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是中國所特有的飲食方式,火鍋的圓形設計,使就餐者圍成一個圓圈,也在預示著中國人講究團圓的傳統習俗,這種在冬天採取碳加熱水烹飪牛羊肉的方法,也符合了滿族人的飲食習慣。在清朝,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在清宮中被稱為熱鍋,僅鍋體的質地就有陶瓷、純銀、銀鍍金、銅、錫、鐵。
其基本形式分為兩種:一種為組合式,由鍋、爐支架、爐圈、爐盤、酒精碗5部分組成,可以同時上桌燒煮食物,也可單獨用鍋溫食品。另一種為鍋中帶爐,爐內燒炭火,能把水燒開,生魚、生肉、蔬菜等放入沸水中可以煮熟。
清朝每個皇帝都喜歡吃火鍋,尤其是清乾隆皇帝,幾乎每頓必上火鍋。以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的御膳為例,共上各類火鍋23種,66次,有雞鴨火鍋、舒意火鍋、全羊火鍋、黃羊片火鍋,有鹿肉、狗肉、豆腐、各種菜蔬等不同火鍋食材。
公元1795年, 85歲的乾隆皇帝,為了不逾越祖父在位61年的紀錄,隨將皇位禪讓給第十五子顒琰,嘉慶元年的正月初一,乾隆退位,作為太上皇,他在寧壽宮皇極殿舉辦了第二次千叟宴,與宴者就有3056人。
據史書記載:「其儀率多由舊,而盛事實視前有加」。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陸並陳外,特地用了1650隻野味火鍋宴請嘉賓,火鍋的配菜就有:鹿肉片,飛龍脯,狍子脊,山雞片,野豬肉, 野鴨脯,魷魚卷,鮮魚肉,刺龍牙,大葉芹, 刺五加,鮮豆苗。
當時的席位安排如下:內外王公、貝勒貝子、臺吉(蒙古貴族)、一二品大臣席在殿內,朝鮮、回部、西藏、暹羅、安南、廓爾喀等地區來客在殿廊下,三品大臣官員在丹陛甬路,四品以下有職官員在丹墀左右,其餘拜唐阿、護軍、馬甲、兵民、匠藝等均在寧壽門外。席間,乾隆命皇子、皇孫、皇曾孫、元孫等給殿內王公大臣敬酒,侍衛等給眾叟依次行酒,並承旨分賜食物。凡參宴者均賜銀牌,更賜給綢緞與建立牌坊等銀兩,另加恩著賞百歲老人熊國沛、邱成龍等六品頂戴,其餘90歲以上者受七品頂戴。(見《朝隆實錄》卷1494)。
當時,乾隆帝雖然有些老態龍鍾,但在酒宴上仍豪邁不減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