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兵是不是真的很矮?二戰日本步兵平均身高低,強調近戰搏殺

2021-02-07 國家人文歷史


1943年,由於兵力不足,日本開始動員20歲以上的文科學生實行學徒出陣。圖為10月21日,來自東京、神奈川等77所學校的準備出徵沙場的學生與其餘5萬名一般在校生聚集在明治神宮外苑競技場舉辦壯行會

《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原標題《平均身高不足160釐米,日軍步兵強調近戰搏殺》,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廣大讀者分享到朋友圈。

筆者曾問過多位抗戰老兵一個問題——「都說小日本小日本,日本兵是不是很矮?」這些老先生們的回答大同小異,他們見到的日本兵身高大多在160釐米以下。另有一些老先生回憶,到抗戰勝利前,侵華日軍中出現了高度近視甚至一些有輕度智力障礙的士兵,這一情況使得中國軍人判斷,日本的兵源已近枯竭,中國抗戰即將取得最終的勝利。雖然日本陸軍在單兵裝備方面以吝嗇聞名,日軍的單兵素質在抗戰中逐漸下降,但對於抗戰戰場上的中國軍隊而言,日本步兵所受過的訓練和他們擁有的裝備,是中國最精銳部隊也不一定能夠獲得的。本期我們就來聊聊當年日本步兵的訓練和裝備。



據日本國內研究者近年來公布的史料,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大部分日軍士兵的身高在150—160釐米之間。由於中國發動了全民族力量進行抗戰,大批日本青年葬身中國,無辜地做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犧牲品。1939年之後,日本陸軍士兵的身高日漸降低,很多根本不適合服兵役的青年,被驅趕到中國戰場上當炮灰。


1927年,日本頒布的《昭和2年兵役法》曾將適齡青年分為5種。身高超過150釐米,且各項身體指標優良的青年屬於「甲種兵役人員」,身高在150釐米以上,身體大部分指標優良的青年屬於「乙種兵役人員」,身高在145釐米以上的屬於「丙種」,有精神異常或者身高不足145釐米的屬於「丁種」,而完全不適合服兵役的人員一般被劃為「戊種兵役人員」。


為了防止「適齡青年」在「徵兵檢查」中作假,軍部要求由現役軍人擔任「徵兵醫官」,全面負責檢查。但筆者曾在一位日本軍醫的回憶錄中看到這樣的情節:一名身體壯實的高中生並沒有佩戴眼鏡,卻在視力檢查中表示自己的視力屬於「半盲」,甚至故意將檢查表上的字母讀錯。後來這名軍醫從其同學處了解到,偽裝視力有問題的高中生在學校是優等生,希望能夠進入大學深造。



1942年3月, 日軍第55師團步兵經過泰國邊境,走過竹橋,進入緬甸國境的情景


有人也許會問,既然身高滿150釐米,即便是近視眼也應該屬於「乙種兵役人員」啊。實際上,在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前,日本軍隊一般只徵召「甲種兵役人員」和「乙種第一類兵役人員」,而視力是劃分「乙種第一類」、「乙種第二類」和「乙種第三類」的關鍵指標之一,因此當年有大批自稱患有近視的青年得以暫時逃避兵役。之所以說是「暫時」,是因為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乙種兵役人員」全部被強制招入軍隊。

 


《昭和2年兵役法》的範本是當時德國和法國的國民兵役體系,強調「全民皆兵」。這一原則在日本第一部近代憲法《明治憲法》中就已經出現。《明治憲法》的第20條明確規定,適役人員從17歲到40歲必須服兵役。直到日本即將戰敗的1944年,軍部才強行將服兵役人員的年齡上限提高到45歲,而在實際操作中,大批爺爺輩的老人被「主動」加入軍隊。某位在東京第201師團迎來投降的老兵多年後回憶,自己雖然視力不好,但卻是全中隊體能最好的,因為在訓練中他是和一群長期營養不良的50多歲老爺爺們比賽。


在日本國內,從17歲開始,適役人員要首先在軍營中服完兩年現役,再服完15年預備役,隨後再作為補充兵繼續服補充兵役。實際上,40歲之後的日本男性,在戰時還有可能作為「國民兵役人員」被招入部隊繼續服役。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由於兵力不足,日本政府安排中小學生開展軍事訓練。圖為1942年5月,日本東京中目黑國民學校的小學生在進行訓練


日本國內各師管區所處地方的經濟水平不同,但在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日本國內各聯隊的訓練營地的基礎設施水平堪稱整齊劃一。在日本陸軍中,1937年之前開始服兵役的老兵經常將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平時教育」的動員兵稱為「文明廁所都沒見過的馬鹿」和「睡相難看的混蛋」。筆者也曾在一名日本侵華老兵的回憶中看到他一面吐槽中國農村茅房的簡陋,一面回憶國內兵營中先進的「二葉式文明廁所」。


作為一支近代化軍隊,日本陸軍對步兵的訓練既包括武器的使用,也包括內務等軍人素質的養成訓練,考慮到兵員的家庭條件不同,日本的步兵還要在軍營中系統學習對電燈等近代化電器的使用。在《啊!海軍》等帶有宣揚軍國主義色彩的影片中,經常出現軍官和老兵白天虐待新兵,晚上又「細心」地為「新兵」蓋被子的情節。


作為入營的新兵,現役兵在進入日本陸軍的第一年,會被稱為「初年兵」。在軍營中待過一年以上的是「二年兵」。實際上,在很多日本士兵的回憶中,在軍服下發後最初幾天,二年兵會向初年兵教授如何著裝,這時候幫新兵穿衣服是經常的事情。而在熄燈之後,還會有值日士官帶兩名「不寢值日兵」對各營房進行檢查,對於各種「睡相」不正規的士兵進行處理,碰上兇惡的老兵,被扇耳光打醒是很平常的事情。另外,有些日本老兵在回憶錄中承認,他們是在軍營中第一次見到牙具並學會刷牙的。


日本陸軍將對現役官兵的訓練分為「平時教育」和「戰時教育」兩種,普通士兵在接受「本業教育」之外,還要根據兵種接受專門的「特業教育」,經過6個月之後,才可以展開旅團級別的演習和訓練。



由於日本軍隊在幕末到明治維新的十幾年中走完了歐美經歷上百年才完整的從冷兵器為主到以後裝線膛火器為主要武器的歷程,加之日本的近代軍事工業,尤其是在軍需品供應方面始終無法達到歐美的水平,日本軍隊強調以步兵作為戰術體系的核心,這就是所謂的「白兵萬能主義」。據20世紀20年代曾參觀過日本陸軍訓練的英國和德國外交武官回憶,他們發現日本步兵對增強臂力和靈活性的軍事體操十分痴迷,每天有相當長的時間在進行刺殺訓練。


1938年1月前後,蘇州淪陷後,日軍富士井部隊在蘇州某陣地進行午前刺刀訓練


據日本老兵回憶,三八式步槍配發的三十年式刺刀刀刃專門進行了烤藍處理。部隊的老兵會警告新兵,不要對刺刀進行打磨,以避免刀刃在夜間出現反光,暴露自身位置。軍曹和尉官也很重視「軍刀術」的訓練,十四年式手槍的近距離射擊反而沒有多少人會關心。為了最大限度發揮「白兵」的威力,日軍還會對新兵進行空手和手持刺刀格鬥的訓練,但根據日軍老兵回憶,這樣的訓練大多會演變成「二年兵」虐待「初年兵」的「遊戲項目」。例如某初年兵在入伍前曾練過日本傳統的槍術,結果接受拼刺訓練後,很快就用木槍把負責教授拼刺術的老兵打得一敗塗地。為了報復,老兵後來以「練習」單人同多人拼刺的技術為藉口,找來數名老兵圍毆初年兵。


實際上,不光是刺殺,為了追求步兵單兵戰鬥力最大化,日本陸軍在訓練中特別強調通過重複形成「肌肉記憶」。日本陸軍的步兵,從進入軍營的第四個月開始,每天至少會進行25分鐘的手榴彈投擲訓練,步槍瞄準訓練的時間可能會更長一些。日復一日的訓練,使得日本步兵的單兵作戰技巧達到相當熟練的程度。

 


當然,單純強調「白兵突擊」實際上是不符合一戰後陸軍技術發展方向的。而且,由於從20年代開始日本就陷入經濟衰退,即使日本陸軍進行了以優化裝備體系為目的的軍縮,很多技術兵種的裝備補充情況仍然十分糟糕。在抗戰全面爆發後,日本步兵發現中國輕機槍手的裝備和水平在很多時候不遜於甚至優於日軍。據日本老兵回憶,這主要是由於30年代初日軍高層不願意給部隊訂購足夠的輕機槍,導致部隊無法開展正常的訓練。


更有一些日本老兵回憶,他們在兩年現役訓練中幾乎沒有見過汽車,甚至近衛師團這樣的精銳都很難有機會進行摩託化行軍的訓練。因此在日本國內的步兵非常羨慕在中國東北區域駐守的關東軍部隊,他們的步兵部隊摩託化水平相對較高。


從日俄戰爭開始,日軍就判斷中國國內大部分地區的基礎設施水平過於落後,很難進行公路或者鐵路的乘車機動,因此日本陸軍特別強調訓練步兵部隊的徒步行軍能力。



日軍作戰準備 :新兵重機槍訓練


新兵入營第一個月開始每月都會進行負重長距離行軍訓練,普通步兵的負重量是40公斤,幾乎所有的步兵聯隊都出現過體弱的初年兵在行軍訓練中暈倒甚至送命的情況,像甲府第49聯隊乾脆決定對體重和身高不達標的新兵,在頭兩個月中只需背空背囊進行行軍訓練。看似已經落伍的徒步遠距離行軍訓練日後在中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成為日本陸軍機動作戰的基礎之一,從山區和叢林等人煙稀少區域快速穿插而來的日軍經常能夠突然出現在戰線後方,讓中國和歐美的守軍猝不及防。


之所以將負重定為40公斤,是因為當時日本普通步兵全套裝備的重量大約在30公斤左右,這其中包括步槍、手榴彈、180發6.5毫米步槍彈、鋼盔、水壺、飯盒還有九五式防毒面具,甚至十字鎬和工兵鏟。除了裝備外,日軍步兵還可能隨身攜帶數日的乾糧。與時常飢一頓飽一頓的中國士兵不同,日本陸軍詳細規定了士兵每人每天的食物配比。到1943年為止,大部分區域的日軍步兵每天都能吃到690克的精米和186克精面,同時期日本國內從事鋼鐵、造船等重體力勞動的男性工人的食物配給僅有590克而已。當然,據駐中國東北的關東軍人員回憶,日本陸軍很少兌現每年的「冬季增加配額」,當關東軍被調到太平洋時,這個配額乾脆被取消了。


除了我們通常了解的技戰術訓練外,日本步兵在軍營中還要接受裝備維護甚至修械所工作的訓練。不要小看平日在修械所的敲敲打打,這是士兵加深對武器結構和特點掌握的好機會。很多抗戰老兵回憶,日本步兵特別善於保養裝備,像九二式重機槍、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這樣相當難「伺候」的武器,在得到良好保養後,才能在戰場上保持較低的故障率。同一時期中國的技術兵由於缺乏系統的訓練和培養,水平參差不齊。有些老兵在多年後還能繪聲繪色地描述重機槍的內部結構和故障特徵,但從當時的戰地報導和戰場總結看,很多中國機槍因為野蠻使用而損壞,加上前線沒有相關備件,變成了一堆廢鐵。



二戰中,日本水戶少年劍士進行訓練


以上介紹的,是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前後日本步兵的培訓過程和軍營生活。從1939年開始,日本陸軍的培訓體系就開始出現問題。一方面是中國抗日軍民持續地拖耗了日軍的大量兵力,在中國戰場尤其是敵後抗日根據地周邊的日軍都陷入了一種「流血不止」的「尷尬狀態」。另一方面,對蘇聯的軍事準備也使得關東軍的主力被禁錮在中國東北,無法調往其他區域。日本國內的各師管區不得不加緊搜刮適齡青年,而且對新入役士兵的訓練時間開始被縮短,長距離行軍訓練和聯合演習等科目被取消,結果新兵被派到戰場後,所在部隊不得不對其進行加訓。


在日軍偷襲珍珠港後,大批日本步兵又被扔到東南亞的林莽和太平洋的孤島上,與此同時日本國內兵源枯竭,物資條件也日漸匱乏。某新兵1943年被徵召參軍,卻被告知在本土只能用早已淘汰的三十年式步槍進行訓練,到作戰部隊後才能領到三八式步槍。到戰爭末期,日本陸軍開始強徵青年學生,這些學生兵在射擊訓練中使用的是破爛不堪的小口徑運動步槍。由此可見,隨著日本帝國主義日漸走向滅亡,日本步兵的作戰技能和兵員素質都已經徹底淪落。

 

【 國家人文歷史 】系頭條號籤約作者。


80年前,第十一屆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中國選手靳貴第、陳鎮和、符保盧、王潤蘭等人參加了這次奧運會。奧運會上他們奮力拼搏,抗戰爆發後,他們都義無反顧地投身烽火戰場,最後均英勇犧牲。這幾位既是奧運選手又是抗戰英雄,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呢?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當地時間8月14日,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田徑男子100米決賽中,牙買加選手博爾特以9秒81的成績奪得冠軍,實現奧運三連冠。此前裡約奧運會女子百米大賽冠軍湯普森同樣也來自牙買加。然而馬拉松項目獎牌得主鮮少牙買加選手,這就讓人納悶了:牙買加黑人都只擅長短跑嗎?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815日本投降紀念日 | 口服心不服:驚心動魂30天日本投降臺前幕後

1945年8月15日12時整,日本廣播裕仁天皇《終戰詔書》,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此前一周,主戰與主和兩派各執一詞,主戰的少壯派軍官甚至發動「起義」,追殺大臣,包圍皇宮,搜查天皇錄音,幾使《終戰詔書》不得廣播。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進入微店

相關焦點

  • 二戰時日軍矮不矮?看完這組絕版老照片,你就知道他們是不是1米5
    平日裡,很多人在看抗日類的影視時,總是會稱呼日本兵為「小日本」,很多人說,日本軍的整體身高都在150釐米左右。那麼,在二戰的時候,日本軍真不是真的很矮?根據以下老照片,我們可以略知一二。不過,日本軍之所以這麼矮,也是有原因的。在相關史料上有過記載,在日本,矮是有遺傳因素的。在日本歷史上,有個名將號稱是「日本張飛」,但是實際身高也就1米4。在古代的時候,日本是被稱作「倭奴國」的。
  • 中國人均身高數據出爐!男子平均身高比日本還矮?山東人表示不服
    中國人均身高數據出爐!男子平均身高比日本還矮?山東人表示不服昨天,我國公布了全國18歲至44歲男女的平均身高。其中,全國中青年男子的平均身高是169.7釐米,而女子的平均身高是158米。這個數字公布之後,也是引起了網友們的強烈反響。
  • 平均身高169.7,中國成年男子竟然比日本還矮?數字揭示真相
    與此同時,除了與自己進行比較,很多人的討論還引發了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那就是鄰國日本、韓國相比,特別是被我們習慣性冠以「小」稱呼的日本人相比,我們的成年國民身高到底比日本人高還是矮?
  • 中日平均身高出爐,日本平均身高已突破1.7m,我國的平均身高呢?
    日本人的身高 很多人對日本人的印象其實並不好,會覺得日本人的身高不高,但是時代已經變了,二戰結束後的日本,不僅給每一位小孩子配備了免費牛奶
  • 答澎友|中國男性平均身高167cm算矮嗎?跟日本比不矮
    答澎友|中國男性平均身高167cm算矮嗎?我們不能拿自己的身高、身邊朋友的身高來推測這個數字是高了還是低了,因為南方北方、城市農村以及不同年齡的人,身高差別確實是存在的。」趙文華說。
  • 二戰時日軍很矮,這是真的嗎?老兵告訴你他們是不是真的只有1米5
    德國、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政府把戰火燒遍了歐洲大陸,而在亞洲,日本對以中國為首的多個國家進行了殘暴的侵略,雖然最後失敗了,但給被侵略的國家都帶來了無盡的苦難。我們在提起二戰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的時候,往往都會罵上一句「小日本」。
  • 1米5以上就是甲種兵,二戰日軍矮出新天地,小日本不是亂叫的
    身高基因對於不同人種來說有著很大的差異,並且因為長期飲食習慣的不同,每個人種之間的身高基因在千百年的過程中也發生了很大改變。相比歐美人,東亞地區的人普遍都要矮一些。就算是到了今天,東亞地區的人和北歐地區的人在身高上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北歐人的平均身高在1.8米左右,而東亞地區的人平均身高只有1.7米左右。在過去我們稱日本為「倭國」,稱日本強盜為「倭寇」。
  • 二戰前日本人身高一米五,戰後身高超一米七,為什麼日本人長高了
    日本人的身高矮小,在古代中國叫「倭」,這個「倭」是猥瑣小的意思,從這個詞可以看出古代日本人的身高,不理想,在古代,中國稱它為日本海盜、日本人和日本國家,從這個角度來看,日本從古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都非常的短,但近代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二戰前,日本身高約1.5米,但二戰後,日本神奇地將其平均身高提高到了約
  • 二戰後日本人長高11釐米,美軍製造的20萬混血兒,真改善了基因?
    日本人確實矮,基因不好 我們先來看日本人在二戰前後的身高數據,得出的結論是:他們確實很矮,有改善的空間。 二戰前的1927年,日本曾頒布《昭和二年兵役法》,是將適齡青年分為5種。規定身高超過150釐米,且各項身體指標優良的青年,就算是「甲種兵役人員」。
  • 古代日本人究竟有多矮?一組關於日本身高老照片,叫倭寇是這原因
    在我們的認知中,曾經的日本人是非常矮小的。現如今的很多日劇中,日本人展現出來的都是自己非常的高大、威猛,可是事實真的如此?這可就大錯特錯了,即使是現在,日本的平均身高也算不上高大。
  • 二戰中,德國和日本的軍隊哪一個更強悍
    蔣介石最早的一批德械師遇到日本兵是不怵的,南京保衛戰中央軍校教導總隊裝備著一批P38,在紫金山作戰時日本兵一聽見這種自動火器的連發聲,腦袋就發麻,衝鋒鎗是對付日本所謂豬突衝鋒最有效的武器;在第三次長沙保衛戰中 ,駐嶽麓山的國軍炮兵所裝備的德制150mm榴彈炮,轟的攻城日軍鬼哭狼嚎,是守住長沙的重要功臣。
  • 古代日本人到底矮到什麼程度,看完這些老照片就知道他們為何叫倭寇...
    這是古代日本武士的正常身高,看起來就好像沒長大的孩子一樣。我只想說這個身高恐怕連馬都上不去,不知道這些日本學者是怎麼想的。 到了清朝末期,日本兵與八國聯軍的對比,日本兵是最右邊的那個。
  • 日本百年變遷:一個飲食禁令的解除,讓日本人平均身高增加14釐米
    根據各種史籍的記載,日本人似乎一直非常矮,例如源義經身高只有131釐米、織田信長大概153釐米,160釐米左右的德川家康就已經被認為是巨人了。在英國人進行殖民運動的時候就發現日本人相對歐洲人來說非常矮小,還特意拍攝了很多的照片來嘲諷日本人。 但是現在的日本還是這樣的矮子之國嗎?根據日本2014年的平均身高調查,日本的男子女子平均身高都比1914年高了14釐米左右。其中日本的男性平均身高1.708米,和我國的男性平均身高1.718米相比已經差不了多少。是什麼讓日本在百年之內就提高了14釐米呢?
  • 古代日本人那麼低,二戰後是如何長高的,值得學習啊
    日本人在我們的印象是比較低的,所以在抗日戰爭期間我們稱日本士兵為小日本鬼子。在中國古代也稱日本為倭國,本身就是個子不高的意思,這是有明確歷史記載的。漢光武帝時期,倭國遣使來朝,漢光武帝還授予其印授以示倭國的正統地位。
  • 為何日本平均身高會比中國高?這才是答案
    看到官方給出的這個所謂世界平均身高排行榜,首先作為一名中國人,我是很不服的。
  • 怪不得叫做倭寇,來看看曾經的日本人到底有多矮?
    其實在中國古代,中國人都稱日本為「倭國」,稱入侵中國的日本人為「倭寇」。那麼曾經的日本人到底有多矮?曾經的老照片也揭示了真相,怪不得日本人會被叫做倭寇。倭寇一詞在明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主要是當時中國沿海地區的人民稱日本海盜為「倭寇」。那時候日本海盜在中國沿海十分猖獗,其燒殺搶掠時的醜惡面目和侵華日軍有的一比。
  • 為什麼中國人的平均身高普遍變矮了?
    人們的身高會受性別、基因、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出現差異,有些人可能會有一米八的大高個,有些人則可能還不到一米六,成為別人口中的小矮子,但是當人們度過青春期後,身高基本上也就定型了,想要再生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人類的身高也是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的,現代人們的身高要比以前高上了許多公分,這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1米5以上就是甲種兵,二戰日軍矮出新天地,小日本真不是亂叫的
    不同人種的身高是有不同的。就像是東亞人種的體格普遍比歐美人種偏低一樣,除了歐美人食物結構上以肉蛋奶為主食,溫帶氣候物產也相當豐富外,就是人種基因的影響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的鄰國日本都被中國人稱之為「倭國」。倭,這個字在漢語本意裡並不帶有貶義。後來,是因為魏明帝冊封當時的日本統治者為「親魏倭王」。
  • 日本人平均身高50年裡增10CM的秘密是?
    原標題:日本人平均身高50年裡增10CM的秘密是? 資料圖片   新華網12月9日電 題:日本人為什麼會長高?   記者 王珊寧   最新的2014年全球男性身高排行榜數據顯示,日本平均身高排名第29,為170.7cm,而戰後初期僅為160cm左右。這表明,日本人在半個多世紀裡平均身高增長了10cm以上。排行榜數據還顯示,中國男性的平均身高低於日本,為169.7cm,名列32。日本人真是長高了!其原因是什麼呢?
  • 日本女性平均身高155公分,為何能突增了12公分?
    在十幾年前,我們稱呼日本人的時候都叫:「小日本」。其實這並不是特地起的一種蔑稱,而是確實如此,最起碼在二戰的時候,日本男人的平均身高是158公分啊,你沒看錯,這正是目前中國女生的平均身高。那麼,現在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