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壓力大,總覺得自己被感染,疫情期間該如何應對「新冠焦慮症」

2020-12-11 騰訊網

新冠病毒現在幾乎影響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不斷更新的確診數字,手機上的新聞推送,各種外界影響多多少少都會造成焦慮甚至恐慌感。有些人甚至咳嗽一兩聲或者身體稍微有些不適就懷疑自己是不是被感染,有時候這種心理暗示甚至強到沒有辦法正常生活,甚至是恐慌症發作。

上周六發生的黑森州財長疑因抗疫壓力太大自殺,令人唏噓。

據黑森州檢察院與警方消息,當地時間28日上午,黑森州財政部長託馬斯·舍費爾(Thomas Schäfer)被發現死於霍赫海姆(Hochheim)地區的高速鐵路軌道旁,年僅54歲。經過全面調查,警方初步判斷這是一起自殺事件。

在他從政期間,舍費爾始終被視為一個雄心勃勃,目標明確,且高度自律的人。他的一位同事說,舍費爾就像是「中流砥柱」一般的存在。舍費爾生前最愛說的話中,有一句就是:「我不會讓壓力靠近我。」

這樣一位冷靜自持、行動力強、高度自律且政治前景光明的財政部長,在疫情帶來的巨大壓力面前也不堪重負。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也意識到,新冠病毒帶給人們的不僅是生理健康上的威脅,還有對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為了打贏疫情陰影下的「心理戰」,在此分享兩份關於特殊時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的指南。

歐洲精神健康中心在3月13日發布的一份指南中,列出了下列8條建議

1. 從可信賴的渠道獲取信息

只從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委員會或者其他可靠的國家組織處獲取信息。不要相信通過發布錯誤信息來煽動不安與恐慌情緒的消息源。

2. 有限度地接收關於冠狀病毒疾病的新聞

持續關注最新消息、不斷刷社交媒體,會加劇憂慮情緒。因此應該有限度地接收關於疫情的新聞,將關注重心轉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來。

3. 照顧好自己

疫情之下,「照顧好自己」意味著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手頭上的事物,關注自己可控的事情,比如做好衛生措施,而不是一味關注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散步、冥想或者做運動都能夠幫助放鬆自己。尤其是在衛生部門工作的人,更應該關注自己的基本需求,在不值班的期間好好休息。

4. 保持聯繫,幫助身邊的人

與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繫,可以減輕壓力;與他們聊一聊自己的憂慮或感受,也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不論對受助者,還是施助者都大有裨益。

5. 保持希望,正面思考

世衛組織建議人們應該有意識地閱讀積極信息,如關於感染了新冠肺炎又痊癒的人們的新聞。

6. 承認自己的感受

在這樣嚴峻的疫情之下,無論是挫敗、緊張、恐懼或悲傷,都是非常正常的情緒波動。應該允許自己有這樣的情緒,感知它們,並且通過寫日記、和別人聊天、冥想等渠道發洩它們。

7. 和孩子談論目前的形勢

在應對病毒帶來的壓力和緊張情緒上,孩子們也需要幫助與支持。應當向他們解釋關於病毒的一些事實,展現出積極的態度,認真傾聽孩子們的憂慮,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心、關心與支持。

8. 獲取專業支持

聽取衛生部門專家們的防護建議,或者向專業諮詢機構尋求幫助。可以加入自助小組(Selbsthilfegruppen),大家一起分享有用的經驗。

- the end-

相關焦點

  • 當高考遇上疫情,考生該如何正確應對壓力?4個竅門送給你
    或者特殊時期在家作息紊亂、精神狀態不佳,導致學習計劃被打亂;學習、調節能力較弱的考生也害怕自己跟不上進度等,這一系列的狀況讓考生們無形中承受著許多壓力。長時間的精神受壓,對於考生的身心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疫情期間,考生們又應該如何面對壓力呢?
  • 孕婦感染新冠要終止妊娠嗎?疫情期間如何保證孕婦兒童的安全?專家...
    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孕產婦哪些產檢必須做?緊急分娩又無核酸檢測證明怎麼辦?今天發布會為您解答。新冠肺炎疫情將使部分保障婦女權益舉措的進展減少1/3今天是第31個世界人口日。人口基金預計在這個十年中,新冠疫情將使全球在結束可預防的孕產婦死亡、計劃生育以及防止基於性別的暴力和針對婦女和女童的有害做法方面的進展至少減少三之一。目前全國母嬰安全形勢如何?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國家衛健委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全力保障孕產婦生命安全和健康。
  • 面對疫情有些朋友會非常焦慮,天天感覺自己被感染了,該咋辦?
    ,本身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已經是一個壓力了,在現在沒有收入來源的情況下,如果積蓄也不多,產生焦慮的情緒可能性是非常大的;還有比如一些有慢性病的朋友,平常每個月都要去醫院定期的複查,讓醫生重新開藥,明確自己身體的狀態,但是由於現在對抗疫情,很多醫院已經關閉了普通門診以及專家門診,那麼患者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會產生焦慮,擔心自己的血糖、血壓、血脂以及血尿酸
  • 新冠疫情期間,哮喘急性發作時該怎麼辦?
    新冠疫情期間,哮喘急性發作時該怎麼辦?2019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恰逢過敏性疾病高發季節,哮喘患者首先應盡力避免自己已知的過敏原,注意保暖,避免感冒,並且應該按照疫情防控要求進行居家隔離,減少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那麼疫情期間哮喘患者又該如何自我管理、如果哮喘急性發作了,該怎麼處理呢?1、疫情期間哮喘患者如何用藥?
  • 疫情期間總感覺胸悶、呼吸困難,是不是感染了新冠狀病毒肺炎?
    疫情期間總感覺胸悶、呼吸困難,是不是感染了新冠狀病毒肺炎?亦或是潛伏期表現?在最近遇到的很多病人,都提出了同樣的問題:這段時間總感覺胸悶、呼吸困難,是不是感染了新冠狀病毒肺炎?亦或是潛伏期表現?而且有些病人,這種感受還比較強烈,這種感受就是感覺胸悶氣短,甚至是在自己,關注自己的感受的時候,這種感受又更加的強烈。我們知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它的臨床特點是,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這個感染的過程,身體會產生一些相應的反應,第一個反應就是發燒,所以說這種病人,往往會有發燒的情況。
  • 抗擊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零新冠感染病例政策與新冠病毒共存政策
    《4月周論文》首先提出的問題就是:為什麼即使是像武漢這樣一座擁有豐富醫療資源的醫療輻射力排名上位城市,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也會陷入無法對患者進行有效救治的「醫療系統崩潰」?未來城市應該如何應對流行病的爆發?
  • 醫院如何應對新冠疫情?經歷過伊波拉和H1N1的醫生呼籲考慮三組決策
    正在全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這個世界,已經不是SARS和H1N1大流行時候的那個世界了。這一次,無論是疫情本身,還是關於它的各種信息和謠言,都比以往傳播得更快了。 伊波拉病毒肆虐時,我在西非做臨床醫生;H1N1疫情暴發期間,我在紐約市的醫院工作。
  • 日本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部門首次有人感染新冠病毒
    來源:海外網圖源/日本TBS電視臺【海外網4月25日|戰疫全時區】日本政府24日表示,在政府「新冠病毒傳染病對策推進室」(以下簡稱對策推進室)工作的一名40多歲男性職員確認感染新冠病毒這是日本政府該部門首次有人確診。據日本時事通信社25日消息,這名確診人員從21日早上起持續發燒,並接受了新冠病毒PCR檢測,24日獲悉結果為陽性。對策推進室方面稱,確診員工從21日起就不再上班,政府內部沒有與其密切接觸者。19日,他曾和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西村康稔一同視察了東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但當時戴著口罩,官員之間也保持了足夠距離。
  • 一女子瘋狂刷手機看疫情信息,總懷疑自己感染,結果真住院
    自疫情出現以來,阿真非常關注和疫情相關的新聞信息。正好,在1月底,阿真發現自己喉嚨痛並有咳嗽,去一醫院就診服藥後症狀有所緩解,但是心裡總是惶恐不安,經常打電話和家人談論疫情,生怕自己被感染。2月1日晚,阿真再次瀏覽和疫情相關的資訊後,整夜失眠,加上乾咳加重,她覺得自己已經感染了新冠肺炎,陷入極度恐慌中的她,匆忙撥打了110。
  • 疫情防控期間,如何緩解心理壓力?
    疫情之下,很多人出現了各類心理困擾,如恐慌、不敢出門、失望、易怒、過於樂觀等情緒。對此,我們應該如何應對並有效緩解呢?以下是專家對四類人群的建議:1. 感染者:感染者最易出現恐慌、不安、孤獨、無助、壓抑、抑鬱、悲觀、憤怒、緊張等情緒,還可能產生被他人疏遠躲避的壓力、委屈、羞恥感等。這種時候,必須正視疾病,謹遵醫囑,並將心理問題告訴心理醫生,按醫囑服藥。
  • 新加坡、日本和韓國應對新冠疫情的策略及特點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已經影響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0年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全球大流行的特徵,並表示這是首個冠狀病毒傳播引發的全球大流行。日本:建立完善的從中央到地方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體系,及時應對疫情信息截至4月7日,日本國內新冠病毒感染累計確診4000多例。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日本的感染者雖有大幅度增加,但與歐洲國家相比,增幅較小。從整體治療效果看,一是死亡者少,累計治癒者多。
  • 歐洲仍是新冠大流行中心:疫情期間,該如何區分感冒、流感和新冠
    疫情是否有所好轉?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成為大家所想知道的問題。但中國醫學科學院院士面對疫情的發展局勢,對所有人提出警示:別以為已經勝利,大家只是對新冠病毒缺乏想像力。據媒體報導,4月8日早上,該船上有一名62歲的女性遊客死亡,該遊輪目前已有15人因新冠肺炎感染死亡,而確診的超過600人。我國目前疫情雖然得到有效防控,但人們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還遠遠不夠,甚至對它的傳播規律都難以掌控,無症狀感染者是否具備傳染能力還是未知。
  • 疫情之下,高考生該如何應對備考焦慮?
    先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學校停課,考生們猝不及防地被放了一個「長假」,只能靠自己在家裡「雲聽課」「雲自習」。很多人表示,自己在家裡複習備考,「缺少學習氣氛,難以集中精力,也害怕落下複習進度,心裡沒底」。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各地復學複課,但仍有考生感到不適應,覺得「緊張」和「焦慮」,由於備考節奏被突然打亂,原本就讓人「壓力山大」的大考,現在更讓人「憂心忡忡」。
  • 美國新冠失控|紐約心理學家擔憂:疫情引發心理疾患將提升自殺率
    Leo Sher教授認為,美國政府應對新冠的無力措施加劇了民眾對新冠的恐懼,這是誘發美國民眾心理疾患發病率攀升的重要因素[2]。52%的美國民眾對新冠疫情產生了心理、精神異常的反應對新冠疫情的持續負面心理將導致自殺率升高Leo Sher教授是專注於研究自殺心理動機及防禦的心理學家,通過上述對美國民眾的心理狀況測評,他認為:美國由於新冠疫情發展迅猛,聯邦政府對此應對措施不夠積極,導致疫情持續時間過長,使民眾處於焦慮、壓力等負面心理狀況的時間過長,這樣的條件將極大可能誘發人群中的脆弱易感人群
  • 新冠病毒感染症狀 如何避免?懷疑感染怎麼辦
    哈裡奇提供的信息令人懷疑在伊朗感染數字的真實性,但人們更關注的是他在對國內疫情輕描淡寫的同時已經表現出感染病毒的跡象。 他說話時一直咳嗽和流汗,這是任何呼吸系統疾病中最常見的兩個標誌,包括由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引起。
  • 新冠「環境傳人」怎麼應對?旺旺水神支招!
    近日,鍾南山院士在公開場合提出,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新課題。什麼是「環境傳人」?由此帶來哪些壓力?面對這種現象,又該如何應對?  01什麼是「環境傳人」?  國家感染性疾病質量控制中心辦公室主任蔣榮猛介紹,「'環境傳人'並不是新冠病毒新的傳播途徑,本質上就是物傳人。」  比如說,患者排出帶有活病毒的飛沫、排洩物,汙染了周圍環境、物品,健康人觸碰到這些物體表面的病毒後,觸摸自己的口、鼻、眼,就有可能感染病毒。
  • 美國新冠失控|紐約心理學家擔憂:疫情引發心理疾患將提升自殺率
    客觀而言,美國新冠疫情已經全面失控。相比中國應對新冠疫情嚴陣以待的態度,美國似乎從政府到民眾對疫情的防範都較為鬆懈,難道美國人不怕病毒嗎?在日趨嚴重的疫情中美國人還能穩如泰山嗎?71%的美國民眾對政府應對新冠疫情措施不滿意根據美國Kaiser Family Foundation(KFF)民調數據顯示:超過71%的美國民眾對美國聯邦政府應對新冠疫情的措施感到不滿意(如圖3所示),其中有近一半(48%)的民眾認為政府的措施相當糟糕(poor)[3
  • 新冠疫情下,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人們為什麼會從眾
    來自群體的壓力「不摘掉就出去!」新冠疫情尚未在歐洲爆發時,瑞士的一名女議員因為戴著口罩出席會議,而被逐出了議會大廳。同樣的事情,在在義大利也發生了,一名議員戴口罩進入議會,遭到同僚的群嘲。鄭州發生了一例感染新冠的病例,一位女士,2月1日居家未外出,2月2日去藥店購買雙黃連,之後一直未外出,但在2月13日身體不適,2月14日確診感染。
  • 新冠待解|如何應對下一場疫情?高福:還有COVID-29
    就目前的疫情發展態勢,他認為,「新冠病毒作為一種RNA病毒,較易發生變異,大規模接種COVID-19疫苗可能進一步對病毒施加選擇壓力,使其進化為疫苗耐藥毒株。」此外,姜世勃強調,來自蝙蝠的SARS相關冠狀病毒可能在未來引發新型類SARS疾病的暴發。姜世勃也在做相關的抗病毒藥物研究。
  • 新冠與流感「接踵而來」,我們該如何做好預防?
    新華社北京11月1日電(記者郭洋)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發季,而今冬新冠疫情可能與流感疫情疊加出現,給流行病防控帶來更大挑戰。那麼,人們該如何做好預防呢?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都屬於呼吸道病毒,可通過接觸、飛沫等傳播,且感染後症狀相似,如咳嗽、發熱等,嚴重時均可致死亡。研究顯示,冬季乾冷的環境、人們常在通風條件差的室內聚集等因素都有利於這兩種病毒的傳播。不過,這兩種病毒引發的疫情也有不同之處。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根據已有數據判斷,新冠病毒感染後重症比例、病亡率相對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