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寧 攝
近年來,兒童遭受暴力侵害的事件不時見諸報端。10月28日,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支持,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主辦的《消除對兒童的暴力工作手冊》發布會暨首屆兒童友好夥伴論壇在京舉行,會上眾多專家一致呼籲多方聯動,消除對兒童的暴力侵害。
父母低頭玩手機,不管孩子,也是一種對兒童的暴力嗎?
為了提升公眾對兒童暴力傷害的敏感性,10月28日,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支持、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主辦的「《消除對兒童的暴力工作手冊》發布會暨首屆兒童友好夥伴論壇」在京舉行。
《消除對兒童的暴力工作手冊》(簡稱《手冊》)從提高認識、轉變範式角度講解了對兒童的暴力一般形式、危害及性質,提高認識、應對和處理暴力的做法,同時介紹了支持兒童、家庭、學校、社區參與式預防和幹預。
《手冊》中劃分了9種針對兒童的暴力類型,即:忽略暴力、精神暴力、身體暴力、性侵犯和剝削、同伴欺凌暴力、自我暴力、有害習俗暴力、與大眾媒介相聯繫的暴力、使用信息和通信技術的暴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棍棒底下出孝子」,「忽視、歧視、語言傷害」以及上述提到的「父母低頭玩手機,不管孩子」,均屬於兒童暴力的範疇,其中後者被確切定義為忽略暴力。
忽略暴力,通常指兒童照料者有能力照料孩子、並有一定的知識和途徑向相關部門獲得醫療、出生登記或其他服務時,卻未能滿足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未能保護兒童迴避危險等。被忽略的孩子往往會產生極度的不安全感,從而影響其身體和心理健康。
「實際上,針對兒童的暴力定義比我們想像的可能要寬泛得多。」據《手冊》執筆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卜衛介紹,自2019年受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委託,由她帶隊開展針對兒童的暴力認知和有效傳播方式的調研,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工作手冊,力圖為基層兒童工作者提供服務參考。
相關研究顯示,兒童在成長早期遭受暴力,不僅使其身心發展、行為及社會交往受到影響,而且這些創傷很可能影響兒童成年後信任關係、親密關係和其他社會關係的健康發展,甚至會增加暴力行為的代際傳遞,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卜衛希望,《手冊》能夠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兒童暴力的內容,提高對兒童暴力的敏感性,了解發生問題的性質和原因,了解處理問題的法律和政策框架,「大家共同努力消除對兒童的暴力行為」。
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一直以來都是全國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話題。
「如何保護兒童免遭家庭暴力,學校、幼兒園無疑是重要一環。」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衛生院副院長資豔萍提交了一份《關於切實開展反家暴教育和激活強制報告制度的提案》。
「幼兒園應當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開展反家庭暴力教育,發現幼兒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依法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提案中,資豔萍建議將反家暴內容納入對教育機構在職人員的業務培訓。「幼兒園、中小學教職員工的入職培訓和常規培訓中,需要納入識別、處理家庭暴力(包括履行強制報告制度義務)的內容,並作為對教育機構的評估指標之一。」
針對當前虐待兒童事件時有發生的現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副主任金鵬輝提出應儘快完善防控救助體系。
在他看來,頻繁發生的虐待兒童極端事件,反映出我國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的某種缺失,部分公眾仍然存在兒童無權利且為父母「私有財產」等傳統錯誤理念。由於此類事件處理機制不夠完善、專項保障資金不足、沒有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等原因,導致公共部門無法對虐待兒童事件進行全面有效幹預。
為此,金鵬輝建議切實增強社會法治意識,構建積極主動的幹預體系和多層次的社會監督體系,如設立全國統一的虐待兒童舉報熱線和支援網站,對可能發生兒童暴力侵害的家庭進行監測和上門排查等,儘早發現並確保為受虐兒童提供全方位救助服務。
「鑑於暴力侵害兒童行為可能帶來嚴重健康和社會後果,解決暴力行為實際也能夠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下的其他目標作出積極貢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兒童保護處處長彭文儒坦言,暴力侵害對兒童的影響持久深遠。
在我國,通過預防和應對方面的系統性兒童保護方法來解決暴力問題,將是最行之有效的舉措,這些行動已經刻不容緩。
在日前召開的全國政協「關愛農村留守老人兒童」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上,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婦聯原副主席趙東花強調,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受委託監護人的家庭教育指導,推進各類家長學校建設,常態化開展家庭教育培訓,提升家長、受委託監護人在兒童心理健康、營養健康和疾病預防、安全自護、法治教育等方面的家庭教育能力,推動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引導家長依法履行監護職責。
10月17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廣受公眾關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完成第二次修訂,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推動我國未成年人保護事業邁入新時期。
這讓無數基層兒童工作者感到興奮。此次發布的《手冊》也特別指出,鄉鎮兒童督導員和村兒童主任應擔負起了解社區兒童暴力狀況的職責,及時報告兒童暴力,對於需要法律幫助的案例,要協助兒童或報告者報警、求醫等。
從2010年民政部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120個村試點兒童主任的項目模式,到10年後兒童主任隊伍發展壯大遍布全國每一個村居並被列入國家政策,截至今年6月,我國已建立的基層兒童工作者隊伍有4.8萬名鄉鎮(街道)兒童督導員以及66.3萬名村(居)兒童主任。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中國代表處代表芮心月表示,《手冊》的發布,將幫助兒童主任以及其他社區工作者對兒童面臨的暴力風險或遭遇的暴力侵害做出響應、報告並採取後續行動。同時,幫助他們為兒童和家庭增能賦權,將對消除兒童暴力工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消除對兒童的暴力侵害需要來自家庭、社會、政府的多方聯動,只有大家了解對兒童暴力的形式,危害,重視兒童暴力侵害問題,並由政府牽頭,社會組織及各方專家積極參與下建立預防、發現、處理兒童暴力侵害的相關工作機制,才能真正地建立保護兒童的強力後盾。」參與首屆兒童友好夥伴論壇的專家學者一致如此認為。由於不是所有針對兒童的暴力都需進入法律程序,《手冊》中建議居委會、村委會、學校或當地社會組織可成立專門機構來接受暴力投訴,兒童也可以投訴並尋求幫助。
今年5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監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等部門聯合頒布了《關於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的意見(試行)》。其中明確規定了在強制報告制度中,誰來報告、報告給誰、報告的內容、報告後對受害兒童的支持與保護、如何保護報告人等。「此次發布的《手冊》不僅把兒童作為受害者,還作為了解決處理問題的行動者。同時,對成年人的支持也給出了清單。」在卜衛看來,有效連結資源,通過兒童參與的方式給兒童賦權,才能真正阻斷暴力侵害的代際傳遞,才能真正消除針對兒童的暴力行為。
為了支持基層兒童工作者開展消除兒童暴力侵害的服務,中國公益研究院也計劃推出一系列「消除對兒童的暴力」講座以及相關工具產品。
來源:人民政協報
記者:趙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