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他的時代》:還世人以真相,讓你認識真實的孔子

2021-01-08 丁小悟典

孔子出生在2000多年前,出生在現代的一些人認為,這是與自己毫無相干的人,特別是近代對孔子的批判,使一些人誤解孔子,人云亦云地認為他是阻礙社會發展的封建餘孽,中國近代的落後因為受儒家思想的束縛,全是他的錯。

其實,這些人並沒有讀過孔子的《論語》,也沒有看過孔子的有關史料,根本不知道孔子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對於中國的意義。我們需要一個真相,還孔子與本來的面目,讓人更客觀地認識歷史的孔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孔子為什麼在知天命的年齡棄官而無風起浪周遊列國?

在周遊列國的路上發生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影響後世千年的儒家思想又是如何形成?

孔子對後世產生了哪些影響?

楚宏先生的《孔子和他的時代》回答了這些問題。

任何人的思想都是時代的產物。孔子生活在禮壞樂崩天下大亂的春秋時代,「克己復禮」是他人生的目標。

西周建立以後,大規模分封諸侯,諸侯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有很強的獨立性,但對周天子負有進貢和朝覲的義務。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在軍事和外交方面,各諸侯國要聽命於周天子,就是所謂的「禮樂徵伐自天子出」。

周公制禮作樂,對諸侯進行規範與管理,把家族和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鞏固了周人內部團結,為周朝的統治奠定了基礎。這套調整宗法人倫制度和行為規範體系 ,直到春秋時期才被打破。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犬戎所殺,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東遷洛邑,使得周王室在諸侯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越來越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裡,君不君,臣不臣,僭越之事越來越多,社會政治秩序越來越混亂,進入了所謂的「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

孔子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黑暗的時代,黑夜給了他一雙黑色的眼睛,卻讓他看清了黑暗的世界。

孔子出生的魯國是周公的封國,周禮的傳承很深厚,原是禮儀之邦,在這樣氛圍中生活的孔子深受其影響,認為周禮在當時是比較完善的社會管理制度,讓社會安定有序。他看到周禮被一步步地破壞,社會出現無序混亂的狀態,十分痛心,一心想要「復禮」。

其時,魯國的國政大權已經不在魯國國君手中,而是由魯國王室子弟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大夫掌控,因為三家出自魯桓公,故史稱「三桓」,而「三桓」經常有僭越周禮的行為。

孔子51歲時得到了魯定公的賞識而重用,並且政績突出,4年中官職不斷上升,最後任大司寇攝相事,他要糾正「三桓」的越禮,施行「墮三都」,就是先拆除他們超規格的城牆。拆除違章建築遭到了「三桓」的抵制,發生了武裝突,魯定公的軍隊被打敗。

「三桓」不讓孔子參與重大政務,就把他閒置起來,使他不能施展施政才能;魯定公也常常規範周禮,沉溺於聲色犬馬的生活,也讓孔子很失望,他棄官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向其他諸侯國國君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

孔子先後到過9個諸侯國,14年中拜訪了70多個國君,顛沛流離,多次遇到危險。

孔子去衛國的次數最多、停留的時間最長,還傳出了與衛靈公夫人南子的緋聞,讓後世人浮想聯翩,不過都是俗人想的多了,孔子與南子是以禮相見,並沒有越禮之處。衛靈公雖然禮遇他,荒淫昏庸,只是用孔子來裝點門面,並沒有任用他。

孔子被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的匡地,絕糧7天,有的弟子對信念產生了動搖,有的讓他降低標準,而他彈琴、唱歌、講學不斷,自信地說上天給予了文化傳承的責任,如果上天還希望禮樂文化傳承下去,就不會讓匡人做出傷害自己。

在祖籍宋國,孔子批評權臣司馬桓魋生活奢靡,罵他「死欲速朽」,受到他了的威脅,弟子孔子趕緊離開。他毫不畏懼地說,上天已經賦予他傳承懿德的神聖使命,司馬桓魋奈何不了他!

孔子在楚國,遇到了一些隱士的冷嘲熱諷,面對這些人的明哲保身,他選擇了不可為而為之的艱難道理,為了理想,他絕不放棄。

孔子68歲回到了魯國,一邊從事教育工作,一邊整理古代文獻,修訂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在總結繼承了兩千五百年的文化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實際進行闡釋,建立了他自己的儒學思想體系。

孔子窮極一生所開創的儒學思想,並沒有被他的時代所接受,為什麼?

做人的問題,是孔子思想的最中心的問題,他關懷的是整個社會國家的治理,要求的是整個社會的素質,不是只關心自己的修養,因而要求很高。

春秋時期是諸侯爭霸的時代,叢林法則盛行,誰強誰就佔有主導權。在不講規則的無序時代,誰守規則誰吃虧,就會自身難保,就會有被吞併的危險。

孔子要求遵守規則,他的思想只有在大一統的情況下是比較實用,在誰的兵器強誰就更強的背景下是難以實現,當然不合諸侯的胃口。齊國國君想任用孔子,遭到了國相晏嬰的極力反對,他覺得孔子恢復周禮的主張不合時宜,不能富國強兵,很迂腐,齊王作罷。

孔子窮極一生所開創的儒學思想,雖然沒有被他的時代所接受,然而,數百年後,他的思想卻逐漸成為了中華文明的精髓所在,滲透在社會各階層的方方面面,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孔子被後世奉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楚宏先生在書中問了一個問題,假如中國沒有孔子會怎麼樣?

正如他所說的:「假如中國沒有孔子,中國可能會陷入一個可怕的粗鄙狀態,中國中華民族靠著孔子對禮的堅守才逃離了野蠻,守住了文明。」

古人對孔子的評價更振聾發聵:「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孔子點燃了人心中的道德明燈,日月般光照和指引著人生和人類的道路。

《孔子和他的時代》通過典型的歷史故事和大量史料的推理,寓理於事,不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鮮活的孔子,了解了他的一生,理解了他的思想。

孔子第75代直系孫、孔子研究院副院長、世界儒學大會秘書處秘書長孔祥林先生說得好:「我們只有懂了他(孔子),才會接受他」,「我們要把孔子重塑為中國聖人,那先翻開《孔子和他的時代》來認識他吧!」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 ,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

相關焦點

  • 孔子清晰明確地知道,他的時代即將到來
    子曰:「治國的核心是禮,子路的話裡沒有一點禮讓,所以笑他。」曾皙又問:「可是冉求說的就一國呀?」子曰:「方圓六七十,或者五六十的城邑,還不是一國嗎?」曾皙又問:「可是公西赤講的不是治國呀?」子曰:「宗廟祭祀和諸侯會盟,不是國政又是什麼?他不過是假裝謙虛,如果做這些事情都還算是小相,誰又是大相?」孔子譏笑子路是因為他不謙虛嗎?可是冉求不就謙虛起來了嗎?
  • 重新認識孔子和儒家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出生於魯國,他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孔子三歲時候,他的父親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與母親相依為命家境相當貧寒。史料記載,孔子幼年聰明好學,常將祭祀用的禮器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19歲時孔子為魯國貴族季孫氏做文書、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倉儲和畜牧。
  • 孔子是怎樣一個人?怎樣正確認識孔子的思想?
    這一點對孔子有很深的影響,由於家境的關係孔子年輕時比較接近社會下層,他自稱「吾少也賤」,大約二十歲左右當過季氏的家臣,負責管理倉庫和牛羊。孔子看到過一些民間疾苦,產生了某些同情人民的思想。三十歲左右開始招收弟子講學,後來,跟他學習的人越來越多。據說,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成就者七十二人。
  • 為什麼孔子的雕像,都把雙手交叉在胸前?懂了它才能真正認識孔子
    至今,孔子精神始終屹立於文化頂峰,全球各地都建有紀念孔子的廟宇或祠堂。然而,不知你是否發現:現存的各式各樣的孔子雕像,不論面目身材如何,但雕像的姿態都是出奇地一致?他老人家雙掌疊放,掌心朝內,左手在外,右手在內,身軀微微前傾。所有雕像無一例外,幾乎都是這種姿勢,那麼它有什麼特殊含義?
  • 孔子以克己復禮的仁愛之心,贏得了世人的愛戴和尊敬
    孔子在觀眾們的心目中一直像個大家長照顧著他的學生們,用自己的思維和智慧引導著學生們用仁愛之心修行自身的德行並影響社會的禮樂風氣。孔子不僅對自己的學生嚴格要求,對自己的孩子同樣是嚴加管教並沒有半點私心,更為難得是孔子克己復禮的自我要求。
  • 從錢穆《孔子傳》,淺析孔子的勇仁超前,以及孔子思想的現實意義
    本書出版後不久,錢穆先生就失明了,因此,《孔子傳》是錢穆對孔子、對儒家、對傳統文化的最後認識和總結。讓我們追隨錢穆先生,一起走進孔夫子的一生,探究他的學說,領略他的思想。在當時,士族需要學習「六藝」,就是六種技藝——禮儀、音樂、射擊、駕車、識字和算術。掌握這些技能,才可以為貴族服務,賺錢。這些士人,在當下被稱為「儒」。這也就是儒家的起源。孔子從小同樣學習這些技能,為了生存他給貴族當過出納、會計,還放過牛。孔子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 從文物中認識孔子——記國家博物館「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
    2019年是孔子誕辰2570周年,2019年12月27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山東省文旅廳和孔子博物館協辦的「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在國博館隆重開幕,豐富的文物、古籍和藝術品為廣大觀眾提供了一個認識孔子和儒學的生動平臺。這也是國家博物館第一次系統展示孔子思想形成、發展以及傳承的歷史,力圖為觀眾和研究者講述孔子文化的思想脈絡與深遠影響力。
  • 假如佛陀、孔子和耶穌生活在全球化時代
    我們還為買不到最新款的LV包而焦慮,為萬裡之外的網絡美女居然是個禿頂男人而失眠,為加班加點工作而患上胃潰瘍,為刷爆了信用卡而患上高血壓,為股市和樓市崩盤而得上心臟病。   在這個高樓越來越高、空調越來越冷、汽車越來越快、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人性束縛越來越少的全球化時代,我們面臨的精神困境仍然與佛陀、孔子和耶穌生活的時代一樣多,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 我眼中真實的孔子之一二
    神化偉大人物,根據需要,給他罩上一層又一層光環,翻看歷史看看,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今天就說一說我眼中真實的孔子——走下聖壇的孔子。」孔子成年後「長九尺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荀子》上則說「仲尼之狀,面如蒙倛。」蒙倛是上古時代人們避邪驅鬼和送葬時所用的神像,臉方而醜,發多而亂,形兇惡,是用來嚇唬鬼魅的,樣子猙獰可怖。
  • 「爭鳴時代」的老子、孔子和莊子三大師的人生觀有何分歧?
    這些思想是對整個人類文明和人類道德使命的思考。這些思考變成了文明的成果積澱下來,這些積澱最後就成了人類生存的價值觀和價值基礎。並且,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特色。「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這是孔子描述的春秋時代。「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這是孟子對戰國時代的評價。
  • 春秋戰國時期的「天下十豪」,除了孔子和孫臏,你還認識哪幾個?
    02孔子孔子,這是世人對其的尊稱,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被後世帝王追封為文宣公、至聖、文宣王,供奉於文廟之中。他開創了對中華文化影響深遠的儒家學派,首倡私人講學的風氣。曾受業於老聃,因在魯國仕途不順,開始率領弟子周遊列國,晚年修訂了《詩》、《書》、《禮》、《易》、《樂》、《春秋》,其言行語錄被記載於《論語》一書當中。
  • 顏回剛毅且木訥,但孔子對他的讚揚最多,死時孔子竟然仰天痛呼
    至今,山東曲阜市還立有"復聖廟"。顏回所生活的時代,處於春秋末期,不但周天子的王權繼續衰落,而且各諸侯國的公室政權也衰落了。魯國在經歷了"三桓專權"、"陪臣執國命"兩個時期之後,不僅使宮室衰敗,魯國舊日的貴族世家也大都衰落。
  • 春秋時代的春與秋: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啟示
    老子也徘徊在這春末的暖陽中,他看到的卻是不同的景象:「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在他的耳邊,是呼喊聲、應諾聲、斥責聲,世事喧囂紛擾,世人興高採烈,就像要參加盛大宴席,又如春日登臺攬勝,媸妍良善邪惡美麗猙獰,又有什麼分別,誰又能夠分辨?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 烏利希·道姆:歐洲人眼中的孔子和蘇格拉底(18k字)
    準確認識國情,客觀評價真實的差距情況,清醒意識到中國的發展階段和全球的相對位置,保持戰略定位,戒驕戒躁、奮發圖強。公號輸入框發送「歐洲人眼裡的孔蘇」獲取本文中英對照18k字3圖15頁PDF烏利希·道姆:歐洲人眼中的孔子和蘇格拉底。關鍵詞:烏利希·道姆,蘇格拉底,孔子。QinlongGEcai微信被封,轉向自用、科普文章、學術論文OAJ電子刊免費開放獲取。
  • 割不正不食,世人認為孔子對食物太挑剔,太矯情了
    世人讀《論語》這一章,認為孔子對食物太挑剔,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還好說,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吃肉還要切割的方方正正,否則就不吃,要求是否太高,矯情的很。事實果真如此嗎?
  • 孔子 與 盜蹠!
    孔子在魯國開辦了數所私立學校,雖說收入不低,但作為正宗的聖人代表,他覺得天下興亡,匹夫應該有點兒責。看過盜蹠的新聞報導後,孔子私下裡合計自己和柳下季關係不錯,或許可以利用這關係做點啥,不僅沒危險,萬一成功了準能落得個萬世英名,那豈不是一舉兩得。於是他找到柳下季說:「 當老子的總該管教兒子,當哥哥的理應教導弟弟。
  • 孔子為什麼被稱為至聖先師?||11月心和塾企業家問道孔子山東研學開啟招生
    孔子一生很坎坷,他屢次遭受打壓,排擠,卻從未退縮,他為了當初的理想,砥礪前行。他為了傳播自己的思想,帶領弟子周遊列國,雖然到處受阻,但仍不放棄。2020年11月16-21日心和塾企業家問道孔子山東研學即將開啟,我們將通過學習孔子的生平及經歷,修煉人生,助力企業、家庭、個人更好的發展。
  • 聖人孔子為什麼三次哭泣?
    在這個喧囂的時代,我想和大家談談孔子,這個背影已經漸漸模糊的聖人,他曾經被歷代王朝一步一步抬上神壇,從公侯到王,再到大成至聖先師,兩千多年的時間裡,他真實的面容上有了無數人來塗抹,又在近代的各種政治運動中跌入凡塵,但跌入凡塵也許只是「以孔子之名的那種腐朽」,儒家真精神反倒因此顯露了出來,熠熠生輝,正如民國時候流行的那句「打到孔家店,救出孔夫子」,以名壞實,則攻其名
  • 彭富春《論孔子》:讓活著的孔子說出時代的智慧箴言
    彭富春《論孔子》:讓活著的孔子說出時代的智慧箴言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2016年05月06日15:52 人民網武漢5月6日電 「當代思想的任務之一,就是讓活著的孔子說出我們時代的智慧箴言。」
  • 毛澤東談孔子
    孟子說: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這裡,孟子把孔子和幾位聖賢進行比較,找出了聖之所在。」他還說:「歷代統治階級給孔子戴了很多高帽子,他的地位也越來越高,與孔子同代的魯哀公就尊稱孔子為『尼父』。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學取得統治地位。唐太宗尊孔子為『先聖』,唐高宗稱孔子為『文宣王』。宋朝加號孔子為『先聖文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