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土山 沙丘堰和五鹿城的一部分
大名縣的土山即歷史記載中的沙麓山。相傳,「這裡位於黃河、漳河、淇水等河流的衝積區,河網縱橫,氣候溫溼,草木繁盛,野獸出沒,易於漁獵、農耕。很早就有人居住,有莘氏一族在這裡「逐水草而居」、「漁獵而生」;炎帝、黃帝也曾在此活動;黃帝之後,此地為黃帝二兒子昌意的活動區;昌意之後,為其子顓頊高陽畿內區。帝堯時,共工族在黃河中遊填土造地,造成黃河河面減小、水流湍急,下遊洪水滔天,泛濫成災,波及這裡。百姓們只好挖土築山,居住在上面躲避水患,通稱菹臺,取用土和草阻擋水患的意思。因為築山的用料多為沙土,又稱沙麓山或土山。在今大名縣境內,按方位劃分,共有三座土山,今沙圪塔鎮儒家寨村一帶為西土山、大名鎮牛谷村一帶為中土山,金灘鎮石家寨村一帶為東土山,這三個村均有一座泰山廟,其中以金灘鎮石家寨村的東土山泰山廟。
酈道元《水經注》載:河之故瀆又東北,經元城縣故城西而至沙丘堰是也。大名城正東二十裡,曰東土山。」
民國23年(1934)《大名縣誌》卷二十一古蹟志載:「沙丘堰在今城東二十餘裡,第九區石家寨村西,黃河東岸。
同時,據史籍和志書相關記載分析,石家寨是五鹿城的一部分,而且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歷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大多數發生在這裡。《穆天子傳》卷六載:「天子東徵,含於五鹿。」《後漢書.郡國志二)記載:元城,五鹿墟,故沙麓。《太平寰宇記》卷五十四元城縣條記載:「五鹿墟,在縣東。」《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六元城縣條記載:「五鹿墟,在縣東十二裡。」《方輿紀要》卷十六大名府條記載:「五鹿城,在府東南。春秋時衛地,亦與齊、晉接境」。《國語》記載:「齊桓公築五鹿,以衛諸侯」。《管子二十·小匡》:「齊桓公二十八年(前658),築五鹿、中牟(今鶴壁市西)、鄴(今臨漳西南)、蓋興(今山東沂源縣東南)、杜丘(今聊城)以衛諸夏之地。」這是史籍中記載的五鹿城築城之始。《左傳》載:「晉公子重耳出亡過衛,出於五鹿,乞食於野人」,即此處也。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晉伐衛,取五鹿。其後仍屬衛。襄公二十五年(前548),衛獻公自齊還國,齊執政崔杆止其帑,以求五鹿。後復入於晉。哀公元年(前494年),齊侯、衛候救邯鄲午之子稷於邯鄲,圍五鹿;四年(前491),齊、衛救範氏,圍五鹿,皆此城也。杜預曰:「元城縣東有五鹿。」是矣。
張守節《史記正義》記載:「五鹿在魏州元城縣東十二裡。」張守節為唐開元年間人,元城縣治所已由王莽城遷至今大名縣大街鎮雙臺村。《春秋公羊傳·僖公十四年》載:「沙麓者何?河上之邑也。」今石家寨村就處於沙丘堰南端,古黃河東側,正是「河上之邑」。據此分析,齊桓公為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入侵而修築的五鹿,應是對依沙麓山地勢而修建的城池,東至今金灘鎮北沙窩廟村、孫甘店鎮南沙窩廟村,西至石家寨村、程莊村一帶,石家寨村應是五鹿城的一部分,或者是五鹿城的西門所在地。
秦統一六國後,壞城郭,平毀原諸侯國間長城巨塹和城郭要塞,剷除交通障礙,減少割據稱雄的屏障。五鹿城在秦以後史籍中不再出現,大約在此時平毀成村落,但東土山泰山廟卻依舊香火旺盛。後世石姓人遷居此地,在原地建寨牆保村,故名石家寨,現今,昔日寨牆垣、四寨門遺址村內老人尚可說清,並能指出準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