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說傳染》新書發布會現場本版圖片/中信出版集團提供
讀者排隊等候張文宏籤名留念
《張文宏說傳染》受讀者追捧
「就像在上海書展期間,我們在友誼會堂聚集和交流,這就是我們上海人民在抗疫過程當中應得的獎勵。因為前期防護得好,今天就可以出來玩,就可以逛書展、看電影,今天書展結束以後可以到對面去逛商場、買東西,晚上還可以到旁邊的商場吃飯,這些都是大家在前面幾個月裡面辛苦抗疫的結果。換句話說,你現在有權利享受,這個權利是你自己獲得的。」
「我如果問你上海是怎樣一個城市?你會說這是一個非常先進、發達、衛生、文明的城市。所以你覺得它們(傳染病)跟你沒有關係,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我看病都來不及,還有興趣去寫這樣的書?」張文宏表示,他從來沒有想過要寫一本有關傳染病的書,但是今年大家都看到了新冠病毒的產生、蔓延,在整個歷史上都是一件非常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一個新的病原體就這樣來到了人世間。
如果要發布一個「2020年1-8月衝上熱搜次數最多的個人」排行榜,他一定遙遙領先。作為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擁有豐富的傳染病防治經驗和一線抗疫經歷。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擔任上海抗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憑藉「人不能欺負聽話的人」「防火防盜防同事」等耿直金句頻頻「出圈」。網友親切地稱呼他為「硬核教授」「黑眼圈男神」。
8月15日,由中信出版集團和上海新華傳媒連鎖有限公司主辦的《張文宏說傳染》新書發布會在上海舉辦。現場,新聞晨報·周到記者就讀者比較關注的問題與張文宏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
「怎樣才能在疫情當中擺好自己的心態?唯一的辦法就是認識它」
新聞晨報:你為什麼想到要寫《張文宏說傳染》這本書?
張文宏:自從新冠病毒來到這個世界,作為一個專業的感染科醫生,我也非常迷惑。這種傳染病跟我接觸的其他傳染病完全不一樣。
我在2003年參加了與SARS的鬥爭,2009年參加了H 1N1流感暴發的處理,也參加了2013年H 7N 9的處理,但是我感覺到這次新冠疫情來得特別地難處理,而且至今我們也知道,它還在全世界蔓延。
因此我想到所有的民眾可能也會和我有一樣的疑惑,而且對這場傳染病的未來,心裡都懷著非常強烈的疑惑和擔憂。
我們怎樣才能在這一場疫情當中擺好自己的心態?唯一的辦法就是認識它。認識一個目前仍然在蔓延的新發的傳染病,唯一的知識來自歷史,以及來自和它差不多的傳染病。我們歷史上所有的傳染病,從產生到滅亡其實都有故事,而且這些故事都發生在我們身邊,都是從日常生活當中出現的一次又一次的暴發,但是人類最終都是依靠自己的能力控制住了疫情。
如果了解了這些信息,你一定會更加明白傳染病是什麼樣子的,我們應該怎樣和它相處,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
新聞晨報:作為醫生,你覺得我們為什麼都應該了解「傳染」這件事?
張文宏:事實上,在今年的新冠疫情來臨之前,從來沒有人認為自己要去了解傳染病,大家會更加關注腫瘤的發生,我們哪些行為跟腫瘤、糖尿病有關係,因為糖尿病和腫瘤這些慢性的非傳染病確實導致很多人過早死亡。但這次新冠肺炎的到來讓我們再次把目光投向了傳染病這個令人發怵的疾病。
不僅僅是今年的新冠肺炎,我們生活當中還有很多由病原體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它們一直是存在的,而且也慢慢地在你不經意的時候消磨你的生命。比如說病毒性肝炎,它有可能會引起結核病,有可能會引起肺的毀損。現在我們又開始處在歷史上一個非常特別的時期,新冠疫情有可能還要延續下去。
我們怎樣才能學會在傳染病流行的季節中健康地生活呢?這種知識不是通過一本教科書就能夠理解的,而是通過一個個傳染病流行的事例,讓我們知道應該怎麼樣去和傳染病相處,同時能夠在傳染病流行的季節保證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新聞晨報:這本書是寫給誰的?什麼樣的人適合閱讀?
張文宏:這是一本有關傳染病的書,很多人可能會問我,這是一本醫學書,我讀得懂嗎?哪些人適合讀這本書呢?
這本書講的是生活中與我們同在的傳染病,讀完這本書,我們就知道風險在哪裡,我們如何才能健康地生活。這本書是給所有熱愛生活的人寫的,我們希望每個人都健康地生活,我們除了不得腫瘤,不得糖尿病,還要學會不被身邊的這些傳染病侵害。
新聞晨報:新常態之下,我們每個人應該注意防護哪些傳染疾病呢?
張文宏:現在我們的生活進入了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們考慮的就不僅僅是新冠肺炎了,我們還得想到有很多傳染病可能會危害我們。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無論男女老少,在特定的環境當中都有感染某種傳染病的風險,年紀輕的人有可能因為社交活動開始增加,一些與性相關的傳染病可能會增多;老年人到了冬季有可能會得冬季相關的傳染病,像流感、肺炎,都會增加;在夏季有可能得腹瀉相關的傳染病,如傷寒沙門菌感染,像這些高風險的事件在生活當中都會發生。
目前雖然因為新冠肺炎的關係,大家出去的機會少了,但是像瘧疾這一類的傳染病,我們在今天也是要了解的,因為各國旅遊通道不可能一直是關閉的,最終會打開。
「有時候不經常出現的疾病,會來考驗我們這座城市防控有多精準」
新聞晨報:現在疫情還沒有完全被控制住,但是很多人或許已經掉以輕心了,你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張文宏:我一直在想上海人民有沒有掉以輕心。到目前為止,在全國疫情普遍得到控制、大家都處於新常態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在我們上海這個城市,在很多開會場合裡面,其實很多人已經沒有戴口罩了,但你們(指到場觀眾)都戴了,我就覺得這是非常厲害的。
現在的疫情沒有完全結束是什麼意思?比如上海現在沒有疫情,我這裡的戰鬥告一段落,但是風險始終存在,這一點是非常明確的,所以我們要保持警覺,主要有兩點:第一個就是老百姓要過自己正常的生活、常態化的生活,但是在人群聚集的時候,採取上海人民今天採取的方式,是比較容易的;第二個就是在座的,臺上的這些人要非常地警覺,所以今天說句實話,整個防疫體系仍然非常警覺。所以我說我們要走在病毒的前面,萬一有任何病毒觸發我們的運行體系,我們得趕快更好地去擴大檢測,精準防控。
其實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關鍵是你的反應體系是不是夠快,是不是夠精準,預警體系是不是夠靈敏。所以也歡迎大家對我們整個的防控體系做一個鼓勵,就是說你們認可我們做的工作。今天,我的創作團隊做出了一個決定:這本書的版稅我們一分錢都不拿,全部捐掉。
目前為止我們整個上海市的防治專家組,每周會討論兩次以上,一直保持非常緊張的狀態。但大家也不要覺得,雖然全世界搞成了這樣,但中國各地沒有這種嚴重情況。也不是說一定沒有,有時不經常出現的疾病,會來考驗我們這座城
市的反應夠不夠快,防控有多精準,所以大家都應警惕。
新聞晨報:如今很多患者已經痊癒了,據說一些已痊癒的患者在後期可能會出現一些後遺症?
張文宏:事實上現在去評判新冠肺炎是否會有後遺症還為時過早。這次新冠帶給很多患者的是精神上的創傷,影響因素包括長時間隔離治療、治癒出院以後還會經歷再一次隔離、部分病人出現復陽……在醫院隔離治療過程當中,病人的心情會受到影響,隔離期間不能做充分運動,病人在出院後心情會比較鬱悶,體能也會下降,還有別人的不理解。這些因素加在一起會造成新冠病人覺得自己身體機能下降了。
我們臨床醫生要看得見客觀的依據,比如說心功能、腎功能,都要根據設計的指標去查,而大家的感受屬於主觀的感覺。醫生其實更多地追求客觀上的變化。但關於新冠的消息目前客觀的少,主觀的多。在這裡我要呼籲大家,對新冠病人不要有任何歧視。因為新冠病毒是一種急性的病毒,它在人身上待的時間一般來講是2周左右,然後病毒就會慢慢衰減,到4周左右基本就沒有了,它沒有能力在人身上長期生存。
按照我們今天的研究,儘管我們的研究沒有達到百分之百準確的水平,但我們可以確定新冠肺炎是一種急性病,新冠病毒至今還不具有使新冠肺炎成為慢性病的生存能力,這一點非常明確。就比如麻疹疫苗,麻疹是一種急性病,生過麻疹的人都知道,幾周後病就好了。但是有些疾病是慢性的,比如B型肝炎、愛滋病,因為這些疾病的致病病毒具有在身體裡不斷複製的能力。所以大家要了解急性病毒和慢性病毒的不同。
「全球疫情一下子還結束不了,中國現在的散發性病例不能算『一波』」
新聞晨報:你之前說過,現在全球第一波疫情還未結束,你是如何看待目前境外疫情的發展的?
張文宏:很多人都在問現在全球的疫情,你要看一個綜合的效應。
比如說我的這個問題,上海的股票是漲還是跌?但事實上你看的是總的股指,其中具體很多股票漲幅也不一樣。其實今天的新冠疫情也是如此,總的一個大的趨勢是這樣的。如果你買的股票是新冠病毒,那你肯定賺了,因為它每天在漲,而且趨勢還蠻厲害,就是說增速還沒有放緩。
在中國,疫情幾乎就算結束了。現在這些散發性病例不能算是「一波」,它是輸入性的,跟全世界現在總共的2000多萬例病例相比,像我們中國這樣的國家,大家一起防控,動態清零是我們現在的策略。
另外,有些國家控制得比較好,比如日本,還有歐洲一些國家。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很多國家實際上盯不住,這個時候會進行第二波的反彈,這是初期的一個風險。所以現在整體上來看,在全球範圍內,疫情一下子還結束不了。
那麼對中國造成壓力以後,最大的一個解決方案是什麼?是疫苗,我們要再等3個月看看疫苗效果。
我建議大家看我這本《張文宏說傳染》,為什麼?因為疫情沒有結束,一旦結束,你們就可以追劇了。平時我這本書放在旁邊,也只能給你墊桌子而已,沒有人真的會感興趣的。
所有的事情,你現在覺得有用、跟你有關係的,就趁這個機會大幅增長自己的知識吧。
[記者手記]
一本時代所需要的書
坦白說,這並不像是一場新書發布會,更像是一場「脫口秀」。只不過傳播的不是搞笑娛樂,而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健康常識。他數次自嘲自己很「囉嗦」,但他又表示作為醫生是不能囉嗦的,因為一囉嗦,下一個病人的就診時間就會受影響,「所以有時候醫生態度冷淡,其實就是把有用的信息傳遞給你了,你就可以走了」。在發布會的最後,他還不忘對現場的粉絲說一句:「其實我們醫生的內心都充滿了愛。」
不同於一般的作者,發布會現場,他數次坦言,自己原本不想寫這本書。他原本是想在自己退休後,寫一部非常有意思的歷史人文和科學的作品,但新冠疫情打亂了他的節奏,所以他決定寫一本時代所需要的書。他說,這也是他的職責所在。
採訪的最後,當我問他有關全球疫情的發展趨勢時,張文宏卻反問了我一個問題:昨天的股票漲還是跌?從不炒股的我顯然沒能回答出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隨後,他用炒股做比喻,惟妙惟肖地解釋目前全球疫情的發展趨勢。
正如他所言,新冠疫情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去豐富自己的知識,去涉獵更多我們平時鮮少過問的領域。
【來源:解放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