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兵在戰場上吃什麼?再好的野戰口糧也不如一鍋雜菜亂燉

2020-12-19 歷史皇太后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一支軍隊如果要戰力充足,除去能夠有足夠好的訓練和裝備,食物也必須十分充足,否則就很難發揮出戰鬥力來。這一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也是一樣的,比如說日軍就經常因為食物不足,而大量的出現餓死者。而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參戰最晚,也是後勤保障能力最為強大的美軍,其士兵在戰場上都吃些什麼呢?

首先我們先明確一下美國,我們主要說的是美國陸軍,因為美國海軍總是能吃到新鮮食物,畢竟軍艦本身就有很強的後勤保障能力,而港口更是能提供足夠的食物。而美國陸軍則因為要在戰場上長期作戰,所以他們並沒有這樣的機會。我們今天主要說的,也就是美國陸軍官兵的夥食標準。

按照美國陸軍的標準,士兵的夥食分為了A、B、C、D四個基礎等級,分別對應的是:

A級口糧:新鮮食材製作的食物,在美軍裡最為珍貴。

B級口糧:需要處理的半成品食物。

C級口糧:可以立刻食用的罐裝野戰口糧。

D級口糧:濃縮巧克力,俗稱"洛根棒"。

A級的珍貴不言而喻,對於長期在戰場上廝殺的美軍士兵而言,想要坐下來安安穩穩吃頓飯是很難的,更別提要吃到新鮮的食材製作的食物了。通常來說這種機會在靠近前線的地方是很少的,只有在遠離前線的後方才可以。這是因為這些新鮮食材並不容易保存,軍隊需要的是可以長期儲存的食物,因此能夠享用到A級口糧的機會,近乎於是天賜一般。

B級口糧是美軍士兵相對常吃的一種,在前線部隊的食堂裡提供供應。它主要是一些需要加工的半成品組成,比如說雞蛋粉和麵粉製作成的烤薄餅,或是剛烤制的麵包。這些麵包有時是使用麵粉,也有些時候是使用燕麥製作,非常的堅硬。配菜則通常是燉菜、土豆泥和烤斯帕姆午餐肉之類的東西,屬於方便大規模供應的。對於美國士兵而言,這些食物並不是很好吃,常被他們譏諷為"豬食"。

C級口糧則是美軍士兵在戰場上常吃的食物,它是即食食品,在戰場上可以開罐即食。本身由不同口味的罐頭進行組合,在理論上由肉食的M成分和主食的B成分組成,一個M成分加一個B成分組成了一頓飯,六個罐頭為一天的量。這是美軍士兵在戰場上最常食用的,畢竟在激烈的戰鬥中,想要獲得來自後方的食物並不容易,因此美國士兵往往會攜帶許多這樣的C級口糧,以維持自己在戰鬥中的營養和熱量所需。

這種C級口糧本身有很多組合方式,而且除去罐頭之外還包括有其他的一些東西,比如說速溶咖啡、速溶果汁粉、白糖、果醬、可可飲料粉等。通常來說,這些東西的存在是為了加強士兵所需的營養和輔食準備的。比如說如果士兵攜帶的主食包括有一個餅乾和混合壓縮燕麥片的話,那麼它就可以搭配果醬和白糖食用了。另外這裡面還有一個附件包,裡面有九根香菸和淨水藥片、火柴、開罐器和口香糖等。

至於食物搭配上,則必須承認,相比於德國和蘇聯等國在野戰口糧上的落後,美軍在這方面的表現極其優異。比如說作為肉食的M成分,他就有不下二十種肉菜,包括有:扁豆豬肉,土豆泥肉、蔬菜燉肉、火腿雞蛋等。這些食物通常是需要加熱的,依靠軍隊發的固體燃料,或是在戰場上生火的話,這一點並不難做到。吃的時候只需要搭配好主食的話,管飽並不是很難的一件事。

D級口糧俗稱"洛根棒",其存在完全是作為一種應急品準備的,這是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美軍曾採購民間的巧克力作為應急口糧發展來的。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裡的D級口糧並不是多麼美味的存在,軍方再向好時巧克力公司訂購巧克力時就要求巧克力必須保證高熱量,且不能比煮熟的土豆好吃。之所以這樣的要求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軍士兵就普遍偷吃巧克力,為了杜絕士兵的偷吃行為,美軍採取了這樣的做法。

但是這一做法在軍隊裡很快起了反效果,美軍士兵紛紛對軍方破口大罵,認為軍方是故意給他們吃惡劣的食物,並且軍方還剝奪了他們在軍旅生涯裡為數不多的樂趣——吃美味的巧克力。美軍士兵紛紛以拒絕食用巧克力,或是乾脆丟掉巧克力的方式來抗議。無奈之下,美國軍方只能重新找到好時巧克力公司,要求其將巧克力做的好吃一點。調整了配方的D級口糧在味道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雖然不如市面上的巧克力,但也足以滿足士兵了。

而拋開口味問題來看的話,D級口糧作為一種應急口糧是完全合格的,因為它的體積足夠小,重量也只有110克,但每條卻可以提供600卡路裡在攜帶10條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滿足士兵一天的戰鬥消耗,而其總重量則僅有1.1公斤,非常適合作為部隊的應急口糧。在實戰中,如果那支部隊遭到圍困的話,那麼美軍就會向被圍部隊空投D級口糧,確保該部隊能夠在包圍圈裡堅持下去。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名為K級口糧的存在,該口糧是提供給空降兵的,被戲稱為"空降兵快餐"。內部包含有三個單元,分別對應早午晚三餐,食物包括但不局限於:斯帕姆午餐肉、罐裝火腿雞蛋、餅乾、D級口糧、預先混合的燕麥片、速溶咖啡和飲料粉、口香糖、奶酪等。這種K級口糧的味道要比C級口糧好,體積也相對輕量化,但能提供的卡路裡不如C級口糧,僅能提供1200卡路裡,遠遠低於士兵一天的所需,因此只能作為一種緊急口糧。

但不管怎麼說,美軍的後勤部門為了士兵們的胃口是操碎了心,開發出了無數的野戰口糧。可是美軍士兵對於這些野戰口糧仍舊是不感冒的,在他們眼裡這並非是真正的美國式飯菜,甚至不是現做的熱餐。因此在美軍士兵寧願在戰場上設法自己做些東西,好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通常來說,美軍士兵會在戰場上盡力尋找自己所能找到的食物,或是用自己的罐頭和巧克力進行交換,然後自己做一頓熱餐。

至於美軍士兵的烹飪方式上,則是讓人無法恭維的簡陋和粗暴,所使用的器具和食材也是胡亂拼湊的。其中一種方式是將土豆、胡蘿蔔和斯帕姆午餐肉一併切碎後,丟入任何能用來煮東西的容器裡之中,加入水後將其放到火上烹煮。這樣出來的熱餐只能算是一鍋雜菜亂燉,味道上也無法保證,基本屬於黑暗料理。但對於美國士兵而言,它仍舊是一頓美味。這並非沒有道理,因為對於戰場上的士兵來說,一頓熱氣騰騰的飯菜有助於他們緩解精神壓力和提升士氣。

這也表明了美軍士兵的一種態度,他們對自己軍隊提供的飯菜都是不滿意的,無論這些飯菜是野戰口糧還是食堂提供的飯菜。軍隊的飯菜不好、屬於難以下咽的"豬食"也是美軍士兵的一種共識,並且認為德軍吃的比自己好。如果德軍士兵知道的話,估計他們也會哭笑不得,因為他們也一樣羨慕美軍的夥食。只能說不管美軍的後勤部門把軍隊的夥食做的多好,美軍士兵們也一樣會覺得別人家的食物比自己家的好吃了。

參考文獻:《二戰後勤啟示錄》

《二戰中的美國後勤》

相關焦點

  • 揭秘世界軍隊的野戰口糧
    古代,野戰口糧加工方式基本上以日曬、煙燻、鹽醃、乾燥為主,如中國秦軍發明的鍋盔、蒙古騎兵發明的肉鬆和奶粉、葡萄牙海軍發明的馬介休(一種經鹽醃製的鱈魚,可保存一兩年)等。  日本古代武士是自己攜帶糧食打仗的,通常一個飯糰就是一頓飯。大名不提供糧食,武士基本上是帶什麼吃什麼,且五花八門。貧窮武士,吃雜糧飯,就鹹菜和少量肉乾;富裕武士,食用精米飯、鮮肉和魚乾。
  • 志願軍吃的「炒麵」到底是什麼?和美軍的野戰口糧差距有多大?
    李三萬 摘要: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有一句著名的口號「一把炒麵一把雪」,炒麵就是志願軍標配的野戰口糧,到底是什麼東西?和美軍的野戰口糧差距有多大?
  • 解放軍口糧單挑全世界:PK 寒酸臺軍野戰口糧C式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解放軍單兵口糧單挑全世界第四集:國共大戰 PK寒酸臺軍野戰口糧C式第四集是國共大戰哦!解放軍13單兵即食食品 對 臺軍野戰口糧C式!就歷史上來說,臺軍的野戰口糧一直是比較落後的!抗戰中,大陸的國軍不存在野戰口糧,最多就是大餅窩頭炒麵炒豆之類。當日軍吃熱騰騰的牛肉罐頭和大米飯的時候,國軍官兵只能啃幾口冷窩頭。
  • 舌尖上的韓戰:美國大兵吃什麼?烘烤麵包是最愛
    在韓戰中,美軍擁有一套系統的後勤保障系統,很好地保障了美國大兵的胃。美軍的野戰夥食一共分為四種:A、B、C、D 和 k 種類野戰戰場夥食供給,其中K種一開始是給美國空降兵專門的夥食包。 這裡,美國總統艾森豪食用的是A餐。即用新鮮食材在廚房加工成的熱餐。這是B餐,由營級食堂提供,主要為需要第二次加工的半成品。
  • 美軍單兵口糧增加「打滷囊」,大兵們樂壞:再忍一年就吃你!
    文/荷蘭豬據參考消息網3月1日引述美國《星條旗報》題為《披薩單兵作戰口糧將於明年抵達士兵手中》的報導稱,在外賣無法到達地區的士兵很快就能吃到「打滷囊」——披薩了,可把美國大兵們欣喜壞了,雖然口味只有一種——義大利臘腸味。
  • 90年代美國大兵吃什麼?-美軍MRE 90年代款測評
    口糧是維持軍隊戰鬥力的保證,所以各國軍隊的後勤在讓士兵能「快速而愉快地填飽肚子」這件事上,無不是挖空心思,推出各種花樣的口糧,只為讓大兵們吃飽吃好。 (MRE單兵口糧) 那什麼是現代軍用口糧裡的網紅款呢?
  • 二戰時法國軍隊的野戰口糧,簡單又營養,不時來點洋菜
    一、二十世紀初法國野戰口糧的起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軍隊引入了野戰廚房的概念,分為連和營兩級,為法國士兵提供日常營養和熱量。為了緩解士兵的身心壓力,法軍還為官兵精心設計了許多不同的菜餚,確保每名士兵都能愉快地吃上三頓熱騰騰的飯菜。
  • 世界各國的單兵野戰口糧大盤點
    古人云,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兵家又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拿破崙說,士兵的胃,決定著軍隊進軍距離。美軍C級野戰口糧基本以罐筒為主,美軍越戰老兵吃它吃倒了胃。美軍士兵在皺著眉頭吃新型MRE單兵野戰口糧,味道如何你問他們吧,呵呵。
  • 二戰中美國大兵吃的有多嗨?罐頭、巧克力都不算什麼
    到1945年戰爭結束後,經初步統計,世界各參戰國約有2億人在此次「災難」中喪生,直接經濟損失達到了4萬億多美元,戰火帶來的災難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一次空前大劫難。在這場戰爭中我們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一部分,而且中國戰場牽制了日軍60%的陸軍兵力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偉大貢獻和犧牲!
  • 野戰單兵口糧到底好不好吃?二戰美軍告訴你:我們把羊肉都吃傷了
    二戰宣傳海報野戰單兵口糧到底好不好吃?可能只有長期食用的士兵才最有說服力。畢竟大部分普通民眾平時都不會吃這樣的食物,偶爾吃也只是嘗個鮮而已。當時有些美軍部隊會很幸運或部隊中有特別精明的補給人員時,他們從當地的農場和野外狩獵中獲取了一些不同種類的肉食,但是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全部需求,士兵們需要獲得的大部分卡路裡和大部分肉食還是從美國各個州運來的。實際上,美國農民生產了儘可能多的食物,罐頭,罐裝,濃縮類的等等,許多能長時間保存的食物被送到前線。
  • 二戰時期,各國軍隊的夥食都不同,那美軍的野戰口糧是怎樣的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場硝煙瀰漫,戰士們終日朝不保夕,每天唯一對他們最大的慰藉,可能就是那口口糧了吧。對日本軍人來說,飯糰可是一個最佳選擇,距離家鄉如此遙遠的土地,能夠吃到一口來自家鄉的美食,那可不僅僅是給肚腹帶來了滿足,更是給靈魂和精神上帶來了飽足。
  • 二戰時美國大兵的夥食讓德日羨慕,難怪美國這麼多人踴躍當兵
    戰爭最需要最稀缺的是什麼?是兵力,是物資。要說二戰期間物資最豐富和最匱乏的國家非美國和日本莫屬了。美國的物資在世界排名都是前位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能夠在戰後迅速復原的原因之一。1936年,經過美國軍需部門和實驗室的研究,美國方面還能將口糧分為四種。這是得多有錢啊。
  • 二戰美軍巧克力很誘人,為何士兵一吃就想吐?美國大兵:不如豬食
    ,相比之下德意日的夥食就要好上太多,戰時義大利的標準,每天還有葡萄酒250克,啤酒250克,水果300克享用,難怪他們不想打仗了。 在喜歡甜食的人眼睛裡面,巧克力可以說是不少人的最愛,那種在口中濃厚醇香,再慢慢劃開的感覺,簡直不要太過癮,同時它也蘊藏著極高的卡路裡,這種特性,被美國軍部所看重,因此在美國參戰後,就開始大規模投入,士兵們因為戰爭來不及吃飯時,就可以吃吃巧克力來補充能量。
  • 美帝軍用口糧也曾難吃無比:午餐肉備遭嫌棄,卻成中蘇餐桌美味
    肉類中培根(煙燻豬肉)頗受歡迎,但士兵們更多時候只能吃到長期醃製的鹹肉,用鹹肉和蔬菜、豆類等熬煮的濃湯常常是戰場上最好的熱食。此外,口糧中還增加了核桃、花生、咖啡豆、土豆以及白糖、鹽、胡椒等調味品。該時期罐頭食品開始進入美軍的戰地夥食,雖然沒有列入正式口糧,但士兵們經常私下購買罐頭,戰爭期間美國的罐頭產量增長了8倍,並於戰後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推廣,成為軍隊和大眾的儲備食品。
  • 華裔美國大兵自爆駐伊經歷 士官休息大兵做苦力
    ——美軍軍營生活——  近三年來,我對美國陸軍越來越失望  從美國到伊拉克,陳果的軍人夢在觸目驚心的現實中碰壁。如今的他,對美國陸軍「很失望」。厭戰,對於陳果和他所熟悉的美國大兵們,已是伊拉克戰場上早就蔓延開來的普遍情緒。
  • 美國大兵永恆的敵人,盟國士兵的美味,為何午餐肉的評價截然不同
    當時的市場簡直可怕,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都不會運到市場上,因為售賣牛奶換來的錢,還不如你的運費多呢。在這種經濟蕭條的情況下,美國人民的餐桌就慘到無與倫比,基本上天天是土豆燉土豆,能有這個就不錯了,更多的人都快吃土了。
  • 美軍口糧多難吃?士兵寧可自掏腰包點外賣也不吃:味道太噁心
    即使是在前線打仗,美國大兵們也應該每天都可以吃上熱騰騰的飯菜。這點的也確不假,因為美軍的夥食待遇好,韓國至今流傳著一種名叫"部隊鍋"的美食。但受疫情影響,美軍的夥食也大打折扣。許多官兵嫌棄口糧難吃味道太噁心,寧願自掏腰包點外賣。環球時報4月27日援引據美國《陸軍時報》的消息稱:部分因為疫情而被隔離觀察的美國士兵,由於提供的口糧太難吃,他們寧可自己掏錢從附近餐館訂外賣,也不吃美國政府公發的口糧套餐。
  • 戰場快餐--解放軍野戰食品發展各階段歷程(組圖)
    第3階段(1983-1994)  1983-1986年,我軍開始根據戰場飲食保障的需要,研製第二代野戰食品。第二代野戰食品設想的主要品種是:普通單兵食品、普通集體食品、邊防巡邏食品、坦克兵食品4種。
  • 從鐵牌到晶片,美國大兵掛在脖子上的「狗牌」是什麼東東?
    作者:音樂傳真 看好萊塢戰爭片,《野戰排》、《拯救大兵瑞恩》、《兄弟連》、《黑鷹墜落》、《風語者》等,你都會發現美國大兵脖子上總掛著明晃晃的金屬牌,這不是裝飾品,而是一種單兵裝備,正式名稱叫做「軍人身份確認牌」,俗稱「狗牌」,它是怎麼來的,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