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出生在2000多年前,出生在現代的一些人認為,這是與自己毫無相干的人,特別是近代對孔子的批判,使一些人誤解孔子,人云亦云地認為他是阻礙社會發展的封建餘孽,中國近代的落後因為受儒家思想的束縛,全是他的錯。
其實,這些人並沒有讀過孔子的《論語》,也沒有看過孔子的有關史料,根本不知道孔子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對於中國的意義。我們需要一個真相,還孔子與本來的面目,讓人更客觀地認識歷史的孔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孔子為什麼在知天命的年齡棄官而無風起浪周遊列國?
在周遊列國的路上發生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影響後世千年的儒家思想又是如何形成?
孔子對後世產生了哪些影響?
楚宏先生的《孔子和他的時代》回答了這些問題。
任何人的思想都是時代的產物。孔子生活在禮壞樂崩天下大亂的春秋時代,「克己復禮」是他人生的目標。
西周建立以後,大規模分封諸侯,諸侯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有很強的獨立性,但對周天子負有進貢和朝覲的義務。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在軍事和外交方面,各諸侯國要聽命於周天子,就是所謂的「禮樂徵伐自天子出」。
周公制禮作樂,對諸侯進行規範與管理,把家族和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鞏固了周人內部團結,為周朝的統治奠定了基礎。這套調整宗法人倫制度和行為規範體系 ,直到春秋時期才被打破。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犬戎所殺,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東遷洛邑,使得周王室在諸侯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越來越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裡,君不君,臣不臣,僭越之事越來越多,社會政治秩序越來越混亂,進入了所謂的「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
孔子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黑暗的時代,黑夜給了他一雙黑色的眼睛,卻讓他看清了黑暗的世界。
孔子出生的魯國是周公的封國,周禮的傳承很深厚,原是禮儀之邦,在這樣氛圍中生活的孔子深受其影響,認為周禮在當時是比較完善的社會管理制度,讓社會安定有序。他看到周禮被一步步地破壞,社會出現無序混亂的狀態,十分痛心,一心想要「復禮」。
其時,魯國的國政大權已經不在魯國國君手中,而是由魯國王室子弟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大夫掌控,因為三家出自魯桓公,故史稱「三桓」,而「三桓」經常有僭越周禮的行為。
孔子51歲時得到了魯定公的賞識而重用,並且政績突出,4年中官職不斷上升,最後任大司寇攝相事,他要糾正「三桓」的越禮,施行「墮三都」,就是先拆除他們超規格的城牆。拆除違章建築遭到了「三桓」的抵制,發生了武裝突,魯定公的軍隊被打敗。
「三桓」不讓孔子參與重大政務,就把他閒置起來,使他不能施展施政才能;魯定公也常常規範周禮,沉溺於聲色犬馬的生活,也讓孔子很失望,他棄官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向其他諸侯國國君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
孔子先後到過9個諸侯國,14年中拜訪了70多個國君,顛沛流離,多次遇到危險。
孔子去衛國的次數最多、停留的時間最長,還傳出了與衛靈公夫人南子的緋聞,讓後世人浮想聯翩,不過都是俗人想的多了,孔子與南子是以禮相見,並沒有越禮之處。衛靈公雖然禮遇他,荒淫昏庸,只是用孔子來裝點門面,並沒有任用他。
孔子被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的匡地,絕糧7天,有的弟子對信念產生了動搖,有的讓他降低標準,而他彈琴、唱歌、講學不斷,自信地說上天給予了文化傳承的責任,如果上天還希望禮樂文化傳承下去,就不會讓匡人做出傷害自己。
在祖籍宋國,孔子批評權臣司馬桓魋生活奢靡,罵他「死欲速朽」,受到他了的威脅,弟子孔子趕緊離開。他毫不畏懼地說,上天已經賦予他傳承懿德的神聖使命,司馬桓魋奈何不了他!
孔子在楚國,遇到了一些隱士的冷嘲熱諷,面對這些人的明哲保身,他選擇了不可為而為之的艱難道理,為了理想,他絕不放棄。
孔子68歲回到了魯國,一邊從事教育工作,一邊整理古代文獻,修訂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在總結繼承了兩千五百年的文化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實際進行闡釋,建立了他自己的儒學思想體系。
孔子窮極一生所開創的儒學思想,並沒有被他的時代所接受,為什麼?
做人的問題,是孔子思想的最中心的問題,他關懷的是整個社會國家的治理,要求的是整個社會的素質,不是只關心自己的修養,因而要求很高。
春秋時期是諸侯爭霸的時代,叢林法則盛行,誰強誰就佔有主導權。在不講規則的無序時代,誰守規則誰吃虧,就會自身難保,就會有被吞併的危險。
孔子要求遵守規則,他的思想只有在大一統的情況下是比較實用,在誰的兵器強誰就更強的背景下是難以實現,當然不合諸侯的胃口。齊國國君想任用孔子,遭到了國相晏嬰的極力反對,他覺得孔子恢復周禮的主張不合時宜,不能富國強兵,很迂腐,齊王作罷。
孔子窮極一生所開創的儒學思想,雖然沒有被他的時代所接受,然而,數百年後,他的思想卻逐漸成為了中華文明的精髓所在,滲透在社會各階層的方方面面,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孔子被後世奉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楚宏先生在書中問了一個問題,假如中國沒有孔子會怎麼樣?
正如他所說的:「假如中國沒有孔子,中國可能會陷入一個可怕的粗鄙狀態,中國中華民族靠著孔子對禮的堅守才逃離了野蠻,守住了文明。」
古人對孔子的評價更振聾發聵:「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孔子點燃了人心中的道德明燈,日月般光照和指引著人生和人類的道路。
《孔子和他的時代》通過典型的歷史故事和大量史料的推理,寓理於事,不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鮮活的孔子,了解了他的一生,理解了他的思想。
孔子第75代直系孫、孔子研究院副院長、世界儒學大會秘書處秘書長孔祥林先生說得好:「我們只有懂了他(孔子),才會接受他」,「我們要把孔子重塑為中國聖人,那先翻開《孔子和他的時代》來認識他吧!」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 ,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