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萬
摘要: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有一句著名的口號「一把炒麵一把雪」,炒麵就是志願軍標配的野戰口糧,到底是什麼東西?和美軍的野戰口糧差距有多大?
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有一句著名的口號「一把炒麵一把雪」,炒麵就是志願軍標配的野戰口糧,到底是什麼東西?和美軍的野戰口糧差距有多大?
這個炒麵當然不是我們現在飯店裡吃的那種麵條重油翻炒,再加點青菜肉絲,而是一種乾糧,而且是非常簡陋甚至可以說是粗劣的乾糧。
「炒麵」並不是抗美援朝時期才出現的,紅軍時期就有了,就是我軍戰爭年代長期採用的隨身自帶補給方式的產物,而且可以說是主要的補給方式。說起來大家不相信,一直到1970年代末,部隊裡還有這種裝著炒麵的乾糧袋,只是不再是主要的補給方式了,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很多1980年代南疆自衛反擊作戰時期的照片,背著這種乾糧袋的戰士並不少見。當然這種乾糧袋1960年代以後就成為制式的,裝滿乾糧後,直徑大約十公分,兩頭還有細帶子系牢,長度大約在一米左右。可以裝十幾斤最多二十斤乾糧,基本上能夠滿足一個士兵七天左右的口糧需求。接替麥克阿瑟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李奇微將志願軍的作戰方式總結為「禮拜攻勢」,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志願軍依靠戰士自己攜帶補給的作戰時間大致就是七天。
因為美軍掌握了制空權,對志願軍的後勤交通線進行猛烈轟炸,導致志願軍後勤運輸的壓力很大,尤其是在戰役發起後,糧食彈藥的補給就很難保障,因此志願軍的後勤保障基本就靠單兵自行攜帶,所以志願軍的後勤也叫「肩上後勤」。一個士兵隨身攜帶的糧食彈藥最多可以維持七天的消耗,這就是每次志願軍攻勢只能維持七天的原因。而炒麵便於攜帶,保質期又長,還是不用生火燒煮的熟食,又能基本滿足最低的熱量需求,實在是太符合志願軍對佔地口糧的一切要求了。
炒麵,就是同樣艱苦的鄉親們從嘴裡省下來的口糧,簡單但珍貴,並沒有什麼黑科技配方在裡面!這樣的口糧,連吃三四天甚至五六天,會是什麼感受?
乾糧這東西,說句不好聽的話,從紅軍時期開始,一直到抗美援朝,我軍長期是處於一個有得吃就不錯了的狀態,真別講究裡面裝的是什麼。抗美援朝時期,我黨已經掌握國家政權,條件應該是大大好過紅軍和抗日時期,但乾糧袋裡的炒麵到底是什麼,真別有太高指望,在1950年11月20日下達的任務說明中,明確規定了炒麵的成分:麵粉70%,高粱或者玉米粉30%,加上0.5%的食鹽,炒熟並且混合均勻。
別大驚小怪的,連全部是麵粉都做不到,還要摻上30%的雜糧,因為當時我們國家的物質條件確實很不寬裕,連給前線官兵的戰地口糧都要摻雜糧,雞鴨魚肉牛奶水果就更別奢望了,能吃到一個罐頭就算是很奢侈的享受了。
這樣的炒麵,口感當然不會太好,會有點粗糙,而且是名副其實的乾糧,完全脫水的,吃的時候肯定要有水,而在戰場上水也不是那麼好找的,所以才有了「一把炒麵一把雪」這一說,當時條件之艱苦可想而知。長期吃這樣的炒麵,會缺乏維生素,導致口腔潰瘍、夜盲,而夜盲對於夜戰為主的志願軍來說,就很要命了,所以志願軍又採取了很多辦法,如松針煮水等來治療夜盲。
抗美援朝前線需要的炒麵數量巨大,還有一路上的損耗,周恩來總理都親自揮動鍋鏟炒麵,來給大家做一個表率,發動群眾都來為志願軍做炒麵。1950年11月18日,周恩來特地趕到東北主持召開後勤供應會議,會議名稱簡單明了,就叫「炒麵煮肉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東北軍區和東北人民政府做出了每個月提供650萬斤炒麵和52萬斤煮肉的承諾,同時政務院也發動華北地區參與進來,盡最大努力滿足志願軍的需要。儘管如此,志願軍的炒麵,依然還有全雜糧面的,因為咱們當時就是那個條件,東北、華北地區的小麥麵粉幾乎都用完了!
再來看看美軍的戰地口糧。美軍單兵野戰口糧基本可以分為四大類:B口糧(B ration)、C口糧(C ration)、K口糧 (K ration)及D口糧(D ration)。
B口糧並不是單人口糧,而是集體口糧,是供多人食用的一整箱,包括5-in-1和10-in-1兩種。「5-in-1」表示一箱能夠滿足5個士兵1天的食物攝入量。1942年初開始出現,最早發放給在沙漠地區作戰的摩託化戰鬥單位,隨後陸續提供給其他作戰單位。口糧中包括:蔬菜、肉類、煉乳、果汁、麥片、速溶湯料、餅乾、硬糖果、鹽、白砂糖、衛生紙,並提供3種不同的菜單搭配方式。
「10-in-1」表示一箱能夠滿足10個士兵1天的食物攝入量,1943年6月開始出現,一箱裡有四小箱「Half Of 5 Rations」口糧,也就是每小箱2.5 人份定量。「10-in-1」出現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有些情況下,5-in-1的量小了一點,於是滿足10個士兵1天食物攝入量的10-in-1就應運而生了。和5-in-1野戰口糧所包含的物品基本相同,但增加了黃油、速溶咖啡、布丁、果醬、甜點、速溶飲料粉、香菸、火柴、肥皂、淨水藥片、開罐器、毛巾,菜單搭配方式也由三種增加到五種。
C口糧在二戰前就已經研製成功了,這才是標準的單兵口糧,便於隨身攜帶,滿足一日三餐的食物攝入需求。C口糧包含6個淨重227克的罐頭,其中3個M罐頭(M就是英文肉類「Meat」的首字母)和3個B罐頭(B就是英文餅乾「Bisc」的首字母)。當然M罐頭不僅僅只有肉類,還有搭配的蔬菜,B罐頭也不僅僅只有餅乾,還包括糖果和咖啡、可可粉或檸檬粉等速溶飲料。3個M罐頭和3個B罐頭,可以完全保障一個人在大運動量情況下的熱量消耗。此外,C口糧還配有口香糖、巧克力、火柴、香菸、餐巾紙等附屬物品。
K口糧是12人份,1942年開始配發,一開始只配發陸軍航空隊,後來擴大到配發空降兵、坦克兵、通信兵等技術性兵種。一份K口糧包含12份早餐、午餐、晚餐,其中有黃油、餅乾、奶酪、砂糖、果醬、速溶咖啡、巧克力、口香糖、火腿罐頭、午餐肉罐頭、開瓶器、餐勺、餐巾紙、火柴、香菸。到1944年還加入了奶片、牛肉罐頭。
D口糧嚴格說不是口糧,就是巧克力棒,成分包括:可可脂、蔗糖、奶粉、燕麥粉、香精、維生素B1,可以提供大約600卡的熱量,屬於高熱量野戰食品,用來補充在大運動量情況下的熱量消耗。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溶於水,當作巧克力飲料飲用。D口糧的主要供應商是「好時」(HERSHEY'S),所以美軍士兵也將D口糧稱為「好時棒」,而且對於「好時」是有特別的情懷,你想想看,在冰天雪地或者風雨交加的戰場上,能吃上一根「好時」巧克力棒,絕對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所以後來好時公司出現財務危機瀕臨破產,美國退伍軍人協會就曾號召退伍軍人大量購買好時的產品和股票,以幫助好時公司度過難關。
除了正餐外,美軍還給官兵配發香菸,這是考慮到戰爭情況下,香菸可以有效緩解緊張情緒。所以香菸也是在食物配給清單中,不抽菸的官兵可以拿香菸和別人換D口糧的巧克力棒,或者其他東西。軍官標配香菸是「駱駝」牌(Camel),士兵則是「好運」牌(Lucky Strike)。
如果遇到節日,那夥食還要豐盛,1950年11月23日是西方傳統的感恩節,當天在長津滬的海軍陸戰隊第1師每個士兵的晚餐菜譜是:烤火雞(就像端午的粽子與清明的青團,火雞是感恩節的標誌食品)、炸薯條、牛肉餡餅、沙拉、水果蛋糕,還有一份雞尾酒(軍官則是香檳酒)!
和志願軍簡陋甚至有些粗劣的戰地口糧——炒麵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但是當年的志願軍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硬是把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頂在三八線上,最終在板門店籤下了停協定。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