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孕期檢查:有些項目檢查沒問題,為什麼還要重複檢查?合理嗎?
孕期檢查,是否有過這種疑惑?
孕中期開始,每個月至少檢查一次,但是很多檢查項目都是重複的,之前檢查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下次檢查還得繼續做。為什麼會這樣?真的合理嗎?
產前一個月,同樣檢查孕婦做了五次,醫生:不做不能保證胎兒健康
結婚3年的同事蓁蓁終於懷孕生娃了,前幾天剛出月子,今天就跟幾個同事去他家裡探望。去的時候孩子剛睡下,近距離瞅了一會兒,就去客廳裡聊起了天,有了嘮嗑的人,蓁蓁趕緊把孕期的各種問題都吐槽了個遍。
就拿孕期檢查來說,蓁蓁預產期第三天生產的,據說她在產前一個月,也就是從孕36周開始,一共做了五次檢查,而且很多檢查都是重複進行的,比如胎心監護和基礎檢查,孕36-40周,每周一次,一共做了五次,而且每次的順序內容基本相同。
對此,蓁蓁非常疑惑,曾經問過一位熟識的醫生,醫生表示:越是臨近預產期問題越多,不做的話不能保證胎兒的健康。
孕期為什麼很多檢查都是重複進行,合理嗎?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孕期每個階段的檢查都有一定的意義,是保證胎兒健康的必要手段,孕婦需要按照醫囑定期檢查。
至於原因,無非是這兩個:
1.胎兒的發育是不斷進行的
懷孕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胎兒從一個小小的受精卵,逐漸發育成為一個六七斤的胎兒,經過分娩來到這個世界。不管是懷孕初期的受精卵,還是孕中期的胎兒,或者是分娩前的足月兒,他們的變化速度非常快,幾乎每天都在不停的發育。
既然胎兒的發育是不斷進行的,那麼之前的檢查根本就不適用於後期的檢查,比如B超檢查和胎心監護。
B超檢查:孕早期的B檢查是為了排除宮外孕、先兆流產、胎停育;孕中期的B超檢查是為了確認胎兒的發育情況,雙頂徑、股骨長、頭臀長是否符合標準要求,有無臍帶繞頸等問題。
雖然都是B超檢查,但是檢查孕周、檢查目的和結果都不相同,自然是無法替代的。
胎心監護:產前一個月,每周都得進行一次胎心監護。其目的都是為了檢測胎兒的胎動情況,判斷是否存在缺氧問題。每周的檢查目的、內容和結果基本相同,但是胎兒不斷的發育,遇到的危險也不相同,可能孕36周發育良好,但是孕37周突然遭遇宮內缺氧,如果不能按照要求及時檢測,後面的危險發現不了,不能及時幹預,就會讓胎兒陷入危險中。
所以說,即使是同樣的檢查項目,也不能一次就確保胎兒整個孕期的健康,必須根據胎兒的發育需求,進行不同次數的檢查。
2.孕婦的身體也在不斷改變
隨著胎兒的發育,孕婦的身體也在不斷改變。
孕早期,胎兒還屬於胚胎狀態,非常的小,孕婦也沒有顯懷。除了一些不適的早孕反應外,基本不會出現什麼異常。這個階段,孕婦根據需求做次基礎檢查,或者在孕12周建檔時,再做基礎檢查都可以。
但是到了孕中期,隨著胎兒的快速發育,孕婦的變化越來越大。她們可能會缺鈣,然後小腿抽筋;她們可能會缺鐵,然後頭暈目眩;她們可能會缺氧,然後呼吸不暢;她們的血壓可能會偏高,然後腿腳浮腫;她們可能會肥胖,然後高血糖、糖尿病……這些都是經常發生的問題,對孕婦的健康和胎兒的發育,都有一定的影響。
為了確認孕婦的身體狀況,保證胎兒的健康發育,醫生需要經常對孕婦進行一些最基礎的檢查,比如體重、血壓、宮高、腹圍、胎心率、血常規、尿常規等等。
看到這裡,是不是對檢查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其實,孕期的每一次檢查都具有一定的意義,根本就不存在不合理的說法。
這些檢查都是重複進行的
當然, 並非所有的檢查都是可以重複。比如NT檢查,唐氏篩查,無創DNA,三維/四維彩超,糖耐篩查,只要胎兒願意配合,基本檢查一次就可以了。
但是下面這幾個檢查,需要重複檢查,有些可能每次檢查都得做。
1.基礎檢查。基本上每次檢查都得做,包括但不限於:體重、血壓、宮高、腹圍、胎心率、血常規、尿常規等等。
2.B超檢查:B超檢查次數也不少,孕早期至少1次,孕中期1-2次,孕晚期2-3次,具體因人而異。
3.胎心監護:胎心監護通常出現在孕晚期,有的孕36周開始,有的孕32周開始。有的每周檢查一次,有的兩周檢查一次。具體需要看醫院的要求和孕婦的情況。
叮麻寄語:
胎兒發育是一個動態過程,他們每天都在不停的發育,孕婦的身體也會隨之改變,前一次的檢查正常,不代表後面一定沒問題。為了明確孕婦的身體狀況,確保胎兒的健康發育,孕婦必須遵照醫囑定期產檢,即便是之前檢查過的項目,該檢查的時候也得檢查。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侵立刪】
大家好,我是叮麻育兒,經驗豐富的育兒達人,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孕育知識!歡迎大家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