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原生情結,那些既無法放下又無法接納的童年經歷

2020-12-23 青春劇能說

那些總糾纏著童年經歷的人,有著一種深沉的本來面目。

我們所說的「原生情結」,是指那些在童年生活中陷入困境的人。因為兒時所經歷的某些事,對他們的影響太大,使他們既不能放下也不能接受。不能放下是因為記憶太深,不能接受是因為總想著自己痛苦的經歷。執著於原生情結的人,成長速度比同齡人慢。成長的同時,他們也在治癒自己的童年。這些人可能經常提到他們的童年,目的在於獲得別人的理解和支持,以治癒他們童年時期的無助形象;他們也可能將自己的童年當作自己的軟肋,而對此視而不見。常提的人是不能放下的,絕口不提的人是不能接受的。

原生情結的表達

不談童年的經歷

因為兒時遭受的重大挫折,使他們不願接受這種經歷。把兒時的經驗壓入潛意識中,對過去一筆帶過。對於他們來說,回想起童年,就等於承認自己無力做什麼。這種人往往性格非常強悍,不願承認自己的失敗,因此極力將自己童年時期的失敗經驗與自己區別開來。因為兒時經歷是客觀存在的,他們需要不斷地消耗能量來抑制兒時的能量。長時間處在這種自我內耗中,個體的成長必然非常緩慢,表現得也會比同齡人幼稚,在適應性上就比較弱。

總是提到自己的童年

有這一舉動的原因是,在童年時期,當個人需要幫助時,沒有人來幫助自己,長大後他們渴望別人的肯定,所以總要向別人提起自己的童年,以求心理上的彌補。一些創傷不需要理解,需要你慢慢地去治癒。

放棄成熟經驗

原初情結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個體放棄了成熟的經歷,採取幼稚的方式去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因為孩提時代習得的無助,導致個體在面對本可解決的問題時,放棄已有的成熟經驗,採取一種幼稚的方式。碰到問題的時候,總是認為自己不能解決,所以不是哭就是坐著等。它們不能擺脫兒時的思維模式,就像一頭被鎖在小鐵鏈上的成年大象,在兒時受困,如果他們不去面對問題,他們就永遠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能力。

原生情結成因

嚴重傷病經歷

兒時受過嚴重傷害的經歷,是造成原生情結的原因之一。因為兒童時期個人在各個方面都不成熟,所以面對這些問題難以應對,造成挫折感。這種結合的結果是,個體放棄了成熟的體驗,陷入了一種無助的境地。這種人長大很慢,每一次失敗都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對他們來說,不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而是不相信自己這個人。

長久以來的匱乏感

長時間處於物質或情感匱乏的兒童,長大後也會形成原生情結。因為孩提時代的不滿足,使他們內心產生了一種殘缺不全的感覺,自卑也隨之而來。

在時間上,他們有一種執念:如果現在我沒有得到,那麼下一刻我就沒有得到。

怎樣減輕原生情結?

試圖放下你無法放下的東西

學著用發展的心態去迎接未來,每個人都要成長,既然想成長,就要著眼於未來。假如總抓著過去的事放不下,那你就永遠陷入無助。你要清楚地認識到,不管在童年時代發生了什麼,都是你無法控制和改變的事實,你要做的就是讓過去的事過去,永遠不要讓自己為難。第一,不要故意提起童年經歷,第二,即使是無意中想起童年的事,也不要跑題,你仍能做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最終,要改變對自我的思想認識,我們並非超人,所以有些問題我們無法解決。

無法接受的,試著接受吧

孩提時代的經歷,即使再糟糕,也依然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假如你不能接受自己不光彩的時刻,那麼你就不能真正的堅強。竭力掩蓋童年的經歷,只會讓你越來越脆弱。對於自己來說是內耗,對於周圍的人來說是憐憫和憐憫。長時間與你的接觸,會讓人覺得你的弦繃得緊緊的,生活總是很累。沒有什麼大問題,坦然接受過去不好的事情也不會讓你難堪。人人都在成長,人人都在由弱變強。

總之,對於那些有原生情結的人來說,成長更困難。

相關焦點

  •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心理學告訴你,童年不是決定性格的根源
    對於童年,很多人都覺得: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這句話,一開始,我也是這麼認為的,童年的遭遇讓人造成了心理上的陰影和創傷,但是當看完美國心理學家馬丁·賽裡格曼出版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本書之後,讓我對童年不幸有了新的理解。
  •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心理學告訴你,童年不是決定性格的根源
    對於童年,很多人都覺得: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這句話,一開始,我也是這麼認為的,童年的遭遇讓人造成了心理上的陰影和創傷,但是當看完美國心理學家馬丁·賽裡格曼出版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本書之後,讓我對童年不幸有了新的理解。
  • 接納與療愈原生家庭中的那些傷害、遺憾、不滿足
    7歲的時候,她回到縣城,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是心裡與父母始終無法親近,對新的生活也表現出很不適應。之後,她上了小學,交到一些朋友,也適應了與父母一起在縣城的生活。但是她與父母的關係始終有一種疏離感,不像那些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可以和父母很自然地撒嬌和親暱。
  • 《知否》:坎坷經歷的背後,是一個個不幸的原生家庭
    一、父女四人經歷中折射出的原生家庭的傷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書中說到:「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根本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來自你與父母的關係。」原生家庭不僅會影響孩子性格、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養成,也會影響孩子心理的成長。
  • 接納自己,放下原生家庭的痛
    大V創始人哈爸說過一句話:「與其回望童年,追溯原生家庭,不如認罪悔改,不如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杆直跑,超越原生家庭。」第二,既可以維持自己的獨立,又可以和別人做情感的連接。我們說一個媽媽都能做女超人了,家裡的電燈幹什麼都自己能行,電冰箱壞了都能自己修,但當你很獨立的時候,你和另一半爸爸的情感連接就淡了,這個時候其實你的分化情緒是低的,你會和他的很多負面情緒卷在一起的。一件事情遇到問題時,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因為個人的情緒導致的,還是因為這個事件本身帶來的結果。
  • 《重啟人生》: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日後的影響,意義是巨大的。很多上了熱搜的案例,追蹤溯源,幾乎都是關於親生父母和原生家庭,童年治癒和親情之痛。已經成年,仍突圍不了原生家庭的孩子;已經衰老,卻無法靠近親生孩子的父母。為何最愛的人,相愛相殺?這種問題,如何破?《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這本書,可以為我們答疑解惑。
  • 《重啟人生》: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文/沐恩佳音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根,我們是成長為參天大樹還是路邊的野草,要看我們生長在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吸收了什麼養分。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如同在孩子心裡輸入了一連串的密碼,或許一生都無法改變,而且還會像基因一樣,傳遞到下代人、下下代人的身上。
  • 潛意識心理學:你的自卑與自信,往往都來源於你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對於個體而言,影響是終身存在的。雖然很多人想要奮力逃離令自己痛苦的原生家庭,但他們逃離的過程中會發現,越掙扎越深陷於原生家庭的桎梏中無法自拔。 雖然潛意識無法被個體知覺,但它的影響卻無時不在,你所採取的行為,在生死攸關時刻的抉擇,都是由潛意識發出的、最真實的本能反應。個體童年心理印記是潛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 《掌控情緒》:你活得不開心,是因為你無法接納自己
    一、無法接納自己,是導致負面情緒的源頭 蘇格拉底有一句格言:「認識你自己」。看似簡單的五個字,要做起來卻很難。這一生中,陪伴我們最長時間,是我們自己。但最難以認清的,也是我們自己。 之所以無法認清自我,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把目光放在了別人的身上。
  • 用這6種方法,讓你徹底改變,自卑情結
    沒錯,自卑成全了這位老總事業上的成功;但同樣也是自卑,讓他無法享受成功的快樂、好像總要活給別人看似的、很不自由。 像這樣藏著童年的自卑經歷而成功的人士,不在少數。自卑是一個非常大眾的心理學概念,人們通常在感到比不上別人、輕視自己的時候,就會形容自己自卑。 通常,有自卑感和自卑情結兩個概念。
  • 那些被原生家庭毀掉的人,現在怎麼樣了?
    「不知道什麼是好的,要花很多力氣去踢開那些糟糕的。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條路是對的。」 於是沒能享受更多的保護和關愛,也承受了更多不該承受的冷漠暴力。 親密關係 原生家庭是個人情感經驗與兩性相處方式學習的最初場所。一個人的婚姻是否幸福,通常在他成長的家庭和他童年的經歷中就已經埋下了種子。 有人說,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就像上了一堂名師一對一的課程,日常親密關係怎麼處理,怎麼達成自洽,這些都像一種不用思考的肌肉反映。
  • 《重啟人生》:你無法選擇父母,但可以療愈原生家庭,重啟人生
    在她的原生家庭裡,她感受到的是愛是溫暖。這是一個在愛裡泡大的孩子呀!因為心中有愛,所以眼裡有光。即使在丈夫被判入獄之後,她依舊為丈夫奔波,對生活沒有失去希望。我想這就是幸運的人,她用童年治癒一生。「原生家庭」這個詞,近些年來慢慢的被人們所熟知。許多人的行為、性格、習慣、價值觀等等,都可以往前追溯到原生家庭中的塑造和影響。
  • 我是最不喜歡自己的人——心理學:無法自我接納的3個真實原因
    活在了別人的評價裡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就像是一個影子,雖然它會一直跟隨著我們,可是即使我們一直盯著影子看,也永遠無法了解真實的自己。一個過分在意他人評價的人,往往是因為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對自己的評價往往起著一個決定性的審判作用。「你太糟糕了。」「你這樣做就很好。「你乖一點,別人才會喜歡你。」
  • 《重啟人生》: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卻可以選擇自我治癒
    可是最近看了一本好書叫《重啟人生》,才明白,原來這一切都是源自於我們的原生家庭。  也就是說我們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註定了我們的性格是什麼樣。  本書是由作者金尚所著,她是心理學碩士,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心理督導師,更是高校心理教師,代際創傷五階段療法創始人。
  • 考上耶魯卻沒錢讀書:那些被原生家庭拖累的姑娘,最後都怎樣了?
    深陷原生家庭之殤的姑娘,感受愛的能力大都比較差。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重要他人」的概念。它通常意指童年時期父母養育與陪伴的重要性。而一旦在家庭中「重要他人」缺位,我們就難免會經歷一個糟糕可怖的童年,深陷原生家庭的惡性循環中。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15歲的時候,她便去酒吧唱歌彌補家用……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早期生活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個人的生活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個人的一生幸福。原生態家庭對人造成的性格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相同和相反。比如,如果父母是沉默寡言的人,子女要麼一樣很少說話,要麼語言表達能力特別好;父母暴力傾向嚴重,子女要麼有更多暴力,要麼懦弱無能。
  • 心理學:人生是一場接力賽,原生家庭只是第一棒
    很多人沒能在原生家庭中得到足夠的關注和愛,內心充滿痛苦,尤其那些灰暗的感受,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和接納,甚至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傷害。從這個角度來說,那些一直走不出原生家庭傷害的人,不該讓原生家庭背鍋,而是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換句話說,有些人雖然原生家庭很糟糕,但依然可以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原生家庭雖然傷害人,但並不造就人,自己最終活成怎樣的人,還是自己的事情。
  • 不要責怪那些過年不想回家的人,原生家庭的痛,讓他們不想回家
    曾經看過一個網友道出不回家的原因:既沒有足夠的實力顛覆家裡的那片世界,也不想忍受那個世界。時候沒有能力選擇,長大以後依然無法改變。隔著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原生家庭對這位朋友的影響,「原生家庭」這四個字,似乎天生就帶有一種疼痛感,那是一種我們無法自行選擇的痛,而它帶來的那些創傷或許是需要我們用一生去治癒的。
  • 原生家庭是軟肋也是鎧甲:走出童年創傷,是老天交給我們的功課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心理學相關研究也早已發現,一個人的童年經歷,尤其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深遠影響。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被忽視的童年雖然每個人都渴望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童年
  • 你能否走出原生家庭帶來的心理陰影,就看你能否做好這五點
    1、對親密關係的影響武志紅曾說,戀愛是我們修復童年創傷的最好機會。心理學上認為:我們的親密關係、婚姻、情感模式往往來自於童年時期與父母之間互動的心理經驗。這一段話其實說明了原生家庭對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影響。心理學上認為:孩子的自信,以及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都是來源於父母無條件的愛。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或者發現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必須要聽話、懂事才能得到父母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