為什麼?芝加哥大學的作文題是:想像你是某兩個著名人物的後代,誰是你的父母呢?他們將什麼樣的素質傳給了你?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作文題甚至是:你剛完成了300頁的自我介紹,請交出第217頁。
這些作文題都是學生志願者自己設計,並交由教授們組成的招生委員會選擇出來的。我們甚至可以這樣理解,這都是這些大學上屆畢業生留給自己學弟學妹的「惡作劇」式的作文題。這與我國知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在盤錦實驗中學教語文時要求學生自己命題並交換考試批改的做法極為相似,他們都把注意力聚焦於學生的自我教育。
對比起來,我們今天的中考高考命題組的專家們還得享受關「禁閉」的待遇呢!這不僅是成本差異,也是觀念區別,也許還是常識和教養的問題。
>>>記者手記
一則洗滌靈魂的好文
好文無須多,一篇足已。
何為仁慈、何為尖刻;何為大氣、何為狹隘。吳建軍先生的文字讓我們豁然開朗。
可憐的我們很多時候在為人、在行使所謂的話語權上,總是站在自我立場,不知不覺中「與人不藝術」。讀罷此文,不免為曾經的狹隘與不仁感到慚愧,以期多少自責均化為解藥注入血液,清除我們靈魂深處的汙垢。心,淨化了,做家長的無須「戲前準備」,隨時是子女的好榜樣。親子溝通真切了,我們的孩子不再因一時的成績起伏而悲惋自卑,不再為無處傾訴而年少反叛。
無須過多地談論一個衝動的帖子的是是非非,吳先生在轉換我們狹隘的思路,告訴我們如何做「厚道」之人。能成這樣的人,很多糾結問題會順應自解,視野日益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