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誕辰80周年:導演隨風而逝,電影生生長流

2020-12-14 澎湃新聞

原創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譯者按:

2016年7月4日凌晨,伊朗著名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因癌症在巴黎突然去世,享年76歲。當時我身在美國麻省的一座小鎮,得知阿巴斯去世的消息後,深焦編輯部緊急召集英語組,翻譯了這篇關於阿巴斯導演的綜述。

毫無疑問,阿巴斯是當今影壇鮮有的大師級人物,曾憑《櫻桃的滋味》獲得1997年的坎城金棕櫚。黑澤明說曾說,阿巴斯是繼印度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後,上帝派來人間的又一位電影巨匠。戈達爾也曾在觀賞完《生生長流》後發出「電影始于格裡菲斯,止於阿巴斯」的喟嘆。伊朗導演法哈蒂也曾在阿巴斯去世時表達:「阿巴斯不僅僅只是一名導演,他的電影與生活都充滿了現代的神秘感。他的成功為其他伊朗同行開闢了一片新天地。今天,我們失去的不止是一名優秀的導演,而是一位偉人。」

如今,阿巴斯已經離去四年之久。再次回看這篇文章,或者每每回看阿巴斯的電影,都不禁一次次被他驚人的創造力折服。阿巴斯的一生是由每秒24幀的電影構成的一生,而阿巴斯的電影又流淌著伊朗詩意的哲學。邀請大家藉由這個特殊的日子,重溫阿巴斯。

作者 | Mehrnaz Saeed-Vafa

翻譯 | 朱馬查、峻、Rien、徐佳含、柳鶯、Peter Cat (從巴黎到波士頓)

編輯 | Peter Cat(巴黎)

原文連結:http://sensesofcinema.com/2002/great-directors/kiarostami/#senses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是伊朗伊斯蘭革命(1979年)後最具影響力和爭議性電影人,也是上世紀九十以來國際影壇最聲名卓著的導演。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伊朗人在西方世界還只有負面形象時,是他的電影展現了一張人性的和藝術的面龐。

阿巴斯畢業於德黑蘭大學造型藝術系,主攻繪畫。在其事業初期,他以繪畫、製圖和書籍插圖為生並以設計電影中字幕等商業項目而進入電影工業。

他在青幼年智力發展機構(Kanun)設立了電影部門,在此一大批高質量的伊朗電影製作了出來。他運營了這一部門長達五年,與此同時他也製作了自己的處女作《麵包與小巷》(Bread and Alley, 1970)。在這個非盈利性機構裡為孩子們製作教育性質的影片塑形了他最初通向電影的道路。

阿巴斯處女作《麵包與小巷》與許多傑出伊朗電影一樣,也是關於孩子們

儘管阿巴斯在其電影生涯的早期,就製作了好幾部獲獎電影,但直到伊斯蘭革命之後,他才在世界電影舞臺上大展身手。在其石破驚天的作品《報告》( Report, 1977)登臺20年後,他憑藉名作《櫻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在1997年坎城電影節榮膺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西方世界(當時還主要是法國)通過他的大師手筆《特寫》(Close-Up, 1990)和之後充滿詩意作品《生生長流》(Life and Nothing More…, 1992)發現了這位大師級電影人。其中《生生長流》為其在坎城贏得了「一種關注」大獎。

1997年《櫻桃的滋味》和今村昌平《鰻魚》分享了藝術電影的最高榮譽金棕櫚獎,圖為《鰻魚》男主角役所廣司和阿巴斯各自拿著金棕櫚

阿巴斯屬於伊朗電影史上被成為創造了「新浪潮」的那一代人,這一運動始於20世紀60年代,在70年代繁榮發展,止於1979年革命。芙茹弗·法洛克扎德(Forough Farrokhzad), 蘇赫拉布·沙希德·薩利斯(Sohrab Shahid Saless), 巴赫拉姆·貝賽(Bahram Bayzai), 以及 Parviz Kimiavi 等導演都被認為是這一運動的先驅。他們拍攝創新的藝術電影,兼具極強的政治與哲學論調和詩意的語言。他們的中的一些人,比如薩利斯(常被用來與布列松作對比),引入了一種現實主義的風格(極簡的情節,去戲劇化),而同時他們中的另一些人,例如Kimiavi(被稱為伊朗戈達爾,混合了夢幻與現實)則採用隱喻的手法。

伊朗「布列松」蘇赫拉布·沙希德·薩利斯(Sohrab Shahid Saless)

令阿巴斯的風格從這些導演中脫穎而出的,是他片中獨具一格而毫不招搖的詩歌與哲學意象。他不僅僅打破了傳統敘事與紀錄片拍攝手法,更挑戰了觀眾中在觀影過程中的角色。他把玩著觀眾的期待,並且激發著他們有創造性的想像力。他的電影邀請觀者反思,直面刻板印象,並主動質疑他們的臆斷。在《櫻桃的滋味》中,主人公巴迪先生自殺的原因並沒有被直接交代給觀眾。因此,觀眾不得不自己去想像其原委。用阿巴斯的話來說,他的影片中未被告知或未被闡明的部分,就誕生於觀眾自己的內心。通過觀眾自己的想像,那些看似模糊或隱晦的部分變得清晰而顯而易見(例如人物的行事動機和內心世界)。這樣一來,觀眾本身就要對他所期待的電影的清晰性而負責了。

在《櫻桃的滋味》中,從虛構敘事到紀錄片的轉換不僅僅為電影增添了一個層次,更是在有意隔離和疏遠觀眾,從而在影片中為觀眾的存在創造了空間。舉個例子來說,在最後一段戲中,主人公躺在自己的墳墓中,一個長長的淡出將影片從敘事部分又帶入了隱藏在場景後的紀錄片部分(由DV拍攝),我們能在這裡看到阿巴斯和他的製作團隊。那個長長的淡出成為了一個觸發器,使觀者開始意識到他們自身的存在,像一面鏡子使觀者從中看到了自己。這也驅使著觀者去思考他們理解從敘事到紀錄片的轉換的方式,以及拍攝介質從電影向錄像帶的轉換。

《櫻桃的滋味》男主角胡馬雲·埃沙迪 Homayoun Ershadi

在阿巴斯朝著弱化情節的電影和極簡的、預設的敘事行進的過程中,他也在大量的影片中運用黑暗場景,就觀眾的參與體驗而言起到了與先前提到的類似的作用。在電影《隨風而逝》(The Wind Will Carry Us, 1999)裡,在一片黑暗的場景之中,一位年輕的鄉村女孩在地窖中為奶牛擠奶,主人公為女孩引用了芙茹弗的詩歌;在《童心一二三 》(A.B.C. Africa, 2001)中也有一個長達七分鐘的黑暗場景,我們作為觀眾能聽到阿巴斯在說話,這裡,他完美地挑戰了觀眾的預期,同時探索了聲音的創新性的用法。《童心一二三》最令人震驚的一個時刻莫過於阿巴斯停止了說話,並在完完全全的黑暗之中進入了房間。我們能夠聽到他拉開房間的窗簾,但卻在銀幕上看不到任何東西。一瞬間,一道閃電讓我們看到了樹木的樣貌,卻又只是短短一秒鐘而已。這一畫面簡直魔力無窮,因為它已經被推遲、被期許了太久太久。

《童心一二三》片場手持DV阿巴斯(右)

在影片《特寫》中,我們得以見到阿巴斯邀請觀眾加入一場革新性的參與的另一種方式——他用一個本不被認為重要的小人物打斷並削弱了故事情節應有的戲劇性的流動。同時,他還將事實與虛構相互混,以至於區分二者似乎已變得不重要了。片中並非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場景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催促觀眾去自己理清故事的原委(自己把故事順序拼湊出來),並令觀眾以自己的方式去評判這些人物。

和籃球之於美國黑人青少年的意義類似,《特寫》中,「電影」在伊朗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樣與權力、流行、社會動員息息相關。除此之外,影片同樣逼迫觀眾思考其自身與電影的關係。媒體從業者們常常利用手中的宣傳工具來欺騙受眾,阿巴斯對這一全球化的現象進行了譴責。相比其他作品,阿巴斯在《特寫》中讓主人公通過謊言與矯飾不斷暴露自己的性格。「謊言是通往真理的捷徑」,阿巴斯如是說。

《特寫》徹底抹除了真實與虛構的界線

《特寫》中包含著阿巴斯電影的幾大關鍵元素。電影的主人公無辜又墮落。不同於《過客》(The Passanger, 1974)和《隨風而逝》,這部影片中的主角卻又充滿了同情心。無論臺前幕後,阿巴斯都是一位極具自我批判精神的電影人。在電影的開場,我們看見他與身陷囹吾的主人公對話,而到了影片的尾聲,我們再次聽見他對攝製組的循循善誘。在《家庭作業》(Homework, 1990)中,他對一群孩童進行了採訪。而在《案例一,案例二》(Case No. 1 and Case No.2, 1979)中,他又直面一群文化官員。儘管是虛構的人物,電影工作者的角色頻繁地出現在包括《橄欖樹下的情人》(Through the Olive Tree, 1994)、《生生長流》以及《隨風而逝》等一系列影片中。具有自我意識的電影是一柄雙刃劍,它既可以是阿巴斯對於自己電影人身份的自我批評,又可被解讀為間離觀眾,以使其更為清醒的策略。

阿巴斯執著於對電影形式的探索,細細琢磨如何才能利用形式在電影中製造詩意與幽默的氛圍,這讓他的影片別具一格。塔蒂(Jacques Tati)與影評人喬納森·羅森鮑姆(Jonathan Rosenbaum)皆認為,「形式」對於建構電影化的幽默至關重要。在阿巴斯的電影中,平日裡看來不那麼好笑的事物都變得有趣、滑稽甚至荒誕。與塔蒂的《玩樂時光》(Playtime, 1967)類似,阿巴斯在絕妙的短片《有序與無序》(Orderly or Disorderly, 1981)中通過構圖、音效,尤其是導演本人的畫外音,讓影片獲得了前所未有地有力、幽默。電影中,操場上為了喝水或上車排成長隊的孩子們的俯視長鏡頭,或是在德黑蘭路口擾亂交通秩序的不耐煩的司機,都展現了公共空間中內在於混亂與秩序中的喜劇因子。

另外,他的電影裡還常用鏡頭組合和攝影機運動來強調之字形的圖像。比如,他電影中重複出現的曲折道路不僅是一種哲學性的、形而上的表達,同時也揭示了其人物所處之情境。這曲折的道路出現在了《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Where is the Friend’s House? , 1987)中,展現著孩子要找到他的朋友需要經過的障礙。《櫻桃的味道》中那位在山路上行駛的男子正在找人來埋葬他。在《生生長流》中,導演必須在一場摧殘了北伊朗的大地震後找到在他前作中出演過的兩位小演員。甚至像《隨風而逝》中一個蘋果的曲折運動,或是《特寫》中的空罐子都昭示著命運的無常。他們幾乎就是阿巴斯的標誌性鏡頭。

《櫻桃的滋味》中彎彎山路

阿巴斯的晚期作品十分注重風景與建築,以此展示他的哲學觀點,尤其是在《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橄欖樹下的情人》和《生生長流》這被人熟知的三部曲當中。《何處》中於村落廢墟中展現出來的俊秀的樹林,《生生長流》中鎖定破碎道路的長鏡頭,還有《隨風而逝》中對準麥田的長鏡頭,這些都提醒著觀眾去注意那些被片中主人公所忽略的美景。與他在伊朗後革命時期的電影相比,當阿巴斯逐漸轉向自然和鄉土人物後,這些風景鏡頭在全片結構中變得更為有力了。

白色馬駒/浮出霧中/轉瞬不見/回到霧裡 ——阿巴斯《隨風而行》

阿巴斯習慣小團隊工作,經常使用非專業演員,並無真正的劇本,但在他2001年的紀錄片《童心一二三》中出現了一些全新的製作方式。這是他第一部在伊朗外拍攝的影片,並且是用數碼攝影機拍攝的。這部主要用英語拍攝的影片充滿了色彩,還有仿佛無處不在的配樂。與他的大多數電影不同的是,《童心一二三》裡出現了許多強大的女性角色, 這與他的前作那些缺席的女性形成強烈反差。我們也可以說這是他從《隨風而逝》和以女性為主角的《十段生命的律動》(Ten, 2003)就開始了的又一新嘗試。

阿巴斯的電影擁護了電影語言機制,並且開闢了一條異於華而不實的、泛濫的主流電影的道路。飽受爭議的是他的電影鼓勵觀眾去反思並且創造性地參與到電影裡。他的電影挑戰觀眾的固化思維並讓其意識到自身的思維盲區。阿巴斯的電影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因在於它們拒絕向觀眾展現一個意料之中的、一概而論的、(順從)異國的第三世界形象(幻想)的伊朗文化。他的每一部電影,即使拍攝於伊朗的鄉野地區,也展現了買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的「地球村」概念,以及我們對「自身」與「他人」相互隔絕、免疫、遠離的那一份錯覺。

《橄欖樹下的情人》

阿巴斯作品年表

《麵包與小巷》(Nan-O Kuche)(1970,短片) 片長:10分鐘。黑白,35mm

Jahan Nama Palace (Ghasr-e Jahan Nama) (1972, documentary short) 31 min. Colour, 16 mm

《課間休息》(The Breaktime / Zang-e Tafrih)(1972,短片)片長:14分鐘45秒。黑白,35mm

《經驗》(1973,短片劇情)主演:帕爾維茲·納得瑞 (Parviz Naderi)。片長:60分鐘。黑白,35mm

《過客》(The Traveler)(1974,短片劇情)片長:71分鐘25秒。黑白,35mm

《一個問題,兩種方法》(Two Solutions for One Problem)(1975,短片)片長:4分鐘25秒。彩色,35mm

《顏色》(The Colours)(1976,短片)片長:15分鐘。彩色,35mm

《婚禮服》(The Wedding Suit)(1976,短片劇情)片長:57分鐘。彩色,35mm

《報告》(Report)(1977,短片劇情)片長:112分鐘。彩色,35mm

《解決方法》(Solution)(1978,短片)片長:11分鐘55秒。彩色,16mm

《案例一,案例二》(Case No. 1, Case No. 2)(1979,紀錄片)片長:53分鐘。彩色,16mm

《牙疼》(Toothache)(1980,短片)片長:24分鐘。彩色,16mm

《有序與無序》(Orderly or Disorderly/Regularly or Irregularly)(1981,短片)片長:15分鐘。彩色,35mm

《合唱團》(The Chorus)(1982,短片)片長:17分鐘。彩色,35mm

《公民》(Fellow Citizen)(1983,短片紀錄片)片長:53分鐘。彩色,16mm

《小學新生》(First Graders)(1985,紀錄片)片長:85分鐘。彩色,16mm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use?)(1987,劇情)片長:92分鐘。彩色,35mm

《家庭作業》(Homework)(1990,紀錄片)片長:86分鐘。彩色,16mm

《特寫》(Close-Up)(1990,紀錄片)片長:102分鐘。彩色,35mm

《生生長流》(Life and Nothing More…/…And Life Goes On)(1992,劇情)片長:91分鐘。彩色,35mm

《橄欖樹下的情人》(Through the Olive Trees)(1994,劇情)片長:103分鐘。彩色,35mm

《櫻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1997,劇情)主演:胡馬雲·埃沙迪 片長:99分鐘。彩色,35mm

《隨風而逝》(The Wind Will Carry Us)(1999,劇情)片長:118分鐘。彩色,35mm

《童心一二三》(A.B.C. Africa)(2001,紀錄片)片長:84分鐘。彩色,數字35mm

《十段生命的共振 》(10 on Ten) (2004) 片長:88分鐘。彩色,DCP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道路》( Roads of Kiarostami) (2006) 片長:32分鐘。彩色

《火車三段程》( Tickets) (2005) 片長:109 minutes,與埃曼諾·奧爾米 、肯·洛奇共同導演。彩色,35mm

《Kojast jaye residan》(2007)短片。彩色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Chacun son cinema)(2007)片長:100 分鐘,與多位導演共同執導。彩色,35mm

《希林公主》(Shirin)(2008)片長:90 分鐘。彩色,DCP

《原樣複製》(Certified Copy)(2010)片長:106分鐘 。彩色,35mm

《如沐愛河》(Like Someone in Love)(2012)片長:109分鐘。彩色,DCP

《隨風而逝》

-FIN-

原標題:《阿巴斯誕辰80周年:導演隨風而逝,電影生生長流》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阿巴斯·立方體
    阿巴斯說:「大多數人知道我是個電影導演和圖片攝影師,可是我得承認,我想到這些詩樣的寫作,比想到別的藝術行為要早得多。」儘管阿巴斯有這樣的理想主義,他的電影也被稱讚為「將20世紀電影藝術帶到新的美學高度」,可是藝術卻經常不能超越政治:2002年阿巴斯被紐約國際電影節邀請,卻被美國大使館拒籤,電影節主席發出呼籲政府反省的公開信。芬蘭導演阿基·考裡斯馬基也因為阿巴斯被拒籤抵制紐約國際電影節。阿巴斯就此事接受《紐約時報》採訪的時候說:「如果國際文化交流也要被抵制,那還能剩下什麼?也許是武器的交流?」
  • 11.27李小龍80周年誕辰,你了解這位武術哲學家嗎?
    11.27李小龍80周年誕辰,你了解這位武術哲學家嗎? 今天是2020年11月27日,或許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今天只是一個平凡的周五,明天又迎來周末!但是大家知道嗎?歷史上的今天,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於雒陽(洛陽),法國作家小仲馬逝世,功夫傳奇李小龍出生,對,今天是李小龍的80周年誕辰!
  • 12年前陳國坤致敬李小龍,80周年誕辰,再看《李小龍傳奇》
    #李小龍誕辰80周年#再看《李小龍傳奇》這部電視劇的時候,依舊是有幾分澎湃。這部作為12年前風靡一時的現代武俠題材劇集《李小龍傳奇》在當時的確是掀起了一陣武術熱,今天是李小龍誕辰80周年,如果李小龍還在,如今卻也是80歲的高齡了。《李小龍傳奇》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經典之作,更是一段真實的回憶所在。
  • 作為詩人的阿巴斯
    [摘要]放眼世界詩歌,在當代社會,像阿巴斯這樣只寫短小詩歌的人幾乎沒有。這表現出阿巴斯對待詩歌寫作的克制,甚至是謙遜。伊朗著名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7月4日因癌症在巴黎去世,享年76歲。
  • 復旦師生紀念「陸老神仙」誕辰80周年
    昨天,復旦紀念陸谷孫先生誕辰80周年,陸谷孫手稿同時在學校展出。復旦師生、校友在線上線下懷念這位大師。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說,陸先生堅守三尺講壇近五十年,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外語專業英才,運用自己精深的專業知識,搭建起中西方文化交流橋梁,一句「學好外國語,做好中國人」激勵感動了無數人。
  • 國內RM遊戲《隨風逝》似乎引起抑鬱症,但實際上治癒了
    這條鹹魚推出的名為《隨風而逝》的中國製造遊戲RM就是在遊戲海洋中埋下的一顆明珠。在看似憂鬱的繪畫風格和語言風格下,這是一個癒合的故事,雖然過程很短,但餘味卻很長。(《隨風而逝》)一、低門檻RM造就了遊戲質量的好壞,精品越來越難找《隨風而逝》是RM遊戲,但是RM這裡不是遊戲類型,而是一個遊戲製作軟體RPGMaker。
  • 看似致鬱實則治癒的國產RM遊戲——《隨風而逝》
    今天本鹹魚為大家介紹的這款名為《隨風而逝》的國產RM遊戲就是這樣一顆暫且被埋沒於遊戲海洋裡的遺珠。看似致鬱的畫風與語言風格之下,卻是一個治癒的故事,流程雖短卻回味悠長。(《隨風而逝》)一、低門檻的RM造就了良莠不齊的遊戲質量,精品愈發難尋《隨風而逝》是一款RM遊戲,不過這裡的RM其實並不是一種遊戲類型,而是一種遊戲製作軟體——RPG Maker的簡稱。
  • 遼陽市白塔區舉辦「紀念雷鋒誕辰80周年」報告會
    2020年12月16日,白塔區教育局、區關工委聯合舉辦「紀念雷鋒誕辰80周年」報告會。區教育局、區關工委、雷鋒戰友代表、各街道、「五老」代表、青年街小學師生共122人參加活動。
  • 長影樂團籌備紀念施光南誕辰80周年音樂會,曲目多為公開首演
    2020年是「時代歌手」、譜寫改革開放讚歌的人民音樂家施光南誕辰80周年。為致敬與紀念這位人民音樂家,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決定在今年隆重舉辦「紀念人民音樂家施光南誕辰80周年音樂會」,分別由中國交響樂團、長影樂團擔綱演出。
  • 功夫巨星「李小龍」誕辰80周年,還有多少人記得他呢?
    李小龍雕像今天是李小龍80周年的誕辰,他早已不在江湖,但是江湖一直都會有他的傳說。現在已經是李小龍的80周年誕辰,他的徒弟們也到了年邁的年紀,他們也一定會記得李小龍的誕辰,並向他保持最高的敬意。李小龍把截拳道推廣到了全世界,讓人們看到了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國功夫。讓外國友人對中國的認識又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大家覺得李小龍有負面影嗎?還是大家認為李小龍只是一個普通的電影功夫明星呢?
  • 那位捧紅周潤發的風雲導演已逝,港片風雲時代也隨風而逝了
    那個導演叫林嶺東。電影在1987年上映,一炮而紅,林嶺東獲得該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而周潤發也憑此片拿下人生第二個金像影帝(第一部,叫《英雄本色》)。而林嶺東從此被稱作風雲導演。林嶺東曾是香港與吳宇森徐克杜琪峯齊名動作片導演,他火的時代,正是港片80、90年代的風雲歲月,但他遠走好萊塢,港片風雲漸漸散去,後來他淡出香港電影界十多年,再歸來拍攝《謎城》、《沖天火》,江湖已經不再是他的江湖,而港片也早已風流雲散
  • Week41 / Weak41 - 告別陰霾 · 「《阿巴斯》前不讀詩」
    ——Abbas Kiarostami對Abbas愛的人是奉為神,那句「電影始于格裡菲斯,止於阿巴斯」便是常年被拿來證明其地位的說辭,而不愛他的人,總能在電影中獲得一個好眠。 若要說起Abbas的電影來,我就會「喪失理智」開啟喋喋不休的模式來,從70年的《麵包與小巷》、80年間《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到90年代爆發式的《特寫》《橄欖樹下的情人》《櫻桃的滋味》《隨風而逝》,以及後來的《
  • 齊白石誕辰150周年紀念真跡展暨
    為紀念齊白石誕辰150周年,齊白石紀念館主辦,深圳衛視《華夏鑑藏》欄目、北京中金文化承辦的「齊白石誕辰150周年真跡全國巡展」,於3  據了解,80歲高齡的齊由來及家人為緬懷其祖父白石老人誕辰150周年,傳承齊派藝術,現場許多作品僅按文化部評估價每平尺3萬元的1/4收取潤格費,這是第一次普通人都能收藏起的齊派藝術真跡展,本次畫展,央視《鑑寶》欄目專家蔡國聲、單國強親臨鄭州,助陣畫展並現場免費鑑寶,中國書畫院副院長劉寶山親臨現場助陣並現場揮毫贈送墨寶,活動方還為到場的朋友準備了豐厚禮品和現場抽獎環節。
  • 紀念曹禺誕辰110周年:萬方暢談父親創作源泉
    中新網北京8月1日電 7月31日,曹禺女兒萬方的作品《冬之旅》的一個片段,重新拉開了北京保利劇院的大幕,同時也開啟了「曹禺誕辰110周年特別行動」的演出。供圖「曹禺誕辰110周年特別行動」由北京保利、央華戲劇、戲劇東城、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話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共同主辦,萬方擔任文學顧問,央視主持人張越主持,央華藝術總監、首席製作人王可然擔綱總導演,這次活動也是央華戲劇系列活動「戲劇人在戲劇中」的一部分。
  • 喵~今天是夏衍誕辰120周年紀念日
    喵~今天是夏衍誕辰120周年紀念日 2020-10-30 20: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3周年座談會記
    天下為公 復興中華一一孫中山先生誕辰153周年紀念座談會記在今天富強的中國新時代,兩岸一家人,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時期,迎來了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誕辰153周年的11月12日。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中華民族偉人「天下為公」的大同精神,孫中山和平教育基金會、鞠盛杜慧芬詩詞事業工作室、北京五龍亭朗誦藝術團、中華文化復興系列活動組委會,壩河藝術團等聯合在北京舉辦「天下為公,復興中華一一孫中山先生誕辰153周年紀念座談會」。
  • 電影鑑賞: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淺析阿巴斯的寫實主義電影風格
    電影導演戈達爾曾宣稱:「電影是于格裡菲斯,止於基亞羅斯塔米!」他就是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他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藝術創作風格:紀錄片式的框架,即興式的表演,真實生活的節奏,和現實主義的主題。  在觀看了《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後,對阿巴斯的寫實主義電影,有很深刻、直觀的感受。
  • 卡西歐 G-SHOCK—李小龍 MRG-G2000BL誕辰80周年紀念款
    G-Shock MRG-G2000BL-9A,中國一代武術宗師 李小龍(Bruce Lee)的名字縮寫BL命名的MRG,恰逢今年是李小龍80誕辰周年,推出這款別具收藏價值之作,對傳奇巨星致敬。G-Shock MRG特別著重於工藝,以日本傳統美學和強悍卓越性能而聞名。
  • 紀念林則徐誕辰235周年
    本報記者 池遠攝本報訊(記者 吳暉)8月30日是民族英雄、國際禁毒先驅林則徐誕辰235周年紀念日。當日上午,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聯合虎門林則徐紀念館、伊犁林則徐紀念館、澳門林則徐紀念館、蒲城林則徐紀念館、北京福州新館(北京市林則徐禁毒教育基地),在百年古厝林文忠公祠舉辦「焚毒揚正氣 築夢新時代——紀念林則徐誕辰235周年暨中小學生禁毒教育研學實踐」活動,活動以線上雲直播的方式進行,吸引了64.1
  • 《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舊的記憶隨風而逝,新的記憶開始累計!
    《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舊的記憶隨風而逝,新的記憶開始累計!《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這是一部充滿想像力、創造力、精妙的構思、包含動人思考的電影。由曾兩獲奧斯卡提名的好萊塢奇才查理·考夫曼編劇。但無論如何,舊的記憶隨風而逝,新的記憶開始累計。如果有一天,他們真的決定離開彼此。即便是痛苦,我希望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不要放棄,曾經真心愛過的歲月。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幅至美的風景,那風景可以是一個美麗的片段,可以是一個平凡的背影,也可以是一顆懂得的心靈,心中有風景的人,永遠是最快樂的最美麗的,心中有花香的人,他的心扉會一直行走在春天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