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今秋起,芬蘭國防部後勤中心素食新規開始執行,各地駐軍食堂每周將提供兩頓素食,沒有任何牛羊豬肉、家禽肉或魚肉,其初衷是基於士兵健康以及全球變暖下肉製品產量等方面的考慮。此舉引發社會對軍隊野戰口糧的關注。伴隨著時代的發展,野戰口糧經歷了一個從粗放到精細的轉變過程,其口味也越發能滿足營養與美味並存的需求。
早年軍用餅乾好比「銼牙器」
野戰口糧指官兵參加訓練、演習及作戰時吃的軍用制式食品。
古代,野戰口糧加工方式基本上以日曬、煙燻、鹽醃、乾燥為主,如中國秦軍發明的鍋盔、蒙古騎兵發明的肉鬆和奶粉、葡萄牙海軍發明的馬介休(一種經鹽醃製的鱈魚,可保存一兩年)等。
日本古代武士是自己攜帶糧食打仗的,通常一個飯糰就是一頓飯。大名不提供糧食,武士基本上是帶什麼吃什麼,且五花八門。貧窮武士,吃雜糧飯,就鹹菜和少量肉乾;富裕武士,食用精米飯、鮮肉和魚乾。
從獨立戰爭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140餘年間,美國一直執行著1775年制定的野戰口糧標準:肉或鹹魚;麵包、餅乾或麵粉團;豆類蔬菜和飲料。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口糧由士兵自己準備。那時的餅乾,可不像今天這樣鬆軟酥脆,而是用麵粉加水、鹽製成,因為難於下咽而被美國大兵稱為「銼牙器」。至於鹹肉,經常咬不動。
1810年,法國軍隊開始配備玻璃瓶罐頭食品。但是,這種罐頭運輸不便、容易破碎。隨後,英國人發明了鍍錫薄板金屬罐,可由於食物腐敗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無法大量配備部隊。史料記載,1870年的英國海軍,吃的居然是1805年醃製的牛肉,像木頭一樣堅硬。
巴氏消毒法催生正規野戰口糧
20世紀初,由於巴氏消毒法的廣泛使用,軍隊野戰口糧革命開啟,適宜長期保存的正規野戰口糧問世。各國對野戰口糧的要求還是以滿足作戰和行軍體力為準,基本不考慮口感。
1901年,美國陸軍開始制定新的口糧標準。1907年,世界上第一份真正意義上的野戰口糧開始裝備部隊。這種裝在束腰口袋裡的口糧全重453克,包括80克餅(由牛肉湯粉和麵粉製成)、3塊加糖巧克力(每塊重28克)、鹽和胡椒。
一戰遠徵歐洲時期,美軍準備了後備、戰壕、緊急三種野戰罐頭口糧。但是,士兵背著瓶瓶罐罐行軍打仗頗為不便,為減輕重量,肉罐頭暫時被袋裝鹹肉或幹肉取代。
一戰後,美軍推出新型軍用口糧,如牛肉乾(450克)、豬肉菜豆罐頭、罐裝鹹牛肉(85克)或巧克力、壓縮餅乾(400克)、咖啡和糖等。
1936年,美國陸軍部經過5年研究,把野戰口糧細分為A、B、C、D四種。1937年,美國霍梅爾食品公司首次生產出軍用午餐肉罐頭。
「荷西巧克力」成美國文化象徵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軍隊野戰口糧發生了重大變化。
美軍推出A、B、C、D、K五種型號的野戰口糧,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野戰口糧。A型屬於新鮮食物,由野戰廚房製作;B型是罐頭,是半成品;C型屬於最常見單兵作戰口糧,用得最多。這種口糧有6個罐頭,重3000克,包括肉、蛋、蔬菜、豆類、餅乾、咖啡、糖塊等,確保一天餐飲不重樣,加熱後更是香味四溢;D型口糧實際上就是一塊濃縮巧克力,重124克,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荷西市荷西食品公司生產,別名「荷西巧克力」。二戰時期,「荷西巧克力」那不可抗拒的美味,深受美軍喜愛,並且鼓舞了美軍士氣,成為美國文化象徵。電視劇《兄弟連》E連大衛·韋伯斯特把「荷西巧克力」送給一位從未品嘗過巧克力的荷蘭孩子的鏡頭,曾讓全世界為之感動;K型口糧分早、中、晚三餐,分別用棕、綠、藍三種顏色紙盒包裝。這種口糧重量輕、體積小,可直接放入士兵上衣口袋。
蘇聯軍隊野戰口糧的看家食品是黑麵包、茶葉和伏特加。黑麵包配方簡單,摻入蕎麥皮、麥麩和米糠,非常粗糙,而且烤制複雜,通常需要三天。伏特加每人每天保證供應100克,冰天雪地裡喝上幾口,利於激發戰鬥力。二戰期間,黑麵包等軍用口糧是1200萬陸軍的作戰保障。
二戰初期,日本陸軍的野戰口糧以飯糰為主。早餐是涼米飯加鹹菜,1杯涼茶;午餐是飯糰加點肉或魚;晚餐是1碗湯,加點赤豆糯米飯和蔬菜。後來,日軍推出新的陸軍口糧標準,包括精米580克、壓縮乾糧230克、乾菜120克、福神漬45克(什錦八寶菜)、清酒0.4升等。相比之下,日本海軍的夥食有點兒奢侈,比如海軍軍官的早餐有魚乾、海苔、味噌湯、醃鹹菜和白飯,還可提供麥片和咖啡;午餐按湯、肉、魚次序上菜;晚餐是生魚片、醃蔬菜、烤魚、蒸魚、味噌湯等。
二戰中,德軍前線作戰部隊的野戰口糧主要由戰鬥間隙口糧、便攜口糧、戰鬥口糧三部分組成。平時,口糧裝在補給車上,臨戰前由指揮官下令食用,一般24小時供應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二戰期間,罐頭食物又開始大量使用。美國1億多罐「斯帕姆午餐肉」被運往太平洋戰場,成為二戰盟軍食品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即食口糧」能存三年半
二戰結束後的很長一段時期,野戰口糧研究進程緩慢。北約及許多國家軍隊一直在食用上世紀40年代研製的野戰口糧。那時,罐裝野戰口糧種類少、體積大、分量重、口感差、運輸不便、浪費嚴重。
1963年,美國國防部開始採用現代食品包裝和加工技術研製「即食野戰口糧」,並於1966年研製出了脫水乾糧。
真空包裝袋問世後,「即食野戰口糧」成為美軍標準野戰口糧。這種用真空包裝取代罐裝的口糧擁有12道主菜,營養較高,打開後,好比擺開了家庭餐桌。它無需冷藏,但要存放於陰涼處。到1998年,「即食野戰口糧」主菜增加到24道、150多種附加食品,富含維生素和礦物元素,每份熱量為1270大卡。
據了解,「即食野戰口糧」包裝十分嚴格,具有防摔防彈功能,如果從380米高處傘降、無傘30米高處自由下墜,可毫髮無損。在27攝氏度條件下,能保存3年半;在38攝氏度條件下,能保存9個月。
當今軍隊口糧美味誘人
進入21世紀,各國軍隊都在野戰口糧的口味上下功夫,開發出許多符合本民族食用習慣的口糧,深受官兵喜愛。
法軍野戰口糧罐頭有30種口味,每一種都精心烹飪,非常美味。前不久,法軍又將牛肉餃子、東方沙拉、三文魚醬、牛奶甜食、牛軋糖、果蔬燕麥片等添進口糧名單。味道如此誘人,難怪阿富汗戰爭多國部隊會合時,美國軍人至少要用5盒本國罐頭換一盒法國罐頭。
過去25年,美軍先後研製出270餘種不同口味的野戰口糧,平均每年推出10餘種。2007年,美軍推出「FSR突擊口糧」,以「重量更輕、熱量更多、營養更豐富、飲用更方便、味道更可口」著稱。官兵可以邊走邊吃,咬住吸管即可飲用,無需用手輔助。今年底,美軍還將推出比薩野戰口糧。目前,美國陸軍正在試驗下一代革命性野戰口糧,即「咖啡因+牛肉+能量棒」。
英軍研製了全天候野戰口糧,包括咖啡羊肉、培根煎蛋、肉炒飯、咖喱雞肉炒飯、三明治、番茄羅宋湯、桃子丁、什錦水果、紅莓穀物棒、奶油雞肉味湯等。
日本自衛隊研製出了兩種野戰口糧:一種為應急口糧,全是罐頭食品,每餐780克,主要有米飯、乾麵包、壓縮乾糧、副食、鹹菜等;另一種是軟包裝口糧,採用蒸煮袋技術。其主食有兩小袋米飯(每袋重200克),主菜至少有11種可供挑選,還有各類調料、鹹菜、泡菜、土豆沙拉、方便麵以及速成湯。
以色列軍隊的野戰口糧具有濃鬱的地中海口味,包括橄欖、藍莓、三文魚、金槍魚、甜玉米、哈爾瓦甜點、高能蛋白棒等。(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