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卡爾·馬克斯的《資本論》第一卷問世時,其德文原版書花了整整五年的時間才達到1000冊的銷量。時隔20年之後,該書才被翻譯成英文,而且直到1907年,新聞報紙才覺得適合提到它。
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法國經濟學家託馬斯·匹克迪的著作《21世紀資本論》一夜爆火。這部關於收入和財富分配的著作,原版為法語版,自其英譯本在三月上市以後,立即成為暢銷書。在美國,這本「當代資本論」奪下了亞馬遜網站的銷量冠軍。
這本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在對的時間探討了對的主題。如今,財富 不平等突然變成了西方世界的熱門議題,特別是在美國。過去多年來,美國一直認為貧富差距是歐洲的問題,因而一再忽視。然而在被華爾街的貪婪深深刺痛以後,美國人突然開始關注財富及再分配的問題。
這本書大受歡迎之處在於,它指出持續增長的財富集中化是資本主義固有現象,同時呼籲向全球富人收稅,以此作為改善現狀的方案。
《21世紀資本論》頗受左派喜愛,卻讓右派惱火,它使得大眾心裡的悲觀心理更加活躍。但如果匹克迪真的奠定了討論財富不平等話題的基調,那麼全世界只會因其作品變得更窮。因為正如它19世紀的那部同名作品一樣,這部「新資本論」雖然具有卓越的學術價值,但它對行動的指導意義卻存在著相當大的缺陷。
《21世紀資本論》共577頁,主要有三大貢獻。第一,匹克迪這位先鋒,利用稅務統計來測量出財富的不平等。他煞費苦心地用過去三百年,特別是歐洲和美國的收入和財富變遷的數據來證明其理論。
通過這個方法,他指出從1914年到20世紀70年代這段時間內的數據,是歷史上的離群值(即在數據中有一個或幾個數值與其他數值相差較大),因為其間收入不平等和財富的積累巨幅下跌。但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財富差距和收入差距又開始重新漲回它們在20世紀以前的水平。
這些數據裡肯定存在一些混亂,但是他的這項工作,用令人驚奇的結果改變了人們對財富歷史的理解。例如,在這之前,誰會知道法國年繼承遺產的價值佔GDP的比重從上世紀50年代的不到5%,飆升到如今的15%,已經離19世紀的最高值25%不遠。作為一部實證調查作品,這本書無疑相當高明。
第二,是提出解釋這些事實的資本主義理論,並且預測了財富分配的去向。他的核心論點是,自由市場體系具有財富集中化逐漸增長的自然趨勢,這是因為地產和投資的回報率始終比經濟增長率高。
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和高稅收曾抑制了20世紀的財富回報率,而產能提高和人口增長又推高了經濟增長。然而匹克迪指出,如果沒有之前的這些抵消因素的話,資本的高回報更會使財富集中在某些人手中,特別是像現在情況。
匹克迪財富集中化的預言並不新奇。然而,這是基於過去的數據作出的推斷,而非來自於資本主義的模型。他推斷,即使財富積累增加,資本回報也不會大幅下跌。這推斷可能被事實印證,但匹克迪的預言僅僅是個假設,而非鐵律。
這就是問題的起因,因為匹克迪的第三大貢獻就是提出政策建議,他指出財富集中化增長現象不僅不可避免,而且影響重大。他提出應進一步對全球資本徵稅(對於巨富們的年徵稅率從0.1%到10%不等)。他還建議對收入超過50萬美元左右的人徵收80%的處罰稅。
這裡的「資本論」偏向左派,而且失去了可信度。匹克迪斷言調和財富集中化應該成為重中之重(而非其他政策,比如刺激增長),卻沒有提供解釋。他幾乎沒有提出其再分配計劃有何得失和代價。
大多數經濟學家、常識以及許多法國商業人士指出,對收入和財富增加徵稅阻礙企業家的發展,抑制風險的承擔;匹克迪毫不擔心地忽視了這一點。再者,他的計劃聚焦對富人收稅,顯得奇怪狹隘。他無視拓寬資本持有的方法,比如從小額債券到政府給私人儲蓄帳戶的追加貸款。
一些資本稅可以完美地適用於明智的21世紀政策工具箱(特別是遺產稅),但是它們並不是唯一保證經濟繁榮擴大的方法,甚至不是主要方法。
匹克迪聚焦抑制富人,有些類似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而不是學問。也許這可以解釋為什麼《21世紀資本論》成為了暢銷書,但它不能作為實際行動的可靠藍圖。
(本文編譯:劉靜雯 本文編輯:洪俊傑 編輯郵箱:shguanch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