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陶藝大師,把三水的泥「捏」進了英國博物館

2020-12-24 澎湃新聞

這位陶藝大師,把三水的泥「捏」進了英國博物館

2018-08-28 0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只要看你一眼,我就能在三分鐘內用泥巴捏出你的造型,五分鐘就能把你的精氣神也展現出來。」楊英才,這位把工作室搬到南山鎮南丹山腳下一個小村子的陶藝大師,就有這項絕活兒。

他的能耐遠不止於此。楊英才精心研製出的南山五彩釉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被認定為佛山市及三水區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創作的作品《法》更被英國珍寶博物館收藏。

回歸自然追尋創作初心

在三水區北部古樹撐天、山勢險峻的南丹山腳下,楊英才創立的陶藝創作基地佔據著一片依山傍水的曠野。

這位生於河南鈞瓷勝地禹縣的外鄉人,1993年從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雕塑專業畢業後,隻身南下廣東,在佛山石灣師從潘伯林等大師學習陶藝。

楊英才:

剛到潘老師那報到時,他要考驗我一下,讓我先做一個月看看。一個月以後,他讓我到財務那領800元錢,非常認可我的能力。那一個月我就是一門心思只顧制陶,發現一個人如果專注做一件事,那種勁頭就會像雷射那麼有穿透力。

創作中的楊英才。

2004年是楊英才制陶生涯的一個重大轉折點。這一年,他看到南山鎮的招商信息,恰好自己也想找一處僻靜的地方專心創作,於是來到南山鎮考察環境,很快相中了南丹山腳下的這片沃土。

楊英才:

石灣周邊制陶業非常發達,門類齊全,在大樹底下好乘涼,但也難成長,而南山是一個讓人感到鬆弛的地方。在這裡就應該放棄手上的工具,伸出雙手來捏陶泥。當時學雕塑出身的他已經摸透了制陶的全部工藝,因此也有足夠的底氣孤身來到南山創業。

精研陶藝五彩釉入選非遺

南丹山的自然風光給楊英才帶來了無限靈感。「住到南山以後,我深受環境的啟發,這裡四面環山,風景如畫,每天清晨陽光一出來,整個景色都變了,我看得如醉如痴。」楊英才表示。

南丹山腳下,楊英才的工作室依山傍水,風格古樸。

實際上,楊英才早就在醞釀一次技術上的突破。曾經接觸過的石灣花瓷總是讓楊英才聯想到唐三彩,他希望在傳承這種歷史悠久的陶藝的基礎上,燒制出獨具嶺南特色的「風景如畫的陶瓷」。

經過無數次試驗,楊英才結合南山鎮的陶土資源,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道為根本,依據青山、綠水、藍天、白雲、陽光等自然元素為裝飾靈感,用金屬氧化物著色,在中性火焰性質下用中高溫燒制,終於研究出南山五彩釉。

楊英才:

釉就是陶衣,相當於給泥巴穿上衣服,當然還要經過精密的燒制,才能呈現出創作者想要的色彩。南山五彩釉作品在造型上的特點是鬆弛,釉色通透,冷暖色對比讓人看著非常舒服。這是符合當代人審美的,同時也是對浪漫主義的一種回歸。

從楊英才的《晨》《開天闢地》等作品中可以看出,楊英才在創作中始終緊密關注時代風貌以及當代人的內心世界,這些有著強烈個人風格和符號特徵的陶藝作品贏得業界廣泛讚譽。《晨》入選「中國當代陶藝世界巡迴展」,並被文化部收藏,作品《法》也被英國珍寶博物館正式收藏。

楊英才作品《法》被英國珍寶博物館收藏。

而南山五彩釉實現了從三彩到五彩中溫釉的飛躍,使石灣花釉燒制技藝得以傳承,其創新技術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並在2017年7月的三水區區級非遺項目申報中獲得成功,同年12月又成為佛山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惠及鄉人開辦「新農人陶藝夜校」

如今已經成為中國陶藝大師的楊英才並不認為制陶是高深莫測的藝術,恰恰相反,趣味性才是陶藝的根本屬性。「沒有美術功底的人,也能玩五彩釉,在土坯上隨性塗鴉,高溫燒制後會給人驚喜,這是它的魅力之處。」楊英才說,只要有興趣,釉就能成就制陶者。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南山五彩釉,在三水區以及佛山市舉辦的各大文化活動中,總能看見楊英才的身影。自2016年開始,他還在工作室開辦「新農人陶藝夜校」,每周一、三、五晚免費向周邊的陶藝愛好者傳授陶藝知識和技術,指導他們製作屬於自己的陶藝作品,傳播南山五彩釉文化。

楊英才向參觀者展示制陶工藝。

而對於已經功成名就的楊英才而言,藝術創作道路依然漫長。目前他正在南山五彩釉的體系下研究一種新的技法——飛來紅,技術上是在陶器燒成環節加入水這一元素,希望產生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讓製成品產生一種天然的紅色。

楊英才:

道法自然。我一直想把水引進陶瓷製作環節,在工藝上實現突破,這需要場地,需要環境,也需要膽識,我一定要實現這一理想。

來源:南方+馬永釗

編輯:佛山新聞網黃敏玲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佛山南丹山下隱居著國家級工藝美術師,尋找匠材傳授陶藝
    幾百年來,一批又一批陶藝大師傳承與創新著佛山的陶藝文化與技藝,讓佛山陶都這爐窯經久不息、火光耀世界。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廣東省陶瓷藝術大師楊英才就是其中一個。來佛山三水南丹山旅遊度假的遊客,只要往清遠石塘方向走,就會發現路邊幾百米有幾棟老式的紅磚房子。很多人都以為只是一座老房子,卻不知道,裡面竟然是一個陶藝創作基地,裡面住的就是年過50的陶藝大師楊英才。
  • 揉、搓、捏、貼、刻、壓、粘……陶藝非遺課程進課堂,江夏實小2000...
    &nbsp&nbsp&nbsp&nbsp長江網10月15日訊揉、搓、捏、貼、刻、壓、粘……老師和學生一起感受千年陶藝傳統文化。15日,在武漢市江夏區實驗小學的陶藝課堂上,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做陶藝作品。
  • 甘肅平川中小學生陶藝比拼:一捧泥一支筆勾勒「大世界」
    甘肅平川中小學生陶藝比拼:一捧泥一支筆勾勒「大世界」 2019年08月22日 08:37:00來源:中國新聞網 活動期間,平川舉行中小學生陶藝創作大賽,本次大賽以「多彩絲路,陶醉平川」為主題,由平川陶瓷研究中心、平川區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承辦,凡平川區內的中小學生均可參賽。  甘肅省平川區一名小學生正在用陶泥創作作品「一家人」。因為學習陶藝時間不長,現場製作有點緊張,田欣雨捏的爸爸、媽媽和自己,動作有點不協調,但充滿溫馨友愛氣氛。
  • 陶藝課程進校園 「一校一品」新特色
    看似簡單的陶藝,其實有著複雜的過程,其中更有源遠流長的文化和考驗心性的藝術。上虞實驗小學傳承並發揚青瓷文化,將這門傳統手工藝引進校園,把「青瓷文化」帶進課堂,陶藝課程也應運而生……陶藝進課堂,培養學生興趣「開設陶藝課程,開展陶藝教學,讓孩子們在陶藝教室中體驗制陶藝術的美好構想已有好多年了。」
  • 「慈釉菩提」王俊文陶藝科學與佛學講座預告
    1997年榮登世界級陶瓷權威雜誌——美國陶瓷月刊封面人物。為五十年來第一位華人得此殊榮。 西方近代陶藝史尊稱為——液液分相釉之父。 美國泥之藝術聯盟尊稱為——釉中之王。
  • 物言攜中國茶文化使者訪英,匠人作品受英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2019年是中國傳統文化特別的一年,應英中國際友好交流中心、英國華商會的誠摯邀請,由中國廣州市藝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物言)策劃的中國茶文化使者赴英交流訪問活動一行來到英國各地進行茶文化及非遺藝術交流。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藝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物言)、 中國陶藝大師梁向昭及中國廣州演通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茶專家姚龍飛,經理石娟等一行訪問了倫敦、樸茨茅斯市等地,受到了東倫敦市長胡辛(Councillor Zulifigar Hussain)和陳德梁英女王副官、樸次茅斯市市長大衛·富勒(Councillor David Fuller)和藝術博物館館長Councillor
  • 當「陶藝捏塑」遇上「垃圾分類」會有什麼火花?渝中區這場陶藝捏塑...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6月13日18時56分訊(趙桂凱)13日上午,在渝中區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基地,一排排製作精美的陶藝捏塑作品整齊地擺放在展臺上。但和常規陶藝捏塑五花八門的構思不同的是,這一次展出的近600件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垃圾分類。
  • 來這開啟「捏泥」的奇妙之旅吧!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佛山吃喝玩樂蒲,ID:pu075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小楚姑娘陶藝工作室感受陶藝新奇玩法點燃你的手作之魂 輕撫著細膩的陶泥,一種清涼滑膩的感覺從指間滲入,感受什麼叫指尖上的藝術,體會手作的樂趣~泥團在手裡慢慢變形啦~或拉胚,或捏塑,小心捏制你想完成的模樣
  • 湖北本土陶藝大師11年研製襄陽漢陶
    中新網襄陽11月27日電 題:湖北本土陶藝大師11年研製襄陽漢陶作者 尚華珍 楊澤文 鄧德強在剛結束的第14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湖北襄陽市襄州區張灣鎮曹宗金的美術陶、漢陶《襄陽夢工藝品系列》榮獲優秀獎
  • 栩栩如生,泥捏拉祜
    ——2019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從葫蘆裡走出來的民族」拉祜族葫蘆藝術作品巡展》項目準備工作正在積極推進(十一)泥塑是我國古老而又傳統的一項民間藝術,從女媧捏土造人展現拉祜族「搶新水」風俗的泥塑作品這些生動拉祜葫蘆文化泥塑作品的誕生源於一段一見如故的相知相交:2013年的夏天,扈魯先生與沂蒙山區一位民間手藝人結識,他們創辦了「黃永陶藝工作室」。
  • 與「泥」相約,其樂「陶陶」——徽博開展「巧手造陶罐,玩轉泥世界」親子社教活動
    「玩泥」是孩子的天性,而陶藝又是一種具有深厚內涵且易於掌握,便於普及的藝術形式。為了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將「玩泥」、「陶藝」「館藏陶器」三者相結合,8月18日下午,首次推出「巧手造陶罐,玩轉泥世界」親子社教活動,特邀陶藝老師曾朝兵來館現場指導泥條盤築法制陶,吸引15組家庭參與體驗。
  • 佛山傳統陶藝如何與時俱進?
    封偉民則建議,佛山陶藝要繁榮起來,需要各個層面的引導,吸引更多人進到這個圈子裡來。老百姓和地區經濟要能夠受惠於這個地區的文化,真正具備了包容性,才會有不斷的源頭活水、才有不斷的激活與創新,這將會衍生出以文化帶動文旅商業、甚至是帶動整個城市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呼聲??
  • ...壓、粘……陶藝非遺課程進課堂,江夏實小2000餘小學生「玩泥巴...
    長江網10月15日訊揉、搓、捏、貼、刻、壓、粘……老師和學生一起感受千年陶藝傳統文化。15日,在武漢市江夏區實驗小學的陶藝課堂上,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做陶藝作品。據悉,江夏區實驗小學是該區4所陶藝基地學校之一,本學期該校開設了非遺文化特色校本課程——陶藝課,覆蓋三至六年級的2000餘名學生。  陶藝始於土,成於火,是土與火的歷練,伴隨著人類生生息息數千年。給陶藝打造一方舞臺,不僅是對陶瓷技藝的傳承,也是對人文精神的延續。
  • 武漢江夏區實驗小學,非遺課程進課堂,感受陶藝傳統文化
    揉、搓、捏、貼、刻、壓、粘……昨天,在武漢市江夏區實驗小學的陶藝課堂上,孩子們在教師胡璐的指導下,用手中的泥巴塑造一張奇特的臉,以感受千年的陶藝傳統文化。據胡璐介紹《一張奇特的臉》是陶藝系列課中的一節,同時也是一節浮雕頭像的製作課。課堂上,學生通過欣賞藏族面具、京劇臉譜等,初步感受不同的藝術魅力及背後隱藏的文化內涵。胡璐還手把手指導學生練泥、拉坯、修坯等工藝流程,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
  • 放棄大城市白領工作,三水90後醉心南山五彩釉
    2017年畢業後,他毅然放棄了廣州一家省級設計院建築繪圖的工作,從繁華的城市回到南山鎮的你哇匠村,開啟了陶藝之路。畢業就進村苦學制陶技藝錢勇全的父母是做木雕生意的,也許是受家人的影響,他從小便痴迷於手工。
  • 陶藝教師賈煜:從「玩泥巴」到陶藝 只為保留孩子們的「笑臉」
    ,自2010年開始,他開始帶著孩子們做手工彩陶陶藝作品。為了燒好學生的作品,他整日跟窯、加班加點研究制陶,陶藝教室的燈光常常會亮到午夜。「剛開班的時候,陶藝課只能稱為泥塑課,那時候我也是『小白』,從學校附近山上挖一點本土的紅膠泥,和孩子們一起『玩泥巴』,後來將泥塑成型,讓孩子們根據喜好捏出各種形狀。」賈煜在回憶剛剛成立陶藝班的情形時說道。
  • 陶藝技能大賽:指尖秀出陶泥神韻
    按、捏、搓、貼,只見陶泥在指尖變幻,各述一段乾坤與風流,明鏡高懸暗合時代反腐題材的包公形象、抽象派的鐘馗、亦正亦邪的濟公等人物形象、瓷盤彩繪栩栩如生的花鳥蝦等動物形象……傳統的主題、創新的造型技法,23日,在南風古灶玩陶大廳,人們欣賞到了一場別致的陶藝技能大賽。
  • Steam暢銷的國產陶藝遊戲《陶藝大師》登陸移動版
    Steam暢銷的國產陶藝遊戲《陶藝大師》登陸移動版 新聞 178整編 ▪
  • 探店星河綠道 丨 走進大井陶藝的堅守與不凡
    大家還記得之前在綠舟博物館舉辦的拿手好戲 · 陶藝活動嗎?活動中,孩子們通過遊戲了解了許多陶藝的知識,再將陶藝製造的技藝貫穿「玩」的進程中,小朋友玩得開心、玩出了創意、玩出了個性。孩子們之所以能夠順利的完成陶藝的製作,是因為在創作之前有一位陶藝大師為他們進行了細心的講解,他是誰呢?今天非遺君就帶你走進這位陶藝大師。
  • 生活陶藝 陶藝生活
    ,親手做陶藝成為人們工作學習之餘放鬆精神釋放自我的又一休閒方式。2013年8月原工作室遷至廣州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園腳下南雙玉村,他以「生活陶藝-陶藝生活」的理念,創辦「禺山窯」陶藝工房。  隨著陶藝事業的深入,曾凡翼老師對陶藝的理解越來越透徹,逐漸形成自己的創作理念——「生活陶藝-陶藝生活」。曾凡翼老師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生活陶藝,如餐飲器具、燈具、花器以及觀賞類陳設用陶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