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一支軍隊如果要戰力充足,除去能夠有足夠好的訓練和裝備,食物也必須十分充足,否則就很難發揮出戰鬥力來。這一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也是一樣的,比如說日軍就經常因為食物不足,而大量的出現餓死者。而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參戰最晚,也是後勤保障能力最為強大的美軍,其士兵在戰場上都吃些什麼呢?
首先我們先明確一下美國,我們主要說的是美國陸軍,因為美國海軍總是能吃到新鮮食物,畢竟軍艦本身就有很強的後勤保障能力,而港口更是能提供足夠的食物。而美國陸軍則因為要在戰場上長期作戰,所以他們並沒有這樣的機會。我們今天主要說的,也就是美國陸軍官兵的夥食標準。
按照美國陸軍的標準,士兵的夥食分為了A、B、C、D四個基礎等級,分別對應的是:
A級口糧:新鮮食材製作的食物,在美軍裡最為珍貴。
B級口糧:需要處理的半成品食物。
C級口糧:可以立刻食用的罐裝野戰口糧。
D級口糧:濃縮巧克力,俗稱"洛根棒"。
A級的珍貴不言而喻,對於長期在戰場上廝殺的美軍士兵而言,想要坐下來安安穩穩吃頓飯是很難的,更別提要吃到新鮮的食材製作的食物了。通常來說這種機會在靠近前線的地方是很少的,只有在遠離前線的後方才可以。這是因為這些新鮮食材並不容易保存,軍隊需要的是可以長期儲存的食物,因此能夠享用到A級口糧的機會,近乎於是天賜一般。
B級口糧是美軍士兵相對常吃的一種,在前線部隊的食堂裡提供供應。它主要是一些需要加工的半成品組成,比如說雞蛋粉和麵粉製作成的烤薄餅,或是剛烤制的麵包。這些麵包有時是使用麵粉,也有些時候是使用燕麥製作,非常的堅硬。配菜則通常是燉菜、土豆泥和烤斯帕姆午餐肉之類的東西,屬於方便大規模供應的。對於美國士兵而言,這些食物並不是很好吃,常被他們譏諷為"豬食"。
C級口糧則是美軍士兵在戰場上常吃的食物,它是即食食品,在戰場上可以開罐即食。本身由不同口味的罐頭進行組合,在理論上由肉食的M成分和主食的B成分組成,一個M成分加一個B成分組成了一頓飯,六個罐頭為一天的量。這是美軍士兵在戰場上最常食用的,畢竟在激烈的戰鬥中,想要獲得來自後方的食物並不容易,因此美國士兵往往會攜帶許多這樣的C級口糧,以維持自己在戰鬥中的營養和熱量所需。
這種C級口糧本身有很多組合方式,而且除去罐頭之外還包括有其他的一些東西,比如說速溶咖啡、速溶果汁粉、白糖、果醬、可可飲料粉等。通常來說,這些東西的存在是為了加強士兵所需的營養和輔食準備的。比如說如果士兵攜帶的主食包括有一個餅乾和混合壓縮燕麥片的話,那麼它就可以搭配果醬和白糖食用了。另外這裡面還有一個附件包,裡面有九根香菸和淨水藥片、火柴、開罐器和口香糖等。
至於食物搭配上,則必須承認,相比於德國和蘇聯等國在野戰口糧上的落後,美軍在這方面的表現極其優異。比如說作為肉食的M成分,他就有不下二十種肉菜,包括有:扁豆豬肉,土豆泥肉、蔬菜燉肉、火腿雞蛋等。這些食物通常是需要加熱的,依靠軍隊發的固體燃料,或是在戰場上生火的話,這一點並不難做到。吃的時候只需要搭配好主食的話,管飽並不是很難的一件事。
D級口糧俗稱"洛根棒",其存在完全是作為一種應急品準備的,這是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美軍曾採購民間的巧克力作為應急口糧發展來的。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裡的D級口糧並不是多麼美味的存在,軍方再向好時巧克力公司訂購巧克力時就要求巧克力必須保證高熱量,且不能比煮熟的土豆好吃。之所以這樣的要求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軍士兵就普遍偷吃巧克力,為了杜絕士兵的偷吃行為,美軍採取了這樣的做法。
但是這一做法在軍隊裡很快起了反效果,美軍士兵紛紛對軍方破口大罵,認為軍方是故意給他們吃惡劣的食物,並且軍方還剝奪了他們在軍旅生涯裡為數不多的樂趣——吃美味的巧克力。美軍士兵紛紛以拒絕食用巧克力,或是乾脆丟掉巧克力的方式來抗議。無奈之下,美國軍方只能重新找到好時巧克力公司,要求其將巧克力做的好吃一點。調整了配方的D級口糧在味道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雖然不如市面上的巧克力,但也足以滿足士兵了。
而拋開口味問題來看的話,D級口糧作為一種應急口糧是完全合格的,因為它的體積足夠小,重量也只有110克,但每條卻可以提供600卡路裡,在攜帶10條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滿足士兵一天的戰鬥消耗,而其總重量則僅有1.1公斤,非常適合作為部隊的應急口糧。在實戰中,如果那支部隊遭到圍困的話,那麼美軍就會向被圍部隊空投D級口糧,確保該部隊能夠在包圍圈裡堅持下去。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名為K級口糧的存在,該口糧是提供給空降兵的,被戲稱為"空降兵快餐"。內部包含有三個單元,分別對應早午晚三餐,食物包括但不局限於:斯帕姆午餐肉、罐裝火腿雞蛋、餅乾、D級口糧、預先混合的燕麥片、速溶咖啡和飲料粉、口香糖、奶酪等。這種K級口糧的味道要比C級口糧好,體積也相對輕量化,但能提供的卡路裡不如C級口糧,僅能提供1200卡路裡,遠遠低於士兵一天的所需,因此只能作為一種緊急口糧。
但不管怎麼說,美軍的後勤部門為了士兵們的胃口是操碎了心,開發出了無數的野戰口糧。可是美軍士兵對於這些野戰口糧仍舊是不感冒的,在他們眼裡這並非是真正的美國式飯菜,甚至不是現做的熱餐。因此在美軍士兵寧願在戰場上設法自己做些東西,好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通常來說,美軍士兵會在戰場上盡力尋找自己所能找到的食物,或是用自己的罐頭和巧克力進行交換,然後自己做一頓熱餐。
至於美軍士兵的烹飪方式上,則是讓人無法恭維的簡陋和粗暴,所使用的器具和食材也是胡亂拼湊的。其中一種方式是將土豆、胡蘿蔔和斯帕姆午餐肉一併切碎後,丟入任何能用來煮東西的容器裡之中,加入水後將其放到火上烹煮。這樣出來的熱餐只能算是一鍋雜菜亂燉,味道上也無法保證,基本屬於黑暗料理。但對於美國士兵而言,它仍舊是一頓美味。這並非沒有道理,因為對於戰場上的士兵來說,一頓熱氣騰騰的飯菜有助於他們緩解精神壓力和提升士氣。
這也表明了美軍士兵的一種態度,他們對自己軍隊提供的飯菜都是不滿意的,無論這些飯菜是野戰口糧還是食堂提供的飯菜。軍隊的飯菜不好、屬於難以下咽的"豬食"也是美軍士兵的一種共識,並且認為德軍吃的比自己好。如果德軍士兵知道的話,估計他們也會哭笑不得,因為他們也一樣羨慕美軍的夥食。只能說不管美軍的後勤部門把軍隊的夥食做的多好,美軍士兵們也一樣會覺得別人家的食物比自己家的好吃了。
參考文獻:《二戰後勤啟示錄》
《二戰中的美國後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